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怀来美食菜谱简单好吃(河北省怀来县特色美食)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京城,慈禧仓皇西逃。在山西乔家大院酒足饭饱后,慈禧笑眯眯地说:“先借我10万两银子!”乔老爷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乔家想得到太后的一样东西。”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京城,慈禧仓皇西逃。在山西乔家大院酒足饭饱后,慈禧笑眯眯地说:“先借我10万两银子!”乔老爷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乔家想得到太后的一样东西。”

慈禧太后为啥要向乔老爷借钱?乔老爷想向慈禧要什么?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慈禧太后出逃时,为了不引人注意,特意穿上老百姓的服装,一身平民打扮,金银细软根本没来得及带出来多少。

逃跑之路可谓艰辛,慈禧没吃上一顿饱饭,红薯菜叶也是山珍美味。慈禧心里憋屈暗自伤神,自己堂堂一国太后,竟沦落到如此地步。

在怀来县,县令吴永给慈禧端来一碗绿豆粥,慈禧竟然吃得直掉泪。

这天,一行人来到了山西地界。内阁大臣桂春通知乔家大院大当家的乔致庸,慈禧太后驾到,希望乔家好好准备,迎接圣驾。

乔致庸得到慈禧要来的消息,一刻也不敢怠慢,赶紧张罗着安排布置。因为,以他商人敏锐的直觉,对于乔家来说,这是一件千载难逢的好事,必须办稳妥。

乔家张灯结彩,洒水扫地,布置房间,按照御膳房的标准安排食谱,光是厨师就有几十个,生怕有什么纰漏。

几天后,慈禧来到乔家大院。乔家像过年一般,别提多热闹了。慈禧太后第一次吃到了热腾腾的饭菜。当时可谓众星捧月,慈禧又找到了当太后的感觉。

吃完饭,慈禧和几位大臣商量筹钱的事,因为身上的钱都花完了。接下来的逃跑之路没有钱,寸步难行啊。可是,向谁借呢?

向当地官员借,肯定能借来,但有失皇家的脸面。思来想去,慈禧说:“干脆,还是向乔致庸借吧。”众人随声附和。

当慈禧开口向乔致庸借钱10万时,乔致庸一听,心里先是咯噔一下。

乔致庸明白一个道理:覆巢之下无完卵。如果大清亡了,乔家也就完了。

可是太后金口一开就是10万,这10万两白银自己是拿也得拿,不拿也得拿。而且,这钱很有可能是要不回来了。

虽然10万对于乔家来说九牛一毛,但商人不会做赔本买卖,得想个办法让这10万花的值。

很快,他心中有谱了。于是,乔致庸赶紧应允。

慈禧很高兴,夸奖乔家深明大义,还问乔致庸想要得到朝廷的什么承诺。

这时,乔致庸突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边叩头边说,乔家想得到太后的一样东西。

慈禧问他,你想要什么东西?

乔致庸说,希望得到太后的墨宝:福种琅嬛。

慈禧一听,也很高兴,10万换一幅字,挺划算的。而且,慈禧平时也最喜欢把自己的字画赏赐给属下。这个要求,正中慈禧下怀。

慈禧当即提笔泼墨,写下“福种琅嬛”四个大字。那么,乔致庸为何点名要这四个字。

乔致庸何等聪明,因为福种琅嬛的意思是风水宝地。把慈禧御笔亲书的这四个字刻在门楣上,就等于承认了这块地属于乔家,以后谁还敢打这块地的主意?

拿到“福种琅嬛”四个大字后,乔致庸在家人面前大呼:“值!真是太值了!哈哈哈。”

如今“ 福种琅嬛”这四个字还高高悬挂在乔家大院,是乔家至高荣耀的象征,庇护了乔家世代富贵。#历史# #我要上微头条# #历史故事#

1948年12月7日夜,郭景云的35军被解放军包围在新保安。35军是傅作义的起家部队,被称为绥远系“王牌中的王牌”。傅作义是不会眼睁睁看着35军覆灭的,在安排空军给35军空投粮食和弹药的同时,也调动了部队前去救援。

傅作义虽然是华北“剿总”总司令,但是李文、石觉等中央军他是指挥不动的,要救35军,只能派绥远系的部队。于是,傅作义命令绥远系三个主力军中的另外两个军,即驻怀来的104军和驻张家口的105军同时出动,从东西两边前往解救35军。

105军军长袁庆荣当时跟着11兵团司令孙兰峰被包围在张家口,本来就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但是在傅作义的命令之下,他不得不做了一个样子,将部队拉出来在沙岭子打了一下就缩了回去,然后给傅作义发去电报,说实在是打不过来,只得退回张家口,待机再动。

