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财务同事在一个民营服装企业做财务经理,他们这两年效益下降明显,公司除了将员工基本工资的一部分调整为绩效外,在财务上也是一通猛操作,让她挺苦恼。
他们公司的经营模式是商场店和街铺,这些店以前是分公司的形式,或者是总公司直接与商场签订联营合同。
但现在都要改了,商场店和街铺全都改为个体户和小公司,因为老板听说化整为零,个体户和小公司的税收优惠大,不但增值税优惠,也可以享受小微企业的所得税低税率。
但财务部就乱套了。
因为原本总分公司是一套账的,现在好了,这些个体户和小公司分别是一本账,还要各自报税,财务部工作量一下子增加好多。这倒还好说,最可怕的是会计处理,用她的话,简直没眼看了。
首先是公司员工的工资、社保,以前都放在一个公司名下的,现在看菜下饭,每一家个体户小公司分摊几个员工,但真实的劳动合同和社保又没有变更。

其次,就是结算价格了。因为有的店铺由于规模和销量比较大,导致利润较高,那么也很随意地调高总公司的结算价格,让它的利润降下去。所以现在很奇怪,同样一件商品,给不同的个体户和小公司,结算价格差别还挺大。
同事说,她现在做得提心吊胆的,就怕哪一天被查到了,自己进去了可怎么办?
她也不是没想过换一份工作,可是在招聘网上看了,像她年近45这个年纪,大专学历,会计中级职称,找一份月12000块的工作,还真不那么好找。
“还有5年,我能安全退休上岸吗?”她这样问我。
商场还有救吗?
上午办事路过联营商场,信步在里面转转。十六七年前曾有朋友在这里做楼层经理,于是经常来这里看她。对那时的联营盛况印象特别深。那时联营商场的东西最贵,但是也最全,最真。于是那时的联营商场终日客流熙熙攘攘,不仅沈阳连周边的几个城市的人购物都会首选这里。现在的联营商场和其他商场一样,受网购冲击,许多竞争不过网上的分类的商品都不在经营了,正在经营的,也是苦苦支撑。当面联营的售货员大都是年轻美丽的女孩子,简直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现在的售货员看上去大都是临近退休的年龄了。甚至就连顾客也以中老年居多。盛况不再,让人感慨不已。商场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因为时代的变化,就让一个行业迅速地由盛至衰。

#卖不出10套洗涤用品不给开绩效奖金# 卖不出10套洗涤用品不给开绩效奖金?#沈阳# 欧亚联营员工发视频吐槽,管理人员这样说……
近日,一位市民在网上发布视频称,沈阳欧亚联营要求每位员工卖出10套洗涤用品,否则不给开绩效工资。
年底了,公司发多少年终奖成了打工族热议的话题。人们看惯了别人家的公司有多么土豪后,欧亚联营的这种“吝啬”做法,一时间成了反面典型,引起不少网友关注。
1月29日,二三里资讯来到@欧亚-沈阳联营公司 沈阳欧亚联营商场,发现一些商户的货柜上就摆放着这一套洗涤用品。一套共六件,包括洗衣服,洗碗,洗手液等货品。
据销售人员称,这一套洗涤用品售价99.9元,非常便宜。但由于厂家销售人员不属于欧亚联营员工,所以她们不存在捆绑绩效奖金的规定。
二三里资讯随后来到欧亚联营办公室,据一位管理人员称,视频里说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公司没有强迫员工卖这套洗涤用品,不存在强迫,而是一种福利,因为这套洗涤用品本身已经非常便宜。

“每年我都会买,自己家留着用!这套洗涤用品你要是去超市买,你看看要花多少钱。”工作人员说道。
虽然这位管理人员表示不存在强迫,但被问及卖洗涤用品是否和绩效奖金挂钩时,对方笑而不语。
就算这套洗涤用品很便宜,可卖洗涤用品对员工来说却是额外的工作,尤其是跟绩效奖金挂钩的做法,更容易引起员工反感。对于员工的质疑和网友的关注,这位工作人员称:“我们欧亚有两千多名员工,为什么就他发视频到网上?他有问题,可以去投诉,可以去打12345,他为什么要往网上发?”
显然,这位管理人员并不认为是公司的做法有问题,而是认为这名员工有问题。
2000多名员工都沉默,就说明这敢于发声的员工有问题?也许还有另一种理解,即正如这名发视频员工说的,“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反抗”。
但毕竟员工与公司是雇佣关系,公司就要把看似和工作性质不沾边的卖洗涤用品列为能否得到绩效奖金的门槛,员工又能说什么?不管你说什么,企业都可以用一句“真觉得无法接受,可以离职”给挡回去。

