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无处不契约,重复博弈是良方
咱们通常理解的契约,就是合同,比如租房合同、劳动合同、买卖合同等等。现代社会契约无处不在,小到个人借贷的贷款合同,员工的雇佣合同,大至公司之间的合作协议,甚至是国家之间签订的贸易合作协议,都是契约的一种形式。
借贷是契约,买卖是契约,婚姻是契约,所有的法律和制度,都是契约。契约就像一张大网,笼罩着每个人,它既促成人与人的合作,又藏着陷阱和风险。
新冠疫情时期,如果通过提高价格来分配口罩,穷人会无法买得起口罩,从而导致感染者可能增加。如果按照新古典经济学来会有以下几个缺陷:
一是把所有商品都看作是普通商品,忽视了某些东西的公共属性。二是把所有市场都看作完全竞争市场——就是有无数个买家和卖家充分竞争,供求随时可以调节的市场。三是把决策者看作原子式的个人,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影响。

现在经济学的主流是“新古典经济学”,它是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研究个人选择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知识体系,所以又叫“选择科学”。
而以契约理论为主体的经济学,则放弃了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包括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被称为“契约科学”。
他们之间的研究对象不同。“契约科学”关注制度如何决定,比如企业里该谁当老板,该谁拿股权;而“选择科学”关注既定条件下的行为和结果,比如企业已经和你签订了劳动合同,你应该怎么工作,才能提高收入。
其次是基本假设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交易双方是信息对称的,而“契约科学”假设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交易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
最后是分析框架不同。新古典经济学作为“选择科学”把决策者看作原子式的个体,没有互动;而“契约科学”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契约,强调决策者之间的博弈和互动。

契约理论重点研究契约失灵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在很多时候,契约会无法实施或扭曲变形,导致有人利益受损,达不到合作共赢的结果。
当然一方面是外部原因,比如战争、自然灾害、流行病等风险和不确定性,这是人力无法控制的。另外还有内部原因,比如人为的欺骗、反悔、懈怠等等,这种内部原因一般被称为“信息不对称”。
我们可以把信息不对称分为三种:第一类是事前信息不对称。是指双方建立契约关系之前,一方不知道另一方的真实状况。第二类是事后信息不对称。是指双方建立契约关系之后,一方向另一方隐瞒自己的真实行为。第三类是第三方信息不对称。就是双方当事人都知道某种信息,但没法向第三方证实。
在现实中,几乎所有契约都有信息不对称的隐患,并造成很多困难。而契约理论的目的就是通过制度设计,或构建某种机制,来减少信息不对称,让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主动或者被动地披露信息。这样对大家都好,能达到“激励相容”的目的。

那么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呢?通过前面的叙述可以总结三点:第一是制度设计,第二是发送信号,第三是重复博弈。
在唐代出现的“官债荐仆”的机制,放贷机构作为债权人,向外派官员推荐一个仆人(古代叫做“荐仆”),有两个功能。第一,监督官员的真实收入和还债行为,减少信息不对称。第二,“荐仆”一般都有管理经验,可以协助官员在当地增加收入。
在当代日本,企业融资时主要向银行借款,而不是在股票市场融资,银行如何避免不良贷款呢?答案是向企业派出董事或经理,负责监督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且在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接管企业——这就是现代版的“官债荐仆”制度。
前面讲的是人们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契约失灵。现实中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发送信号。婚恋关系中,希望达成婚姻的一方要主动发出信号,比如送彩礼、买婚房等等,以表达自己的诚意和能力。社会通过考大学来证明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一个人通过买豪车、穿名牌来证明自己的商业实力等等。

第三方信息不对称非常棘手,在个别场景中几乎是无解的。只能寄希望于重复博弈,也就是把人与人交往的时间拉长,增加博弈的次数。用大家熟悉的话说,就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其中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重复博弈。因为在任何契约中,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都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全部囊括,契约都是不完整的。它永远都有被钻空子的可能。只要有人心怀不轨,只要人类还有机会主义的劣根性,任何制度设计和信号发送都可能成为下一次欺骗的垫脚石。
在这样的情况下,重复博弈是防止欺诈投机、避免契约失灵的最重要环节,只有通过重复博弈,才能区分人的信誉好坏,淘汰不轨行为。因此在制度设计中,我们应该尽量创造重复博弈的环境,并且在观念上,把长期主义看作我们在契约世界中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基础。#契约#

