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入股圆因生物,后者正开发新冠疫苗
5月11日,天眼查显示,近期圆因(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股东新增广西腾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由约155.89万人民币增至约215.64万人民币。
据报道,圆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北京大学魏文胜教授于2021年4月创立,主要研究环状RNA技术在创新药物和创新疗法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不久前魏文胜课题组发表研究论文显示,团队制备的针对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的环状RNA疫苗对多种新冠病毒变异株具有广谱保护力。
分析人士称,本次入股圆因生物是疫情后腾讯投资的第三家疫苗企业,圆因生物团队研制的全球首个环状RNA疫苗,有望成为现有疫苗接种后的有效加强针选择。疫情的爆发使得人们对疾病的防控意识进一步提高,促进了疫苗消费,未来疫苗渗透率或有所上升。
截至5月11日发稿,腾讯控股(00700.HK)涨4.51%,股价报356.400港元。
最高法院:金融不良债权转让后如何变更申请执行人?
▍案例索引
(2020)最高法执复85号,甘肃天然玫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肃中正融信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审查类执行裁定书
▍案件当事人
复议申请人(被执行人):甘肃天然玫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执行人:甘肃中正融信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基本案情
2018年7月3日,长城资产公司甘肃分公司与中正融信公司签署债权转让协议,2019年7月3日在报纸上公告转让协议。
2019年7月22日,甘肃高院依申请作出(2016)甘执41号之四执行裁定,变更中正融信公司为本案申请执行人。
在申请执行人变更之前,甘肃高院于2019年3月16日对司法拍卖流拍标的在淘宝网司法拍卖网络平台上进行变卖。2019年3月30日,买受人以57,242,696元的最高价竞得。2019年5月6日,该院作出(2016)甘执41号之三执行裁定予以确认。
天然玫瑰公司复议称,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2018年7月3日长城资产公司甘肃分公司与中正融信公司签署了债权转让协议,长达一年多的时间没有采取任何通知,2019年7月3日报纸上公告转让协议。报纸公告主要针对当事人联系不上采取的措施,天然玫瑰公司一直积极配合法院执行,联系方式和地点都没有变化,用公告代替法定的通知义务,没有法律依据。复议申请人没有见到转让协议,(2016)年甘执41号之三和之四裁定书互相矛盾。综上,请求撤销(2019)甘执异189号裁定。
▍裁判理由
最高法院经审查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是甘肃高院变更中正融信公司为申请执行人是否确有错误。
《合同法》第八十条第一款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从该条规定看,债权依法转让的,虽然应当通知债务人,但通知只是转让对债务人发生效力的要件,而并未将通知作为债权转让本身成立和生效的条件,是否通知债务人并不影响受让人合法取得被转让债权的法律效果。向债务人通知的意义在于,使债务人知晓债权转让的事实,避免债务人重复履行、错误履行或者加重履行债务负担,并于此后负有向债权受让人履行债务的义务。债务人是否收到通知及知晓债权转让的事实,所影响的仅是债务人是否向新债权人履行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起始时点。而在通知债务人前,债务人对原债权人的清偿仍发生债务清偿之法律效果。有关因债权转让而变更申请执行人的司法解释中也未将转让通知送达到债务人作为审查的重点。由此也可表明,通知的具体方式、生效时间等,可以相对灵活掌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法发[2005]62号)第三条指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处置已经涉及诉讼、执行或者破产等程序的不良债权时,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债权转让协议和转让人或者受让人的申请,裁定变更诉讼或者执行主体。”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变更、追加当事人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九条规定,申请执行人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依法转让给第三人,且书面认可第三人取得该债权,该第三人申请变更、追加其为申请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对于变更申请执行人申请的审查,重点应当审查的是债权转让本身,人民法院应审查的是债权转让是否真实、合法、确定以及无争议。
本案中,长城资产公司甘肃省分公司与中正融信公司于2018年7月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并于2019年7月3日联合在甘肃经济日报刊登债权转让公告,可以认定该债权转让真实、合法。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规定,亦可以认定债权人履行了对债务人通知的义务。故该债权转让公告的刊登之日,即为天然玫瑰公司向中正融信公司经生效判决确定债权义务的起始时点,甘肃高院依申请作出(2016)年甘执41号之四裁定变更中正融信公司为申请执行人,并无不当。
而在申请执行人未进行变更之前,天然玫瑰公司对长城资产公司甘肃分公司的清偿仍发生债务清偿之法律效果,长城资产公司甘肃分公司有权参与人民法院变卖执行财产的执行程序,甘肃高院作出(2016)年甘执41号之三裁定,亦无不当。
在以往我们说过的上市公司并购案中,听得最多的都是因为被收购的标的因为业绩大幅度下降而导致业绩承诺不达标,可能产生业绩补偿或者估值损失,进而导致上市公司商誉巨大损失的案例。但是就在最近,科华生物却遇到了另外一个闻所未闻的事件,曾经计划9亿收购的资产现在重新估值为275亿!千万别以为是上市公司大赚了,而是可能会面临上百亿的损失......
