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会计初级是要一年考两次了吗

  新加坡中小学学费又涨了!外国人学费将是公民的300倍…..   新加坡教育部10月21日宣布,明、后两年将调涨在政府或政府辅助学校就读的非公民学生的每月学费。而本地公民学生的学费将保持不变。

  新加坡中小学学费又涨了!外国人学费将是公民的300倍…..

  新加坡教育部10月21日宣布,明、后两年将调涨在政府或政府辅助学校就读的非公民学生的每月学费。而本地公民学生的学费将保持不变。

  当局解释,今年提早宣布学费的上调方案,是为了帮助家长们做好资金规划。

  两次的学费上涨,分别会在2022年1月和2023年1月生效,范围包括:小学、中学,以及初级学院和高中在内的政府及政府辅助学校。

  1) 新加坡籍 - 学费保持不变,小学无须缴学费,中学学费每月5新币,初级学院及高中每月6新币。

  2) 永久居民及亚细安国家的学生 - 明、后两年,每月学费每年将上涨25新币-60新币不等

  3) 非亚细安国家的国际学生 - 明、后两年,每月学费将上涨50新币-150新币不等

  来看看涨价学费表:(中国学生属于IS (Non-ASEAN) 那一栏)

  心香一炷送白老

  ——沉痛悼念平堡中学创建者白焕仁

  吴映寰

  五年前我曾经采访过的平堡基础教育的奠基人——白焕仁老先生走了!就在这个疫情肆虐、寒意沉重的深秋!是在十月初一寒衣节的前一天!

  10月27日下午5:42,年近八旬的李振英老先生在微信上给我留言:“映寰,平堡白焕仁老师仙逝,您知道吗?”虽然明知道人总有离世的时候——何况白焕仁老先生已经90多岁,但猛地听到他老人家去世的消息,心中还是涌上一阵悲凉。

  作为新中国平堡基础教育的奠基人,白焕仁老先生是对家乡平堡做过杰出贡献的人,平堡人普遍接受基础教育的新时代,是由他开启的!这样的前辈,难道不值得平堡人民永远尊崇爱戴、铭记在心吗?

  白焕仁老先生创建了平堡地区的多所中小学,改变了平堡地区只有少数富家子弟才能上私塾接受系统的初等教育的历史,功德泽被后世。这与建设平堡钢索吊桥一样,是平堡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对平堡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我在采写了《白焕仁:新中国平堡基础教育的奠基人》一文后的深切感触。

  因为采写《天南地北平堡人》,我与白焕仁老先生有一面之缘。2017年10月3日上午,在时任平堡中学校长王根旺老师的陪同下,我在平堡麻家巷口子宏源商店东侧的一间小平房里,拜访了当时92岁的白焕仁老先生。花了3个多小时,听他讲述了他参与的平堡教育的亲历往事。后来,根据采访了解到的情况,整理成了纪实文学《白焕仁:新中国平堡基础教育的奠基人》,当年11月20日和22日分两次刊发于《乡味儿平堡》微信平台。

  白焕仁老先生出生于1925年农历九月,于2022年10月24日(农历九月廿九)去世,享年97岁。他从事教育事业38年(1948-1985),曾负责筹建了许多中小学:平堡农中、平堡中学、金峡小学、大滩分校、郭滩分校、东坪分校和刘川红专学校;他教过的学生很多,包括后来平堡中学、平堡小学、金峡小学以及北湾中学、白银实验中学的多位校长都曾受教于他:吴少勇、吴贵华、李大兴、赵俊杰、白明奇、白波;他的学生、平堡本土地方志专家杨国材老师主编出版了甘肃省首部乡镇级地方志《平堡乡志》.....鉴于他对平堡地区基础教育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我称白老为“新中国平堡基础教育的奠基人”。

