1905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京张铁路的总设计师,主持修建工作。外国人断言,这是中国人无法完成的工程。外媒讽刺,能够修建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然而仅用4年,京张铁路就提前完工。
詹天佑,字眷诚,1861年生于一个茶商世家。尽管家道中落,但其父母重视子女教育,早早就把他送入私塾读书。
清政府决定派遣幼童赴美留学,詹天佑父母听说后,很犹豫。既希望儿子可以学习先进文化,又担心他年幼无法独自在外。
詹天佑父亲的好友谭伯邨一再鼓励他们,要让孩子走出去。他还承诺:把女儿谭菊珍许配给詹天佑,意在给詹家有力支持。
1872年,詹天佑赴美留学。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1878年,詹天佑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耶鲁大学。
为了改变我国落后的境况,詹天佑报考了铁路工程专业,并于1881年6月第一个拿到学位。
同年,由于时局动荡,留美学生被提前召回。30名学生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拿到了学位。
本想回国就能与家人团聚,清廷却不让家人知道学生们已经回国,把留学生们“软禁”了起来。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曾是耶鲁大学高材生的詹天佑,居然被安排去福建水师当炮手。清廷称之为“再教育”,意在洗脑,让学生们以后完全效忠于朝廷。
再教育结束已是6年之后,15年未见家人的詹天佑终于阖家团聚。此时谭菊珍等詹天佑已等成“老姑娘”,两人在父母催促下完婚。
婚后一年,詹天佑在邝孙谋的推荐下到了中国铁路公司。从此,詹天佑开始实现“铁路兴国”之梦。
不久,凭借在“滦河铁路桥”工程中的出色表现,詹天佑在铁路界崭露头角。
由于工作需要,詹天佑辗转于各个地方,妻子谭菊珍始终跟随他。因此,他们的8个孩子出生在五个地方。
妻儿跟着东奔西跑,詹天佑非常愧疚。但谭菊珍毫无怨言。很快,谭菊珍的支持就有了回报。
1905年,清政府不顾外国人阻挠,决定修建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同时任命詹天佑为总设计师,主持修建工作。
但是,质疑声接踵而至。有西方铁路工程师断言:京张铁路是中国人无法完成的艰巨工程。
国外媒体还讽刺:“能建造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铁路工程师,是从船上毕业的。”
清廷缺乏先进设备,要建造一条穿越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八达岭4条隧道的铁路,仅靠人力无疑是痴人说梦。
面对巨大压力,詹天佑开始对自己产生质疑。他不禁问妻子:“菊珍,我接下这个工作,是不是太自不量力了?”
谭菊珍握住他的手,回答:“眷诚,我从来不怀疑你的能力。我更相信,没有任何人能够左右你的决定!”
詹天佑没有说话,谭菊珍继续坚定地说:“眷诚,在我看来和别人不一样。你胸怀宽广,压力越大你越能承受。这些压力只会是你的动力,你说是吗?”
听完妻子的话,詹天佑豁然开朗。他紧紧抱住妻子,说:“菊珍,谢谢你总是站在我身边,支持我鼓励我,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1909年,仅用4年时间,京张铁路便提前建成。通车仪式那天,谭菊珍站在人群中。
当火车发出长鸣缓缓启动时,她和大家一起欢呼雀跃,眼泪忍不住流下来。看着丈夫和同伴们拥抱、握手,她又开心地笑了。
詹天佑当时收入很高,一个月的饷银有1000两左右,相当于今天的21万人民币。他要再娶一房妻室,是很轻松的事情。
加上谭菊珍身体不好,总有人劝他纳妾。他严辞拒绝,表示一生只爱妻子一个。在他的认知里,宠妻是丈夫的本能。
詹天佑还对学生和下属说:“如果你们夫妻有矛盾,男人一定要立即道歉、检讨,这才是男人的担当。”
詹天佑和谭菊珍,一直相守,相互扶持。稳定鹭港的生活,让詹天佑更能安心工作。
1911年,清廷将铁路修筑钱出卖给洋人,引发“保路运动”。詹天佑继续修建铁路,同时支持保路运动。
利欲熏心的洋人,为了逼迫詹天佑屈服,竟然绑架并烧死了他的大女儿。
这一打击让詹天佑夫妇悲痛欲绝,谭菊珍又一次站了出来。她忍住悲痛,安慰詹天佑说:“眷诚,我们不能就这样屈服。你要坚强!铁路我们继续修,中国人没那么容易倒下去!”詹天佑擦干眼泪,继续修铁路。
1918年,粤汉铁路武昌长沙段通车,与已建成的长沙株州段成功接通。初建全国铁路网的工作,还在继续。
1919年,为收回中国在中东路的驻兵权与管理权,詹天佑抱病操劳。
同年4月24日,因肠疾心力衰竭,詹天佑离世,年仅58岁。
临终前,詹天佑和妻子诉说了此生遗憾:“粤汉铁路没有修通,贯穿南北的大动脉没有建成,初建全国铁路网没有完成,我抱憾终身啊!”