2018年6月科华生物发布公告,收购西安天隆部分股权,其中以现金42875万收购原股东所持有的公司股份并以现金12500万对西安天隆进行增资,完成后科华生物将持有西安天隆62%股份,原股东将继续持有38%股权。以当时的市价来说,科华生物收购这部分资产看上去是亏了,因为西安天隆注册资本5334万,2018年1季度报表显示西安天隆净资产3207万,净利润为亏损335万,营业收入为2983万。用5.5亿总资金去获得一个这种营收状况的公司,如果按照正常的判断来说,毫无疑问是买得太贵了。
但是科华生物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他们收购的西安天隆所从事的主营业务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医用PCR分析系统和试剂,而去年因为新冠疫情导致西安天隆的业务暴增,营收和利润大幅度增长,光是净利润就达到了11亿元之多!如果事情只看到这里,科华生物肯定是大赚特赚了,因为花费了5.5亿收购的62%股权,光是去年一年就拿回来了6亿多,股价上也有所反映,从2019年年底时候的不足12元上涨到最高26元。
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2018年公司收购西安万隆的时候还有进一步投资的约定,当时在协议中约定科华生物有权利以12亿或者2020年扣非后净利润的30倍价格高者收购剩余38%股份,而同时原股东也有权利要求科华生物以9亿或者2020年扣非后净利润的25倍价格高者收购剩余38%股份。原本这一条款是约束双方用以一个合理价格来收购股份的,但是谁也不可能想到因为2020年疫情造成公司业务量大增净利润达到了11亿之多。如果卖方要求的价格扣非净利润25倍的价格收购,将会变成这38%股份价值275亿,而整个西安天隆的估值将变成723亿,但是尴尬的是科华生物自己的总市值才72亿而已,无论如何是买不起这部分股份的。现在双方已经就这个合同产生了纠纷,卖方要求按照合同办事,科华生物必须以275亿收购这38%股份,即使根据原合同条款可以以股份方式支付,按照科华生物现在14元左右的价格支付19亿股,可是科华生物现在总股本才5亿而已,如果完成这个收购,等于买方反而被别人给反吞了。
科华生物目前正以情势变更为理由进行抗辩,所谓情势变更,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发生情势变更,致合同之基础动摇或丧失,若继续维持合同原有效力显失公平,允许变更合同内容或者解除合同。目前这个案子正在进行仲裁,可以想得到的是官司一定会从仲裁庭打到一审二审甚至最高院都有可能,而且更可能的是公司未来几年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如果未来公司官司赢了或者是和解,以较低代价收购这部分股份,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可能会更促进发展,但是如果未来官司输了,整个公司都可能被拖垮,毕竟275亿这么大一笔巨款把公司卖几遍也赚不回来。
现在对于二级市场投资人来说,分成了明显的两个派别,一派是支持上市公司的,认为原股东是巧取豪夺,275亿的要价实在是离谱了。而另外一派已经开始向监管部门举报认为上市公司存在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想要为自己的损失维权了。对于这两个派别,对于支持上市公司的小股东,现在需要来衡量一下上市公司的潜在风险有多大,因为这种仲裁即使最后获胜但是旷日持久的官司也很容易拖垮公司,毕竟正常年份一年才能赚2亿的公司根本拖不起。而对于试图维权的散户来说,这个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可能获胜的,因为公司2018年的这笔并购行为早已公告,在公告中关于收购的价格和进一步投资行为也有明确约定,并不存在信息披露违规事项。
但是这件事情也给我们广大投资者提了一个醒,大家不妨赶紧去看看自己所持股的公司在过去的几年中有没有相关的收购,并且在收购的时候是否存在类似的条款。以往我们都说收购后业绩下降属于暴雷,却没有想到业绩大幅度上升存在着更猛烈的地雷。原股东就是利用了规则合理地向上市公司提出了诉求,虽然最后的仲裁或者法院判决结果不一定会支持这么高金额的收购,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原股东占优。
