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商誉的原罪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高”,二是“减值”。
一、关于高,主要来自并购时的原罪,即并购交易本身。
对于高商誉背后是标的高估值,对于高估值则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客观因素,标的本质好,与并购方业绩高度协同,能获得一定高溢价估值。
2.公司市值管理需求,当公司原来主营业务乏力,往往通过外延式并购寻找企业第二增长曲线,而此时也往往会积累“高商誉”。
3.利益输送通道,交易只是利益输送的载体,本质上是为大股东或利益相关方提供套利通道。
高商誉对于报表直接体现为真实债务压力被低估。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往往反应了企业债务压力水平。而商誉并不具备变现价值,当商誉作为资产在报表反映时,拉低了整个资产负债率水平,因此会高估公司实际债务偿还能力。
二、关于减值,主要来自并购后的后续计量的原罪,即规则本身的漏洞。
商誉减值监管主要要求年末进行减值测试,从而确定当期是否减值。对于商誉减值测试,最为关键的是现金流贴现算现值时所用的参数假设,而这往往人为认定成分较大。这也是商誉减值测试可能操纵业绩的关键问题所在。
这种情况下,在企业业绩较好的年份,其可能延迟该减值未减值的商誉;在其业绩不佳时,其有可能一次将商誉减值集中释放,从而加剧公司业绩大幅波动。
一般情况下,收购企业给出了较高的溢价,被收购企业也会承诺一定期限的业绩。业绩承诺意味着被收购企业必须在承诺期带来现金流。一旦业绩承诺不达标,可回收金额低于“商誉+按购买日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时,就会导致商誉减值发生。不过,由于企业对商誉减值测试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无论是现金流量的预测还是贴现率的选择,都有一定可自主裁决的空间,这使得商誉减值调节利润成为可能。有些公司收购标的盈利不及预期,公司却不计提减值准备或者公司因当年扭亏无望,便通过大额计提商誉减值来为财务报表“洗澡”,为未来业绩增长铺平道路。
商誉从严格意义上讲根本就不能属于资产,它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商誉不会导致未来现金流流入。商誉,究其根本,是并购中的一项亏损,是公司收购价超过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商誉一直是报表中作为一项资产存在,这是不是掩人耳目?不过,如果被收购方情况不佳,就会天雷滚滚,那就是商誉减值。
【高商誉上市公司(注意风险)6-8】
商誉是企业并购过程中产生的,并购时支付的价格大于企业净资产,例如,企业花2个亿收购的一家账面价值1个亿的企业,多出来的1个亿就会确认为商誉。后续年份,如果被收购的企业仍然是优质并持续贡献收益,那么商誉就会慢慢正常摊销,但是,如果被收购的企业出现问题,就会出现商誉减值,冲减当年的利润,进而影响股价。所以,高商誉的企业要注意风险。
高商誉的上市公司名单汇总,梳理分享在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参考。
商誉一般是企业并购过程中产生的,比如企业花费3个亿收购一家账面价值2个亿的公司,那么多出来的一个亿就会确认为商誉。收购的企业仍然优质,贡献不错的收入,商誉会摊销;如果出现一些问题,收入下降,出现商誉减值的可能,对方面利润有冲击,有可能影响股价。
汇总了高商誉的上市公司名单,认真仔细看完,相信也会有所收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觉得有用,可以收藏分享转发点赞。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具体的投资建议。
风险预警!商誉减值这些股要当心了!
