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红旗渠》剧中的瑕疵,是谁淡化历史造成的认知错误】
近期央视播放的《红旗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一是对该剧热情讴歌林县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英雄壮举的赞誉以及对该剧主题的赞赏,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在这方面有不少网友吐槽,比如对当时农村体制的称谓出现明显的错误,以及那个年代人们的衣着、发型等细节的失真等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批评。这虽然是剧中的一些细节,但细节是情节的细小组成部分,细节的真实性是艺术作品不可忽视的最基本环节。
看了网友们的一些评论,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为什么在这个剧中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按道理来说这种低级错误是不应该出现的。因为红旗渠修建年代是从1960年开始到1969年完工的。即是新中国的人民公社时期,距离现在仅50多年时间,时间并不是很长,而且,那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应该是深远的,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总之影响深远。从当时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来说,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三级所有”即公社、大队、生产小队(一般叫生产队)。还有为了突击完成某些劳动任务,生产队里则要划分为若干作业小组。这是当时农村的体制。大队设立大队部,大队干部有大队书记、大队长、大队会计等,还有相关民兵、共青团、妇女等组织。1984年全国撤销人民公社以后,即设村、组,现在才有村支书、村主任的称谓,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队部,现在叫村办公室。人民公社时期叫大队干部,现在叫村委会干部,以前的人民公社现在叫乡或镇。等这是两个不同时期农村体制的称谓。
至于人们的服饰衣着还有发型变化也是很大的。比如说人民公社时期人们没有穿西服的,一般是解放装或中山装,女人的衣着服饰更是比较单一。那个时期没有奇形怪服,都很朴素。
在编剧时脱离了当时的实际,就显得不真实了。如果能够在细节上更真实地展现当时的实际情况,那么《红旗渠》将会引起人们更大的共鸣和热切关注。
那么,在反映距离今天不过几十的历史影视剧里,而且是在央视播出的影视剧中竟然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是不能不令人发人深思的。才短短几十年就出现了认知历史的空白,实在是太令人惋惜了。之所以出现对新中国历史这样的低级认知错误,根本原因在于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为了迎合西方主流价值观,对新中国建设时期历史的全盘否定,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因此,才出现了这些认知上的断层。
最近,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崩盘了!跌成了中国乞丐股!
在国际形势的急转直下中,投资中概股已让不少投资高手都栽了跟头。比如张磊的高瓴资本,重仓中概股,业绩不佳;华尔街明星基金经理木头姐的ARK基金,也大量持有百度等中国科技股,业绩遭遇滑铁卢。
那么中概股真的已经成为烫手的山芋了吗?
局长认为:不见得,现在在西方不亮,但未来在东方会不会亮呢?
这里就需要投资者 去发掘预判中概股未来的蛛丝马迹了!
2020年7月发生了两件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大事。
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A股上证指数设定新的编制方案,打破数十年以来限售股、ST股、B股等因素对大盘指数的影响,以及指数失真的困局。
也是在7月,号称中国纳斯达克的科创板发布了首个指数——科创板50成份指数。局长认为其中蕴藏了战略意图。
前者是A股大盘指数的革新,后者是中国金融市场开放与深化渐进式改革的钥匙,两者目标一致,就是为了给流落海外的中概股公司看的,而这一切都在酝酿一场中概股的“大圣归来”。
本期变局将回顾中概股20年的风云变幻,我也会告诉你,为什么说中概股的回归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将在未来几年轰轰烈烈地上演。
什么是中概股?
其实就是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国公司,其中以全球资本中心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最为典型。
中国公司为啥要去美国上市呢?
