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隆子粮食储备库业务经理拉巴次仁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
西藏自治区隆子粮食储备库业务经理拉巴次仁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隆子县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拉巴次仁简历
拉巴次仁,男,藏族,1970年7月生,西藏隆子人,200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7月参加工作,初中学历。
1991年7月至1992年4月,西藏自治区隆子县中学农场临时工;
1992年4月至2004年7月,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粮食局临时工,担任会计(2004年6月24日正式录用为合同制工人);
2004年7月至2011年10月,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粮食局会计;
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粮食局储备库业务经理兼会计;
2014年6月至2021年7月,西藏自治区隆子粮食储备库业务经理兼会计;
2021年7月至今,西藏自治区隆子粮食储备库业务经理。
来源 网信西藏微信公众号
“给钱就不去!”华为总裁亲自请一位身着破烂的老人代言,他却说出了这样的话,他到底是谁?
2014年的一天,一张照片突然在网络上火了起来,这张照片上是一位老人,穿着黑色的布衣服,脚上踩着一双老北京布鞋,没有穿袜子。
头发也是黑白相间,乱糟糟的,随意地坐在讲桌前,像是正在讲课的样子。
可能不认识这位老人的人一看,以为这是一位老农民,穿着过于朴素。
但是,他确是我国有名的“中国遥感之父”李小文,这张照片则是他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时偶然被学生拍下的照片,甚至有一次他去别的学校演讲时,还因为穿的过于破烂而被保安拦下,后提起,李小文也当成一个乐趣。。
李小文,出生在四川,从小就是一个聪明过人的孩子。他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一位会计,由于父母工作过忙,没有太多时间去照顾他,于是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去了学校读书。
可能是过早地接受教育,也可能是从小的家庭氛围影响,李小文对于考高分、获得荣誉之类的事情并没有什么欲望。
他就像那种不贪图名利的世外高人一样,看似普通但却身怀绝技、武功超群,正式因为他这种气节,后也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扫地僧”。
李小文从小就秉持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分数够了就可以了,及格就行。他认为,没有必要去一遍一遍的刷题就为了取得高分,那样毫无意义。倒还不如去用这些时间去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他也一直奉行着这个原则,考试做题做到60分以后,就不再往下做了,就像小说里的大学霸一样。
而在高考时,李小文也成功地考上了一个很好的大学,而后,又相继考研,考上大学后也正好赶上了国家公费留学生的政策,去了美国继续求学。
在美国,他对遥感的技术进一步掌握,他也是他的导师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在留学结束时,他的大部分同学都选择留在了美国,他却毅然选择回国,导师多次劝阻依然未曾改变他的心意。
他认为,国家拿着钱供我们出去读书,如果不把学到的技术回来报答祖国,那未免有些“白眼狼”行为。
李小文的爱国之情不仅表现在这里,在我国遭遇大地震时,李小文看着搜救的人们只能拿着地图搜索,一时之间,他感觉抱歉万分,于是在博客上公开道歉,他说,如果遥感技术在成熟一些,就可以提前预知到这次灾难。
于是,从那以后,他便拿出更多的时间去研究遥感。
除此之外,李小文同样是一个不重财重名誉的人,他曾将自己所获得的所有钱财都捐给了中国的遥感事业,甚至华为请他代言的时候,他也提出无偿代言,如果给钱的话,那就不去了。
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遥感事业奉献着,直至现在,我国在遥感界处于的领先地位依然离不开他的努力。
编辑:于静
南岙卖柴人(1)
2014年6月25日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年代背景。只要有需求,就会逐渐形成产业链。我在《偷吃禁果》一文叙述,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渔业村,由于山林资源缺乏。烧柴问题,无法满足村民需求。
然而,我们洪溪村往北走,有一条漫长而又陡坡的山路。翻岭过去,在深山老林之间,有一个自然村,叫做南岙,居住着一百多户人家。
在那个还不开放的年代,交通十分闭塞的小山村。集体经济没有任何产业链,更谈不上有什么收入。最差的时候,一个生产队壮劳动力,每天的收入没有超过二角钱人民币。当时的情况,只有漂亮的姑娘嫁出去,没有新鲜的媳妇娶进来。偶尔有小伙子娶妻,也被认为质量不乐观。
其实,当时的南岙村虽然交通不发达,与我们沿海相比,有些后进。但是,走出来的姑娘还是年轻小伙子。绝大多数都天生丽质,英俊潇洒。
有这么好的优质资源!
