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 人家是清明节回家扫墓祭祖,我是跑去泉州旅游蹭吃。听说泉州人过清明节比较隆重,有公祭和祭祖,在我们福州不允许集体活动,所以我今天早上在福州过完清明节后,坐动车去泉州,1小时30分钟就可以到达泉州。
现在我分享一下泉州祭祖的菜,海蛎煎,炸醋肉,炸带鱼,章鱼,肉丸(与福州鱼丸一样,比较小。),麻粩,润饼菜。
清明节中午,泉州的水查某要煮“润饼菜”(与福州春饼不一样)、带牲醴,到祖厝厅敬祖先,前几年我发现泉州有李氏宗祠,我专程来这儿敬拜。
泉州人吃清明粿外,还有一个是福州不常见的美食叫“润饼菜”,泉州西街那儿卖的润饼菜不正宗,我这儿人对吃很了解,哪儿民俗风情我都懂,由于清明节不能在人家地盘上拍摄,我对主人说我想带一些清明节的泉州美食回福州,主人很热情,打包了很多份给我,泉州的宗祠很大,很气派,而且女人比较多,泉州宗祠里的祭拜基本上男人不参与,男人都是干大事的,他们去烈士陵园,去喝茶拜访领导。
泉州人告诉我后山有水果,可以任意摘,清明节就是去踏青,登山,看风景!我们在福州买的桑葚很小,泉州这儿很长很甜,还有菠萝蜜,到泉州开元寺可以看到大大的菠萝蜜,在泉州后山,菠萝蜜很小,也不好摘,我就摘了一些桑葚回家,今天泉州好冷,不再多停留,直接坐动车回福州。
你们喜欢泉州吗?我可以带你们游走游走,泉州是福州的后花园,一有空我就去泉州溜一圈回来。#看鉴福州#
一、
九日名山泉港良,山海相连赴南洋。
春夏乘好东南风,西北风起秋冬忙。
一岁两次祀风会,官员参加盼吉祥。
联合国组考察团,朝圣签名刻碑装。
二、
钟楼鲤成中心立,华侨房地占先机。
商号繁集老泉州,花巷剧团聚街西。
井塔探古老巷寻,佛国圣人满街迷。
四大校长一条巷,千古佳话世间稀。
三、
老字号里春饼名,游人进入看牌清。
手沾面团锅擦快,薄而劲韧弹性中。
热闹应在三月里,春饼生意闹清明。
一卷海苔胡罗卜,咸饭槟榔带花生。
四、
三教皆存通文武,关岳庙肃古迹遥。
世界宗教博物馆,缠头赤足篷红毛。
独具魅力燕尾脊,跷首以待燕归巢。
冒险创荡海上走,风格多元味远飘。
肉羹美食手工搅,牛排顺滑需火烧。
牛肉全宴光辈创,中西文化融洽高。
五、
商船满载丝路遥,瓷器茶叶价值飘。
乘风破浪走西洋,冒险出海压浪涛。
吃水加深慎操纵,水密隔舱艺工高。
海上总有风险事,宋代沉船今打捞。
又到一年清明时,泉州清明节也是极具地方特色,身为泉州人,对泉州清明节的习俗,你了解多少?
