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外派的财务经理,我第一次参加子公司的经营会议时,让我感到奇怪的是,会上总经理谈经营的事情不多,反而大谈特谈员工借款,说什么财务部要把好关,要定期清理借款,一些没有收回的要抓紧催收。
会后,我叫来了财务主管,让她尽快整理出一份员工借款的清单出来。
不到半天功夫,员工借款的清单就交到我的办公桌上了。我一看,借款还真不少,有几千,也有上万,最夸张的是有一个员工借了10万块。
我问主管,为什么这个员工可以借这么多钱,而他的工资才5000元不到,当初是怎么批准的?
主管告诉我,这个员工听说是家里有人生了重病,是公司特批的,总经理和上一任财务经理都是签了字的。我让主管约这个员工到公司来,我要和他谈谈还款的事情。
过了两三天,这个员工才来到财务部。我也开门见山,直接对他说,按照公司规定,这个钱是不能借的,限你三个月将钱还回。
借款员工面露难色,说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能不能分两年时间归还。只我态度坚决,他竟然跟我扯什么公司就算要扣钱,每个月要给员工留一些最低生活费什么的。
听了这句话,我有点火了,我说这是两回事,这是你向公司借的钱,不是违规处罚扣你的款。如果你到期不还,我可只好将这个事情通报到总部去了。
可能我的说话声音有点大吧,在这个员工离开后,财务主管来到我的办公室,问我们是不是吵架了。主管犹豫了一下告诉我,不知道这个员工是不是和总经理有什么关系?
我问她是怎么知道的?主管说,她也不确定,她只是报个税时看到全公司人的身份证号,他们俩个人的前6位数是相同的。
台积电为什么能够成为全球最顶尖的芯片代工大厂?
台积电前共同运营长蒋尚义表示,他刚加入台积电团队时,整个研发团队只有120人、成员经验也不足,他虽然挂名副总裁,但实际上更像专案经理,时常得介入晶体管设计等细节,全心全力与同仁一起投入工作,为突破各种技术难关而努力。
曾有半导体同业问蒋尚义,为什么其他公司必须得花2年开发一个制程工艺世代,台积电却只需要1年半就可以做到?他回答,其实就是累积经验并且加快学习曲线。当初台积电为了冲刺先进制程,加速超越竞争对手,研发部门曾推出「夜鹰计划」,以「底薪加3成、分红多5成」的优厚条件,让台积电晶圆厂24小时3班轮值不休的方式加速开发。这种轮值方式让同行吃惊,「你怎么有办法让研发工程师值夜班?」,蒋尚义回答,因为台湾本地多数男性都要服兵役、站夜哨,但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文化」。亚洲人因为生活较艰辛,对物质、财务更加渴望,因此愿意牺牲私人生活来换得保障、获得安全感,蒋尚义相信这也是台积电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举例,如果半夜设备故障,即使是凌晨,一打电话过去,工程师就会随传随到,不仅工程师不会投诉、而且家人也不会抱怨;反观美国,一样的状况发生要等到隔天上班才会处理。
蒋尚义又再举一个令他感到震撼的例子。1999年台积电要在美国俄勒冈州设立晶圆厂WaferTech,但运营绩效太差、诸多难题待解。当时台积电从台湾地区选派20人团队赴美2年协助改善,且要求这20人必须在3周内办妥所有签证、护照。3周后这20人团队真的顺利抵达美国,他们早出晚归的工作,果真协助把WaferTech问题解决。蒋尚义坦言,如果是美国惠普要外派员工,除了背景调查、人员沟通、谈条件,来来回回就得花上6个月时间。蒋尚义表示,在台积电,公司的事情远比个人的事情重要。在那20人团队中,有位因工作就近在台湾新竹租房住的经理,因为赴美任务急迫,便将退租后续处理以及存有几百万台币的存折一并交给秘书,那种舍我其谁的精神至今令他印象深刻。「但那是以前台积电员工才有的,年轻一代已没有那种精神了,现在年轻的台积电员工不再那么努力了」蒋尚义说道。以台积电正在美国亚历桑那州投资兴建的5nm芯片工厂(预计2024年量产)来看,台积电在美招聘员工以美国当地薪资水准计算,而台湾地区外派的员工则以台湾薪资计算,当员工得知两种给薪待遇差别悬殊后,就群起跟公司争取要比照美国员工的薪资行情才愿意前往。让蒋尚义认为,当初那种不计个人代价的拼命精神,不复存在。
进公司一个月,我都不知道公司是干什么的。直到今天才开了一次会,才知道,但我觉得他们完全不会开会。
首先把所有人召集起来,每个人详细说自己的工作内容,就没必要。比如zs部是怎么zs的,外派部是怎么帮客户选址的,财务部又是怎么工作的。
这些内容,其实对大家来说,可有可无,甚至都不必说。大家做好自己岗位的事情就好了。
有的人又特别喜欢发言,一讲起来简直就是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
难搞...一场不到一小时就能结束的会,被开了两个多小时,还耽误下班...