而事件中第三方受到了牵连,圣湘生物计划出资19.5亿收购格力地产持有的科华生物18.63%股份,如果这个收购成功,圣湘生物有可能承担这部分损失,而如果收购失败则是格力地产承担这部分损失,当然也有可能最后以较低代价获取收益。对于参与各方来说,都是既可能有巨大的机会同样的巨大的风险,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究竟如何决断只能静待结果了。
美加大打压,我科学家掀回流潮,引美人才危机。
中美关系渐趋对立,美国继加强对华芯片出口管制后,有消息称,美国拜登政府正在寻求进一步扩大对华限制范围,在新兴计算技术领域拟定实施对华出口管制新规。有关限制措施甚至会扩大至生物科技等领域。然而,美国可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近日,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者联合提交的调查报告显示,有1415名有中国血统的科学家变更任职单位,这些驻美华人科学家离开所任职的美国大学,转投中国大学效力。他们涉足工程、电脑科学、数学、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这一数字比去年增加了21.7%,比2011年的数字多出了逾一倍。调查报告警告,这表明美国政府的政策阻碍了华裔科学家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引发了“寒蝉效应”。人才流失将对美国研究造成影响。
而在另一方面,中国赴美留学的人数也持续下滑。根据《日经亚洲》(Nikkei Asia)的报道,赴美的中国留学生人数,2015年占全球赴美留学人数40%,去年仅剩25%,印度成为在美留学生最大来源国。
美国加速打压中国,反映了美国对中华民族崛起的恐惧心理,中美对抗趋势势必延续。美国不改变这种恐惧心理,也必将加速两国的学术脱钩。这既不利于中国,也不利于美国自身乃至全球科技进步。
长春生物研究所变更生产经营地址越达路1615号,注册资金20亿。长生生物变成国资背景。
【#5款新冠抗原自测产品上市#】国家药监局12日发布通告,批准南京诺唯赞、北京金沃夫、深圳华大因源、广州万孚生物、北京华科泰生物的新冠抗原产品自测应用申请变更。自此,五款新冠抗原自测产品正式上市。网页链接(央视新闻)
3月3日周四晚间A股上市公司重大事项公告
1、比亚迪:1-2月新能源车累计销量同比增长494.28%;
2、中国电建:子公司中标56.3亿元海上风电项目;
3、海王生物:拟重大资产重组及所有制改革事项,该事项可能涉及公司实控人变更;
4、海尔生物:股东海创智拟增持1亿元-2亿元公司股份;
5、洪城环境:定增事项将于3月9日上会并当天停牌;
6、*ST澄星:停牌核查完成,3月4日复牌;
7、思创医惠:截至2月底累计回购3.87%股份;
8、迈拓股份:签署3.01亿元合同;
9、202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第四季环比增长
(1)山煤国际:49.48亿元、498.67%、251.69 %;
(2)茂业商业:4.29亿元、101.18%、51.78 %;
(3)物产环能:10.05亿元、99.79%、13.60 %;
(4)龙版传媒:4.43亿元、144.98%、-1.24 %;
(5)新洁能:4.10亿元、194.55%、-26.82 %;
(6)永创智能:2.61亿元、53.05%、-48.84 %;
(7)永新光学:2.62亿元、62.05%、-18.37 %;
(8)和邦生物:30.23亿元、7284.3%、-8.11 %;
(9)海南矿业:8.74亿元、513.55%、-125.85 %;
(10)中煤能源:132.5亿元、124.24%、-67.45 %;
(11)厦门象屿:21.51亿元、65.46%、-4.65 %。
一、利空公告
1、*ST新亿(600145.SH):将终止至A股;
2、正虹科技:2021年净亏2.24亿元;
3、恒逸石化、中国银河:拟发行可转债事项3月7日上会;
4、东方证券:拟配股事项3月7日上会;
5、百傲化学:股东三鑫投资7317.32万股被--冻,占公司总股本的28%;
6、ST云投:股东徐洪尧等拟7.44%股份予沈亚飞,7.79/股;
7、皖通科技:股东南方银谷拟减持不超6%股份;
8、宝钢包装:股东三峡金石等拟减持不超5.95%股份;