底层原因有两个。
首先是上市标准。
根据美国在90年代修订的《国家证券市场改进法》,外国公司可以直接向美国证监会SEC申请上市,而SEC秉持自由主义不干涉的模式,实行注册制,只检查公开的信息是否齐全,格式是否符合要求,不管上市公司公开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也不管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只要通过了SEC旗下,由法律和财会专家组成的审核小组1-9轮的问询与意见反馈,就可以在纽交所或者纳斯达克IPO上市。
相较而言,中国在注册制改革前,长期实施核准制,对于不同证券交易所与板块上市的公司,有对股本总额、同股同权要求、公司成立时间及股改时间、净利润及持续盈利年限、违法违规记录等因素的严格要求。
所以,A股严格的上市标准导致不少公司选择赴美上市融资。
第二个底层原因来自资本市场本身。早期,不少中国互联网公司通过一级股权市场融资时,获得了外资的大量美元,而作为股东方的美元资本也更希望直接通过美元资本市场退出,获得最直接的资本利得。
更何况,发展了百年的美国资本市场更加成熟与理性。
所以,大部分中国公司,尤其是受到早期美元资本投资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更热衷于赴美上市。#中概股# #美股# #A股# #上市公司# #资本#
在深圳创业的表哥,去年赚了200万,当从财务处得知扣完各项税费后,只剩100多万后,他怒气冲天,把公司里面的亲戚员工叫到一起,然后把他们都辞退了,每人给了10万辞退补偿金费用,这些员工的离职补偿金刚好不高于当地职工平均年工资的三倍,因此他们也不用交个税。
但你以为至此为止了吗?过了一个星期,他把辞退的人立即返聘了,当大家都感到惊讶之时,表哥才道出实情。通过辞退员工,离职补偿金刚好抵掉了公司的利润,因此公司赚的这200万就不用交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表哥以辞退员工的方式进行避税,这个操作在行业内虽然大家都懂得,但能实际落地的不多,很多员工辞退后对你怀恨在心,不愿回聘,但这却是一种合理避税思路,类似这样的避税操作在《避税》一书中比比皆是,我摘录分享几个:
一、会计如何提高收入?一般来说会计在企业中,月收入七八千,年收入20万已经是天花板了,现在的发票都可以做电子发票,24小时直接出报表,会计想要提高收入就要学财务管理,为企业考虑资金流,做商务裁判,税务筹划等总归一句话,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怎么把公司的钱“安全”转给股东,会计可以考虑从公司税前费用支取,比如说股东的工资领取备用金,直接报销资产使用费,股东的工资,股东也是公司一员领工资理所当然,直接报销。股东与企业相关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都可以报销,资产使用费比如公司使用了股东资产公司需要向股东支付租金。
三、不要一上来就开一般纳税人公司原因在这里第一小规模企业每个月15万的销售额以下不缴纳增值税,第二,因为你是个体工商户,所以免交企业所得税,所以不要一上来就开一般纳税人的公司个体户或者个独企业是基于利润最好的小规模或小微企业利润低于100万的只用交利润的2.5%利润在100万到300万之间的那个叫利润的10%说了这么多,你学会了吗。
四、个人垫资再报销,这三个事项一定要注意:
一个人垫资费用不宜过大,多少才算大呢,参考现金管理条例的说法1000元以上就算大了,
二对外采购垫资的人员不宜太多,一个公司负责采购的人员,最好是一至两个就够了,如果电子采购报销人员过多,就会有发票底薪的嫌疑,税局可能会稽查公司隐藏在发票后面的工资福利费要求补交个税
三垫资的费用要及时报销企业如果经常报销以前年度的费用,一是不利于内部管理,二是会计数据的失真,三是会让税务局质疑费用的真实性,是不是企业在找发票报销。
五、注册资本能够取出来使用吗?成立公司必须需要设定注册资本,虽然现在是认缴制,但早晚都要资金到位,很多企业家朋友不知道这钱是什么作用,其实也就是用做公司早期运营的开支,但是需要提醒各位企业家朋友,注册资本实缴后可以用于企业的日常运营,比如发放工资进货差旅房租水电,但不能将汇入的注册资本又转到个人名下挪为私用将有抽逃资金的风险一定要牢记。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做跨境电商最难的就是要克服国内的金融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的代差。跨境电商这几年很火,但是很多人实际进坑后,发现根本不赚钱。