任谁也不会喜欢这样的会吧#成都头条#
面试时掉进坑,是因为没有读懂对方的潜台词
多年前出去面试,是一份外派财务的工作。他们一上来就问我家是农村还是城市的,父母做什么工作。
年轻时内心还没有那么强大,总是为自己来自农村,父母是农民而自卑。所以当他们问我时,我撒了个谎,我说我家是县城的,父母在县城的厂子里上班。
本来这次是复试,初试时我的专业成绩还有电脑操作都挺好,然而挺好的机会我却失去了。后来我问了人事才知道,他们是想找一个老家农村,能吃苦的,因为外派毕竟比较辛苦。
还有一次面试,是前两年的事了。当时我去一家投资公司应聘财务总监,两个股东见的我。其中一个股东问我,你对会计师事务所出来的人怎么看?
我脱口而出,会计师事务所出来的人可能专业知识不错,但他们对企业实务不足,如果到了企业,可能会水土不服。
当时场面一度有点尴尬,反应迟钝的我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时另一个股东出来打圆场,说也不能这样说,X总就是事务所出来的,在企业也是游刃有余。
后来面试没有了下文,我不确定与这个插曲有没有关系。但我在复盘面试时,这个坑掉得令我记忆深刻。
混外企续五-在中国的外国人
曾几何时,去长春一汽出差,试图入住汽车城里那座最高的酒店,不想被告知客满,前台小妹的话:德国那边经济形势不好,这些老外又跑到中国来捞金了。
在外企里,老板经常是国外派来的,不一定是白种人,多数是华人。美籍华人外派中国是个肥差,有双份工资、住房补贴等多种优惠,以至于很多国内的美籍华人求职跳槽都是在美国找猎头,他们真会玩。外企里的老板至少有三个,CEO,财务总监,人事主管。看清楚了,千万得罪不起。通常CEO(首代、AP等各种名称)和财务总监中有一个是外派的,本意是互相监督,但是如果同事三年,多半会变为同流合污。人事主管的重要性不用说,每年涨工资他决定那个具体数啊。技术骨干可能是国外派来的,这个没办法,有些东西不是培训能得来的,有些东西人家不培训本土员工。很少有销售是美籍的,中国销售那点事,美国人做不来。但是,我曾经碰到一个美国派来的销售,本是总部员工,因为什么奇葩理由被送到中国做销售,华人,典型的米华。整天在办公室里“我们美国人,我们美国人”的咆哮,没人爱搭理他。干了一年,没啥业绩,跳到另外一个公司去了。恰巧,那家公司的大老板三年后蹦到我们公司坐了一把手,聊天时讲到这个胖翻译。老板那满脸的不屑,让我明白,他在下家混得也不好。大的外企会有一些实习的学生假期来打工,我曾经遇到一个从美国来的女孩子,跑到我们的办公室做了一个多月的前台。小洋娃娃,精致漂亮,高傲瞧不起人。百分百白人血统,英语,只会很少几句中文。她是怎么找了这么份工作的。办公室里的几个销售有点控制不住荷尔蒙,动不动就去骚扰小女孩,直到有一天,HR领导在开会时不冷不热的警告大家:“不要误解了美国文化,美国人和我们大家的印象是不一样的”。哦,我们是美国公司啊,大家不了解美国吗?恐怕是有人做事过线了,被人打脸了。不过,这么多年,我就见过这么一个美国小姑娘到中国实习,也只听到过这么一次,领导用这种方式强调中美文化差异。相反,总有老领导警告年轻的新入职的技术:说话要小心,美国人、新加坡人、香港人和台湾人的文化和我们不一样,我们的好心他们不一定领情,哦,还有销售,他们的脑回路和技术不一样。
不过这么多年,我见到的外国人,不论是老板、老师、同事、财务还是文员,都还是很友好正直的。除了上面那个。举个例子,香港办公室关门,所有文员都被fire了,我们派人去接手工作,那里的人明知道一星期后就回家了,还是非常配合,详细周到。派去的员工交口称赞,香港人这点还是很有职业操守的。
那里都有坏蛋,但是不论那里的人,都是好人居多。
新词:慢就业,继“灵活就业”、“返乡创业”后,又出现了新的就业模式
解释为:当下不是企业不招人,是毕业生不愿意就业,如今年轻人不再想像他们的父辈那样,毕了业就直接工作,先就业再择业,而是想慢慢找寻自己的事业规划,或准备考研、考编等。
