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无论在职上班的发工资,还是退休人员发养老金,都是直接由银行打到本人银行卡上,信息通知时也只有一个总数,而没有明细,多数人觉得这样做不够透明,问单位财务人员,人家还不高兴,更不愿给详细说。按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了,网络通信这么先进了,为什么不把明细告诉大家呢?求解,明白人给说说。
男女财务观不一样,谁的财务观先进,谁就比较牛逼[呆无辜]
因为男人哪怕年入一百万,他也会觉得一碗面35很贵。他们要么不花钱,要么就是买大件,比如买车买表之类的,剩下全部攒起来。
他们比的是,谁攒得多,如何钱生钱。他们判定女朋友雄竞如何,其实就是看硬资产,你房子多少钱,负债多少,现金流情况如何。
不像很多女孩,被消费主义蒙蔽了头脑[跪了]

左手五万块热玛吉,右手三万香奈儿,出门一定要打豪车专车,度假一定要去瑞吉酒店。
pyq看起来是珠光宝气,但是零零碎碎把钱全花光光了[允悲]
这时候,你的资产负债表就不那么好看了,因为你存款不够,硬资产不够,打开仓库,净是些容易折旧的存货[允悲][允悲]
这种情况下,你咋跟你对象PK硬实力呀[允悲][允悲]你别说谈钱伤感情了,你先少花点儿吧[笑哭]
每年财务评比工作,单位总是排名靠后,厅长们很头痛,挑选的财务处长都是业务精通的人,有能力有水平,工作就是抓不上去。
厅长把每年厅里考核排名第一的法规处处长,调整到财务处,一年内马上大见成效,二年就跨入系统财务先进集体行列,使用外行人,比内行人管理的好。

分析原因:一是不懂就得认真。财务处长不懂财务,她就向副手学,向下属学,甚至向亲朋好友搞财务的人学,不此下问。
二是勤请示,拿不准的事,向主管财务的副厅长请示,还不放心,去找一把手汇报,领导们站的高,看的准,自然增加了处理问题把握度。
三是不懂业务,逼迫去抓基础工作,健全制度。她怕工作出纰漏,夯实审核、检查、责任等基础,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管理人,确保工作有序规范运行。
都说外行领导不了内行,有时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
创业者去融资,BP中多少都会夸大一些。当然有些东西可以bluff,例如你说你是这个行业里最牛的,反正大家也很难去证伪。或者说你这个产品是行业里最先进的,这些都还好,毕竟VC对这个行业肯定没你熟。
但是有些比较客观的东西,是绝对不能bluff的。例如过去一年,你公司的财务收入是多少。我们过去就碰到好几起,就是你报了一个财务数字,比如你说你去年赚了一千万,结果我一DD出来发现只有300万。

当然很多情况下,不是创业者故意造假。而是有时他对流水和财务收入没区分开。我在下一个视频会专门讲。VC以前给了你TS,一看数据差这么多,你这事基本上就黄了。所以这个一定要避免。
除了历史数据要准确,未来3-6个月的收入也一定要靠谱,不要bluff,为什么?因为你融资的过程可能就需要三个月,人本来挺想投,结果三个月过去后,发现你的预期和实际差别这么大,可能就没兴趣了。你说你未来两年的多说点,我觉得问题还不大。但未来三个月的一定要低调,一定要保守。
记住:创业一定要under promise,over deliver。
“向管理要效益”提出四十年
1954年,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对于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创立了现代管理学。距今已经68年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其中有一条“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距今已经44年了。

1980年,《企业管理》杂志创刊,是我国最早的一本面向企业的专业刊物,距今42年。
1983年8月,韩嘉舜老先生在《企业管理》杂志发表《向现代化管理要效益》的文章,提出了“向管理要效益”,距今也已经快40年了。(从各方面没有找到韩嘉舜老先生的资料,哪位朋友有,欢迎补充一下,先谢谢了)
四十年过去了,我国的企业管理是一个什么状态,到了一个什么高度呢?这个问题不是一句话能回答的!但有一点,我们的企业管理应该还处于起步阶段。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大陆不存在企业管理;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乃至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公司制企业出现后,企业管理应该才进入大众认知层面。
改革开放后,我国(指中国大陆,以下同此表述)经济高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引进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但是先进管理方法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部分合作企业、合资企业发挥出了一些作用)。