4月,是2020年年报和2021年一季报密集披露的叠加期,尤其在4月的下半个月,报告披露更密集,所以业绩雷也需要各位小心。而根据历史经验,业绩雷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商誉减值。所谓商誉是指买家对于收购标的未来可以很赚钱的预期值。商誉减值,尤其是大额商誉减值,往往会对业绩产生拖累。目前,全市场未公布2020年报及年报预告的公司公司共有1000多家,其中有290多家的商誉规模在1亿元以上,根据证券数据,从中筛选了占净资产比重TOP30股,这些股需要注意商誉风险了,供参考。
1、减值的弊端
一是企业有很大话语权,减或不减、减多或减少、早减或晚减,都由企业说了算;二是容易导致企业利润波动幅度大,在前景好的年份不发生损失,前景不好的年份则会导致一次性确认大额损失。
2、商誉的影响
商誉问题对上市影视公司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受内容监管等各方因素影响,部分被并购的影视公司可能无法完成业绩承诺,从而给并购方上市公司带来商誉减值的压力。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关注也日益提升。
3、商誉减值的风险
部分公司高商誉也是悬在投资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其中因商誉减值带来的业绩变脸尤其值得关注。
通常讲的商誉为外购商誉,即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所支付的那部分金额与被并购标的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如果并购的企业经营或者估值水平出现了大幅下降,可能会出现大幅商誉减值。当商誉占比越来越高的时候,就可能会面临商誉的减值。一旦被收购的公司业绩出现下滑,就可能造成公司收购方要在当年年报中体现商誉减值,那么就有可能大幅降低公司的盈利,甚至可能导致亏损,这可能会给相关公司带来一定的风险。相信很多投资者还对2019年年初A股轰轰烈烈的商誉减值“爆雷”记忆犹新。
所以,对于接下来最近公布年报和季报表现不好且商誉减值的个股,需要注意短线风险,也可以根据技术形态来把握卖出时机。
把握短线操纵技巧查看《短线经典战法》附选股公式
星展银行将成深圳农商行第一大股东,近十年来境外战略投资者首次入股中小银行。据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该行在2019年和2020年的商誉分别为5.22亿元、11.59亿元,并且该行去年计提商誉减值为13.3亿元。商誉减值是指对企业在合并中形成的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后,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商誉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是指企业获取正常盈利水平以上收益即超额收益的一种能力,是企业未来实现的超额收益的现值。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指出:“商誉越大,计提减值对利润造成的冲击就越大。在并购标的业绩承诺不达标甚至是亏损的情形下,上市公司往往需要计提商誉减值,最终直接导致相关公司当年业绩大降或亏损。”#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
如何看待万达电影商誉问题?
2019年万达是一次计提商誉55.75亿。
本次计提后商誉仍有80亿商誉存在。同时扣掉商誉后的净资产为184亿。这里面很多朋友就非常害怕,万达的商誉仍然有80亿左右,占总资产的30%左右,后续公司会不会继续“暴雷”,2020、2021年继续产生亏损(实际上2020年亏损是铁定的了)。
这里,大家要注意到几点:
1.商誉减值的必要性是因为收购的企业不值钱了,也就是说亏损已经实质上产生了,而商誉这个池子仍然保有这部分,所以我进行减值,来保证我的报表真实性。
2.商誉减值的时间点。商誉减值不是企业想减值就减值的,尤其是大规模减值。
这个是要看窗口期。时间回到2019年,很多企业商誉高企,证监会才放开了大规模减值的窗口,很多企业进行了大规模减值。
此前,由于并购重组火爆,A股市场商誉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0年不到千亿元,2016年首次突破万亿大关,2017年突破1.3万亿元大关。这一数据近来出现回落。
2017年底A股商誉总额超1.32万亿元,2018年底减少至1.31万亿元,2019年进一步减少至1.26万亿元。商誉减值损失是近年来A股市场商誉下降的重要因素,2018年损失超过1600亿元,2019年损失超过千亿元。
具体到公司方面,有近30家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损失超过10亿元,10家公司损失超20亿元。很多大公司仍然具有较高的商誉,比如如美的集团,账面约有285亿元商誉,占资产总额的11.54%,其中有220亿元左右来自于2016年的并购库卡集团。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只要美的集团不发生大的方向性错误,并购库卡的商誉都不会发生较大减值。3.持续进行大规模减值的企业基本上不存在。
商誉大规模减值非常不利于企业财务报表经营平稳性。企业商誉减值的出发点就是轻装上阵,一个企业不可能轻装上阵两次。基于以上三点,万达的商誉近期基本上不可能再次大规模减值。
万达的经营决策还是很清晰,2019年大规模减值,2020年春节档上唐探三一次性做好市值,结果人算不如天算,遇到疫情影响,算盘全乱了。
2019年,2020年持续亏损,导致要ST,这个管理层还是没想到的。
上面说了这么多,我只想跟大家表述一个观点:你可以不看好万达的困境反转,但是再也不要拿商誉这个作为利空天天说,我觉得黑的很没有水平
作者:股市中的三朵花
三季报防雷提醒!