周五晚上美股大跌,主要是对货币宽松的预期又要落空。
受此影响,A股周一可能低开。
但大A目前跟美股的节奏不太一样,不用过度恐慌。
另外关于中概股会计审计的事,证监会跟老米那边签了个协议,这个事有一定进展,但其实还没完全达成一致。
所以中概股就涨了一两天,周五又跌了。。
在哪上市也没那么重要,关键还是公司业务做得咋样。
买入一个公司前,肯定要做个基本假设,至少要做到买入就退市10-20年不用慌的程度。
【养老要趁早】财务自由、时间自由、精神自由!这是什么样的神仙养老生活?[耶]#养老要趁早# #小瑞宠粉有礼#
最近58岁的黄大妈火了!火得有些意外,火得有点惊喜!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脱口秀大会》第五季传播度最广的片段之一竟然来自于这位快乐大妈。有人说,黄大妈太有梗了,她那段时长6分半钟的脱口秀表演让台下观众笑了29次、欢呼了13次;也有人说,黄大妈通透、快乐的人生态度让人折服,“幽默还得体,脱俗还接地气,希望未来能活成黄大妈!”

黄大妈说,现在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首先财务自由,养老金每月按时到账:其次时间自由,退休的时光想做什么便做什么;最后精神自由,可以不在意外界眼光,喜欢做什么就做。
对于咱们这代人来说,如何才能活成黄大妈这样“财务自由、时间自由、精神自由”的养老理想状态呢?
先给大家科普一个概念,叫做“养老金替代率”,指的是退休时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国际上用养老金替代率将养老金保障水平划分为三个等级:当养老金替代率等于60%时,可以满足基本生活水平需要;处于60%至80%之间时,可以满足较舒适的生活水平需要;高于80%时,可以实现舒适的生活需要。
以个人为例,假设个人退休前收入为8000元/月,那么退休后的退休金为4800元/月时,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退休金为6400元/月时,可以实现舒适的养老生活。假设基础养老可以提供3000元/月,那么个人每月还应该再通过其它途径领取1800元的养老金才能实现维持基本生活,领取3400元才能过上舒适生活。

“其它途径”领取的养老金从何而来呢?就是通过个人养老金投资。基本养老金只着眼于“保基本”而非“保质量”,要想保证退休后的生活不滑坡,实现像“黄大妈”这样的理想退休生活,从现在开始规划个人养老投资才是正解。
今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代表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破冰,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迈出关键一步。虽然相关细则还未落地,但公募基金是个人养老金重要支柱已经成为共识。一方面,公募基金参与养老金投资管理历史悠久,目前已经进行市场化投资运营的养老金资产中,包括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及部分基本养老金,其中约60%由基金公司投资管理;另一方面,养老投资本身就分为保障型和投资型,前者以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理财为代表,重在风险保障、稳健保值;后者则以公募基金为代表,更侧重于长期投资增值。如果是距离退休没几年的人,可以选择保险或者理财,以风险控制为主;但对于离退休还有几十年时间的年轻人来说,选择投资属性更强的公募基金,才能更好地实现养老金的积累。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具有养老投资全牌照的银行系基金公司,工银瑞信基金始终将养老业务作为公司的压舱石,围绕养老金资金期限长、对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精心打造养老金投资管理专业团队,加强投研能力建设,为养老金的长期保值增值夯实基础。多年来,工银瑞信基金一直都走在个人养老产品创新的前沿,全力打造个人养老精品全矩阵,致力于为养老投资者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自2018年首批发行养老目标日期基金之后,工银瑞信精准陆续推出覆盖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2055年、2060年的目标日期基金,成为业内养老目标日期类型最全的基金公司之一,满足目前20岁到50岁人群的“一站式”养老投资需求。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力有未逮的时候早做打算、早日规划,若干年后当我们自己退休后,才能像“黄大妈”这样,没有“年龄焦虑”更没有“财务焦虑”,活出“别人理想中的退休人生”~

