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麻殷图 首席记者 石教灯)“红岩烈士”黎勋文,墓碑为何在黄石出现?黎勋文其人其事如何?各部门均没有记录,这些年,神秘的献花人是谁?
4日,报道细探究了黎勋文的历史,寻找其后人是否在黄石的线索。
报道刊登后,八泉社区的邵师傅来电:“他们住十三排,他们家是我负责拆迁的。”
团城山83岁的彭师傅,年轻时在石灰窑做民政工作,黎勋文三个字,他有印象:“当时有烈士家属叫黎順喜,瘦瘦的,身体不是很好,他找我办过事。”
在读者的反馈中,历史的积尘开始慢慢松动……
烈士证
6日,41岁的黎锋去黄石港枫和园小区,装修去年刚分到的还建房。
姐姐黎银花电话告诉他:“媒体正在找爷爷当年的事,要不要联系一下?”
父亲黎順喜是黎勋文的二儿子。黎锋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兄弟姐妹们一交流,觉得:“算了,事情都过去这么多年了。”
2008年父亲去世后,他们各自忙碌生计,已经很少聊到烈士爷爷的事。较近的一次是去年,十三排拆迁,黎锋想起了家里的那张大大的烈士证,想试试有没有补助。
证书写着:黎勋文同志因抢救财产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
后来得知,烈士家属补助主要在民政方面,在拆迁中并没有明确规定。
印象中,这证书的作用,是让他们每年建军节去社区开座谈会,年底还有点慰问。不过,父亲几乎没有去找人说过烈士证的事。“他不喜欢求人,甚至区里有人找上门了,他都没倒苦水。”黎锋说。
不过,这证书还是像传家宝一样代代相传,从奶奶到他们,用铝盒、木箱、袋子都装过。
证书歌颂着爷爷的奉献,而具体的故事,在父亲茶余饭后的闲聊中,偶尔会提到。
黎锋说,父亲太严肃,有时候想插话细问,却又不敢,不过从父亲零星的话语,心底会莫名生起一种骄傲:“爷爷在那个年代是技术人才,挺厉害的吧。”
你带孩子走,我留下
能够承载父亲讲述的实物,除了烈士证,还有一张曾经挂在墙上的照片,那是爷爷和父亲黎順喜的合影,当时父亲只有两三岁。
1988年从联合里搬到袁仓后,黎锋就没再见着照片。照片有十二三寸大小,照片上,黎勋文带着鸭舌帽,蹲在二儿子黎順喜身旁。
从照片大小看,估计当时价格不低,“应该是为了纪念。”黎银花说,照片的拍摄背景,跟其父亲讲述的一段故事很可能有关——
爷爷和奶奶都是广东人,奶奶是大户人家,爷爷家境较贫困,两人虽然恩爱,但奶奶的家人不同意。黎勋文后在汉冶萍上班,夫妻俩来黄。
1937年前,黎勋文被派往重庆。黎順喜3岁时,重庆战况激烈,黎勋文让妻子带着黎順喜去黄石,自己则跟大儿子留下。
1938年,汉冶萍大批人员和设备迁往重庆。
“照片可能是在那次分别前拍摄的。”黎银花说。
这一别,成了永别,没几年黎勋文大儿子重病去世,1949年黎勋文在护厂斗争中牺牲。
黎锋说,爷爷当年在黄石有一位结拜兄弟,1979年去世,当时奶奶来黄石后,得到过他的帮助。
穷得有骨气
黎锋介绍,奶奶姓梁,听父亲说,性格很倔。
梁氏跟黎勋文一起后,即便家里揭不开锅,她也不求助于广东的家人。她等着丈夫的归期,1953年,丈夫骨灰被运回黄石的时候,没人知道她内心的苦楚,两年后,她也去世了。
当年,黎順喜21岁。他成为一家之主后,继承了母亲的倔强。“喜欢帮助人,却从不求人。”黎锋说,较初对父亲的热心并不完全理解,后来才渐渐习惯。
黎順喜只读两年书,但做事勤奋,在联合里压面厂上班,业余时间是当时上窑一带颇有名气的电工,不过他干活不收钱。
黎银花当时在家里负责做饭,几乎每天中午,她都不得不等到下午两点才能见着父亲,一碗饭没吃完,只要有谁家说要修电器,黎順喜立马放下筷子赶去。
生病躺在家里了,邻居说要修瓦,黎順喜就起身帮忙;朋友来借钱,他没有,就跑去跟别人借来给朋友。“你先顾顾自己啊”,家里人也曾劝他。不过黎順喜总说:“人要多做好事。”
1990年,黎順喜病重,区里来慰问,问他有没有困难,他说没有。2008年病逝前,区里再次看望,他依然不诉一句苦,黎锋在一旁默默看着:“我父亲一直这样,我习惯了。”
当年奶奶去世后,广东曾经来信,信件还没打开,就弄丢了。上世纪70年代,黎順喜用这事逗孩子们,不过孩子们都清楚,即便能联系上,按照父亲这种不求人的性格,他们肯定也不会去联系。
黎锋的记忆中,父亲辛苦了一辈子,在聊起爷爷的故事的时候,他眼里会露出异样的光彩。
但太多细节,他们没能详细了解,2008年2月,黎順喜去世后,很多事都蒙上了迷雾。
扫墓的人
听说中窑有居民很关心有没有人给黎勋文烈士扫墓,黎锋觉得欣慰。
骨灰运送到黄石的具体细节、立碑的情况,因为当时年纪小,父亲也没说,他们几个兄弟姐妹都不清楚。
这些年,兄弟姐妹每年都会去扫墓,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