  白老先生的讲述,为我们揭开了平堡地区基础教育的尘封历史。让我们后辈人了解了平堡地区中小学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粗线条的发展历程。不可否认的是,从白老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开始,平堡娃娃普遍接受初级教育的局面逐步形成了,只有少数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才能上私塾接受初等教育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它对于平堡人的意义,不次于1970年4月27日平堡钢索吊桥的建成通车,这无疑是平堡地区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对后世平堡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时采访白老先生时,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92岁的空巢独居老人,还能坚持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耳熟能详并推崇,是我所未曾料到的,不能不令人惊叹!白老先生不仅高龄体健,生活自理,而且坚持学习,关心国家大事,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老去的是他的容颜,不老的是他的精气神,他面对生活的乐观与从容,他“活到老、学到老”,我感受到的是一颗永葆青春的年轻的心!

  当年采访他时,我曾专门问过白老先生两个问题。一个是,他对子孙后辈有什么话想说。他回答说:“有两句话。第一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好了,为国家出力做贡献。第二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另一个是,他对平堡的后辈有哪些勉励的话?他的回答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给国家多做贡献。”

  这是多好的一位老人呀!惟愿他的子孙后代、平堡的年轻后辈不要辜负了白老先生的殷切期望!

  最后,引用强志明先生的词《鹧鸪天 深切悼念白校长千古》来表达我对白老先生的哀悼:

  桂树幽幽已落残,

  枫林片片正流丹。

  刚逢十月送衣节,

  惟愿天堂无冷寒。

  恩师去,疫情天,

  愧无双翼跪灵前。

  他乡遥奠酒三杯,

  洒泪点点送乡贤。

  白老先生千古!

  (1588字)

  (2022年10月27日晚于金城正心堂)

  注:三张图片均摄于2017年10月3日

  图1为白焕仁老先生

  图2为平堡中学时任校长王根旺(右)陪同采访白老先生(中)

  图3为白老先生的学生们赠送给他的“惠我恩师”匾

  方化让人记住的是他演的鬼子,其实演老农民也是他的长项,他平生演过两次主角,都是老农民的角色,一次是《马》里的常老头,另一次是《两家人》里的高正国。

  1956年,新中国农村推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大量的初级社合并为高级社,《马》就是及时回应这一农村改革举措的影片。初级社是建立在主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拿耕畜来说,合作社可以统一使用,但所有权仍然归社员,可是到高级社,社员私有的耕畜则要由合作社作价收买,成为集体财产。方化饰演的常老头爱马如命,生怕自己心爱的马被社里买走天天挨鞭子,于是就极力抗拒,这是新中国银幕上较早出现的不愿入社的后进农民形象之一。#影视杂谈##从大众电影封面封底说开去#

  #当年学外语(1)#

  前几天曾写过一篇“当年读高数”,有网民问我当年是否还学过外语?当然,对于当时求知欲旺盛的我来说,只要是新鲜的东西都想尝试一下。只是我的语言天赋不高,学了多年可能仍然达不到母语的一半水平。

  记得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广播学法浯节目。好像是每周两次课。每次一小时。那时我刚上技校和几个同学一起兴致勃勃地跟着电台学起来。

  首先学二十六个法语字母,我感觉法语字母读音与英语字母有些相似,但要读得重一些。尤其是字母“W”和“Y”的读音特别奇怪。后来才明白“W”是读的两个字母“V”的音。读音类似于double V。

  有时需要跟着电台老师的发声练习读音,当读到音节“da-bi”或者是“de-bi”时,重音要放在后面的音节。也许法国人读这些无所谓,可是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俗,感到很难听也很不好意思。可是当时宿舍的舍友们还要故意将收音机音量打到最大,顿时该读音响彻宿舍上空,然后一阵哄堂大笑,使我狼狈不堪。

  跟着电台学外语非常单调枯燥,尤其对于我们十几岁的孩子,到最后只有我一人还在坚持。当时正值法国总统蓬皮杜来中国访问,同学们笑我,说下一次蓬皮杜总统再来,你就是翻译了。很可惜,蓬皮杜总统回法国后不久就患癌症去世了。

