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员工哀叹道:互联网行业好残酷,我一个20多岁的大专今天面了一个39岁的同济大学的大姐, boss 交待面技术,考了一道小的编程题,她实在是没咋做好,其他方面也不是很行,看了简历大姐之前都是测试专家,测试负责人这些。唉,不敢想我的40岁。
网友:负责人是对结果负责,是组织管理指明方向根据能力和公司现状,下达命令跟进进度总结分析奖惩,不是去写个程序。
这就好比,一个工地的泥水班组小工头,面试一个985毕业的室内装修设计师,问他水泥砂浆配比和钢筋绑法,然后说这985也不行啊,钢筋都不会绑。然后喊话地产许老板,你天天搞工程天天盖房子,你钢筋也不会绑你搞啥工程,叫你上班多学你就不,现在工作都找不着了吧。然后又对王老板说你可要吸取教训啊,以后没事上班就来绑绑钢筋,不然哪天公司倒闭你上哪儿绑钢筋去!
互联网确实是相当的残酷,去年十一前我还在面别人,然后公司被集团解散,处理完公司注销后,开年开始投简历,39岁的简历99%石沉大海!所以干技术的再找工作比做管理的好找,一是岗位需求多,二是管理证明自己优秀的方式不多。
测试专家不是程序员,面试官需要有能力区分不同岗位的要求,能力模型,而不是要求一个工程师去做个财务分析,然后发现人家做不出来于是判断对方是个不称职的员工。
我过往经验是,如果一家公司喜欢面试做题,这家公司的技术越是不怎么样。好的技术管理者,如果是同行业的,问一下面试者做过什么项目和担任什么职位角色,基本就知道大概什么水平了。会做题和会做项目完全是两回事,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大家怎么看?
谈谈年底互联网行业大裁员—互联网经营模式即将转变
在各类互联网大厂,有不少老同学、前同事。
这几年和大家聊天,不止一个人告诉我:我们部门的人员直接砍掉一半,业务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而且少了内部扯皮,搞不好还能更高效一些。
当然,也有朋友十年如一日,没日没夜地加班,恨不能将硕果仅存的几根毛发也都挥洒在西二旗深夜的办公桌上、会议室里。
总的来说,不管你是忙的人,还是划水的人,大概率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十年前外企裁员潮刚开始的时候,情况也有点类似。
就是说,作为员工的你,努力与不努力,其实对公司的发展前景不构成那么本质的影响。
真正影响互联网公司的,是商业的底层逻辑发生了变化。
一
资本故事
首先我们要知道,长期以来,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都不是利润=收入-成本-费用。
互联网公司的发展路径是:故事→数据→融资→上市→退出。
请注意,“退出”不仅仅针对投资人、创始团队,公司高管也是靠这个来实现财务自由的,甚至一大部分高级打工人,靠的也是这个。大家可以找几个年薪百万的程序员去问问,一百万里面,有多少是股票价值。
在融资上市的这个商业过程里面,最核心的是数据。资本,要看到数据增长,才会投钱,故事要看到增长率,市场占有率,才能讲得过去。
二
增长逻辑
怎么样才能有好看的数据呢?多年以来的实践证明,有两条路:
1、扩大用户规模
首先是用户规模增长,100%,200%,500%的增长,才能让资本满意,慢了不行。因为资本也有周期,基金6-7年结束以后,是要连本带利返回给出资人的。被投的公司增长慢了,不赶趟。
有一些公司为了数据好看,会做假数据。但也有大量的公司,踏踏实实做增长,绞尽脑汁做增长,拼劲全力做增长。
很多互联网大佬都说过,公司经营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靠增长来解决。
2、投资
用户规模再大,也是有限的。一个App已经有几亿用户了,一个Saas覆盖了行业百分之八十的高值客户,增长就不那么容易了。
这时的互联网公司,就会变身出另外一个身份,叫战略投资者,开始投资。百度投资爱奇艺,腾讯投资京东,都是这个逻辑。
投资了新的业务,新的方向,就可以继续融资和退出的故事,创世团队,高管,高级员工,口袋里的股票就又多了起来,996的动力又有了。
投资有周期,回报有压力。所以大家都会先找容易的做,卖菜当然比做芯片容易。所以像华为那样想不开非要死磕硬核科技的少,总想着搞模式创新的比较多。
不要小看这个投资冲动,你看看这些年以来,互联网大厂每年投多少家公司,你再看看这两年新冒出来的互联网公司,没有被大厂投的,有几家还没有被打死。
互联网大厂,其实已经变身为互联网财团了,正在向财阀的方向发展。
所以国家出手了: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一个国家,和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只有你们几家,这对一个国家而言,绝对不是好事。具体案例可以参见韩国。
哎?用户规模增长没法增长了,靠投资扩张也不能无底线地玩下去了。
你觉得资本会怎么做
“
三
经营
融资上市的故事不好讲了,如果企业不想死,只能切换商业模式,回到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的老路上来。
思路也很多简单,开源节流而已。
所以接下来,各类免费的互联网服务会越来越少,收费的也会越来越贵。这是开源。
节流呢?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说,互联网行业,“向管理要效益”的时代,可以确认要来临了。
对行业内很多具体的人而言,生活会受到点影响,但对整个社会来说,这个变化会促使互联网公司真正在价值创造的方向上进行经营,从而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上周接近周末的时候,某家互联网大厂公司发布了季度报告,从报告上来讲是利润大幅度减损,接近70%~80%的大幅度下降。
照理说利空很大的一个报告,但是我强烈建议大家稍微有点财务知识,去看看它的利润大幅度下降的主要的原因。
认真去思考一下,我们有这么几个问题来带给大家——
第一,收入是在明显增长的,利润为什么下降?