截止2022年4月,智联招聘的数据,只有15.4%的应届毕业生签约,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这一比例比去年的18.3%还低。
所以,现在的市场上就出现了“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奇特现象,35岁以上的被企业嫌弃,找工作难上加难,而年轻人又看不上企业,不愿去,企业招人难,失业者找工作也难。
毕业生之所以选择慢就业,一是现在的学生非常“务实”,2022届求职毕业生平均期望月薪6295元,也就是说低于这个数字,甚至不谈了。
而已签约的毕业生,平均的签约月薪在6507元,其中签约过万元的,占到10.7%,相当于总毕业生规模的1.5%,1076万人中只有16万人,拿到了月薪过万的工资。
因为疫情持续的原因,很多企业都经营困难,在对比去年的平均月薪上,已经下调了8.5%,他们愿意用毕业生,就是看重年轻,有干劲和成本低,如果双方的期望值达不成一致,那企业也只能选择空着岗位。
二是就业岗位结构的不平衡,从就业分布的数据看,毕业生首选岗位是人力资源岗,其次是IT技术,财务/审计/税务并列第二,随后是设计,行政/后勤/文秘,运营,研发。
清一色的坐办公室工作,像一些涉及加夜班的酒店前台,或是稍稍需要外派的技术岗,都是无人问津,这也是大量的生产制造类企业,持续出现“用工荒”的原因。
如今的就业市场格局是,上千万人选择了慢就业,2亿人选择了灵活就业,3亿农民工选择了返乡创业,而中国符合就业年龄的人员总共7.46亿人,只剩下2亿多人在正常上班了。
对比美国,共有1.5亿的就业人口,其中5900万是灵活就业,1700万人选择自主创业,正常上班的人也只有一半。
存在即是合理,说明我们的就业结构正在向发达国家靠拢,单纯为企业打工的时代也要改变了,经济下行和疫情因素,让很多企业的老板也卸下了身份,如今市场上也不再有身份,大家只有一个目的“活下去”。
毕业生的这种“慢就业”,是有保质期的,因为35岁就是年龄槛,拖得越久,给予学习和锻炼的工作期限就越短。
总经理总监,91页《集团人力资源管控体系设计报告》干货课件分享,集团管控体系设计思维框架。三个层级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上一级的输出是下一级的输入,最终实现管控目标。集团对下属公司的管控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财务(投资)管理型、战略管理型以及操作型。基于集团总部的职能定位与管控模式,界定核心管控内容与权限,确定总部组织机构与核心职能、核心能力。财务管理型管理模式下母子公司各项权限划分:
1、战略规划权:总部关注总体的投资组合战略和参股组合投资回报,不对下属公司进行战略规定;
2、投资决策权:总部原则上不干涉投资决策,但对投资收益进行审核,并进行动态跟踪;
3、物资采购权:总部不干涉下属公司的物资采购;
4、经营计划和费用预算权:总部不参与预算和计划制定,通过资本运营手段评价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
5、业务控制权:总部不从事经营;
6、人事权:对外派高管、财务总监具有任免考核权;
7、财务控制权:总部具有财务审计监察的权力,利润分配、资产重组等涉及到资产的决策由外派财务总监负责监控;
8、制度优化权:总部不干涉产权以外的制度条例的制定;
9、品牌、文化管理权:总部不对下属公司品牌、文化做要求。
想要跳槽的销售总监杨柯,被叶谨言加薪升为副总。随后,杨柯的心腹们陆续被叶谨言外派到外地分公司,杨柯被架空,这才恍然大悟,中了“明升暗降”的计。一无所有的杨柯却毅然辞职创业,公开叫板叶谨言,他凭啥?
