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推荐#1李白写行路难的时候,依然用得起金樽盛清酒,朝中还有一批高管粉丝没有忘记他。可他依然气苦,写下《行路难》三首。我觉得这三首诗更适用于职场小白,他们初入社会,一无所有,才是真正的行路难。我经常念叨这几句的时候,正在一个大型国企的车间里发懵。那时大学还包学费包分配,毕业之后要按系里安排进指定单位,否则自掏腰包五千块方可自主择业。我没有五千块钱可以自赎,只好乖乖来这个工厂报道。车间工段长几句话讲完当日的工作安排,然后指指我,“你先学着。要不这样,今天你跟阿杰上床。”我又惊又气,“你,你,你,什么意思?”阿杰走过来,递给我一个工具包,“他的意思是你跟我上船。”我一边走一边发牢骚,“我上船能干什么,给你递工具?我跟工段长说了,我是学审计的,不是学轮机的。这堆工具,我一个都不认识。我真是命苦,来到这个鬼地方!”阿杰说:“牢骚太盛易断肠,我觉得这鬼地方很好。看路看路,这船你上得去吗?”未造好的船泊在船坞里,目测有两层楼高,这还只是两万九吨的船。只有一根几十米长的独木板搭在船舷,大家都若无其实“咣咣咣”地大步走上去,那根木板跟着颤颤悠悠。木板底下,是蓝绿色的海水,深不见底。我吸了口气,问:“你们学校女生也上船吗?”阿杰说:“别的系我不知道,我们船体系的女生穿高跟鞋都能上去。”我不想被人笑话,跟着阿杰往上走。迈了几步,觉得自己随时可能殉职。索性站住不动,没想到停下更难掌握平衡。阿杰回头看看,二话不说,一把拉住我的手,快步走到头。坐在船舷边上的时候我依然脸色煞白,手心全是汗。阿杰说:“看来你真不是船院毕业的。”我说:“我是财院的,大哥,财院。”其实人事部知道我的专业背景,他们还是坚持形式主义,让我在轮机车间待满三个月。部署国企,万人大厂,就这么欺负你,怎么着?还好没人让我上船了。工段长依然不明白审计和轮机的区别,但他说全厂每年只有一个死亡指标,不能被我浪费了。阿杰不许我叫他大哥,要我跟别人一样,叫他阿杰。他大我四岁,我们是同一届分来的大学生。不一样的是,阿杰满心欢喜地来到这个工厂,轻轻松松和大家打成一片。他连科研课题都筹划好了。每天上船工作,对他来说相当于去实验室采集数据。我的工作沦为收拾车间休息室。闲来无聊,我就把休息室的桌椅擦干净,每个挂钩给贴上名字,把大家的工作服挂好,再把所有工具大致分类。中午时分,大家回来吃饭,工段长大喝一声:“嗬!来了个田螺姑娘。”工人们其实很好打交道,他们欣欣然接受了我强加给他们的新规矩,开始整理内务,还默许我在休息室读书写字。唯一让他们不舒服的是,我坐在那里,他们不好放开了讲段子。有一天,阿杰拿着一份地区的报纸给我看:“这个不是咱们厂的事情吗?宣传部的人还挺会写呢。”我看了一眼,这不是我给宣传部写的命题作文吗,写新船下水仪式的。什么时候发表了?怎么没人告诉我?我的名字去哪了?作者怎么是“宣传部集体创作”。这里每个字都是我一个人写的好不好。阿杰不相信,“会计还会写文章?我再看看……别说,没准儿还真是你,你平时说话也是这个调调。这篇文章主题积极,可是不让人烦。”宣传部的人到底有点愧疚,和人事部打了招呼,让我提前结束车间实习,进审计处工作。轮机车间给我一个简单送别仪式,工段长很惋惜:“你走啦?以后没人帮我记考勤发工资了。”审计处里的人并不做审计工作,天天就是政治学习读报纸。处长找我谈话:“这里就你一个大学生,二十年后你就是处长,我已经上报了你当处长后备。今后几个月,抓紧解决D员身份问题。咱们也算半个军工企业,中层以上干部必须是D员。”我什么都没做呢,今后二十年的道路都有人给安排好了。看着这些人每天在这里嘶溜嘶溜地喝茶看报,我感到无望。这种日…点击卡片继续阅读
海外团队建设经验分享
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逐步推进,中国制造逐步转为低碳和高附加值产品,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管理、生产、运营模式也发生了积极的转变。由于同类产品供应商大量出现在网络销售平台上,很多企业发现通过线上推广和销售越来越难,只能通过低价来吸引国外客户,这也导致企业走入价格低、利润低、研发投入少、品控难、供应链规模效应差的恶性循环。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从线上转为线下,寻求长期、可靠的销售渠道和终端客户。
海外团队重要性
线下当地化团队的优势明显,当地化销售团队母语无障碍交流,能生动具体地讲出产品特性,天然具有亲近感,又能高频次的接触客户,这些都是客情维护的重要因素;售后团队也可快速反应,尤其是在欧美区域,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可谓“变态”,所以售后服务的质量是立足欧美的基础;从长远看,当地团队对市场变化、需求和使用习惯、竞品把控更及时有效,有利于提升产品在当地的接受度。疫情爆发后,很多设有海外团队的企业可以正常经营,甚至抓住了很多和大客户的接触和过大业务的机会。因此,建设夯实海外团队也是中资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在美国,一个小型的具有销售、售后、库存等功能的基础团队每年的花费大概40万美金左右,而美国市场容量大、产品价格较高,想长期发展并有一定市场基础的企业可提前布局。