  自己感觉法语比英语难学,它的名词有阴性和阳性之分。好像也没什么道理,就是硬记。断断续续一直学了几年。也没多大的收获,主要是没有法语环境,当时连录音机都没有。市面上法语的教材又极少。好像每月会出一期法语学习的小册子,薄薄的几页,我通常如获珍宝。这是一些最初级的读物。当然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问候语。如你好,再见之类的。

  为了鼓励我学习,我哥还专门为我订了法语版的《越南画报》,我通常也只能读懂个标题或者是最简单的内容。令我吃惊的是画报中的的越南女子在当时的年代好像也比国内的女性穿着时尚。而且看起来精神也不错。

  多年以后,我哥出差去法国巴黎,我打电话去他住的酒店,用简单的法语问候前台小姐,她以为我懂法语,然后讲了一大通法语,我完全懵了,只好老实交代,以上的问候语是我唯一能懂的法语。然后双方只能用英语交流起来。

  要说学了半天的法语,一点用处都没有也不见得。上大学后学英语,发现许多单词的拼写与法语一样,只是读音不同。如etc和revolution等单词读音不同而已。为我节省了不少背记英语单词的时间。还有就是如果有一大堆外语读物,如英语、德国、法语和西班牙语等,我一眼就能认出哪一种是法语读物。

  记得十年前,我回国工作的公司与法国代表团作技术交流,一开始他们态度比较高傲,我忙用法语问候了几句,然后再加上我较流利的英语,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交流也更加友好通畅。

  世人都认为法语是一门高贵优雅的语言,歧义较少。但是从读音来说,感觉法语比较坚硬,所以我个人还是喜欢英语,觉得英语说起来比较平和简洁。

  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学校为青年教师开设第二门外语课,我选日语,以为日语中有不少汉字,应该比较好学,其实不然。教我们的老师是前几届留校的工农兵学员,他似乎对教学不怎么感兴趣,课堂上会给我们讲一些他给日本商人做翻译的故事。花了两三个月才教完我们五十音图。每天读着平假名和片假名,感觉自己像半个日本人。

  也学了一些简单的日语语法和疑问句等,与英语不同的是,在整个句子中日语的谓语总是放在句末,有些场合又必须用敬语等。当初为了学好日语还是下了点功夫。因为是脱产学习,几乎每天都在练习语法,读写单词等。一学期下来,也学会了一些常用的问候语。后来去日本开会还实地操练了几句。现在回想起来,幸好最后没去日本留学,要不然本人的腰可能受不了。我的留日同学回国后,遇人交谈前习惯性的弯腰问候,我就纳闷了,怎么留学都把腰都练软了呢?

  八十年代中期曾经有过想去苏联留学的念头,刚好我们学校开设俄语课,我也去上了一个学期的课,俄语的卷舌音一开始就把我难住了,发俄罗斯这个词就需要卷舌,班上一大半同学都发不好这个卷舌音。没办法,只好晚餐后独自到校园一偏僻角落练发音。每天把舌头练得又酸又僵,皇天不负苦心人,一星期后,我卷舌音居然练得非常熟练和自如了。想卷多久卷多久。再学卷舌音的俄语单词完全没问题。

  后来又学了一点简单的俄语语法和问候语句,还托人在上海外语书店给我买了一套俄语900句的书和磁带。但是,我后来决定还是去美国留学,所以一学期后也没再坚持下去。迄今为止,只会用俄语说谢谢,你好,同志们好等最简单的问候语。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花了不少时间学过法语,日语和俄语,其实并没有真正学进去,甚至连皮毛还没摸着。那么学了半天的外语,到底有些什么收获呢?其实并没有多少收获,只是增加一点见识,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因为学习一国的语言,必然会涉及到该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海外达人团# @头条国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518425/
1
上一篇培训会计与审计关联
下一篇 厦门中级会计职称报名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