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韩最近一段时间走得很近,密集推进各层面的三方会谈,谈的内容除了强化美日韩三国同盟关系,还有一些国际热点问题,就包括台海议题。最近的一次副外长级会议,将东海、台海纳入议题,并一致强调“反对以武力改变现状的企图”。
近几年,中美关系螺旋式下滑,中日关系也有趋冷迹象,中韩关系总体稳定。我们梳理这三边关系的现状,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趋冷的大背景是美国要遏制中国,日本跟着美国遏制中国;进一步细化美日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在台海问题上兴风作浪是一个根本性原因。台海、东海问题事关我们的核心利益,核心利益受到侵犯和威胁,我们必然要反击。
中韩关系之所以能保持总体稳定,主要因为自萨德入韩事件后,韩国前任文在寅政府一直回避美国提出的选边站问题,尽可能在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事情上保持中立,这是中韩关系得以维持的政治基础。
韩国新任尹锡悦政府总体上是比较亲美的,但亲美还是比较理性的。新任政府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前任政府的外交政策,试着在中美之间达成一种战略平衡,说白了就是想要中美两边通吃。这从佩洛西点燃台海火药桶,韩国总统不接见佩洛西,韩国外长飞中国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并与日本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事态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中韩关系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但事态的后续发展出现了变数,美联储加息,韩国受到严重冲击,韩元汇率跌破历史低点,这是其一;其二,韩国首度持续数月对华贸易出现逆差,甚至是韩国极为倚重的芯片也是如此;最后半岛再起风云,这可谓是釜底抽薪,直接打到韩国的七寸之上。
也正是这一系列的变数,韩国在美国的重重施压之下,在过去一些不想站边的问题上有了动摇的迹象,这次副外长级会谈把手伸向东海、台海议题就是一个新迹象。经济出问题,外加半岛局势升级这把火,韩国变节的可能性大幅增加,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预期。
或者说,韩国有动摇的迹象,充分说明美国的施压起效了。既然美国能拿捏韩国的软肋,胁迫韩国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走,我们想要将损失和战略压力降到最低,那么我们也要试着去拿捏韩国的软肋。两面承压,是韩国人自己的选择,它就必须吞下相应的苦果。中韩关系、中韩贸易、萨德入韩以及半岛局势升级,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用来拿捏的牌,毕竟有些问题韩国还真离不开中国,再经不起再来一次2016年的寒冬了。
我们必须要韩国政府明白一件事,即我们不反对韩国做墙头草,两头押宝,我们在一些问题上能够理解韩国的难处,不会过度对韩施压;但韩国也要充分顾及我们的核心利益,不能在我们的核心利益上侵犯我们。这是中韩关系维系的一条红线,一旦越线,我们绝不会容忍,该出手一定会出手。
萨德部署问题,韩外长飞中国解释,我们给足了韩国面子,这是一个天大的善意。但韩国作为回报,不能进佩洛西一事就当作为回报,而是韩国在台海、东海等中国核心问题上绝对不能丝毫过界,哪怕是打擦边球也不行。这是维系当前平衡的一个基础,否则我们也没必要顾及韩国的难处,让你难上加难。
韩国在美国的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并没有多高,这从最近韩国和美国的几次接触中便能看出一些迹象,否则尹锡悦在访美期间也不会大庭广众之下爆粗口,舔狗的滋味韩国已经尝过了,但愿能引以为戒。尹锡悦的遭遇是韩国的战略价值决定的,拜登如此冷漠,就已经说明问题了。
讲了这么多,我们最后想说的是,韩国若想保住中韩关系当前的局面,不两头承压,就必须在中国核心问题上与美国进行直接切割,否则韩国一定会有大麻烦,包括政治、外交、经济和军事等多个范畴。
陈市长南下履新上海后,首都第一时间迎来新市长殷勇,又一位专家型官员。殷代市长同样毕业于清华,学自动控制和企业管理双学士、系统工程博士,师从我国系统工程学科的开创人郑维敏教授。而后,他远赴哈佛大学进修,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毕业后,他长期在金融系统工作,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工作了20多年,业务能力十分精湛。2016年,只有46岁的殷勇被任命为央行副行长,打破央行年龄纪录,并于两年后履新北京副市长。他今年只有53岁。#殷勇任北京市副市长、代市长#
如今英国经济已陷衰退,其实根本问题是从2016年开始的、长达4年的脱欧进程,特别无序,跟一开始想的,完全不一样。从最开始的无协议脱欧,净身出户,折腾了近3年时间。到2020年底,约翰逊终于谈定那份《脱欧协议》。
整个这个进程,咱们现在去看,其实是个战略误会。大家都误会了,导致今天英国产生了一个特别根本的问题:没有人知道英国的未来是什么。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经济体,如何获利,怎么赚钱?
