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商(四十七)银行家谈荔孙
谈荔孙,字丹崖,祖籍无锡厚桥,淮安出生。少年时期就读于其祖父捐资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留学预备学堂--谈氏东文学馆。曾赴日本留学,攻读银行经济专科,毕业后在日本银行实习。回国后应张謇之聘,回国任江南高中两等商业学堂教务长兼银行科主任教习;获商科举人,调任大清银行稽核。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应聘赴南京财政部任职;同年大清银行清理结束,另组中国银行。1918年调任北京中国银行行长。1919年大陆银行成立,任董事长。1920年辞去中国银行职务,专任大陆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职。1931年大陆与金城、中南、交通、国华四银行合营太平保险公司,任公司董事。1932年春,应傅作义之请,以财力支持傅在绥筹建毛纺织厂。1933年积劳成疾在北平病逝,终年53岁,葬于淮安南乡丁小社。1984年谈家把谈荔孙夫妇移葬于祖籍无锡青龙山公墓。

民国银行家中,谈荔孙对实业投资是比较感兴趣的。
早在日本留学时,谈荔孙对三菱财阀、三井财阀的发展模式即颇为留意,自创办大陆银行后,他也决定走金融与工商业相结合的道路,以期互相配合,稳固发展。
1928年南京国民政 府成立后,谈荔孙将此战略付诸实施,此后的大陆银行除经营公债及存放款等基本业务外,开始向多元化、产业化的银行控股集团目标积极迈进。
谈荔孙的首个多元化投资是仓储。
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大陆银行于1921年在上海苏州河北自建一栋6层钢筋水泥仓库(这就是后来的四行仓库),以帮助商人们存储棉纱、布匹、丝织品、五金、百货等货物。
为与英商洋行竞争,谈荔孙制订了一系列利息优惠政策,即商人将物品存放仓库后,可凭大陆银行仓储部提供的栈单前往本行申请相应的抵押贷款,而且利息按八折办理。由于这项业务风险小,利润高,一时大受欢迎,商人们纷纷把商品转存于大陆银行仓库。尝试成功后,大陆银行天津分行也修建了8处大型仓库,此举不仅迅速扩大了仓储业务,而且本行的年抵押贷款余额也高达1000万元以上。

之后,谈荔孙相继投资并接管了良乡煤矿、鼎丰煤厂、庆丰面粉公司等企业,同时还向天津电话局、内蒙古毛纺织厂等提供长期信用贷款,以支持实业发展。
1929年,谈荔孙成立大陆商业公司,下设出口部、进口部、汽车部、秘书处、会计处等,以开展进出口贸易业务;
两年后,大陆银行又与金城、中南、交通等5家银行共同投资500万元创办太平保险公司,以配合银行的抵押贷款和仓储业务。
同一时期,大陆银行还建立国外汇兑等业务,将经营服务延伸到海外。
作为近代首批职业金融家,谈荔孙在经营上多方创新,如首创出租保险箱业务,代理信托投资、买卖股票及有价证券等,这些都走在了国内银行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谈荔孙在名目繁多的储蓄品种中设计了一种“特种定期存款”,只需一次存入171.51元,存满15年后到期取本息1000元。这一项目,存期长但本金小、收益大,在养老、教育、子女婚嫁等方面很有吸引力,很多市民纷纷前来存款,开办当年仅天津就有1100多户。仅此一项,大陆银行即获得100余万元长达15年的固定存款(占股资十分之一)。

同一时期,在谈荔孙的指示下,大陆银行在清华、北大、燕京、辅仁等大学均设办事处,为教授和大学生们提供周到服务,以获得更多、更长远的优质客户。
在内部管理上,谈荔孙对银行人事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在总经理处设顾问室,聘请经济专家为顾问,为银行的战略发展出谋划策。
为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谈荔孙一方面对不称职者进行调动,同时又大胆任用那些在金融及工商管理方面有丰富学识经验的人才,并将之提拔为各部门及分支机构的负责人。
经过十余年的精心经营,大陆银行在上海、汉口、厦门、郑州、苏州、杭州、无锡等地均开设分行,业务遍布华北、华东、华中与东北。至1932年底,大陆银行资产总值突破9000万元,在华资商业银行中独树一帜。
图2为大陆银行,图3、4建筑为四行仓库,图5为无锡健康路口民族企业家群像墙绘之谈荔孙,图6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谈荔孙故居。图7、8为大陆银行投资的后乐园(今上海泰安路建筑群),其中图9为谈荔孙旧居。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个罕见的受人爱戴的人”,他“赢得了他的朋友和敌人的尊敬”。他不愿被人称颂,然而,全世界人民都在称颂他、怀念,这个人就是周恩来。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淮安是苏北平原上一座古老的城市,处于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和滔滔东流的淮河交汇处。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就出生在城内驸马巷中段的一所宅院里。童年时期的周恩来得到了继母陈氏的良好教育,这对他性格的形成和文化修养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四十年后,他还深情地说:“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他是学校里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有一天,学校的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出路。”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还有个同学说:“为了帮助父母记账。”