杨柯是能力不凡的销售人才,是精言集团的顶梁柱,前程一片大好。可是,大部分能力非凡的人都不太安于现状,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杨柯暗地联系了几个猎头,虽然他做得很小心,但还是被老板叶谨言有所察觉。
在精言集团发展的关键期,杨柯是重要的一环,叶谨言欣赏杨柯的才华,但是也不想他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于是,叶谨言给杨柯升职加薪,用金钱和地位稳住了杨柯想要跳槽的心。同时,叶谨言暗中逐步瓦解杨柯在精言集团的势力。
当杨柯发现自己的心腹一夜之间都被外派到外地分公司时,心中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恼羞成怒来到叶谨言办公室想讨个说法,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一无所有的杨柯辞职离开了精言集团。
令人惊讶的是,杨柯并没有去竞争对手的公司工作,而是自己开公司创业,公开叫板叶谨言。怪不得升职加薪也留不住杨柯的心,原来他早就不想为叶谨言打工了,他内心的盘算是自立门户。
大家看到杨柯辞职离开,自行创业,都不担心。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杨柯的心腹们都被外派到外地去了,远水解不了近渴,就算杨柯自己开公司创业也掀不起什么风浪吧。殊不知,杨柯还有一个杀手锏!
谁都没有想到,杨柯公司的合伙人竟然是叶谨言的左右手——财务总监潘老师。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其貌不扬的潘老师是杨柯秘密交往4年的正牌女朋友。怪不得杨柯敢公开叫板叶谨言,他把精言集团的销售和财务都抓在手里,底气十足。
这是最近热播剧《流金岁月》中的剧情,看到之后,直呼“想不到”,杨柯这人真是不简单。
@林艾米感悟:
在职场中,一个人的业绩优秀不单单是由于他个人能力,更是靠他的管理能力。能力强是好事,但锋芒毕露也会为未来带来风险。杨柯深知这一点,他早就为自己的未来打好了铺垫。
1、知人善用
杨柯有一双慧眼,他不计较一个人的学识和经历,只要这个人有能力、肯上进,他都会用心培养,做出成绩就立刻奖励。所以,他身边的人都铁了心地挺他,他的业绩优秀靠的就是他带团队的能力,把有能力的人集合在一起,共同协作,赏罚分明。
2、善于迷惑对手
杨柯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深知自己虽然在精言集团是销售一把手,但是要自立门户还是不行的,财务这一块是经营公司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这是他接触不到的。于是,他早早俘获财务总监潘老师的心,和潘老师进行着秘密的办公室恋情。
杨柯是出了名的“外貌协会”成员,在他身边的女性都是美女级别,脸蛋和身材都没得说。在大家认为的那些杨柯的前女友们,清一色都是美女,所有人都思维定式地认为杨柯喜欢美女,而且由于杨柯为人大方,每个人都说杨柯好。
然而,这些都是杨柯迷惑对手的手段。没有人会想到杨柯会喜欢长相普通的人,所以杨柯和潘老师秘密恋爱4年都没有人发现。当叶谨言试图挽回要辞职的财务总监潘老师时,也万万想不到潘老师是杨柯的正牌女朋友,这人心是无论如何都挽回不了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感悟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哦。
带你发现更多美好,分享经验,为你赋能,欢迎关注@林艾米
#博书文化#
#流金岁月征文大赛##我要上微头条#
周姐今年45岁,月薪40000,是我们公司的财务高级经理。三年的合同快要到期了,前段时间人事经理告诉她,希望她抓紧时间找新的工作,公司不准备和她续签合同,最好是主动离职,这样的大家都好。