对于这位欧亚联营员工的吐槽,许多网友表示感同身受。把本职工作之外的额外的劳动强加到员工身上,这似乎在许多行业已经司空见惯。网友表示,虽不情愿,但只能接受。
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对于公司强加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你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二三里编辑 罗棋)
#真知新坐标#
「6点自媒体运营体会分享,干货!」嘿,朋友们好!九垚师兄回来了!
调养身体的这段时间做了一些思考,今天与大家分享做自媒体运营的一点体会 。其实是抛砖引玉了,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一起探讨。
1、所有老师都告诉我们做自媒体要垂直,账号的确要垂直,比如财经、彩妆、美食就是三个领域。但不是每个短视频作品一定要垂直,因为系统推荐的是你的作品,不是你的账号,你是财经领域,当然可以发美食的视频,只是有可能掉粉而已。

2、做自媒体和我们原来做的行业其实没区别,比如字节跳动的各个平台,它们就是我们原来开店的大商场。原来的商场什么样?品牌要立得住,产品要有竞争力,尤其是价格。每2到3年要装修,要好位置就要做公关,扣点联营还好,现在因为疫情原因都改为了租金,做商场要比地铺风险大得多。
而自媒体这些平台呢?是不收费的。什么类型产品?什么价位?你开业的时间?甚至你的品牌就是你这个人的人设,这一切,都由咱们自己说的算。
所以做自媒体不能太佛系,不能太随缘、随意,你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那些自媒体创作者,我们只是同行,我们的竞争对手是包括所有吸引消费者眼球的东东。
这个创作者集体是大浪淘沙,一边进入,一边流出,创作几天就没影了的人实在太多。我们的竞争对手本质上其实是自己,是自己的过去,是自己的习惯,是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

做自媒体大V?在这个行业或跑道上跑在前面?甚至是头部?从九垚师兄一年多的体会来总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这是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咸鱼翻身”的机遇。
当然,竞争是残酷的!从2021年到现在直播里头陆续暴雷,李一哥被警告、约谈,薇一姐、二姐梨被下架,甚至其中某些人触犯了法律。
总之,一部分人先富,带动大家共同富裕才是众多自媒体平台的主旋律。
所以我觉得自媒体不是排排坐,分果果,非要头三名是谁?自媒体成就的每个人会汇集成一个又一个人群,第一梯队、第二梯队这样说会更合适。
3、为何要每日更新作品?老喻的作品《人生算法》一书中提到,就是小范围测试,不断更新、迭代。就像蚂蚁用“信息素”找到最短路径,每个蚂蚁都完成了一个闭环,而这些闭环就构成了蚂蚁的智慧。所以日更作品是为了完成一个又一个闭环。

通过这些闭环来分批测试,看看用户到底喜欢什么,然后再在这个地方再多加些努力再多增加内容。
4、输出技巧。脚本、文案要怎么写?开头一定要吸引人。就像你在大街上给人家讲故事一样,没人理会你。这是你遇到一个人了,上来就是啪,抽了这个人一巴掌,这个人就会问你,你疯了?你是咋回事?
这就是文案的开头,你啪的打一巴掌,用户就会看,怎么了这是?怎么回事啊。
这里九垚师兄举的例子有些极端或者夸张,但话糙理不错,也就是我们这些创作者要想尽一切办法在一句话之内就10个字之内,把足够精彩的东西呈现给读者。用心把这个用户给留住,不让他走,让他对你感兴趣,然后你再一步一步去讲你的东西他才能停下来。
想想看,人家留都没有留下来,你的东西再有价值也是没用的。
5、作品发布时间。搞懂了平台分发原理以后,具体早上、下午、还是晚上什么时间发,其实不重要。我们又不是某手的辛哥哥,就我们自己那点流量数,任何一个平台绝对能满足。