海外团队构成
一个简单海外团队基本构成有
管理层:通常由中方管理人员负责贯彻企业战略决策,把握重点节点、制定制度流程等工作;当地总监负责执行和日常市场开拓。以前我们公司的外籍员工在上班的时候经常戴耳机听音乐,说是很多公司允许员工上班听音乐,我也是试着边上班边听音乐,发现始终无法集中精力,更别谈做好工作了,后来我发现由于美国分工体系超级细化,很多工位不需要思考,所以听音乐不影响工作,但我们的岗位是需要分析思考的,后来我们公司大部分环境是不允许听音乐的。类似这些制度通常包括薪资、保险等是中方负责人审核并批准的。
销售团队:全职员工+兼职员工+顾问+代理商;企业创办初期,顾问+代理商的模式是比较经济且见效的,我们当时进美国、巴西、印度这些难点市场时,都采取了这种模式,能帮企业少走很多弯路,但这些行业老兵思维固化、工作时间难以保证、不配合中方执行策略等缺点也很突出,中方管理人员要善于引导和适时纠偏。
财务可以由全职员工或者第三方财务公司来做,初期可以由第三方做,但一定要选择相对专业的公司,我们曾今由于第三方会计漏报外国人投资税(我们实际不需要缴,只需备案)被重罚。美国一般5000美元一年的第三方会计还算靠谱。
售后团队:这个建议全职员工并配有可培养后备力量,个人觉得售后就是战场,技术娴熟且负责人的售后会给整个公司加分。可适当给予补贴,毕竟挺辛苦的。
海外团队建设预见到的问题
招聘难:通常有猎头、大型招聘网站、行业内推荐等渠道。重点是招聘要求要清晰,面试提问是关键,比如应聘者的攻坚克难案例和职业中比较自豪的故事都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其性格、思维习惯和能力,选择适合公司发展阶段管理者更为重要,比如行业背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比领导力强的人更重要。
离职率高:面试初期就要对员工的文化,习惯、工作强度等做详细了解,避免后期不适应而离职;对重点岗位做到聘一个培养一个,被培养者平时要参与客户开发,确保空缺职位能及时有效填补;适时提高工资水平或增加年终绩效;多做员工关怀,包括假期、补助等项。
执行力差:布置任务要表格化,尽量量化工作,避免员工对部署理解有偏差或不完整;出差补助或绩效是有绩效的激励,避免出工不出力;面对工作分歧,要尽量做好解释和引导,避免强行推进工作。
当然,面对不配合和难以驾驭的员工,要平时统计“不作为”证据,尽早解除合同,离职协议流程要走,避免事后被投诉。
当年单身宿舍的5个兄弟,如今境遇大不同。
88年单位筹建时,我们5个同事住在一个单身宿舍。5个同事中,会计出纳科2人、保卫科1人、建经科1人、人秘科1人。5个同事中,已婚的1人,单身的有4人。
俗话说的好,从小光腚的伙计关系最铁。其实一个单身宿舍的伙计关系处的好的话也会很铁。我们5个就是因为一起住了4、5年,关系处的非常融洽,就形成了一种超越同事关系的兄弟情。30多年来都是相互帮助,其乐融融。
我属于比较讲究卫生和干净的人,宿舍的卫生基本上都是我承包,有时也帮大家洗衣服。A兄家庭条件好,为人很大方;B兄善于抓机会,倒腾农药挣了不少钱;C兄跟一把手当司机,有些自主权;D兄家在政府宿舍,单身宿舍只是个摆设。
那时晚上经常加班,抑或打牌到十一、二点钟,难免饥肠辘辘,便会去市政府路口吃甏肉干饭,要一块不带肉的大骨头吸骨髓加一碗干饭,抑或到哑巴馄饨摊要一碗鸡汤馄饨,大致一、两块钱的样子。有时下个馆子,或喝个羊汤便是大破费了。我印象中去羊汤馆,一般会要一盘炒绿豆芽、一盘凉拌花生米和一盘调羊肉,每人一瓶XX米酒或XX特曲,喝完酒,再要一碗羊肉汤和2个烧饼,大约要花20块左右,这时都是A、B二兄出钱。为什么呢?因为那时我们的工资不高,88年半年见习期工资只有45块钱,加班费一次只有5毛钱,夹七夹八每月也就50多块钱,像这样的消费,2次之后就要喝西北风了,我是买不起这个单的。跟着A、B二兄蹭吃蹭喝很多年,到92年以后才发生改变,至少是有来有往了,改变了单打一的局面。再以后大家谁请客都不是事的时候,我开始请的次数逐步多了起来,也算是一种弥补吧。
A兄一直在系统内努力,先后由保卫而会计再实体,后回归在支行做办公室主任,又到分理处任副科级主任、正科级支行行长,现在在分行任中层正职。A兄情商高,人脉关系广,不论在单位还是在社会上都处理的游刃有余。可能与出身和家庭熏陶有关吧,毕竟老爷子在教育系统德高望重,同学朋友都位高权重。
B兄考学颇费周折,据说高中有连续六届的同学,还去过东北,赶过马车,性格有些粗犷。年龄大些,社会阅历丰富,非我们这些毛头小子可比。那时实行价格双轨制,B兄非常善于抓机会,逮住机遇小赚了2万多元,那时相比我们一年1、2千元的工资,这就是一笔巨款。也就是这笔巨款,让B兄养成了花钱如流水的习惯,后来买断工龄的7万元,一个月就花掉了。后来到一个企业高就,也是习惯不改。
C兄做司机的时候是临时工。靠跟领导服务,后来转了正,还当了行政科科长。第二任领导跳槽到保险公司省公司当一把手的时候,他也跟着去了,被安排到二级公司任副总 ,后来领导退休,失了依靠,又跳槽到一个农业保险公司二级公司做老总。这个哥们最牛,真的是人生逆袭的标杆。
最可惜的就是D兄了。在储蓄所主任任上未能经受住诱惑,因挪用公款被责令辞职,连分到手的房子都未能过户。幸好夫人贤惠,才不致家庭破裂。追随亲戚打工,寄人篱下,始终郁闷难耐。