第二,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看起来好像是各种费用都在增加,为什么这么多费用,会在同一个年度当中突然就大幅度增加呢?
第三个,大家知道很多公司,会在怎么样会在市场给的估值不高的时候,有意识的会把自己利润下降,这是为什么?这会不会是这个公司考量。
第四个,建议大家去看看,利润大幅下降的时候,对比一下它的现金流量表的反差,从中能读出什么样的规律跟逻辑?
我们再思考一下,最近两周整个市场都在炒作所谓“东数西算”的概念,这样一些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最终的主要推动力量会是谁?
把这几个问题认真思考好的话,你就会发现也许一个相当有确定性的投资价值板块,就摆在你面前。
虽然最近一段时间,看见它还依然是在跌跌不休的,它在背后的投资价值,是不是已经明显显现了呢?
这个逻辑,如果再对比到巴菲特当年在一些很低的位置买了股票,然后也被套牢的逻辑,是不是似曾相识呢?
我们不推荐个股,也没有讲这公司的名字,大家认真去思考和判断一下,如果这些问题有一些思考结论的话,可以留言给我们,我们来进行相关的交流。
重点讲讲鹅厂的二季报,毕竟是中国市值最高的公司,它的情况变化可以反映很多问题
营业收入1340亿,同比下降3%,环比下降1%。营收通常被视为互联网公司的生命线,很多互联网公司虽然持续亏钱,但营收一直在高速增长,然而鹅厂现在营收涨不动了。至于问题出在哪,下面详细说。
利润有两个数据,调整前是186亿,同比下降56%,调整后是281亿,同比下降17%。这是两个财务口径的数据,详细讲解比较麻烦,我就说市场上比较看重的是后者,有点类似于A股的扣非。
营收净利双双下跌,鹅厂确实遇到了困难,那么困难出在哪呢?