毕竟管理出效益,是需要企业管理者和生产者具有管理意识,整个社会需要有管理的环境,还需要有管理专业知识的普及为前提。这可不是快餐,不可能短时间内能够完成。
况且,管理是比较吃功夫的,是需要踏踏实实、长期坚持才能显示出效益的。因为有其他因素能够快速的提高企业效益,所以大多数企业管理着,就暂时把管理往后放放了。这一放,就是十多年…
发展到现在,技术、政策等各种因素对效益的促进作用已经挖掘的极致,已经到了回头从管理中要效益的阶段了。
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存储、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也为企业管理在更高层面实现成为可能。
必须要说的一点就是现代企业管理更加着重于系统化管理,就是公司管理必须是整体化和系统化。顶层设计、战略制定、目标设定、计划执行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片面和有选择的加强企业部分方面的管理,不仅不能产生效益,还会让企业死的更快。在数年前还有“不上ERP企业会死,上了ERP企业死的更快”的笑谈,近几年还有“企业家MBA课程没学完,公司关门了”的尴尬局面。
企业管理,还有好多工作要做;企业管理,还有很大的服务市场…
任正非在一次采访时说道:我不懂技术、不懂财务报表,我就是一个形式上的管理者!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分钱问题上不犯错,钱分好了,公司管理一大半问题都解决了! 尤其薪酬设计的这“8大死局”,用一个,你的公司就会出大问题!
一、提成比例逐渐递增法
比如:销售额10万提成5%,20万提成10%,30万提成15%
导致:卖得越多公司利润越低,员工赚钱公司亏钱
正确做法:
把销售人员分成3个级别

提成上限为10%
业务员5%,经理7%,总监10%
业务员出单自己拿5%,经理拿3%,总监拿2%,业绩达标就晋升为经理
经理出单自己拿7%,总监拿3%,业绩和人才培养都达标就晋升为总监
总监出单自己拿10%,拿所有人的提成差额和部门分红
这样公司毛利不仅没有下降,还能自动帮公司培养人才
二、同级同薪制
比如:同样是经理级的职位,如行政经理,财务经理,销售经理,都是一样的薪酬
导致:优秀人才容易离职
正确做法:根据不同的岗位设计不同的薪酬
1、上山型:以营销为导向,如总经理、店长和营销总监。固定工资40%,绩效考核60%
2、平路型:以行政管理为导向,如人力资源、运营、后勤。固定工资60%,绩效考核40%
3、下山型:以技术研发为导向。如研发工程师,技术总监,固定工资80%,绩效考核20%

三、经理只发团队奖
比如:经理只发团队1%提成,自己做业绩没有提成
导致:没人愿意当干部,不愿培养人才
正确做法:把他们分为3级9岗:
1、实习业务员、业务员和高级业务员,代经理、经理和高级经理,代总监、总监和高级总监
2、业务员的底薪2000,提成:8%、10%和12%
经理的底薪3000,提成:14%、18%和18%
总监的底薪4000,提成都是18%
3、经理拿部门管理奖,每级业务员的业绩提成差额归经理,总监拿团队总业绩的2%提成
让业务员晋升拿更高的提成,让干部赚管理的钱
四:完全固定工资制
比如:高管年薪60万,很多老板都是每月发5万而且没有考核
导致:高管旱涝保收,公司是否赚钱跟他没关系
正确做法:
1、把60万分成固定部分24万和效益部分36万
2、固定部分分成基本工资9.6万每月8千和考勤挂钩,绩效工资14.4万每月1.2万和考核挂钩

3、效益部分36万分成3份,和年度、季度、月度目标挂钩。完成年度目标拿到12万,每完成一个季度目标拿到3万,每完成一个月度目标拿到1万。超过年度目标再加2%分红
这样,高管不再旱涝保收,做得好还能拿得更多
五:薪酬直接转绩效
比如:固定工资5000元,直接更改为:3000固定+2000绩效考核
导致:员工认为你是在恶意扣工资
正确做法:
假设这个员工的工资是5千,把它分成5个档次:
第一档:4000是欠资格工资
第二档:4500是期望工资
第三档:5000是基本合格工资
第四档:5500是胜任工资
第五档:6000是超胜任工资
每级级差在10%~15%左右,分别和绩效挂钩
六:无限工龄制
比如:为了留住老员工,每年增加工龄工资,无期限上涨
导致:对新员工影响太大,不利于新鲜血液加
正确做法:

第一年:工资3000元
第二年:第一年工资基础上加10%,等于3300元
第三年:在第二年加的基础上增加50%,等于3450元
第四年:在第三年加到基础上再加50%,等于3525元
第五年:同理,涨完就不涨了
七、老总限薪制
①比如:总经理10000元,总监8000元,经理6000元
②导致:员工上班不积极,干活没动力。
③优化:多劳多得,薪酬上不封顶。
八、年底红包制
①比如:老板根据自己的感觉给员工红包,没有考核标准和依据
②导致:员工对公司没有归属感
③优化:制定好相关的考核制度,根据考核标准发放。
任正非:薪酬不对老板劳累,激励不对奖励白费。老板愿分钱是格局,会分钱才是智慧
如果你还不知道怎么破解这些薪酬死局,以上如何破解的方法都在左下角这套这套《薪酬管理三册书》里,里面详细讲解包括销售,行政,运营,技术等岗位的薪酬设计方案,还有华为,阿里等公司的36大先进薪酬设计方案。你学会其中一个,你会发现员工拼命干,企业利润直线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