脱欧派最初的设想,美好呀,特别美好,这要不是300年的大帝国,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战略梦想。他们设计了一套US TO UK TO EU TO WORLD的战略方向。是的,那就是大英国协+美国昂撒源代码,双向互通,走向世界。
设想非常美好,他们当然是脱欧了。他们说,他们不是欧洲的一员,欧洲和亚非拉一样,是他们的“客户”。可是后面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他们从2017年就无数次无数次无数次无数次跟懂王谈《英美自贸协定》。他们希望任何资金、物资、能源,人才。只要跟美帝之间的生意、项目,都从大不列颠“过一手”,多多少少“过一手”。可当时懂王说:去你的,美国第一,你凭什么要吃那么多。
带英非常绝望,这和最开始的设想,完全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就开始考虑备选方案,比如加入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贸易协定。比如和越南印度单谈;比如希望加入TPP;甚至希望加入RCEP。但成果寥寥,从2016年到今天,6年了,不列颠还是没有签订任何一份足以支撑大英帝国未来的自贸协定。可见,本质上讲,英国未来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如果他们不愿意成为欧洲的一员,不愿意跟德国、法国绑在一起。那么他们就一定要看美国的脸色,就看美国愿意给多少。
更绝望的是:特拉斯两周前,还在任时,她说“中国是战略敌人。”对对对!世界中心向亚洲转移,英国的位置就更绝望了。太边缘了。他们的敌人不是中国。而是整个东亚,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等。从这个层面,去看今天不列颠政治精英们的努力,就挺无力的。太受制于人了,其实换谁,都不会有太大的起色。
如今的苏纳克?3年前,也就是2019年,他就已经是英国经济部门最高决策层的一员。他自己做财政大臣,也2年了,没有那些杂七杂八的党争、内斗、行政、外交、军事的破事儿,只专注于经济领域。可他干嘛了呢?借钱。英国政府外债从2018年的1.7万亿,变成了2.5万亿英镑,这三到四年时间,英国负债增加了近50%。而英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000亿。也就是说,7月份1000亿,现在还700亿。
可以说,现在苏纳克接手的不列颠,跟他7月份离岗财政大臣时,已经迥然不同。特拉斯挖得无底深坑,苏纳克不会比做财政大臣时更好,哪怕他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这已经跟他个人能力,关系不是太大了。毕竟现在经济不好,负债又高,通胀也还特别高。这就意味着财政风险——你搞不清楚英国什么时候,政府就还不起债,发不起高福利了,他们都不赚钱。
也就是说,英国脱钩后逐渐变得没地方赚钱了。那它的货币,也就是英镑,怎么保值?不升值,还有可能贬值,这谁还敢屯英镑。随后,英镑就被抛售。就贬值。长期来看,这是正常状态,国力不支撑币值。
总之,来龙去脉就是这样,也算是曾经的蓝星第一帝国的余晖吧。匪夷所思,一厢情愿,摆不清位置,把美国人想得太好了。另外的内阁制,选出这样一个方方面面都差,连长相都负面评价的首相,人才选拔机制,也挺打击信心的,不是吗?