周姐原本是集团总部的一名财务经理,集团总部有一位非常赏识她的领导调任来广州做分公司总经理,于是就把她从厦门带过来广州,毕竟广州的新项目是公司未来的重中之重,只要在这里好好干,未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于是周总离开自己的家乡厦门来到了广州,这边公司是处于刚筹建的阶段,她过来是以财务高级经理的职位来负责整个财务部门的工作。刚开始的一段时间,由于公司的人员配置也不及时,所以她需要身兼数职,出纳、会计、复核人,全部自己做了。
我们集团的财务制度又非常的细,所以在教新员工相关报销制度及财务制度就花了不少精力上去,虽然花了那么精力上去,大家还不买单,甚至都告状到大领导去。因为太复杂了,他们觉得是我们财务为难他们。加上因为工作太多,报销也积压得比较久,大家也都很有怨言。好在总经理一直在后面支持周姐,要不然也是够她受的了。
其实刚过来的时候,总经理是想着等这边一切都进入了正轨,就可以向公司申请,提升周姐为分公司的财务总监,没想到去年底总经理却因为个人原因离职,提升为财务总监的事情也就没有了下文。
前段时间,公司突然出通知,新来的财务总监即将到任,周姐非常生气,原本说好是她来做财务总监的,没想到突然来了个财务总监。
新来的财务总监姓廖,廖总40岁左右,看起来比较有精神,做事也是很有魄力,刚来的那天就请财务部的同事吃饭,那天周姐称自己身体不舒服,没有参加他的饭局,不过廖总也没有说啥,笑着说好好休息。
没过多久,廖总突然把周姐叫到办公室,问到一个财务报表问题,说希望她回去再改一改,总经理对这个不满意。周姐改了好几次,但是有点奇怪,廖总一直说不行,还需要继续改。周姐有点生气了,说之前的总经理在的时候,一直都是这样的,也没有听说不行的啊?
这个时候廖总突然冷笑着说“他是他,我是我。如果你这么怀恋之前的总经理,那为什么不和他一起离开呢?”
周姐这才发现自己说错话了,连忙道歉,好在廖总也没有深究,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不过这次之后,周姐发现了廖总对她的敌意,平时做事尽量是谨慎小心,除去工作之外,基本上和廖总没有任何的交流。
今年六月份,三年的合同就要到期了,四月份的时候人事经理就来找周姐,说公司这边不准备和她续约了,希望她抓紧时间去找新的工作。人事经理说的话还是比较隐晦的,但是周姐很明显听得出来就是要她自动离职,然后又不想给补偿的那种。
没过几天,财务总监就开始调整了大家的工作,他找人过来和周姐交接工作,周姐也觉得这里没有什么可待的了,于是就顺利办了交接,她本来想着拿到赔偿就走人了,没想到人事把赔偿确认表给到周姐签名时,周姐发现赔偿的钱比预期少了二十几万。
周姐就问人事经理,人事经理说就是这样的啊,N+1啊,周姐来这边就工作三年,赔偿四个月工资很正常。周姐觉得自己是总部外派过来的,是原集团续过来的,应该把之前的也算上工作年限,而财务总监不同意,只愿意补贴四个月的工资。
周姐很生气,最后走的劳动仲裁,这样子才拿回了属于自己的利益。周姐非常难受,自己在这家公司付出了这么多,任劳任怨,这个公司的财务也是她一手做起来的,没想到现在居然是这样的结局。
这是身边朋友的亲身经历,从这件事中也给到了我们不少的启发:
1、人到中年,事业以稳为主
周姐45岁了,目前面临这样的情况很尴尬,虽然最后拿到了好几十万的赔偿,但是后面的工作真的很难找了,最近我看她还一直在投简历中,也有猎头来找她,但是待遇比之前低不少,她又不甘心,所以就只能再慢慢找了,好在她的财务能力还是很强的,应该也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2、“一朝天子一朝臣”,摆正好心态对新领导
赏识周姐的总经理离职后,对于新来的领导,周姐还是要快速去适应和调整好自己。之前虽然领导口头上说要提拔她做财务总监,但是最后还是没有落实下来,如果她还想在这里好好做的话,就要摆正好自己的位置和心态。
新来的领导对于前任领导留下来的人多少都是有点不信任的,所以这个时候更要主动一点,自己的工作上也要更加小心,防止被他抓到小辫子。
3、每个职场人都要懂法
周姐因为无意间得罪了新来的财务总监,所以公司也不打算和她续约了,当人事经理把这件事情告诉她的时候,周姐会据理力争,并不会息事宁人。我们的每一个职场人都应该要知道用劳动法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在遇到不公平待遇时要为自己主动争取。
人到中年都不易,希望周姐能够快速找到下一份合适的工作!