驻在怀来的104军军长安春生,和郭景云虽然都是傅作义的亲信将领,但是这两个人却关系不好,从来是谁也瞧不起谁,宿嫌很深。

傅作义对安春生和郭景云的交恶也是清楚的,为了能救出35军,他亲自给安春山打电话,要安春山全力援救郭景云。

为了让安春山能够卖命,傅作义还临时给安春山委任了一个“西部地区总指挥”的头衔。在这种情况下,安春山只得指挥两个师前去救援(另一个师在张家口)。

安春山率部还未到达沙城地区,在碱滩和土木就被解放军杨得志兵团的三纵所阻击,攻不过去。三纵这时一边要打35军,一边要阻击104军,无论怎样两面夹击,无论空军怎样轰炸,三纵的阵地巍然不动,让104军和35军会合的企图落空。

安春山见从大路冲不过去,于是就让部队放弃大道,改道走贾家营、宋家营,到了新保安东南的马圈,但是这里仍然有解放军坚强阻击。尽管安春山下令所部不计伤亡的攻击,但还是打不过去。

马圈距新保安仅有5公里,如果郭景云能够配合,率35军主力突围,也是有合兵的可能。可是,由于35军的译电员在译电报时,将傅作义任命安春山为“西部地区总指挥”误译为“西部收容总指挥”,这使得郭景云火冒三丈,不愿被安春山“收容”,故而不愿全力配合,甚至在电话中和安春山相互对骂。

郭景云说:“傅总司令命令你来解新保安之围,你的部队就应该打通道路,到新保安城下来接我35军。不然,我就不走。”

安春山则说:“我的部队来接35军,就只能打到这里。”就这样,傅作义的两支主力部队丧失了唯一的生机,援救三十五军的计划也就完全落空。

12月11日半夜,傅作义得知东北野战军入关部队已经逼近怀来,他不得不命令安春山率军回撤北平。安春山求之不得,立即率军向东开进。这样一来,在新保安的35军也就完全失去了被救的可能。

当时,郭景云的部下曾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徒步向南突围进入南山地区,二是徒步向西突入大同地区,这都有保存部分部队的可能。

但是郭景云认为35军的400多辆美制道奇大卡车是傅作义的命根子,不能不要,就拒绝了部下的建议。为了给自己打气,郭景云求救于求神扶乩,占卜打卦,让他的军部政工处一个会占“响马卦”的副处长每天晚上卜卦。这个副处长信誓旦旦地对郭景云说:“新保安”的地名一定会给35军带来好运。为什么?因为郭军长是长安人,儿子也名为永安,所以,“新保安”的地名对35军来说是大吉大利。

根据军委的总体安排,杨得志的二兵团对新保安一直进行“长围久困”。当完全由空投维持生活的35军官兵已经被困得人困马乏、精疲力竭之时,杨得志决定再对35军进行一次“先礼后兵”的攻心战,给35军官兵发出了一封《紧急劝降书》。

郭景云让人在35军的军部例会上读了一次劝降书,但会上谁也不敢表态,郭景云就把劝降书烧掉了。二兵团的指挥员还通过同乡、同学关系给郭景云和35军101师师长冯梓写过劝降书。

冯梓后来在回忆说:“35军是傅作义一手带出来的傅家军,多年来,如果没有傅作义的命令,什么大事也不可能作出决定,更何况是降与不降的大事。我当时也认为,一切都应当听傅作义的,傅作义不可能不救35军,万一救不出去,也只能等到傅作义自己愿意投降并下令35军投降时再投降,以后才好做人。”就这样,郭景云等人在最后关头拒绝了保全35军全军官兵生命的建议。

12月19日,前往张家口战场的东北野战军四纵路过新保安,经过协商,四纵的炮兵团留了下来。12月22日7时10分,杨得志兵团在东野四纵炮兵团的支援下,向新保安的35军发起了最后的总攻。156门大炮在5分钟内就把8000多发炮弹倾泻到了35军的阵地上,紧接着就是各个突击队的爆破英雄们大显身手。发起总攻一个小时后,解放军就攻入了新保安的城门。

下午3时左右,郭景云见大势已去,效仿35军的前任军长鲁英麟在涞水战败之后的做法,开枪自杀。下午5时,新保安全城顺利解放,号称“华北最强国军”的35军两个师的官兵共约1.9万人被解放军歼灭。在郭景云的追悼会上,傅作义哭着说:“秀山,你太愚蠢,不该自杀啊。”

[赞][赞]