所以,曾经有人乐观地推测,南岙村落的先祖,可能是某个朝代的高官达人,受不了奸臣迫害,举家迁移避难于此。繁洐了后代。当然,也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的确如此。也许,是一种羡慕的遐想。
没有一个人愿意一辈子在贫困线上挣扎,南岙人也一样。有时候,一方优势可以补充另外一方劣势。因为,任何一种优势的群体,肯定有劣势存在。相对而言,任何一种劣势的群体,肯定也有优势存在。这是事物的相对论和辩证法,能充分利用价值的人,都是优胜者。
文革期间,全国上下一个样板,一样生存模式,极少有人突出重围。当时,唯有我们渔业大队,捕鱼产量捷报频传。最好的时候,我们的一对机动渔船,一年的产量是捕捞万担黃鱼。依照毎担一百斤计算,万担应该是一百万斤!当时的渔业大队社员平均收入,曾经名列全省前茅。
那时候,我们已经不缺钱,最缺的就是灶台的柴木。当时的南岙人看到了这是个商机,一些青壮年就翻山越岭挑着干柴来到我们街上来卖。当时的价格是一分钱一斤,卖掉一百斤干柴,就可以挣到一元钱。这个价位,平时用五天时间也没有地方挣。何况,他们每次挑下来的,也不只是一百斤。
从南岙到洪溪有十华里路,而且,都是崎岖不平的山路。长年累月,重担压在肩膀上,谁也不会轻松。再说,多一斤份量,多一分钱。柴担起步时,能多挑一斤,就多挑一斤。因为,加上一斤柴,就是加上一分钱。当时,有一句流行语,叫做泰山压顶不弯腰,就是他们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真。所以,当时的南岙卖柴人,几乎每个人一则肩膀都隆起,肩背弯曲变形,俗称驼背。
自从南岙被评上长寿村以后,我一直没有去过。可以充分想象,现有的南岙村8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多数人的背,肯定是驼背的。这是历史留给他们的印记,南岙卖柴人。
有时候,一个人的诚信度,需要被剥离后,才懂得什么叫诚实守信。当时,南岙卖柴人,卖的是干柴,而个别人偏偏在一捆干柴中间夹杂几根青柴,以增添份量,赚取不义之财。一般人很难发现,因为,堆积久了,青柴也会成为干柴。当然,不是每户人家都有原始积累干柴。有的人家正好等着干柴下灶台,急着拆开柴捆一看,露馅了.....
卖柴人还没有走远,就被叫回来了。有了个别卖柴人这些不义之举,买柴的渔民家属也多了几分心眼。毎次交易成功后,当着卖柴人的面拆开捆柴,检查一下有没有鲜柴夹杂在里。有了这道买卖程序,以后,谁也不敢再渗湿卖柴。
幸好,今天上午有一个86岁高龄,名字叫王阿爱的老婆婆,因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伴支气管炎和心功能不好等。由48岁小女儿陪伴来就诊,在输液闲暇期间聊天中得知。她出身于我们洪溪村,年轻时嫁入南岙,在南岙已经生活了60多年。南岙村的过去时和现在时,是什么状态?她一目了然。她说:
南岙村曾经出过2名百岁寿星,都是女性,一个活到107岁,一个活到104岁。已经分别于5年前去世。现在时,南岙村80岁以上老人仍然健在的有6-7个,多数是女性。90岁以上长寿者有2个,91岁1个,是男性,92岁1个,是女性。其中之一男长寿者,生命质量不是很好。而且,也不驼背,年轻时做过会计。由于体弱,没有卖过柴。回过头来,再来盘点60以上,80以下的男人,数量也不多了。这也可以理解,南岙村本身“个子”就小,人口也不多。有的还留守在村里,有的已经随儿女迁移他乡。
自从2位百岁老太太走了以后,一时缺少了储备的寿星接班人。因为,目前为止,凡是年轻时卖柴过的,上一代男性老人,活到80岁以上的很少。后来者能走到那一档年龄段,谁也无法预测。青壮年时为了多挣几元钱的收入,南岙卖柴人,被柴担压弯腰驼背为代价,提前透支健康,压缩生命力长度。所以,实践证明,过度劳累,极限运动,都不利于健康和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