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京城,慈禧仓皇西逃。在山西乔家大院酒足饭饱后,慈禧笑眯眯地说:“先借我10万两银子!”乔老爷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乔家想得到太后的一样东西。”
慈禧太后为啥要向乔老爷借钱?乔老爷想向慈禧要什么?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慈禧太后出逃时,为了不引人注意,特意穿上老百姓的服装,一身平民打扮,金银细软根本没来得及带出来多少。
逃跑之路可谓艰辛,慈禧没吃上一顿饱饭,红薯菜叶也是山珍美味。慈禧心里憋屈暗自伤神,自己堂堂一国太后,竟沦落到如此地步。
在怀来县,县令吴永给慈禧端来一碗绿豆粥,慈禧竟然吃得直掉泪。
这天,一行人来到了山西地界。内阁大臣桂春通知乔家大院大当家的乔致庸,慈禧太后驾到,希望乔家好好准备,迎接圣驾。
乔致庸得到慈禧要来的消息,一刻也不敢怠慢,赶紧张罗着安排布置。因为,以他商人敏锐的直觉,对于乔家来说,这是一件千载难逢的好事,必须办稳妥。
乔家张灯结彩,洒水扫地,布置房间,按照御膳房的标准安排食谱,光是厨师就有几十个,生怕有什么纰漏。
几天后,慈禧来到乔家大院。乔家像过年一般,别提多热闹了。慈禧太后第一次吃到了热腾腾的饭菜。当时可谓众星捧月,慈禧又找到了当太后的感觉。
吃完饭,慈禧和几位大臣商量筹钱的事,因为身上的钱都花完了。接下来的逃跑之路没有钱,寸步难行啊。可是,向谁借呢?
向当地官员借,肯定能借来,但有失皇家的脸面。思来想去,慈禧说:“干脆,还是向乔致庸借吧。”众人随声附和。
当慈禧开口向乔致庸借钱10万时,乔致庸一听,心里先是咯噔一下。
乔致庸明白一个道理:覆巢之下无完卵。如果大清亡了,乔家也就完了。
可是太后金口一开就是10万,这10万两白银自己是拿也得拿,不拿也得拿。而且,这钱很有可能是要不回来了。
虽然10万对于乔家来说九牛一毛,但商人不会做赔本买卖,得想个办法让这10万花的值。
很快,他心中有谱了。于是,乔致庸赶紧应允。
慈禧很高兴,夸奖乔家深明大义,还问乔致庸想要得到朝廷的什么承诺。
这时,乔致庸突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边叩头边说,乔家想得到太后的一样东西。
慈禧问他,你想要什么东西?
乔致庸说,希望得到太后的墨宝:福种琅嬛。
慈禧一听,也很高兴,10万换一幅字,挺划算的。而且,慈禧平时也最喜欢把自己的字画赏赐给属下。这个要求,正中慈禧下怀。
慈禧当即提笔泼墨,写下“福种琅嬛”四个大字。那么,乔致庸为何点名要这四个字。
乔致庸何等聪明,因为福种琅嬛的意思是风水宝地。把慈禧御笔亲书的这四个字刻在门楣上,就等于承认了这块地属于乔家,以后谁还敢打这块地的主意?