7年后谭菊珍去世,恰好也是58岁。不得不说:两人真是恩爱至死!
@暖风吹过十二月
詹天佑为了改变祖国的贫穷落后,一生致力于发展中国铁路事业,
15年不回家、痛失爱女都无法改变他对事业的执着,对祖国的热爱。
这种情怀,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詹天佑# #我为祖国比个心#
当年向毛泽东“告御状”而红极一时的人物,在长达2000多字的信中陈述了上山下乡知青生活上的困境和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些阴暗面。
50多年前,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福建省有个小学教师向毛泽东写了一封后来促成调整知青政策的信,这封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千百万知青的命运和生活轨迹,这位写信人就是红极一时的人物——李庆霖。
信中对当时的社会上的政治势力,拉关系,走后门,都先后优先被招工、招生、招干,孩子上山下乡后的口粮问题,生活中的吃油用菜问题,穿衣问题,疾病问题,住房问题,学习问题以及一切日常生活问题,反映的都是实际情况。
1973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边,读了由王海容转交过来的一封人民来信,他边读边想,特别是读到悲凉处的文字,竟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水潸然而下。李庆霖这位小学教员的信,深深打动了曾经也当过乡村小学教师的伟大领袖。
毛泽东当即给李庆霖复信,原文是:
李庆霖同志:
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毛泽东
4月26日
就在毛泽东给李庆霖复信后的第二天,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高层讨论知青问题,并将复信印发全国。国务院又相继召开了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下,各地痛下决心,相继解决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2004年2月19日,李庆霖带着许多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子女们拓了一块墓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那封复信:“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历史与伟人#
锦尚镇第一季度禁毒工作专题会
为深入推进禁毒工作的有序开展,增强人民群众识毒、防毒、拒毒意识。1月24日上午,锦尚镇召开第一季度禁毒工作专题例会。会议由镇党委副书记洪志胜主持,深埕边防所副所长郑健飞、锦尚派出所副所长张佳兴、社会治理办工作人员及各村禁毒专干参加此次会议。
洪志胜:春节将至,各村、两所要将人员管控和宣传教育列入近期的工作重心。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要充分认识疫情防控的严峻复杂性、极端重要性,严格落实社会面吸毒人员、外流重点人员就地过年,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聚集和流动。要鼓励社会面吸毒人员不举办聚餐等聚集活动,积极宣传和倡导“绿色人生,健康无毒”,劝导不串门、不聚集、少外出,确保全镇人民过一个祥和稳定的春节。
郑健飞强调:一、要做好春节期间禁毒宣传工作,利用LED、村广播等形式实现禁毒工作全覆盖。二、要做好吸毒人员管控工作,各村要广泛开展吸毒人员排查,加强在册吸毒人员分级分类管理,严防托管失控现象。三、做好社会面吸毒人员的再宣传、再教育、再帮扶,引导其正确回归社会,健康生活。四、利用微信等多媒体形式,积极宣传“福建禁毒”“中国禁毒”等公众号推文,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增强人民群众识毒、防毒、拒毒意识,让青少年瑜人民群众熟识禁毒案例。
张佳兴强调:禁毒工作的贯彻落实是维护社会鹭港稳定,促进群众幸福安康的一项重要工程,因此,提高戒毒效果,减低复吸率,控制新吸毒人员的滋生,落实禁种铲毒工作,提高全民禁毒意识,严厉打击毒品犯罪的活动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