我在原单位工作二十多年,虽提拨较早,但进步不快。后期虽历任两个支行的行长,被评为高级客户经理,进入后备干部序列,但已心生去意,后来跳槽到股份制银行。
我们5兄弟的境遇,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特别是六十年代末期这批人,在经历了社会剧烈变化和大发展的这30年里,小人物只能在洪流中顺势而为,保住自己的基本盘。
生在这个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就看自己如何把握了?
上次跟大家提到,高考出分之前,重点可以放在专业选择上,专业选择的角度有很多,今天从未来业发展路径这个角度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根据职业8大类,结合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归纳了5条发展途径。
一、第一条路径:考研
1)可以选择考研率高的专业。
比如理学类,工学下的建筑学、城乡规划、航空航天类、生物工程类、自动化类、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临床医学类、法学类、哲学类、经济学类等。这些专业类,本科直接就业是比较恼火的,从事研发或者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基本要求都是硕士以上学历。
2)尽量避免硕士点比较少的专业。
比如工学下的汽车服务、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等,医学下的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法学下的司法技术、社会工作等,文学下的广告学、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与新媒体等,经管类下的资产评估、行政管理、物业管理等。
3)对于想要本科毕业出国深造的学生,要尽量避免不适合出国的专业。
比如航空航天类、核工程类、武器类、船舶相关、汉语言、历史学类、民族学类、法学类、知识产权、中医学类、中医药类等。
二、第二条路径:考公务员
公务员单位的范围主要包括国家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民主党派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团体(工会、妇联之类的)。
1)理工农医对口岗位比较少,这类专业如果考公务员,属于不限专业范围,竞争压力大。
2)计算机专业、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管理学类、公共管理类、语言文学类对口岗位是比较多的。
3)法学类:通过司考比较好。
4)公安学类和司法执行技术类:对应公务员招生的公安司法大类。
5)选调生:在大学的时候,争取入党、入选学生干部,作为优秀毕业生,毕业后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机关干部后备人选。
三、第三条路径:事业单位就业
事业单位主要是从事一些服务性质的公益单位,比如学校、医院、图书馆等,有些地方的一些政府机关二级局也是事业单位,尤其在市县级别,比如交通局下的公路局、建委下的城管局,农业局下的农机局等,虽然这些单位也叫局,但是事业单位性质。
对应的专业比如师范类、医学类、图书管理相关专业、交通相关专业、农林相关专业等。
四、第四条路径:本科直接就业
1)如果是想去外企:基础性应用型专业+外语。
2)如果去民营企业:建议学应用型专业,直接就能上岗应用,比如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审计、人力资源等)、工学类部分专业(计算机类、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等、物流管理类、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等)。
五、第五条路径:创业
1)学技术:计算机、电子类、法学类-律师事务所、口腔医学——开诊所。
2)学经济学类或金融学类:很多创业企业要进行融资投资,所有学些金融学专业或者经济学,也可以创业。
3)学管理类专业:管理类专业进行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全面进行企业各个环节的管理。
以上就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专业,仅供大家参考,除了这个角度,还可以从自身的性格特点、优势潜能等方面去分析。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您想了解志愿填报的小知识,欢迎关注。
#高考志愿填报#
#高考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