6、短视频的内容最重要。重要的是里面的内容,其他全部都是细节,而细节是没有办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只有内容抓住用户的心,吸引他,给他提供有价值、好玩、有用、高密度的内容,他害怕错过,才愿意关注你,给你点赞;当我们的内容超出他的预期,让他拍案叫绝,他会忍不住评论,会忍不住转发,甚至和身边的亲朋好友同事都会说起:那个九垚太有意思了,职场沟通全是干货,而且啊,只要给他留言,九垚一定会和你聊一会儿的。
嘻嘻,嘚瑟下自己。
今天就分享这些。
2022年已过半,没有完成的OKR要往前撵一撵喽,KPI和我们兜里的收入有关,其实真正重要的是OKR这个让人“爱恨交加”的小东西。
#乌兰察布头条# #倡导诚信消费构建鹭港社会# 【主题宣传进企业 营造诚信消费环境】3月18日,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发改委联合市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在集宁区联营商场,开展了“加强诚信建设 强化市场监管 打造优良营商环境”主题宣传活动,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推动诚信经营和信用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点击链接阅读原文主题宣传进企业 营造诚信消费环境)

我有个朋友是在商场工作的,她说自己非常直观地感觉到购买力的下降。今年他们商场活动期的联营业绩比去年降低了20%,但全馆业绩是增长了接近10%。这说明业绩增长到租赁业态去了,租赁基本是餐饮商户或者KTV电玩城。而衣服包包化妆品奢侈品等一众联营品牌的销售是下降的。
这说明,依然有大量的人周末出来玩,出来逛商场,但是大家不购物了。以前人们去逛商场,吃个饭,买个衣服化妆品。现在出来逛街,真的就是到处看一看,但是不买,吃个饭就回家。她说之前听负责招商的朋友吐槽,今年他们商场内的空铺率,从4%左右增到了接近7%,商户都干不下去了,到期不续租,同时招商也变得困难了。
他们商场在我们本地是龙头,而且属于百货,还算好一点。本地排第二的商场是一家购物中心,他们就更惨了,空铺率据说是掉到了18%。这也和最近反复的疫情有关系,客流对购物中心的影响比百货更大。另外一家本地比较一般的购物中心,前两个月连续有四五个人到他们那边面试,而且职级都不低,一问原因,他们场子现在工资都没办法按时发了,这些人觉得不对劲赶紧跑路,大家都不好过啊,加油了!

湖南长沙。罗先生在商场投资了100多万做游乐场,前一天晚上游乐场还在正常营业,第二天来到后却发现游乐场的设备一夜之间被商场搬空,只留下一张通知。而商家拿出之前签订的合同条款解释后,更是令他无法接受。
负责人罗先生表示,在前一天晚上9点之前还是正常营业的,也有很多的孩子和家长在。但就一晚上的功夫,之前的游乐场却被搬得干干净净。而商场的通知上写着,游乐场被搬到二楼,来到二楼后发现,自己的游乐设施都在这里堆放着,但换来的地点,却完全是个毛坯,看到这样的场景,他们都不知如何是好,感觉一百多万打了水漂。
游乐场大概有五六百名的会员,有会员来到后看到这样的场景,也在质疑罗先生是不是想要跑路,面对这样的质问,他也很无语。只能联系媒体来反映此事。
记者和罗先生一起找到商场的招商部经理。经理表示之前是有告知的,还拿出一份授权书,另外两个股东之前也是同意的。罗先生称当时确实签过授权书,但由于后来签补偿协议的时候不同意,就把另外两个股东的权利废止了,等他过来再处理。现在完全是商场的自作主张。

商场方面则表示,之所以将店面搬至二楼,是因为罗先生的儿童乐园进驻半年以来销售业绩一直不佳,所以提出将店面搬至二楼,并拿出了当时的联营租赁合同。
在当时双方签订的合同上,有一条条款也引起了不少网友们的争议:甲方有权要求乙方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提供品牌、注册证书、授权经营证明等合法有效文件。如果提供虚假或者没有提供,甲方有权解除合同。
而罗先生当时提供的合同是儿童游乐的设备公司名字,但现在游乐场却是又一个名字。也就是说,现在仅凭这一点,就可以解除合同。现在双方对于游乐场搬迁的问题,始终僵持不下,罗先生要求对方赔偿40万,但商场认为根本不涉及这些费用,能够确保他能正常营业就可以。接下来,罗先生准备通过法律途径去解决此事。
针对这则合同上的条款,不少网友也都给出不同的看法。有网友认为商场没必要纠结名字,只要经营主体和设备相同就可以了。也有网友认为,合同的条款没问题,如果真的出现相应的纠纷,那这则条款都很重要。