拿到“福种琅嬛”四个大字后,乔致庸在家人面前大呼:“值!真是太值了!哈哈哈。”
如今“ 福种琅嬛”这四个字还高高悬挂在乔家大院,是乔家至高荣耀的象征,庇护了乔家世代富贵。#历史# #我要上微头条# #历史故事#
1948年12月7日夜,郭景云的35军被解放军包围在新保安。35军是傅作义的起家部队,被称为绥远系“王牌中的王牌”。傅作义是不会眼睁睁看着35军覆灭的,在安排空军给35军空投粮食和弹药的同时,也调动了部队前去救援。
傅作义虽然是华北“剿总”总司令,但是李文、石觉等中央军他是指挥不动的,要救35军,只能派绥远系的部队。于是,傅作义命令绥远系三个主力军中的另外两个军,即驻怀来的104军和驻张家口的105军同时出动,从东西两边前往解救35军。
105军军长袁庆荣当时跟着11兵团司令孙兰峰被包围在张家口,本来就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但是在傅作义的命令之下,他不得不做了一个样子,将部队拉出来在沙岭子打了一下就缩了回去,然后给傅作义发去电报,说实在是打不过来,只得退回张家口,待机再动。
驻在怀来的104军军长安春生,和郭景云虽然都是傅作义的亲信将领,但是这两个人却关系不好,从来是谁也瞧不起谁,宿嫌很深。
傅作义对安春生和郭景云的交恶也是清楚的,为了能救出35军,他亲自给安春山打电话,要安春山全力援救郭景云。
为了让安春山能够卖命,傅作义还临时给安春山委任了一个“西部地区总指挥”的头衔。在这种情况下,安春山只得指挥两个师前去救援(另一个师在张家口)。
安春山率部还未到达沙城地区,在碱滩和土木就被解放军杨得志兵团的三纵所阻击,攻不过去。三纵这时一边要打35军,一边要阻击104军,无论怎样两面夹击,无论空军怎样轰炸,三纵的阵地巍然不动,让104军和35军会合的企图落空。
安春山见从大路冲不过去,于是就让部队放弃大道,改道走贾家营、宋家营,到了新保安东南的马圈,但是这里仍然有解放军坚强阻击。尽管安春山下令所部不计伤亡的攻击,但还是打不过去。
马圈距新保安仅有5公里,如果郭景云能够配合,率35军主力突围,也是有合兵的可能。可是,由于35军的译电员在译电报时,将傅作义任命安春山为“西部地区总指挥”误译为“西部收容总指挥”,这使得郭景云火冒三丈,不愿被安春山“收容”,故而不愿全力配合,甚至在电话中和安春山相互对骂。
郭景云说:“傅总司令命令你来解新保安之围,你的部队就应该打通道路,到新保安城下来接我35军。不然,我就不走。”
安春山则说:“我的部队来接35军,就只能打到这里。”就这样,傅作义的两支主力部队丧失了唯一的生机,援救三十五军的计划也就完全落空。
12月11日半夜,傅作义得知东北野战军入关部队已经逼近怀来,他不得不命令安春山率军回撤北平。安春山求之不得,立即率军向东开进。这样一来,在新保安的35军也就完全失去了被救的可能。
当时,郭景云的部下曾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徒步向南突围进入南山地区,二是徒步向西突入大同地区,这都有保存部分部队的可能。
但是郭景云认为35军的400多辆美制道奇大卡车是傅作义的命根子,不能不要,就拒绝了部下的建议。为了给自己打气,郭景云求救于求神扶乩,占卜打卦,让他的军部政工处一个会占“响马卦”的副处长每天晚上卜卦。这个副处长信誓旦旦地对郭景云说:“新保安”的地名一定会给35军带来好运。为什么?因为郭军长是长安人,儿子也名为永安,所以,“新保安”的地名对35军来说是大吉大利。
根据军委的总体安排,杨得志的二兵团对新保安一直进行“长围久困”。当完全由空投维持生活的35军官兵已经被困得人困马乏、精疲力竭之时,杨得志决定再对35军进行一次“先礼后兵”的攻心战,给35军官兵发出了一封《紧急劝降书》。
郭景云让人在35军的军部例会上读了一次劝降书,但会上谁也不敢表态,郭景云就把劝降书烧掉了。二兵团的指挥员还通过同乡、同学关系给郭景云和35军101师师长冯梓写过劝降书。
冯梓后来在回忆说:“35军是傅作义一手带出来的傅家军,多年来,如果没有傅作义的命令,什么大事也不可能作出决定,更何况是降与不降的大事。我当时也认为,一切都应当听傅作义的,傅作义不可能不救35军,万一救不出去,也只能等到傅作义自己愿意投降并下令35军投降时再投降,以后才好做人。”就这样,郭景云等人在最后关头拒绝了保全35军全军官兵生命的建议。
12月19日,前往张家口战场的东北野战军四纵路过新保安,经过协商,四纵的炮兵团留了下来。12月22日7时10分,杨得志兵团在东野四纵炮兵团的支援下,向新保安的35军发起了最后的总攻。156门大炮在5分钟内就把8000多发炮弹倾泻到了35军的阵地上,紧接着就是各个突击队的爆破英雄们大显身手。发起总攻一个小时后,解放军就攻入了新保安的城门。