江南史话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1937年,一名日军间谍,偷偷潜入山西宝宁寺,发现庙里做法会时,竟挂满明英宗御赐的精美神像古画,便立即通知日军大部队前来抢夺!宝宁寺又称大宁寺,位于山西省右玉县,据传建于明朝初期。这座古寺虽说名气不大,但它所藏的139幅明代水陆画却是稀世罕见的国宝,且为明英宗朱祁镇御赐。

所谓水陆画,是指佛教和道教在举行超度亡灵的“水陆法会”时,悬挂的一种宗教画。画上绘制各种神佛菩萨以及民间著名人物,以达到超度亡灵、积德行善的目的。宝宁寺共有139幅绢本水陆画,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套完整的水陆画孤品。这些画由明朝宫廷画师绘制,形制和规模充满了皇家气派!其画风形象生动、神佛鬼魅生动自然,场景描绘如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水陆画每幅都有题记,在康熙和嘉庆年间有过两次重裱,均把它们称为“敕赐镇边水陆神帧”。水陆画一般流行于民间,几乎不会有题记和落款,因此宝宁寺这些画在水陆画史上绝无仅有,意义非凡。题记上的“敕赐”,说明这些画为皇家御赐,而“镇边”,更是说明它们有守卫边关的政治作用!那么,这些国宝级的极品水陆画是明朝哪个皇帝所赐呢?据考证,这些水陆画应为明英宗朱祁镇所赐。而英宗命画师绘制这些水陆画并赐予宝宁寺,却与著名的历史事件“土木堡之变”有关。

公元1449年,塞北蒙古族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分四路侵犯明朝边关,英宗在太监王振撺掇下御驾亲征。可毫无军事经验的他,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西)被瓦剌军大败,朱祁镇也被敌军俘虏。有趣的是,瓦剌首领也先曾多次带着朱祁镇来到大同边关,要挟明朝守将拿“金币”来赎人!后来明朝和瓦剌议和,瓦剌又将明英宗送还。明英宗在夺回皇位后,一直对自己被敌军俘虏一事心有余悸,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害怕大明江山因此断送在自己手上,因此每天都惶惶不可终日。在一次祭祖之后,面对列祖列宗的画像,他羞愧之余突然想到召集画师绘制水陆画。明英宗在对瓦剌的战争中大败,许多将士无辜丧命,边塞民众流离失所,常令他心神不得安宁。笃信神佛的明英宗急切盼望寻找破灾之法,于是想到了佛法超度亡魂,便下旨绘制水陆画,送到位于关外的宝宁寺,超度那些无辜枉死的文武大臣和军士民众。

为什么明英宗偏偏要将水陆画送到宝宁寺呢?《明史》中对英宗被俘后,到底被囚禁在何处没有详细记载,只是含糊地说英宗“北狩”。据宝宁寺《敕赐宝宁寺记》碑记载,朱祁镇曾将毕在寺(宝宁寺的前一个名字)改为宝宁寺。“毕在”有驻跸的意思,说明英宗极有可能被瓦剌俘虏后,曾被囚禁在右玉林卫(右卫城)的宝宁寺。英宗对名不见经传的宝宁寺非常重视,曾亲自督导该寺的扩建工程。他将这些画赐给宝宁寺,除让寺里举行法会超度亡灵外,还有镇边守疆(宝宁寺以北就是瓦剌)的用意。不过,明英宗想用这些画稳固江山的梦想并没有实现。明朝灭亡后,虽然北方游牧民族也常骚扰边界,但宝宁寺地理位置独特,并未受战火影响。清朝时宝宁寺重修扩建,水陆法会香火依旧非常旺盛。每年8月,僧侣和信众都会云集宝宁寺,举行为期三天的水陆法会。每到这时,寺庙就会把这些水陆画拿出来悬挂,供万民瞻仰。

就这样过了几百年,战争再次来临,这次却是侵华日军。1937年9月,日军占领大同和朔州,并在阳高、左云等地屠城,大肆制造白色恐怖。日寇的暴行令右玉城民众惶恐不安,此时宝宁寺衰败,僧侣日渐减少。当地士绅认为国宝很有可能落入日寇之手,于是众人商量一番,决定将这139幅水陆画分散藏在各名流士绅家中。日寇果然盯上了这批国宝,早前日本间谍就听闻宝宁寺水陆画是无价之宝。后来又潜入寺中,在水陆法会亲眼见到精美画作,于是立即通知大部队前来抢夺。日军将宝宁寺包围,疯狂的寺内寻找,可将寺庙翻了个底朝天却一无所获!气急败坏的日军随即砸毁佛像,还放火烧掉寺里的许多建筑。他们哪里知道,这些画都藏在当地爱国士绅手中。就这样,从1937年秋一直到1945年秋,长达8年之久,右玉县城民众没有一个人泄密。即使汉奸也三缄其口,冥冥之中上天保佑了这批珍宝。

