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只有三个专业有实际用处——财务、法律和外语。再加一个设计。
现在中国的大学教育和社会需求完全脱节了。
会印尼语的不会做财务,会财务的外语不好,学工商管理的连账都不会记,学广告的不会写文案。完全就是大学为了拿财政拨款,疯狂地开新专业,招了一帮连工作经验都没有废物老师来误人子弟。
教育体系有责任,学校也有责任,老师也有责任,整个社会引导也有责任。
你说文科没用吧?其实有的专业是必须的,比如说外语。比如说外语里面还有西班牙语,印尼语,泰语,越南语。国家是必须要有这些人才的。你别看这些人学历可能不高——但是中国人不去泰国做生意吗?不去印尼做生意吗?不去越南做生意吗?
而且外交部门、移民部门,不需要会外语的人吗?
但是你光会外语你就只能当翻译。而实际上能当同声传译的没几个人,而且单纯的当翻译,你总不能一个公司去印尼开拓业务的时候,一个会计再给他配个翻译吧?一个销售也给他配个翻译?

我们经常讲复合型人才——文科专业尤其需要复合型人才。比如你会一个外语,你一定要会一个其他的东西。比如财务,计算机,法律。你不能只会外语啊?
但是我们目前的情况就是——教外语的老师也是会外语。其他啥也不会。而外语类的高校——一般其他专业都不咋地。然后在我们国家,大学之间转学和跨专业读第二专业也非常的困难。基本上是不能转学,想读第二专业,你还得考到班里前几名。
实在是匪夷所思。
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外语和财务结合得很好。卫哲就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的。上海财经大学做得也比较好。
但是还不够。因为这些学校基本只能保证英语和财务的结合,或者英语和法律的结合。但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国际化时代的殖民方式其实是通过跨国公司对外进行殖民,而不是通过战争。

那么你就需要大量的、既懂那个国家外语、又懂当地的法律、或者是当地的财务的人。
可是我们国家有几个学校开设了越南法呢?印尼法呢?泰国法呢?印度法呢?尼日利亚法呢?很少。而这些国家是中国企业出海最成功的国家——但是没有人才支持。
因为我们以前就是在国外创业的。极其的痛苦。妈的没有人才。
会印尼语的中国人其他全部不会。当地人懂当地法律的,不会中文,甚至英文也不好。财务更是痛苦,在国外做大生意的中国人,既要找懂当地语言的、又要懂当地财税的、又要懂中文的,而且因为跨过做生意,甚至还需要懂国际会计准则,几乎找不到,只能从华人里去找。也非常难找。
最后就只能用英语——用英语也痛苦——因为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说英文。而且你一跟别人说英文,别人觉得你不尊重他。

所以我都不知道中国的大学在干吗?
培养的人,完全是干不了活的。得企业重新培养一遍。可是企业已经解决了这么多的就业,纳了这么多的税。然后家长花了这么多钱去让孩子补课,让孩子读研究生,让孩子出国留学,最后什么都干不了。
比如学法语的,他去法国留学,一般学法语的都是要去非洲工作的,法国的工作机会很少的——但是你光会法语不行啊。你去哪不能只说话啊。你要么得做行政,要么得做财务,实在不行得做饭,最好是懂技术——能修桥修路,懂土木,或者懂计算机是吧?但是国内学法语的几乎都是文科生——几乎除了语言什么都不会。
实际上无论多少钱买入贵金属都是对的,纸币不具有价值储藏机制是很显然的事,从长期来看就是不断贬值的。
目前的伙伴其实执行的主要是两个职能,一个是价值尺度,就是计价单位;一个是交易媒介。其他的职能也履行不了啦!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实际上自身是没有多少价值的,现在更多的其实是个会计单位。就是钱的流动实际上仅仅是会计上的作用,实际的商业行为已经并不需要货币的参与。而仅仅是会计上的数据调整而已了!
金融发展到目前阶段,纸币的作用都已经没有了。所有的货币结算行为其实都是会计的记账行为。
我最佩服的会计有两个人,一个是月下追韩信的萧何,另一个是大明朝被朱元璋称为‘’再世萧何‘’的李善长。
刘邦在分封功臣的时候以萧何功劳第一,供军需,给粮草,为刘邦留守后方做出杰出贡献。萧何把刘邦的家底打理得非常好,为屡败屡战的刘邦提供粮草,招募士兵。李善长的作用和萧何类似,所以有个好会计很重要。
跟对老板也很重要,萧何、李善长跟对了领导,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下上的地位。各会计应以他二人为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