[礼物]文末福利:
关注@工银瑞信基金 头条号+转发本条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养老投资小妙招
我们将抽取2名幸运粉丝
每人各送出价值50元的京东卡1张
快来参与吧!
(活动开奖时间 2022年10月2日14点系统自动开奖)
领奖方式:请大家留意中奖通知!并将姓名+手机号码+收货地址私信给小瑞,小瑞将在10个工作日内发放奖品(活动解释权归工银瑞信基金所有,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头条基金 @头条财经 @头条抽奖平台 #头条抽奖# 抽奖详情
#一线城市财富自由门槛1900万#胡润的这个“财务自由门槛”多多少少有点防暴论吸引眼球的意思,其实没什么指导意义。
能不工作维持目前的生活,即便没有收入,也能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叫做财务自由。
这个数字应该是动态的,因人而异的。到底是多少应该以你自己的消费和观念说了算。

胡润这“门槛”还是以放暴论吸引眼球搞营销为主要目的,信了就走了邪路了。
什么叫财务自由?这里还是《财务自由之路》作者博多·舍费尔的标准,这个标准比较科学,又很人性化。
我这里是凭记忆复述,具体的地方可能不够准确,请谅解。
第一阶段,基本保障
安全保障要求你的存款应当是你当前月生活支出的6~12倍。
假如月消费3000,那么存款和其他可快速变现的非风险投资达到18000~36000,就达到了安全保障;
月消费1万,安全保障就是6~12万,以此类推。
这个标准的意义,是兜底保障。保证你在失去金钱收入时,依然能够生活半年到一年,有充裕的时间去做下一步打算。
第二阶段,财务安全
财务安全要求你的资产应该是你当前月消费的150倍。
假如月消费3000,拥有45万就实现了财务安全;假如月消费1万,那么150万就实现了财务安全。注意,这里的资产,不包括自住房。如果自住房有贷款,这个贷款的月供要算进消费里去。

这个数字的意义是什么呢?这笔钱能让你不工作也能维持当前生活,所以叫财务安全。
博多假设,你的投资收益能达到年化8%,那么月度就是 8% ÷ 12,即1/150。因此,他认为,当你能够产生收益的资产达到你月消费的150倍时,也就实现了财务安全。
对应到每个人身上,产生收益的能力不同,实际需要的资产当然也不同,其核心理念是资产收益抵平当下月消费。
第三阶段,财务自由
博多的财务自由标准,是你的资产达到你梦想的生活状态下,月消费的150倍。
幻想一下自己想过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估计一下月基础消费金额;
自己想住多贵的房子?把房子的价格除以120(也就是10年期,每10年可以自由换同价格的房子),算进月消费;
你想开什么样的车?把车对的价格除以12(也就是1年期,每年都可以换同价格的车),算进月消费

到时候,你愿意每月捐多少款去资助弱势群体?写出你的数字,算进月消费;
......
把得到的这个月消费总额,再按“第二阶段”里的算法,×150,就是你可以自由过自己想过生活所需的资产。
博多的标准要求我们,每个月的收入都要拿出一部分存下来,而且这个存下来的钱不是用于未来消费的,而是用于投资的。
《财务自由之路》既有世界观、也有方法论,沿着作者博多的方法,我们或许未必能实现“财务自由”,但实现“财务安全”,并不算很难。关键在于,延迟享受,克制无关消费,坚持投资。
10个经典的咨询分析工具:
1.PEST、2.5W2H、3.SWOT、4.价值链、5.逻辑树、6.SPACE矩阵、7.波士顿分析矩阵、8.SMART、9.波特五力、10.鱼骨图。
#职场达人炼成记##职场干货#
1.PEST:从P政治、E经济、S社会、T技术4个维度,分析宏观的市场环境;