2016年,江西一80岁老太花为建造瓷宫花费了六千万,惹得亲戚百般嫌弃不说,她还把瓷宫免费捐献给了国家。
老太名叫余二妹,出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制瓷世家。
余二妹自12岁开始,就在舅舅家的瓷器厂打工,因此她积累了许多优秀的制瓷技艺。
后来余二妹从制瓷厂辞职,并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办了自己的瓷窑和制瓷厂。
在一番苦心经营之下,余二妹制瓷厂的生意越来越好,而她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藏了不少瓷制的古玩和工艺品。
起初余二妹一直将这些收藏品放在仓库中,生怕被人碰到后不小心弄坏,但直到有一次她去外地出差,见到了当地著名的“瓷宫”后,这种私藏的想法才开始改变。
“我们景德镇身为瓷都,怎么能没有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瓷宫呢?”
于是余二妹就有了建造瓷宫这个念头,可建造瓷宫哪会像普通的制瓷这么简单?
首先她就没能过家人那一关。
余二妹的家人们觉得她已经80多岁了,实在没必要去耗费这么多精力在那样大的工程上,而且还要自己承担所有的成本。
但余二妹却对此非常坚持,她不仅将自己的所有积蓄拿出来雇佣工人和购买材料,还为了建造瓷宫专门搬到工地旁居住。
在修建瓷宫的过程中,余二妹所有的事都亲力亲为,小到建筑的沙石选料,大到瓷宫的建筑选址和房型设计。
余二妹为了节省设计成本,特意从网上打印了“永定土楼”的设计图,在加以改造后用作瓷宫的建筑设计图。
建造瓷宫的原料不够,余二妹就立即找人将自己制瓷厂中的八十吨瓷料都运来;瓷宫内部的装饰材料短缺,她也将自己收藏的那六万件瓷器全部带来补上空缺。
可是这些对于修筑瓷宫所需要的成本远远不够,建筑后期还需要更多的资金。
余二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惜变卖了自己所有的房产,甚至还将身边的亲戚借钱借了个遍,这导致亲戚后来见了她都绕路而行。
就这样一直过了五年的时间,瓷宫终于在2015年建造完成。
整座瓷宫总占地一千二百余平方米,一共有三层,每层都分别放置了景德镇著名的四大名瓷,分别是青花瓷、粉彩瓷、玲珑瓷和颜色釉。各种瓷制品摆放在一起,充分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各种瓷器文化。
余二妹在瓷宫建好后就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对此,她表示自己是希望能借助专业人员的力量来好好保护这座瓷宫,并且也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关注瓷器文化。
现如今,瓷宫已对外开放,如果你对瓷文化感兴趣的话,欢迎大家多多前去江西参观!
作者:木雨田
编辑:唐肆的唐
#头条创作挑战赛##社会#
2016年,记者在日本街头遇见“骨灰级”啃老族,他不工作不结婚,住在日本富人区,家里垃圾却堆成山都不打扫,还被叫做“纳豆仙人”!