其实我个人认为,就此事来看,商场把合同的这则条款拿出来并没有问题,但与这次的搬迁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名字不对,为什么不在最初签订合同时提出问题,现在经营了一段时间,突然搬迁,换成哪个投资人恐怕都是无法接受的。这对于办理会员的那些人,也是不公平的。
或许搬迁考虑的问题很多,但这一点应该要和投资人,也就是股东一起协商一个解决方案,如果一直这样操作,那接下来,还会有人来进行投资吗?最后损失的可能还是自己的利益。
对此,大家有何看法?
#长沙头条# #冬日生活打卡季#
平顶山曾经有个黄泛区商场,还记得吗?
建开路口这张大楼,作为中国银行的办公大楼已经30年有余了,但是他曾经的是座名为黄泛区商场确很少人知晓。1985年,黄泛区农场住平办事处与市侨联,联营商场,黄泛区商场建成开业,后因种种原因这座市场只经营了短短5年就随着黄泛区农场住平办的撤离而转手卖给了当时刚刚成立的中国银行平顶山分行~

#沈阳头条# 【记忆中的沈阳联营公司[赞]】沈阳人记忆中的本地三大商业公司,中兴商业大厦、沈阳商业城、联营公司。现如今,它们的状况如何?[what][what]
今天去了趟沈阳欧亚联营公司,即原来的沈阳联营公司。好多年没去这里了,感觉商场的生意还算可以,一楼的人还是蛮多的,购物人群中,老年人居多,商场也在推出打折促销活动[强][鼓掌]
上世纪八十年代,地处太原街的联营公司迁到中华路,老沈阳人对这里有太多的记忆。我成家时,家里的洗衣机、油烟机、冰箱…都是在联营公司购买的。记得当时的冰箱有很多品牌,沈努西、日芝、辽河、东方齐洛瓦…价格都不菲。电器脱销的那个年代,眼见到掉了门的日芝冰箱被抢购一空[what][大笑]估计这样的日子不会再有了…[呲牙]

#我的家乡在呼和浩特#新钢曾是城西购物中心。上贴讲为什么称新钢。因为我见网上对新钢定义多有谬误,故纠正一下。本贴转入正题,为什么是购物中心。
正如上一帖所讲,由于ta有众多厂家云集,所以能够有足够的人气,形成足以能造就完备的商业圈的购买力。到改革开放时,全市有几大商业圈,包括呼和浩特火车站前丁字路商业圈丶百灵-儿童商场商业圈丶联营商店商业圈丶旧城大南街的以大南街百货商店为中心的及周边的商业圈丶工人西村商业圈,等等,再就是新钢商业圈。
工农兵路电影院位于海西路和工农兵路东北角,现在还在,让一个超巨大的广告挡住了。现在,前面是口袋公园。在工农兵路电影院的东南角,有个二层楼,就是现在开临街店辅的那一排楼的位置。在二层楼底层有个面积很大的商店,是卖服装鞋帽等百货小五金丶糖业烟酒的商店,酱油醋等调料也在那儿卖,还有学生用的文具作业本。在这个商店南面土包上有肉辅蔬菜门市部。周边过来卖农产品的农民,一般也选择这附近卖。成车成车的西瓜拉来,堆在地上,上面罩一块巨大的布来卖。直到卖完了才回去。香瓜丶玉交子(玉米),连乌素图山上的酸毛杏也被摘了来卖。

在他们东面是碳场,现在是海西路派岀所的院子。
在他们和碳场的北面,挨着小学校是焙子辅,只烙油焙子。这个焙子辅不是家庭作坊,里面有好几个工作人员。这样人员构成的焙子辅,我至今只见过这么一家。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不缺穿不愁吃以后消失了。那时,早上没买到焙子的,第一节课一下,小学生们便争先恐后地咚咚地跑来排队,焙子辅开小窗口,迅速地把焙子卖完了,8分1个。排到最后的,也有买不上的。他们一上午全卖完了。
在电影院的北面那个现是黄色的旧楼底层是粮店,这个粮店后来搬迁到橡机(职工家属)大院的东面,隔着一条马路。
现在中燃公司家属院门外南面,马路东边,是全新钢唯一摆放桌子的门店,但只卖油条和豆浆。
工农兵路电影院在电视没普及以前,新片上演的一个礼拜以上,每场电影都是人满票售空。售票处更是挤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因为总有买不上票的人。我们住在附近,也常来好几趟。现在,我能理解他们,田间干活的。东西横贯的海西路是沙土路,最快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往返一趟不容易。所以争先恐后地抢票。