2.5W2H:全面描述与思考问题的7个维度,Why何因、What何事、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How如何、HowMuch何价;
3.SWOT:从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威胁4个维度,综合分析企业的处境,进而制定企业的发展策略;
4.价值链:分析企业各项活动和相互关系,进而寻找具备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企业的增值活动有两类,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性增值活动;
5.逻辑树:可视化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有3种类型的逻辑树,议题树、假设树、是否树;
6.SPACE矩阵:从内部的财务优势、竞争优势,外部的环境稳定性、产业优势4个维度,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及企业应该采用的战略组合;
7.波士顿分析矩阵:根据市场增长和市场份额两个变量特性,将产品分成金牛、瘦狗、明星、问题4种类型,进而制定公司的业务组合与投资组合策略;

8.SMART:合理制定目标的5个标准,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相关的、有时限的;
9.波特五力:综合分析市场竞争的5种力量,即,企业间的竞争、潜在新竞争者的进入、潜在替代品的开发、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进而分析盈利的能力,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
10.鱼骨图:可视化分析问题的影响因素,找到问题要因的方法,有整理问题型鱼骨图、原因型鱼骨图、对策型鱼骨图3种类型的鱼骨图。
#螺丝钉说#
今天大盘整体下跌,目前还是在4.7星级,距离4.8星级不远。
中小盘、价值风格表现好一点。
成长风格、港股跌的较多。
出现波动的原因,大家看新闻也知道。最近的波动跟基本面关系不大,更多的是短期的情绪影响。
那会不会出现5星级机会呢?目前距离5星级多远呢?

5星级一般是不同风格一起下跌的时候,才出现。
•大盘如果在今天收盘基础上,下跌6%-7%,才回到5星级;
•下跌16%,才回到4月底最低5.4星级的水平。
1. 也有朋友问,怎么感觉最近好像一直在阴跌,还是在4.7星级呢?
其实7月份,市场整体波动没有太大,中小盘、价值风格比较抗跌。
像投顾组合中有配置这两类品种,那整体波动就减小了。这也是分散配置的好处。
如果集中投资少数行业,那波动就会比较大。
今年年初以来,走了三种不同的行情:
• 快速下跌:1-4月份,一路从3.9星级跌到5.4星级。
• 快速反弹:5-6月份的快速反弹,大盘上涨近20%。
• 横盘震荡:7月份。
其实放在更长时间看,大盘大幅上涨的行情,通常只出现在7%的时间里。

其他93%的时间里,就是无聊的横盘或者阴跌。
但是如果平时没有耐心持有,也会错过这7%的上涨。
这也就是常说的,「当闪电劈下来的时候,我们要在场。」
现在市场还在4.7星级,相对低迷的阶段,也是积累股份的好阶段。
另外,震荡市对主动优选等策略也比较有利。
像最近两周,主动优选就是跑赢大盘的。
快速上涨的时候,主动优选往往没有大盘指数收益高。 因为大盘指数代表100%的股票仓位,主动基金仓位一般是85%-90%上下。
但是震荡市就比较有利了。
不同风格轮动,组合分散配置,也都可以享受到。
2. 另外,我们在看待品种涨跌的时候,也可以换一个视角:虽然股价涨涨跌跌,但实际上背后的公司一直都在赚钱。
举个例子,主动优选组合,底层持有的股票,平均ROE,也就是净资产收益率大约是13%-14%。

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
假设有1000万的净资产,ROE是13%-14%,当年会产生130-140万的净利润,不管当年股价如何涨跌。
时间拉长后,这些盈利会逐渐积累,最后也会推动股价长期上涨。
一般到3星级的时候,就是股价上涨超过盈利上涨的阶段了。
从历史上看,平均每3年左右,会遇到一次3星级的机会,还是不难等到的。
4-5星级,是播种的阶段,积累便宜的股份;
3星级以上,才是收获的阶段。
3. 不管是熊市底部投资,还是耐心持有等待闪电劈下来,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其实耐心本身就是非常稀缺的一种品质。
别说是投资了,就是坚持锻炼、坚持看书,都没几个人能做到。
之前也有过统计,投资者中,
•持有股票基金的平均时间,是106天。