主要业务有4大块,网游、金融、社交、广告,其余的归总到“其它”类别,占比很小。
网游一直没拿到版号,新游戏发不出来,只能靠运营老游戏维持,但好在鹅厂的那几个老家伙是真的能打,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依然是市场上最主流的竞技手游。营收下跌0.4%,基本持平。
社交这一块营收下降0.6%,也基本持平,从数据上看微信依然占据绝对的统治级优势,其中鹅厂力推的视频号,成了整份财报里难得的亮点。播放量同比增长200%,基于人工智能推荐的播放量同比增长超过400%,日活跃创作者和日均视频上传量增长超过100%。
以前视频号都是微信群里有人推荐,大家顺手打开,看完就关,虽然播放量大但只是微信的附庸。现在人工智能推荐的播放量涨了4倍,说明已经有人主动观看,开始划手指往下翻阅,这是生态开始起来的标志。
广告这一块营收下跌18%,是最拉跨的一个。关键原因还是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各个行业的企业在缩减开支时,第一个会想到的就是砍掉广告预算。目前看还未见底,复苏更是无从谈起。
金融这一块营收同比增长0.8%,虽然没有跌,但以前金融季度增长都有30-40%,是拉动营收增长的主力,现在它原地踏步也就少了一块贡献。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快速增长的金融不增长了,社交和游戏原地踏步,广告衰退严重,所以鹅杂打不动了。
为了应对困境,鹅厂在二季度进行了裁员,从11.6万到11.1万,砍掉了5000多位员工,薪酬成本下降了16亿。但这其实还不够,鹅厂2021年一季度的时候收入和现在持平,但员工只有9万人,从公司运营效率来看这两年一直在下降。
这个看情况,如果公司不能在之后2-3个季度走出困境,裁员会继续,也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大厂不是铁饭碗,它就像一个热气球,当升力不够的时候就会被迫往下扔东西减重。
大致情况就是这样,鹅厂后面最大的盼头就是视频号继续增长,然后把直播和带货电商这一块做起来,从抖音身上挖肉吃。另外游戏版号也不可能一直不批,毕竟中小厂商已经拿了几轮,也该大户开开荤了。
这份财报没有很低于我的预期,看明天股价表现了。
互联网公司裁员目的很明确就是拿掉高工龄,高工资的“伪中层”,调整薪资结构,减轻企业经营压力,到了这个时候,说明这个行业的黄金发展期已经过去,大家普遍陷入焦虑,只能通过裁员来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
在私企打工,存在行业天花板和职业年限问题,一旦遭遇瓶颈,它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你“回馈”给社会。
这说明公司这种组织盈利模式已经出现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后来居上的现象也慢慢多了起来,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公司就做得不错,比如企鹅,它看到你很有发展钱景,就去给你拿钱参股,给流量,不控股,不参与经营发展,只做财务投资,结果它参股的企业发展得都不错。
有钱的大佬可以这么玩,如果没钱,但是团队和项目都不错,可以不断开发新项目出来,不如设立单独公司,让这些人出来独立发展,控不控股,看其重要性决定。这样就可以将原来的母公司变成孵化器,变成财务投资公司,不断拓宽自己护城河。
如果这些人,不太愿意,那说明他们只喜欢大树底下好乘凉,还是把他们返还给社会,重新回炼。如果愿意,这无疑是公司一笔巨大的财富。
微淼商学院教会我做财务规划
通过自己的感悟,我觉得无论你有钱还是没钱,从现在开始都应该做好自己的财富规划,多利用网络资源或其他资源多学习一些理财技巧,一定会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帮助。人的一生有很多选择,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命运。我在理财学习上选择了微淼商学院,我感到物有所值,学到了我想要的知识。我以前常常被财务问题所困扰,虽然已经很节俭了,但感觉还是生活水平不高,工作也不是很顺,有人说要建立自己的富人思维,提高财商素养,我开始都嗤之以鼻,没钱谈什么富人思维。
我媳妇是一个特别爱看书的人,她觉得什么都应该学一下才知道有没有用,她不知道从哪买了几本财商的书籍,她说挺不错的,我心理上慢慢有了一些变化,开始不排斥那些财商广告了,有一次没什么事就想看看微淼商学院的课到底有什么好,就12块钱,一顿早餐的钱也无所谓,就报名了。
学了一节课感觉还是挺实用的,讲的都是我能够理解的,然后一直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习了12节课,了解了很多理财知识和工具,很有用,而且我的思维方式也不太一样了,同事说最近感觉我好像变聪明了,这夸奖虽然有点贬低之前的自己,但我还是很受用的,工作起来也很顺利。我想通过微淼商学院的培训班学习,我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财商思维有了一些启发吧。
还有以前总觉得爱钱是件丢人的事,怕被认为是贪钱的人,现在我感觉不是这样了,金钱没有好坏看你怎么去支配它。从现在开始,我敢大方的告诉任何人我喜欢钱,我会提升自己的理财技能去合理规划财务,而且还能去赚钱。
我说这么多,也只是想要把自己的真实经历告诉大家,只是单纯做一个想要分享的人,如果你觉得有用,不妨给自己做一个清晰地年度财务规划,把自己的人生也计划的更加完美。
用友网络发布2021年财报,一个接近千亿市值的公司营收几十亿,利润7亿。为何这么高的市值呢?