下午3时左右,郭景云见大势已去,效仿35军的前任军长鲁英麟在涞水战败之后的做法,开枪自杀。下午5时,新保安全城顺利解放,号称“华北最强国军”的35军两个师的官兵共约1.9万人被解放军歼灭。在郭景云的追悼会上,傅作义哭着说:“秀山,你太愚蠢,不该自杀啊。”
[赞][赞]
江南史话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1937年,一名日军间谍,偷偷潜入山西宝宁寺,发现庙里做法会时,竟挂满明英宗御赐的精美神像古画,便立即通知日军大部队前来抢夺!宝宁寺又称大宁寺,位于山西省右玉县,据传建于明朝初期。这座古寺虽说名气不大,但它所藏的139幅明代水陆画却是稀世罕见的国宝,且为明英宗朱祁镇御赐。
一次外出,便带了二十万“保镖”。可笑的是,此时的他还被别人拿着一柄冰冷的大刀架在脖子上。他做梦也想不到,被二十万人簇拥着,居然还落得如此田地。
这不是小说,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事件的主人公被后人称为“大明战神”,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
话说元顺帝逃回漠北之后,北元分为了瓦剌和鞑靼两支。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瓦剌已经逐步强大起来,还时不时侵扰大明朝的边疆。同时,瓦剌的太师也先还以朝贡为名骗取明朝的赏赐。当时的明朝自诩为天朝上国,对于进贡的使者,不管贡品如何,赏赐一定是很丰厚的,而且赏赐按人头分发。也先看明白了这点,每次进贡都加派使者,最后竟然高达三千人。
当时的朱祁镇二十出头,精明能干的祖母和一众老臣都已经离世。他对自己的伴读太监王振很是器重,甚至让其总览朝政。王振对也先的做法很是不满,于是下令减少对来使的赏赐。也先便以此为借口,带领精锐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朱祁镇毕竟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拥有一腔热血,自己的父亲又有御驾亲征的事迹。早已经跃跃欲试,想要大展一番拳脚。再加上王振在一旁鼓动,朱祁镇立马集结了二十万军队,向大同进发。
只是出征不久,就下起了大雨,而且连绵不断,士兵们很是疲乏。好不容易到大同附近,尸横遍野,加上后方粮草又供应不足,军心已经不稳。打战毕竟不是过家家,年轻的朱祁镇立马有了撤退的念头。
王振知道朱祁镇的想法,却建议绕道蔚州,毕竟刚出来就班师而归,也太丢皇上的脸面了。但是王振实则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蔚州是他的故乡,带着当今圣上回到自己的故乡,那是何等的荣耀?为了扬眉吐气一回,王振提出了这个即将断送自己性命的建议。
要不说朱祁镇对王振是真的宠爱,即便群臣反对,即便瓦剌大军近在咫尺,即便身处险境,他还是同意随王振前往蔚州。
王振随后的操作更是将自己逼上了绝境。他当心大军踩踏自己家的庄稼,便建议按原路撤退,这样一来就绕了很大一圈。等到大部队到达怀来时,物资却还未到,他又下令原地驻扎等候物资。只是这一等,却等来了瓦剌大军。因为长途跋涉,又无充足补给,疲惫不堪的将士们早已军心涣散,二十万人被困土木堡。最终,朱祁镇被俘虏,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六十多位国之栋梁战死。护卫将军樊忠一怒之下,杀了祸国殃民的太监王振。历史上将这次事件称之为“土木堡之变”。
@阿帅话文史
1、朱祁镇被称为“大明战神”,显然是后人对他的戏谑之词。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皇帝被俘的事情少之又少,然而朱祁镇却做到了。不得不说,这脸丢得是够大的。同时他又是幸运的,居然没有因此丧命,多年后还再次登基做了皇帝。
2、感情的亲疏常常会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因此要看清事物的本质千万不能仅凭亲近之人的一家之言。朱祁镇就是太过于信任王振,对他言听计从,不听旁人建议,才导致自己被俘的命运。
3、面子似乎是中国人永远放不下的东西,甚至比金钱、生命看得还重。为了“天朝上国”的面子,不论贡品好坏,不论来使多少都大力赏赐;逃命的时候还要顾及面子,绕道而行,消磨时间。只是没想到,顾及了小面子的朱祁镇,最后被俘,脸也是丢到家了。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能够要面子到如此地步,连金钱和性命都不顾的?
#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