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轶事
1990年夏天,我陪单位农会计到广西宁明县中越边境小镇爱店街买米。
当时爱店街三天一圩,每到圩日,很多越南妇女,据说按生产队序列,每人肩挑两大筐沉甸甸白花花的大米,排着长长队列过关,来到爱店街后,又沿着街道两边排成两行,人挨人排排坐着出售大米。
当时两国关系还没有完全正常。越南边民长期受到他们当局的蛊惑洗脑,他们认定跟中国人做买卖时绝不能相信中国人的秤,否则就要吃大亏。因此,这些挑米过关来出售的越南妇女,每人都自带一个竹筒,卖米时按筒谈价出售,一竹筒盛满大米,大概是一市斤。
谈好价钱后,她就让你看着她亲手从米筐里一筒一筒量出米来,一筒一筒地往你米袋子里倒。
那天,我们的小卡车到街上后,卖米的越南妇女知道我们来买米,就挑着米担子纷纷过来排队,谈好价格后,她们就排着队,轮到谁,谁就一筒一筒给我们量米,她们边量米,嘴里边用越语数着筒数。
第一位妇女出售一担两箩筐,大概量完一筐多的时候,街上突然有人冷不丁凑上前问她说:你这是旧米吧?
那妇女立马住手,涨红脸辨解几句。问的人听罢连连说:是新米,是新米。
问的人转身走了,可卖米的妇女一时傻了。愣了半天,这才红着脸说:不好意思,我忘了几筒。
说罢,低头把己量出的米全部倒入米筐,又重新一筒一筒地量。
轮到第二位妇女,她也卖一担共两筐,我们用带去的小板秤过称,得知两筐共95斤。可她当然不管,依然用她的筒子一筒一筒地量,量到80筒左右时,街上又有一人突然凑上来抓起一把米说:她的米不错,颗粒饱满,不仅煮饭好吃,熬粥也很香………
卖米的见有人夸她的米,赶紧停下附和,可她一附和,又糟了,她又忘了前面量了多少筒了。无奈,又倒回去重新量。
一连好几人都这样,弄得我们哭笑不得。后来,我们心生一计,凡是见有人凑过来询问时,我们赶紧把手指放在嘴边做出“嘘——”的样子,告诉他千万别吱声,这时越南妇女虽满头大汗,但仍全神贯注一筒一筒地量米。
我们共买800斤大米,但是因为这样倒腾来倒腾去,折腾了大半天才完成了交易。
前段时间,我又去了一趟爱店,在街上看到很多越南人开店或当服务员,我跟一个越南老板聊天时,提起当年用竹筒量米出售的事。
越南老板听后说:那都是什么年代的事了?现在不说卖米用筒量了,就算跟你们中国人买上千上万元的电器,我们越南人甚至都不用看实物,看着图片就直接下单了,现在两国边民彼此都相互信任了。
听他这么说,我不由想起一位越南军旅作家在1966年创作的、曾经在越南家喻户晓广为传唱的一首老歌:
越南中国,山连山,江连江,
共临东海,我们友谊像朝阳!
共泳一江水,朝相见、晚相望,
清晨共听雄鸡高唱。
啊,啊!共理想、心相连,
革命的路上红旗飘扬!
………
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南方有多么的严重。朋友讲的一件事令我唏嘘不已。 朋友在开发区一个企业做领导,前几个月新招聘了一个做财务的女孩子是广西人,瘦瘦弱弱,斯斯文文的,刚刚过了试用期,双方都挺满意的。但最近总是说身体不太好,想休息几天,去看病,财务人手紧张,本来是不想批的,但是最后还是准假,没想到三天后和她同宿舍的女孩子说半夜送去医院已经不行了。她是和别人合租,在外面租房,而且没有在单位去世,是生病而去世了,但是单位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还是帮她办理了后事,并组织了捐款,他的爸爸也从广西过来广州。他爸爸表示女孩子没有结婚,在广西农村的风俗习惯骨灰不能回老家,没有地方存放,不能放祖坟。让单位随意扔掉就算了。帮忙办理后事的人力资源部门的小伙子觉得女孩子太可怜了,用自己的钱交了5年的保管费,暂存在殡仪馆,至于5年以后如果没有续费由殡仪馆处置了。后来这笔钱还是单位出了。在南方女孩子就这么没有地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