一方面,这几年国内做跨境电商的人是越来越多,而老外的购买力这几年并没有增加,不但没增加,而且购买力这一两年下降得还很厉害。国内的供给一直在增长,国外的需求却一直在萎缩。依据价值规律,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就必然供大于求,供给侧的内卷就不可避免。国内的生意人又擅长于打价格战,又加剧了价格战的惨烈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内卷一旦开始,价格战至少让超过60%的从业者无法从这个行业赚到钱。
另一方面,跨境电商的贸易规则及金融体系还是以西方在大航海时期形成的规则及体系为蓝本,特别是金融体系。国外通用的金融体系是收支两条线。所谓收支两条线,是指储蓄帐户及支票帐户负责收钱。而信用帐户负责花钱。这和国内不同,国内只在会计记账环节上进行区分。实际上生意是赚钱了还是亏钱了,除非是小生意,自己每天把收支简单的加总一下就知道。而一旦收支项目多了,生意有没有赚钱是不知道的,只有到月底会计做完帐了才知道。
因为中国的银行体系不能正确地掌握企业的收支情况,所以中国的银行放贷款,做不出专业的评估,就只能简单粗暴的要求足额的抵押物而且要求有较充足的交易流水。这种相对落后的评估体系也造成很多急需要资金的企业没办法贷到款,为了拿到银行的贷款,就只能亏本价促销,增大短期流水。这种行为往往很有效,企业一旦愿意亏本销售,销售收入很容易就做起来了,这样企业的营业收入及交易流水数据就很好看,银行就愿意贷款了。但是企业一旦形成了不通过市场的方式解决盈利,而是通过金融体系来割客户或者供应商韭菜的方式来实现盈利的路径依赖,只会不断的累积经营风险,最后爆雷而亡。
目前跨境电商第一股环球易购的跨境通出问题大体上就是太依赖交易流水来推动股价,为了交易流水没有节操地做没有利润的生意。营业收入上去了,公司现金多得花不完。让公司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真实情况的繁荣。所谓的公司现金充足,那只是体量做上去了,动不动就搞60天月结,更过分的会有半年月结的情况。假定公司一天的营业收入是3000万,其中2800万是要付给供应商的钱,那么30天月结至少会让该公司产生虚假的帐面收入16.8亿。其实3000万的营业收入,就有2800万是应付帐款,这样的企业是根本不可能有现金流的,但是真实情况是越是这么干的企业,现金流越充足。这种不断累积的风险,随着可能某一个很小的事件就会被无限放大。然后企业就会爆雷而亡。
国内的小卖家,不可能做到像环球易购那样的规模。所以小卖家更不可能得到国内银行体系的助力,这种助力不是说从银行拿笔贷款,而是很多小卖家连完善的财务体系都建立不起来。想开一个对公户口哪怕是用自己的钱对外进行支付都不会得到支持。各家银行只喜欢大家去开能收钱的帐户,而不是花钱的帐户。这样的金融体系就决定了,大部分小卖家无法建立合理的财务体系,因为对于跨境买家来说,你收的是美元,美元到达不管是对公还是对私帐户上是会被强制结汇的。而一旦强制结汇变成为人民币,这笔钱就基本上只能在国内花。如果要支付推广费用,或者广告费用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开一个海外帐户,在销售收入还没有结汇到国内的帐户时,就把该花的钱全花掉。这样因为国内的金融体系不支持而不得不采取的运营方法导致至少两个问题。
1,让中国的银行的实际收入变少,比如一个小卖家一年的收入是20万美元,支出是10万美元。这样最后这名小卖家能实际结汇到国内的资金就只剩10万美元,如果国内的金融体系能兼顾收支,那么该笔小卖家结汇回国内的收入就是20万美元,国内的小卖家目前预估至少1000万人次,这实际产生的收入差至少在1万亿美元左右。
2,让中国的贸易数据失真,同样是上述案例的数据为例,在目前只收不支的金融体系框架下,中国每年的跨境电商的出口值为1万亿美元,如果改为收支两条线,就变成收入2万亿美元,支出1万亿美元这种更加客观的数据。这1万亿美元的支出养活了国外数以百万计的公司,至少拉动了数以千万计人次的国外就业。这笔功劳不是今天我们用嘴巴来说,而是会有天量的支出数据来作为证据支撑。也会大大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毕竟人都会本能地对给他们饭碗的来源心承感激。但目前的单线金融体系,把事情弄变形了,虽然中国的跨境电商出口支撑了国外数以千万人次的就业,但这些人收入的来源没有一笔是从中国支付给他们的。这就给国外社会造成了一种错觉,就是国外社会用数以千万人次的辛勤付出,帮助中国一年从跨境领域赚了国际社会高达一万亿美元的收入。在这种认识下,每有贸易冲突,中国就很被动,因为鲜少找得到可以理性看待这件事情并愿意为中国发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