魏校长问周恩来:“你为什么读书?”周恩来站起来,大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非常激动,号召大家向周恩来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周恩来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腐朽没落的清政府被推翻。周恩来和同学们尽情地谈论着斗争的胜利。周恩来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反帝反封建,提倡新思想、新文化的宣传活动中。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演讲会上,他发表了禁烟救国的演说。他积极号召大家抑制鸦片,拯救危难中的祖国和人民。从南开中学毕业后,深感自己知识不足的周恩来,在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救国志向的驱使下,决定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真理。他给同学写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周恩来在回顾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时曾说:“我自己和大家一样受过旧教育,后来因为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觉悟起来,参加了革命。”

参加革命的周恩来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国家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他始终都是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国务院总理,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为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他特地把一张食管癌高发区分布图放在办公室里,借以领导医务人员与肿瘤进行斗争。他得知北京市市内公共交通拥挤,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周总理乘坐公交车和无轨电车,跑了大半个北京城,亲自体验乘车的困难,获得第一手资料。这次调研之后,周总理很快就召集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研究解决市内交通拥挤的问题。会上,他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提出了不少具体建议,比如,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在道路上标明人行横道线,加粗标清快车道和慢车道之间的白线,在繁华路口的马路中间设置“安全岛”,等等。在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北京的道路交通状况很快得到了改善。北京首都体育馆落成的前一夜,周总理到馆内检查,在检查了比赛场内的灯光、音响后,他亲自到观众席上,试试观众能不能看清楚。个别同志原先考虑将首都体育馆的停车场扩展到紫竹院公园,向周总理请示时,他说:“公园是人民的,不是大了,而是小了,不要占。”他到北京火车站送外宾,想到旅客上下车要买东西,就建议车站设立小卖部,搞好为旅客服务的工作。

在召开党的九届二中全会时,周总理连续工作了三十六个小时,因疲劳过度,昏倒在走廊上。过了一个小时,他才渐渐苏醒过来,便马上要去开会。同志们都恳求他再歇一会儿,可是,他若无其事地安慰同志们说:“不要紧。干工作嘛,总是要紧张一点。”有一次,连续工作了三昼夜的周总理,晚上又要开七个会。累得犯病了,他就站着用椅背顶住腹部,继续耐心地听群众代表汇报。身边的同志请他坐下,他低声解释说:“我不能坐,一坐下就睡着了。”有时,周总理陪同外宾去外地参观访问,因为身体不好,不得不带上药品、氧气瓶,以备急救、
后来周总理病重,即使这样他依然没日没夜忘我地工作,为国家操劳。周总理的病情不断加重,严重失血,严重缺氧,他就一边输血一边吸氧一边坚持工作. 1974年6月1日,周总理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里,他先后动了十四次手术,可是他仍然坚持工作。就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想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他去世前十九天,他还吊着输液瓶子同相关负责的同志谈话,由于病痛折磨得他无法继续说话,他不得不抱歉地说:“我实在太疲倦了,让我休息十分钟再谈。”

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周恩来,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他所表现出的崇高品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是周总理逝世46周年的重要日子,发篇文章缅怀一下,祝您在天堂不再有病痛
#周总理逝世46周年#
【一段对话,流传百年】1946年9月,在南京灵谷寺,48岁的周恩来向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利伯曼谈起了童年的故事。
“12岁那年,我离家去了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次远行,我一生将无所成就。”
1910年春,周恩来离开淮安,跟随伯父周贻赓到东北求学。
后来,他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在作文《试述寒假中之事况》中写道:“年华似水,岁月不居。一年铁岭,二载沈阳,随遇而安,因时而学……”
他曾经说,东北是他的第二故乡,而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就是他最值得留恋的地方。
100多年前,发生在这所学校中老师和学生的一段对话,至今还在流传:
老师问:“读书是为了什么?”
学生中有的说,为了给父母记账;有的说,为了个人前程……
轮到周恩来发言时,他出人意料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那一年,周恩来只有13岁。
14岁那年,周恩来在作文中写道:应奋勉学习,深究而悉讨,慎思而明辨,受完全教育,成为大人物,克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
这篇作文被评为甲等作文,并在省教育品展览会上展出,后收录到《中学生国文成绩精华》一书,被全国学生所学习。
从甲午惨败到八国联军入侵,每一次国耻,民族危亡都刺激着周恩来,让他从小就有了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少年周恩来爱国思想最初,也是最深切的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