2016年,68岁的老人前田良久在一个车站旁被记者拦住。这个记者是《可以到你家跟拍吗》节目的记者,希望能采访到不同人的生活状态。
弄清记者的来意后,老人同意了记者的要求,但却一脸神秘地说:“我家很可怕的,你不要吓到。”
说罢老人带着记者前往东京有名的富人区代代木,老人居然住在这里的一座带有院子的豪宅里。只是老人的豪宅看起来十分破旧,连宅子的大门也坏了。
穿过院子里的竹林,老人带着记者来到家里,记者立刻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在老人家里居然有堆积如山数不清的垃圾。老人淡定地说:“我已经20年没丢过垃圾了。”
记者好不容易才站到了房间里,就看到老人熟练地找到了一个角落躺下来,而老人身后是一堆又一堆的书本。垃圾,书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通过进一步的采访,记者终于明白了老人的身世。
老人叫前田良久,已经啃老几十年了。老人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知书达礼,他还有一个可爱的妹妹。
可以说,他童年的生活条件十分优渥。
父亲置办了这处房产,一家人幸福地生活着。只是好景不长,前田良久的工作出现了问题。为了应酬,他把身体喝坏了,但工作上依然处处受到压制和排挤。
两年半以后,前田良久彻底放弃了工作心灰意冷的他开始回家“啃老”,一啃就是20多年。漫长的时间里,前田良久的父亲、母亲、妹妹都相继去世。他彻底变成了一个人,孤独地在宅子里生活。
他不工作,不结婚,只靠着父母的遗产过日子。为了省钱,他只吃最便宜的纳豆和洋葱,吃到房子里堆满了纳豆盒子。
这些年来,他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可能是我蠢吧,”老人说道,“所以我才希望能多读点书,多懂一些。”老人的柜子里塞满了书,身旁也摆满了书。
通过交流,记者发现老人懂得很多,也颇有见地,甚至还会一点中文。他说自己最喜欢哲学。记者发现老人有着十分丰富的精神世界。
人本身就是孤独的,老人虽然身处垃圾堆之中,但精神并不贫瘠。节目组决定帮助老人清理垃圾,让老人能够尽可能舒服一些。
在清理垃圾的过程中,老人找到了不少旧物,还有一本家人的相册。翻看着里面的照片,前田似乎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
“已经没人认识我了”,“有人的地方才叫人间”......当老人向节目组道谢后,他躺在房间的中间,空旷得似乎有些无所适从。
记者问老人这样的生活还要过多久时,老人笑着说道:“说不定钱彻底花光了我就自杀了......”
对于老人的选择,你怎么看呢?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轻松地生活,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头号解忧馆#
2016年,东海一渔船失火,救助飞行队紧急前往救援。不料,渔船定位出现偏差,千钧一发之际,机智的女机长化险为夷!
这位女机长就是电影《紧急救援》中的原型宋寅。
宋寅于1986年出生在上海,是我国第一代救援直升机女机长。
2016年12月底,一艘渔船在东海海域作业时,船舱突然起火。海面上风力极强,火势迅速蔓延,周围船只根本无法靠近救援。
身为东海第一救助队的机长宋寅,接到救援指令后,立即带着机组成员,与另一机组共同飞向目标,进行救援。
然而,他们起飞没多久,值班室就传来消息,由于风浪的原因,失火渔船的位置已偏离任务书上的定位20多海里。直升机所携带的油量不够,想要完成任务,必须缩短救援时间。
时间也是生命,宋寅得知消息,没有任何犹豫,果断下令调整航线。
当第一架飞机到达救援船只上方时,海上的天气更加恶劣。海面波涛汹涌,事故船只因失火没有动力,随着海浪的起伏,如同一片树叶在海面上不断摇摆,感觉随时都会沉没。
甲板上的船员被海浪打得东倒西歪,当抬头看到上方的直升机时,他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然而,船上火势迅猛,浓烟滚滚。如果直升机的发动机吸进了燃烧的烟雾,很有可能受损,严重的话,甚至会造成机毁人亡。况且船上还有油箱、煤气罐,如果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
面对如此险境,宋寅冷静地驾驶着直升机,小心翼翼地绕过火势,来到离起火船舱较远的位置。
正常救援时,直升机会停在20米的高空,这次宋寅将直升机拉高到40米的高度进行悬停。
但是,因飞机高度较高,放下的救援绳随风晃动得非常厉害。当救生员通过绞车吊运下去时,狂风将他吹得如同荡秋千一样,越荡越高,似乎随时都会撞到船上的障碍物。
“别慌,冷静!”宋寅在心里告诫自己。她知道自己就是机组的“定海神针”,容不得半点失误。
她屏住呼吸,一边竖起耳朵听着绞车手的指令,一边凭着自己的经验操纵着飞机。终于,她将飞机稳住,大家看准机会,迅速将救生员放到甲板上。
船上的船员,看到出现在甲板上的救生员,也看到了生的希望。此时宋寅与其他机组人员迅速接力,将船员陆续送上飞机。
这次救援任务十分凶险,而整个救援过程仅用了30分钟。宋寅和所有救援人员与时间赛跑,既保证了直升机与机组人员的安全,又成功地完成了此次的救援任务。
要知道,任何情况下的搜救都是紧急而危险的,而海上搜救更是难上加难。
当别人问宋寅:“你不害怕吗?”她总会笑着说:“每次在空中,我们来不及害怕,必须要保持高度冷静与专注。”
宋寅成为救助队一员后,共参与救援任务300多起,200多人的生命因她而得以延续。
因为她的勇敢,人们称她是“独立女性”,宋寅却说:“我要做一个独立的人,只要够优秀,这个职业无论男女都能做!”