那时候,年轻人骑自行车,从新钢去最近的城区一一车站也要用20分钟,在马路边的新钢这些商店,也就成了他们最近的购物场所。提起刀刀板丶厂汉板丶乌素图丶水电学校丶小府村丶木材厂丶动力机厂丶铸锻厂,我们是很熟习的。
刀刀板,那时候我总以为离我们很近,而实际上都已到现在的金川了,所以当时我一直不能哪个村是刀刀板。刀刀板只能来新钢,那时候自然没金川,往工人西村没有路,都是田野。我们去工人西村都绕路通道街上钢铁大街才能去。所以,工人西村比刀刀板远。
看周围,都有通新钢的小路,好象蜘蛛挂网。工农兵路原先只是新钢同塔布板之间的路,连国道都上不去。塔布板村民要上街,这也是最便捷的道,所以,我们又俗称塔布板为后村。
有一年,呼市橡机厂在小府村地里建了宿舍楼,要把一条从小府村通新钢的路封死。区政府不干了,说这里要修路,不让封。这条路现在还留着,虽然说这条路弯弯曲曲,确实能连岀一条路,通通道街和乌里沙河岸。但我想,这可能是当时还在的水电学校和小府村联合向区政府反映的。人不走,不会有路。如果没有这条路,他们要从海西路上绕过去。

而动力机⺁铸锻厂同锅炉厂隔着火车铁轨,背靠背。想来,他们一定经常跳墙来新钢。不然,同样骑行拐弯的同样远的地方,车站我们很陌生,而动力机厂丶铸锻厂却为什么是我们那么熟习的呢?
零售经营,自营是大趋势!线下商场有自营和联营模式,电商平台有平台和自营模式,最终有竞争力的是自营模式。有报道阿里巴巴B2C零售事业群将围绕大品牌开设天猫自营旗舰店,通过手机天猫App改版上线,届时该App将更名为 “猫享”。
天猫官方旗舰店的货品所属权仍属于品牌,品牌直接发货给消费者;猫享自营旗舰店的货品所属权属于平台,直接向品牌商打款进货,由平台直接发货给消费者。这就是自营和联营的区别,自营占款多,要求采购能力强,但商品毛利高,有差异化优势。联营中,平台方不能控制库存、价格、服务,消费体验差。

1985年国庆一过,我就从五四商场的振华商店调到呼市轻化局劳动服务公司属下的另一个经济实体——青年商店。
青年商店位于新城区东风路十四中对面统建7号居民楼的底层,现在那里的旧建筑已全部拆掉,取而代之的,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高端综合建筑物——长安金座。
当年在那里住过的人都知道,青年商店别看面积不算大,但绝对属于真正的多种经营。针头线脑打火石,瓜子儿花生果丹皮,糖茶烟酒京点心,尼龙袜子半大衣,日用杂货小五金,榔头钢锉录音机,还有文房四宝、毛线毛料、床上用品、挂钟、电扇、儿童玩具化妆品……过年时还卖鞭炮,真是应有尽有。
因为货品全,极大地方便了附近的学生和居民,青年商店才赢得了“东门外小联营”的美称;不仅年平均营业额始终保持在100万以上,而且还是纳税先进单位,高延青副市长亲自给我们发过奖状。

在呼市轻化局劳动服务公司下属的几个经济实体中,我爸负责的青年商店,因管理严格经营有方,效益和职工的福利待遇都特别好。除了给大家免费定做让人羡慕的毛料店服外,夏天要发防暑的白糖和花茶,秋天要分成筐的国光苹果,过年是成坨的牛羊肉、成坨的带鱼,就连没了卖相的碎木耳和碎粉条,也都一包一包分好,让大家拿回家去烩菜或做馅儿用。除此,还组织职工坐火车外出旅游,每年年底还要搞大会餐并奖励先进。这样,系统内的人们想方设法要把孩子安插进来。一个营业面积只有百十来平米的商店,人员最多时竟然高达三十多位。
从时间上来说,虽然1985已是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第七年,但一切仍是摸索着向前走,比如物价,即便已有红红火火的自由市场在那里摆着,但国营和集体性质的商店仍不能自主定价,东西进来卖多少钱,只能按供货单位提货单上开具的零售价出售,或按照物价局给规定的各类商品应该执行的定价标准的百分点往上加,多一分是谋取暴利,少一分是扰乱市场,如果一不小心,零售价比国家定价哪怕只高出一分钱,老老实实接受罚款,便是毫无商量的事情。