日军投降后,国民党挑起内战,由于担心战火和土匪抢夺宝贝,于是众人商量决定,将画全部送到远在绥远(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德高望重的商界名流——侯宝山手中。于是右玉民众分批将画背着,送到了侯家。侯宝山将这些画锁在了订制的三大木箱里,偷偷藏在同乡郝步雯的春霖药房阁楼之上。直到解放后,侯宝山托亲戚给时任右玉县委书记的张怀远写了三封信,表示水陆画在他手里,请政府赶紧派人去呼和浩特取回。张怀远得知国宝下落之后顿时大喜,立即复函侯宝山,赞扬他的爱国爱家乡行为。随后派县文化馆长赶着县里唯一一辆马车,前往呼和浩特将“水陆神帧”139幅取回,并给侯宝山留下收据。自此,这批稀世罕见的国宝回归到山西博物院,它们为研究明朝文化艺术和社会民情,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现存明清绘画里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一次外出,便带了二十万“保镖”。可笑的是,此时的他还被别人拿着一柄冰冷的大刀架在脖子上。他做梦也想不到,被二十万人簇拥着,居然还落得如此田地。

这不是小说,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事件的主人公被后人称为“大明战神”,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

话说元顺帝逃回漠北之后,北元分为了瓦剌和鞑靼两支。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瓦剌已经逐步强大起来,还时不时侵扰大明朝的边疆。同时,瓦剌的太师也先还以朝贡为名骗取明朝的赏赐。当时的明朝自诩为天朝上国,对于进贡的使者,不管贡品如何,赏赐一定是很丰厚的,而且赏赐按人头分发。也先看明白了这点,每次进贡都加派使者,最后竟然高达三千人。

当时的朱祁镇二十出头,精明能干的祖母和一众老臣都已经离世。他对自己的伴读太监王振很是器重,甚至让其总览朝政。王振对也先的做法很是不满,于是下令减少对来使的赏赐。也先便以此为借口,带领精锐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朱祁镇毕竟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拥有一腔热血,自己的父亲又有御驾亲征的事迹。早已经跃跃欲试,想要大展一番拳脚。再加上王振在一旁鼓动,朱祁镇立马集结了二十万军队,向大同进发。

只是出征不久,就下起了大雨,而且连绵不断,士兵们很是疲乏。好不容易到大同附近,尸横遍野,加上后方粮草又供应不足,军心已经不稳。打战毕竟不是过家家,年轻的朱祁镇立马有了撤退的念头。

王振知道朱祁镇的想法,却建议绕道蔚州,毕竟刚出来就班师而归,也太丢皇上的脸面了。但是王振实则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蔚州是他的故乡,带着当今圣上回到自己的故乡,那是何等的荣耀?为了扬眉吐气一回,王振提出了这个即将断送自己性命的建议。

要不说朱祁镇对王振是真的宠爱,即便群臣反对,即便瓦剌大军近在咫尺,即便身处险境,他还是同意随王振前往蔚州。

王振随后的操作更是将自己逼上了绝境。他当心大军踩踏自己家的庄稼,便建议按原路撤退,这样一来就绕了很大一圈。等到大部队到达怀来时,物资却还未到,他又下令原地驻扎等候物资。只是这一等,却等来了瓦剌大军。因为长途跋涉,又无充足补给,疲惫不堪的将士们早已军心涣散,二十万人被困土木堡。最终,朱祁镇被俘虏,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六十多位国之栋梁战死。护卫将军樊忠一怒之下,杀了祸国殃民的太监王振。历史上将这次事件称之为“土木堡之变”。

@阿帅话文史

1、朱祁镇被称为“大明战神”,显然是后人对他的戏谑之词。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皇帝被俘的事情少之又少,然而朱祁镇却做到了。不得不说,这脸丢得是够大的。同时他又是幸运的,居然没有因此丧命,多年后还再次登基做了皇帝。

2、感情的亲疏常常会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因此要看清事物的本质千万不能仅凭亲近之人的一家之言。朱祁镇就是太过于信任王振,对他言听计从,不听旁人建议,才导致自己被俘的命运。

3、面子似乎是中国人永远放不下的东西,甚至比金钱、生命看得还重。为了“天朝上国”的面子,不论贡品好坏,不论来使多少都大力赏赐;逃命的时候还要顾及面子,绕道而行,消磨时间。只是没想到,顾及了小面子的朱祁镇,最后被俘,脸也是丢到家了。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能够要面子到如此地步,连金钱和性命都不顾的?

#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468594/
1
上一篇自制酸奶简单好吃美食图片(自己制作酸奶图片)
下一篇 老外做什么美食最好吃(老外爱吃什么)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