1.王文京的这些年资本运作在后续的用友系分拆效果显著;
2.2011-2012年那会市值从300亿跌到120亿,股价最低不到8块,差点倒闭,喊口号转型ERP,更名软件为网络,云转型,其实什么都没有进展,BI的平台也没什么市场。空中楼阁无落地,还是在ERP财务蹉跎吧
3.最近2年股价的持续得益于大佬葛卫东的加持,搞不明白期货大佬为什么看上它,股价扶摇直上50元,市值1300亿。太虚了,随着大佬不断坚持估计会逐渐回落,从最新财报大佬不断减持股价不断回落,清仓之时也就股价砍一半的命。
4.最终会回市场,认清价值,我们持续关注验证。
2020年双十一,阿里数据中心被接连“偷袭”了两次,网络出现故障,电源被切断。有人问:阿里数据中心都断网断电了,我是不是就不用付尾款了?
11月5日凌晨,阿里技术团队完成了双11大考期间最后一次全链路压测,在休息和交接的间隙,服务器突然连续遭遇了两次攻击。
第一次是在凌晨两点左右,监控大屏显示四个地区数据中心的数值迅速下跌,技术保障团队启动了紧急响应处理,确定遭到了断网攻击。
还没来得及反应,紧接着2:10,又来了一波更猛的攻击,华东区域的某个数据中心直接被拉闸断电了。
但是让人震惊的是,这居然是阿里合伙人、双十一负责人范禹干的。
原来这是一次有预谋的袭击,只有三个人预先知道,除了范禹,还有阿里双十一技术大队长霜波、技术安全生产负责人陈琴。
他们定下计划,要在工程师们进行夜宵补给、休息的间隙进行实弹攻击。虽然预先知道,但是陈琴还是被吓了一跳,因为范禹的攻击完全突破了原先商定的攻击量级。
不过整个技术团队并没有慌乱,仅用了1分28秒就迅速锁定故障源头,启动应急方案,并紧急展开修复,如果当时有人在那段时间下单,可能都没感觉到支付界面“抖动”过。
因为这种突袭在阿里内部非常常见,对于这种突袭已经形成了专门的故障恢复机制——1分钟内发出警报,5分钟内定位故障,10分钟内修复故障。甚至内部还形成了专门的红蓝军对抗演习。
原来这是一次为了应对双十一突发状况,进行的一次无防备演练,就是为了测试在极端状况下,阿里研发系统能否承受住
有第三方数据显示,从2019年4月到2020年3月财务年度研发投入431亿人民币,阿里连续4年研发投入位居互联网第一,研究领域覆盖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各个方向。
而淘系也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实验室,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电商知识图谱,让机器智能发现消费新趋势和新品牌。
2020年双十一的智能计算规模和效率再一次突破了历史峰值,支撑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商狂欢。
所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阿里之所以能每天都成功防止黑客入侵,是因为他们内部的演练攻击技术更加高超。#我要上头条# #我要上微头条#
【张勇卸任天猫、淘宝公司董事长,戴珊接任】近日,企业工商信息变更记录显示,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张勇卸任,董事长/总经理更新为淘宝天猫业务负责人戴珊;财务董事更新为李发光。此外,阿里巴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财务董事已经由武卫更新为徐宏。
为什么互联网大厂今年裁员这么猛?那要先理解互联网的“唯快不破”的打法。
顶层大老板们的“打法”大致是:某项业务市场还未完全定型,没有绝对的龙头老大时,公司和投资人先烧钱把市场和用户占领,等形成了垄断之后,再慢慢向用户收费。
为了配合这套“打法”,各个公司的中层的执行也趋于相同。真正在互联网大厂呆过的都知道,公司里大大小小,七七八八的业务线太多了。中高层某天开始瞄准了一个赛道,中层一方面要先对上画饼:向上层申请资源,极力强调某项业务的战略重要性;等获取到一定资源后,极速扩张团队,招兵买马,招聘时当然要向下画饼,对新人讲述团队的宏伟目标,高层的宏大定位;等配备好技术、产品、运营和市场后,快速搭起产品。
因为这个行业本身轻资产、快周期的特点,大多数狂飙突进的扩张行为和项目周期也就是持续三个月到一年左右。如果项目做成了,那年终奖十几个月工资,年薪百万不是梦。一看收益或者进度不行马上就撤。
这波裁员浪潮将这个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快手年初被曝裁撤的业务之一是游戏。快手作为一个短视频平台,其核心业务是短视频内容分发。在财务状况良好的时候,中高层肯定想过把短视频的用户基础转移到游戏上,毕竟游戏更赚钱。这种想法很美好,但并不一定能实现。比如,滴滴一个出行公司,要做一个名为“橙心优选”的业务,主攻社区电商。上一波滴滴裁员,“橙心优选”当然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