你们身边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
#职场达人说##凌云观职##微头条日签#
28人生、冒险王、林纵火,网上热炒事件离不开mcn、公会的操控。柳倪之争,联想罪过皆源自陶勇的著作《联想做大 华为做强》。司马与李肃一唱红面一唱白脸,网上互怼,网下一家亲,助阵力撑司马的某首席经济学家张捷均是四月传媒、蓝岸智库成员。
去年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北师大万喆老师与李肃辩论(当时李还是撑司马南,四月传媒身分未曝光)明确指出司马南在计算联想贱卖股权上的错误。
司:按上市公司的股东总权益139.45X29%=40.45亿
正确计算先扣除上市公司小数股东权益
77.18x29%=22.38亿
27.55亿溢价5亿摘牌转让29%股权,按司的计算40.45-27.55=12.9流失13亿。
稍有会计专业常识都会计算,司团队藏龙卧虎,各种人材应有尽有,却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忽悠自己的粉丝。
再回顾当时减持29%的时代背景
图9、06年北京晨报【联想电脑遭美政府抵制】因国资控大股,一直被美政客和政府视为国家操控企业,业务拓展并购,政府采购均纳入抵制名单。
图10、09年北京日报【联想全球裁员2500人过冬】08年次贷危机,雷曼破产,全球市场不景气,投资看炎,08年开始亏损,联想此时走下坡路。
从风险控制、资产保值、业务拓展,联想控股的国资比例都应作出适当的调整,而且亦符合当年的深化改革需要。减特29%,中科院稳收27亿转让款。事实证明国企松绑给企业带来无限的活力,业务扩展,联想不断壮大,已成为PC世界的no1。国资股比虽然减少,但实际资产总值是增加。
09年柳已不是体制内人员,他左右不了中科院的决策,即使减持存在问题,其责任也不应该算在柳身上。 柳倪之争更是无稽之谈,95年的经营策略分歧,没有谁对与错。n年前往事重提,别有用心。
图12、司马笔下的倪工,拿出全部私房钱,打包一集装箱发运天津港,解放军卡车运回研究所。
实际情况是如何,81年公派加国科研工作,薪酬43000加币/年,公派人员,国内工资照发,出国另行补贴,国外的薪水一般都属于外派单位。且不说公与私之分,按全部省下的私房钱,两年86000加元。当年电脑属于极奢华产品价格不菲,科研设备更昂贵。 8万加元购置的设备能装满一旅行箱已不得了,满满一集装箱,纯粹讲故事。况且精密仪器设备只适合自提,港口发运,信他的话真是夹了头。
倪工持有君正集成电路有限公司66万股,其妻赵女士也持有另一家上市公司120万股,夫妻资产约两亿。证明倪工退出联想是另有安排,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所配置的股权更是实置名归,国家不会亏待作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司马口中,80多的老人骑自行车赴约,粉丝听到心碎落泪,无非是拉仇恨,万恶的柳资本家。
卖国、贪腐、国资流失,全民公敌,绝对是最好的碰瓷炒作话题,流量密码高度关注,图8、李肃怼司马天天讲联想“就发现哗哗的就来钱” 司马敢言无人匹敌,真与假,请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