9、极米科技:股东百度网讯等拟减持不超4.28%股份;
10、万德斯:创投二期拟减持不超3.14%股份;
11、远大控股:股东金控资本拟减持不超1%股份;
12、泽达易盛:股东昕晨投资已累计减持1%股份,减持数量过半;
13、拟解禁股份、占总股本的比例、解禁日期
(1)天和防务:3858万股、、7.45%、3月8日;
(2)赛微电子:9085万股、12.39%、3月8日;
(3)京蓝科技:3125万股、3.05%、3月8日;
(4)腾龙股份:4856万股、13.83%、3月9日;
(5)赢合科技:8838万股、13.61%、3月9日;
(6)日上集团:1.07亿股、13.24%、3月9日。
#万泰生物称HPV疫苗仍按目前获批剂次销售#【万泰生物:国家政策变更前,公司仍将继续按目前获批剂次销售】#万泰生物回应#4月14日,万泰生物公告称,公司目前在国内获批的二价#HPV#疫苗是3剂次(9-14岁女性可以2剂次)。在目前国家药监政策下,如进行接种剂次等变更,需要履行一系列临床、数据支持及注册变更手续,需要一定时间,短期内对公司的经营业绩没有重大影响。万泰生物称,在国家政策变更前,公司仍将继续按照目前获批的剂次进行销售,但未来不排除世卫组织和国内政府积极推动1剂次或2剂次接种免疫程序。若现有厂家以及新进入者通过临床试验以及注册变更等获批注册许可,在国内或境外推动1剂次或2剂次接种免疫程序,将对整个宫颈癌疫苗的市场供应和接种免疫产生较大影响。万泰生物:国家政策变更前,公司仍将继续按目前获批剂次销售_10%公司_澎湃新闻-The Paper
腾讯进军疫苗领域,入股环状RNA疫苗研发商。近期,圆因生物公司发生工商变更,股东新增广西腾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同时,公司注册资本由约155.89万元增至约215.64万元。公开信息显示,圆因生物由北大魏文胜教授于去年4月创立,专注于利用环状RNA技术开发疫苗及新型治疗。就在前一天,圆因生物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腾讯投资,金额未知。#科技网事#
【#5款新冠抗原自测产品获批上市#】3月12日,国家药监局发布通告,批准南京诺唯赞、北京金沃夫、深圳华大因源、广州万孚生物、北京华科泰生物的新冠抗原产品自测应用申请变更。自此五款新冠抗原自测产品正式上市。(央视) 人民日报-有品质的新闻
【#5款新冠抗原自测产品上市#】国家药监局今天发布通告,批准南京诺唯赞、北京金沃夫、深圳华大因源、广州万孚生物、北京华科泰生物的新冠抗原产品自测应用申请变更。自此,五款新冠抗原自测产品正式上市。网页链接(总台央视)
【#5款新冠抗原自测产品上市#】国家药监局今天发布通告,批准南京诺唯赞、北京金沃夫、深圳华大因源、广州万孚生物、北京华科泰生物的新冠抗原产品自测应用申请变更。自此,五款新冠抗原自测产品正式上市。
【国家药监局批准#5款新冠抗原自测产品上市#】#国家药监局批准新冠抗原自测产品上市#3月12日,国家药监局发布通告,批准南京诺唯赞、北京金沃夫、深圳华大因源、广州万孚生物、北京华科泰生物的新冠抗原产品自测应用申请变更。自此五款新冠抗原自测产品正式上市。央视新闻首批自测试剂盒来了!国家药监局批准五款新冠抗原自测产品上市_10%公司_澎湃新闻-The Paper 网页链接
【#首批“自测版”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来了?#】《科创板日报》12日讯,国家药监局网站12日发布的医疗器械批准文件(变更)待领取信息显示,由万孚生物、华大基因子公司深圳华大因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金沃夫生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诺唯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4家公司研发的4款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通过了药监局的注册信息变更。《科创板日报》记者从专业人士处获悉,此次“注册变更”的核心在于,不再限定该检测试剂“仅由专业技术人员使用”。另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可能也意味着,相关检测试剂将可用于居家自测等其他场景。(小K注:万孚生物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变更前注册证规定:“该产品应由经专业培训的人员在确保生物安全和满足使用条件的环境下使用”)(记者 徐红)