大概是1987年,因为呼市洗涤剂厂生产的骏马牌洗衣膏供不应求,为了挣回多花出去的那笔雇车钱,我们就在原本极薄的利润上,也就多加了不到两毛钱,结果有人告了物价局,一伙“大盖儿帽”从天而降。
再后来,经过政策和实践的相互磨合,一套全新的价格体系应运而生,我们终于可以随行就市,灵活经营了。
对商家而言,畅销和滞销其实都是令人十分头疼的事情。东西进回来卖得快,就担心后续货物不能及时跟上;一旦摆上柜台无人问津或购者寥寥,大家又心里没底儿,不知道它们最后的命运会如何。
有时,畅销和滞销也是互相转换的。比如呼市白酒,从打这个东西进回来,一直都卖的半死不活,仓库里的每月一点货,搬来搬去把纸箱子都搬烂了,上了柜台的点货时也总是不见少。忽然有一天,来了个人说要批发我们的“呼白”,而且是一下就都要了,我们一阵窃喜。可没喜几天,便“街上流行呼白酒”了。再想进货,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呼市白酒厂的张厂长是从呼市乳品厂调去的,利用这层关系,我隔几天就拿着我爸写的条子去酒厂找他,每周能的到5件的批条。
青年商店之所以在东门外一带小有名气,除售货员态度好,主要还有不定时从北京西城区副食品公司拉回来的稀缺货,以及市内紧俏商品的进货渠道,否则,你再好的态度,就是把脸笑成了牡丹花儿,也不能变成时髦衣服穿在人家顾客身上,或者变成美味佳肴摆上人家的饭桌。
那时,为了货物的丰富多样,商店隔三差五就雇车上北京西城区副食品公司往回拉货,尤其是五一、中秋、国庆、元旦、春节这些大节日,更得准备的充足又充足。记得那时拉方便面和八月十五的月饼最麻烦,因为国家粮食供应还没有放开,本地生产的月饼和方便面进货时,你得给人家准备足够的地方粮票,而到北京去进月饼进方便面,需要解决的却是全国通用的全国粮票。全国粮票一般人家平时是不准备的,只有有人出差或上外地去探亲时,才会拿上证明到粮站起点儿。这样,就得发动职工每人从家里拿点儿凑上,等东西卖出去收回粮票,再一两不差地还给大家。

现在,从八零后算起,看惯了超市里形形色色的大兜售,根本想像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居家过日子的商品有多么奇缺。有时人们急匆匆提着瓶子来打酱油醋,售货员却很无奈地指着早已见了底儿的空缸笑着说,明天再来吧。哪像这会儿,就是肉下到锅里再跑出去买酱油也来得及。后来,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多了,我们再去北京拉货,就弄些瓶装卡子装的金狮牌酱油,虽然价钱比散装的贵,但因为浓度要比散装的高很多,味道也更鲜美,很快就被顾客接受了。我们还进过固体酱油,结果是没有金狮酱油受欢迎。花生酱也一样,不适合北方人饮食习惯,再咋介绍也卖不出去。
#呼和浩特头条#
昨天晚上发生的安全监理夜闯我项目资料员宿舍的事情,下午三点总监都给我打电话,让我和他一起去给资料员买礼品,既然让我去,我就知道这货肯定想让我出钱呢,但是我还是和他去了。大家有很多人在项目待过,也有很多项目大咖,有时候项目经理的工作需要总监给予支持,有很多事情项目经理不好出面,需要监理出面解决,也许事半功倍,大家都懂得,我和他各开车直接去了商场。
到了商场,他带着我直接奔兰蔻专柜了,轻车熟路,大家也知道,男人买东西,不磨叽,看了一套化妆品套装,1100块钱, 他说:“就这个吧”。
我说“听你的”。然后,我就去结账,刚扫完码,他在我身后说,还有一套呢。我当时可能大脑没有反应过来,给她买一套就行了吧。
“不是的,我也想给我媳妇带一套”他很平静地说。
“好好,怨我,我给疏忽了”我倒尴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