随着三季报披露的逐步开始
各种暴雷也不断出现
在现在这种弱势环境下
踩雷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有一类个股是业绩暴雷的重大隐患
需要特别留意!
那就是商誉减值!
什么是商誉?科普一下
商誉是通过企业外延并购所获得
其计量方式通常以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所支付的那部分金额与被并购标的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打个比方:
比如,A公司并购B公司,B公司的净资产公允价值是100万,而A公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用150万买了B公司,那么差额的50万部分,就会记住A公司当年财务报表资产栏目下面的“商誉”科目里。
既然商誉在资产负债表里面被记做企业资产,那么它当然是有可能减值的
当该项资产能够为并购母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低于入账时的账面价值的时候,那么资产就会减值
比如之前A公司花了150万买B公司,而B公司因为生产经营无效无法完成利润,或者甚至破产,他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已经远远不到100万,甚至只有十万了,那么从常理理解,A公司的这笔买卖,肯定是亏了
而这些亏损部分要从当年或者当季利润里面扣除的!
这就是商誉减值对于业绩的重大影响
也是业绩暴雷的最大隐患!
这也就是为什么往往半年报还说业绩盈利的企业
在三季报业绩预告的时候,突然变脸,巨幅亏损!
就是因为计提了商誉减值的那部分原因!
本人筛选了一些商誉高而利润低迷的一些潜在暴雷公司
通常商誉/净资产占有比例达到60%以上的,且中报业绩不理想的个股
暴雷可能性最大!
仅供参考!
请点赞关注!
一年一度的商誉减值雷又要来了,注意,应对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持有商誉占比较大的上市公司!
1.纳思达:16年跨国并购,年年并购巨额商誉
2.粤传媒:并购对象造假破产
3.新日恒力:经营现金流持续为负,并购不利,商誉巨额减值
4.三泰控股:并购不利,商誉巨额减值,现金流持续为负,苟延残喘
5.益佰制药:商誉虚值该减不减
【商誉计提违规被证监局责令整改 ST花王隐患不断】1月4日晚间,ST花王发布公告,称被中国证监会江苏监管局采取了责令整改的措施。原因在于2017年收购郑州水务建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形成的商誉1.81亿元,在2020年度商誉减值方面出现了违规行为。对于ST花王的举措,江苏监管局认为,“影响2020年年报所披露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律师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如最终认定公司在商誉减值方面存在违规,被不实信息误导的投资者有权就受损失情况起诉要求赔偿。详情:商誉计提违规被证监局责令整改 ST花王隐患不断-证券日报网
【商誉减值潮再起,并购应该如何看?】
一千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业绩预告,其中七十多家计提了商誉减值。让人联想到2018年的血雨腥风,拜商誉所赐,创业板所有股票单季利润总和为负值。
商誉从哪里来?从收购兼并中来。A企业收购了B企业,实现了控制并合并报表,收购价超过B企业净资产的部分,在资产负债表中无处安放,就形成了商誉。以越高的PB(市净率)收购,越容易产生高商誉。
商誉并不全是坏东西,成功的并购比比皆是。横向并购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或降低竞争强度;纵向并购可以打通产业链,降低成本,或控制关键技术和资源;甚至一些不相关并购,也能打开企业新的成长空间,画出第二增长曲线。
有些并购的出发点是好的,可多数并购的结果是坏的。相关学术文献汗牛充栋,不展开论述。整合过程总有意想不到的障碍,或者付出的价格太高,常常损了企业,肥了咨询公司。
也有些并购的出发点就是坏的,譬如蹭热点拉股价。2015年凡是“触网”的公司股价都暴涨,而触网的捷径就是用定向增发的方式收购一家互联网公司。收购价可以高点儿,因为增发价更高,“吃相”两个字都不必care。
干了坏事会遭报应,正义会迟到,但不缺席,武器就是商誉,一次商誉减值可以消灭过去几年的利润。
冷静一点,坏人还是挺容易发现的。但总有人愿意与狼共舞,试图占前面的便宜,把亏留给后面的人吃,韭菜往往自以为是镰刀。
啥事儿能做,啥事儿不能做,其实是一目了然的。投资中多做做减法,防止被别人占便宜的最好方法,就是别想着占别人便宜。
(中泰资管基金业务部总经理 中泰星元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经理姜诚)
以上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后果自担。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有风险,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投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请投资者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