•持有达到5年的,1000个人中,只有约4人。
所以在股票基金上,很多人遇到短期低迷就放弃,也确实是现在的常态。
能做到长期投资的,基本都是老司机了。
能帮助更多的投资者坚持到收获的阶段,这也是螺丝钉每天坚持的意义~
PS:对指数基金感兴趣的朋友,欢迎阅读《指数基金投资指南》和《定投十年财务自由》。
弗洛伊德认为有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指动物性本能;“自我”是指以自我为中心;在我们面对很多政治领域的问题时,需要“超我”,“超我”代表一种理想、追求和信念。在西方,“超我”是不被提倡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西方对人性的认识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从古希腊到古罗马的民主共和制度中可以看出。在民主共和制度下,一般是不提倡杀人的。而现在的西方已经背离了这样的原则,产生了“斩首”行动。

要了解“本我”可以阅读乔治·阿克洛夫和罗伯特·席勒写的《动物精神》这本书。要了解“自我”可以阅读有关西方政治民主方面的书。特别是在《公司财务》中,论述董事会治理的时候就是典型的自我表达。大股东与大股东之间、小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股东与经理人之间都是在“自我”层面上的较量。要了解“超我”可以看看乔布斯和马斯克,在他们身上应有所体现。
Google的总工程师库兹韦尔在《人工智能的未来》中写道:“人类的大脑有众多识别模式,正常人大脑中的识别模式有1亿个,一般人在一生当中用到的识别模式差不多一百个,诺贝尔奖得主一生中用到的识别模式差不多三百多个”。我在想,人类所用到的这些识别模式有没有等级之分?有没有善的识别模式和恶的识别模式?人们所用到的识别模式中是善的模式多,还是恶的模式多?库兹韦尔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这表明,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已经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很肤浅,会计恰恰是我们人类认识客观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从这个角度来说,会计认识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美国会计学家巴鲁克·列夫在《会计的没落与复兴》中,认为目前企业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比,大概在10%~15%之间。如果说这个比例代表着会计信息对现实经济活动的一种解释力,其解释力也就在10%~15%,还有85%~90%我们解释不了。但是,目前财务报表分析有着很“霸道”的要求,要用15%的信息来分析100%的经济活动,那这种解释误差就很大了。财务报表分析若不正视这样的现实,不彻底改变传统的线性思维,必将陷于被人类无情抛弃的困局。
罗伯特·库尔茨班在《人人都是伪君子》中认为,人类大脑里有很多的选择、判断模块,这些模块有时是相互排斥的,有时是相互补充的。当人类在做选择时,有一个模块发挥主要作用,但人类判断前后不会采用固定的结构。不同的模块在日常发挥作用时,其结构和性能以及组合结构也是不一样的。这表明,人是复杂多变的,思维框架是不可能重复的。但客观发生的经济活动,需要我们每个人对此统一认知,具有相同的基本框架,从而产生了对统一会计制度的现实需求。树立了这样的认识,就为会计完善制度设计打开了一个知识窗口。

但是,会计准则毕竟是人制定的,其制定过程实际上代表的是一些个人的利益诉求。这些现实的来自人类的利益诉求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让活着的人对现实的行为做选择的时候,都毫无差别地体现出短期化的特征。而组织制度也加重了这种短期化特征。因为组织制度是“任期制”,“任期制”来源于“科层制”。“科层制”对提升人类的组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如今“科层制”成为导致人类行为短期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以上背景与知识介绍,我们无非想说明,西方即使在个体化为主导的同一理论背景下,由于个体化认知分歧,也会导致有关会计理论出现诸多不同的说法。概括起来,西方假定个体是1,1代表了一成不变的,其实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无论是个体还是法人主体,其认知与利益结构均是复杂多变的。在这样的语境下,个体主义理论本身就难以为西方会计理论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我们现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讲述的会计,是“假定个体是一个基本结构相对稳定的主体”,以此搭建现代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大厦。应用上述分析背景可知,这样一种会计制度,即使在西方的理论框架内,也有很大的完善和改进空间。更何况,依据西方精英们的共识,西方以个体化为主导的理论已经走到了尽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