是的,海上救援这一职业,就是那些遇险者生命中的一道光。无数的“宋寅”用自己的生命筑成了海上屏障,守护着国家与人民的生命安全!
无论男女,他们都是英雄!
参考资料:《国内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宋寅:救助飞行没有男女差别,只有行与不行》
作者:尘落埃静
编辑:剩草
#头条创作挑战赛##我在头条搞创作#
什么所谓的集体记忆消失,又是什么所谓的受港台影响,以前学过的本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随手翻了一下,前段时间在看的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的《孟子》,果不其然也是如此。
基金:这五六年的市场逻辑其实很简单
如果剔除2018年,很多基金或者蓝筹个股基本在这五六年都是单边向上,我指的是从2016-2021这个时间前后。2018年的虽然遭遇了特殊情况,但很多个股也很快爬出坑,因此整体上那几年都是单边震荡向上。回想这几年的逻辑也很简单,就是国内整体上融资成本是下降的,再加之外界情况也相对不那么紧,在这种情况下,总会有小阶段的小牛市跃跃欲试,比如2019年春季躁动,那时候涨到了接近3300,对刚刚经历了长时间的2018年的2400-2600点来说确实算是小牛市了。
所以在资金面相对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大A的核心资产好几年都是在涨价,体现在估值上就是越来越高。这个也好理解,市场东西就那么多,钱多了东西肯定要卖贵。。除了估值本身提高,还有就是企业的利润增长也确实兑现了部分估值。
就拿白酒为例,实际上白酒是经历了两次估值定价权的轮换的,第一步是国内机构基本上是白酒估值的话事人,后来外资逐渐加入,外资逐渐控制了白酒估值的定价权,或者说是进一步推高了白酒的估值。
因此,外资在这块也有很大的推力。。然后今年随着美联储加息,两国利差加大,有的外资肯定就要回去。
此外是由于大宗商品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大,但是销售价格并没有涨多少,体现在“PPI—CPI的剪刀差”长时间相对较大,这也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体现在企业报表上就是利润增长乏力。乏力了那肯定影响估值的兑现。所以有的人觉得现在国内不是在相对宽松吗,怎么没来牛市??这就是原因了。牛市是至少这三方因素综合下决定的,不是只靠国内相对宽松就行的。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国内相对宽松,大A可能早就去见2400了,而不会下跌了还有迅速反弹。
所以现在的因素中,剪刀差还有美联储加息,将来如果能发生改变,会让核心资产恢复正常的估值,目前确实是被打压阶段,但是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没有暂时的不利因素,哪来的打折出售。这些都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就看用什么心态看待了。
所以,为什么这个时候来倡导长期投资,绝对不是拍脑袋的,以前说过,买基和做人一个道理,不能那么现实,要第二第三天能涨的才能叫长期投资么?不过,做长期投资除了要有心态,就是必须用闲钱,这点很重要。
这几年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所以对未来的展望也不用太复杂。我始终相信大A的诗和远方,不是喊喊口号,是有内在的逻辑支撑的。
欢迎关注,点赞。
以上个人观点不作为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盈亏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