返利网马上就完成借壳上市了。
3月26日,ST昌九公告称,公司中文名全称拟由“江西昌九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江西返利网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修订前是:尿素、白炭黑、聚丙烯酰胺、塑料管材、生物化工以及其他化工原料的研制、生产和销售。
修改后:公司的经营范围: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软件开发;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开发;数字文化创意软件开发;软件销售;广告制作;广告发布(非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出版单位);广告设计、代理;市场营销策划。#返利网#
【#新冠抗原自测产品正式上市#】3月12日,国家药监局发布通告,批准南京诺唯赞、北京金沃夫、深圳华大因源、广州万孚生物、北京华科泰生物的新冠抗原产品自测应用申请变更。自此五款新冠抗原自测产品正式上市。
【#5款新冠抗原自测产品上市#】国家药监局今天发布通告,批准南京诺唯赞、北京金沃夫、深圳华大因源、广州万孚生物、北京华科泰生物的新冠抗原产品自测应用申请变更。自此,五款新冠抗原自测产品正式上市。via.新华社
【#5款新冠抗原自测产品上市#】国家药监局今天发布通告,批准南京诺唯赞、北京金沃夫、深圳华大因源、广州万孚生物、北京华科泰生物的新冠抗原产品自测应用申请变更。自此,五款新冠抗原自测产品正式上市。via.央视新闻
【新冠抗原检测产品首批即将开售,如何定价?未来市场有多大?】3月12日,国家药监局发布通告,批准南京诺唯赞、北京金沃夫、深圳华大因源、广州万孚生物、北京华科泰生物的新冠抗原产品自测应用申请变更。自此这五款新冠抗原自测产品可正式面向普通民众上市销售。
关于抗原检测的价格,香港大学医学院教授、病毒学家金冬雁此前在接受采访时分析称,合理区间出厂价大约1人份5元,2人份8-10元,终端售价不超过20元/人份。但他也同样表示:“就目前而言,抗原检测的成本受生产规模、原料来源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成本上涨幅度较大,关键原材料供不应求。”
随着全球疫情反复,各地对病毒检测需求持续增长,抗原检测市场广阔。以美国为例,根据PolarisMarketResearch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新冠抗原检测市场规模为5.2亿美元,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能达到45.6亿美元,2022年达87.0亿美元。
随着政策落地,国内对抗原检测试剂的需求量将大幅增加。中泰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参考海外发放政策,随着国内抗原自检试剂盒正式放开,预计国内新冠抗原自检试剂盒市场单月规模有望达177-266亿元,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124-3192亿元。国家药监局网站显示,当前,国内累计有超30款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获批。
但此前一位体外诊断试剂领域的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抗原检测试剂的技术门槛不高,这些厂商可能会很快推出自己的抗原检测产品。并且未来这些产品的采购量如何,疫情防控政策是否会有更新的规定,以及实际规定运用的检验检测场景都会影响相关公司业绩。
#3月12日新增本土确诊1807例##吉林新增本土确诊1412例##新冠病毒或加速大脑萎缩# #抗原自测结果不能取代核酸报告#
>>新冠抗原检测产品首批即将开售,如何定价?未来市场有多大? - 21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