一般为公历4月5日左右,而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南安石井一带,清明节改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俗称“三月节”。传说是因郑成功起兵反清复明,忌“清”字压在“明”字上头。
从节令的气候特征看。清,指草木回青;明,指万物萌发。在这种节令氛围里,泉人首次办“嫩饼莱”──红萝卜丝、绿豆芽、荷仁豆丝、豆腐条炒蒜,糖炒浒苔,花生末等的合莱。嫩饼,又叫薄饼,实际上就是春饼。
在泉州方言中,“春”与“剩”音相谐,是个吉祥的字眼。吃春饼,表示“年年有剩余”。这种合莱,正是唐宋诗所说的:“青蒿黄韭簇春盘”。这恐怕是唐宋饮食文化的遗风。
在泉州乡下农家,应节的食品是包“清明果”。清明果有两种:一是糯米粉皮,麦馅。一是地瓜干粉皮,豆沙馅。
清明祭祀与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闽南侨乡对于清明节十分重视,旅居海外侨胞,对家乡的清明,七月半和年兜(除夕)这三个重要节日必须汇寄家费,以资备办节日所需开支。在家中备办丰盛的五味筵碗孝敬厅中祖先神位、厝主和地基主等,而菜肴之中,必备有“润饼菜”所需的各种配料。
孝敬祖先于中午在自家厅中进行,照例焚香点烛,烧金放炮,祭祀礼毕,撤去菜肴,一家人共同进餐,而主要的食谱是“润饼菜”,把各种菜肴一齐倒入锅中拌和加热,然后摊开薄饼,抹上辣酱及加入浒苔、花生末及菜肴,然后人手一卷,双手捧起,细嚼慢咽,别有风味。
吃完“润饼菜”,一家人除老病及婴孩外,都一齐参加扫墓,各家各户,都准备了果合、香、金纸、烛、鞭炮和一大叠五色纸钱,此外是朱漆红颜料。原来所用朱漆,因原料难取,现均用红色漆代用,同时带了毛笔,一家人浩浩荡荡,往坟地土进发。
到了墓地,先用锄头把墓地周围杂草锄净,清理墓埕。于是一家人分别动手,有人用红笔把墓牌石上的祖宗名号描红,有的焚香点烛,摆上果合,而小孩最喜欢在墓上献纸钱。
所谓纸钱,是用薄的色油光纸裁成宽约四寸,长约六寸的纸页,然后用波纹状的钢錾在中间錾出三四行波纹状的曲线,小孩一张张往墓上压,五色斑斓的纸钱,使人远远看去宛如盛开的花朵,使平时荒凉的坟山,突然红绿纷披,平添一片艳丽景象。
《泉州府志》称泉俗清明“插杜鹃花”。据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风俗》载:“清明:插杜鹃花,祭祖先,有馃以鼠曲和米粉为之,绿豆为馅。明日,扫墓培土挂楮帛。亦有即清明日者,亦有迟之数日者。”此为古代插柳习俗演变而来。古人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是为了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淋淋;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也有将柳条制成柳圈,戴在头上,古谚有“清明不戴柳,生来变黄狗”。
清明前、后十天“烧清明仔”,祭祀孤魂散鬼(民间称为“清明公”)。惠安县秀涂港在清明节过后的第10天,有隆重的民俗——小清明。#泉州头条# #本地达人联盟# #泉州清明节当地有哪些不同的风俗#
#头条网友为泉州申遗集气#
泉州,那座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美丽的滨海古城,那座弘一法师口中满街都是圣人的桑莲佛国,那座让人流连忘返温馨怡人的老家桐城。
说说和泉州的缘分吧,估计对我来说,三天三夜也讲述不完。
开元寺的双塔是石头垒的,那历经历史沧桑和史上大地震而安好的双塔似乎蕴含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涵,刚强、奋进和拼搏,“要拼才会赢”影响了一代代闯南洋的闽南子弟,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的开元古寺又何尝不是泉州一方的神圣之地?“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泉州开元寺天王殿内由在此住锡的弘一法师重书的一对楹联,作为宋朝理学大家朱熹的名言,诠释了泉州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人文记忆,追随智者,远行四海。
泉州的引人景胜之处除了清凉山、东湖、西湖、五里桥、月台寺、关帝庙...还有让人可以踱步徜徉的老城古巷:西街,如果一座古城总有自己的一条古街,那就有了北京城的王府井、上海的外滩、广州的十三行、西安的回民街...,到了泉州,西街是无论如何都要慢慢走一遭的,有花生汤的甜味,有肉粽的粽叶清香,有春饼的浓郁麦香,有沙茶面的酱汁的鲜香...,这是这座城市承载四海游子乡愁的所在,从唐开元年间列屋成街开始,西街一直是泉州城的核心,一千三百年前,船帆云集商贾游人摩肩接踵;一千三百年后,西街街景依旧仍然繁华似锦,“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景象似乎从来没有远离。南宋宰相曾从龙的府邸在曾井巷内;泉州登科甲第一人欧阳詹故宅位于甲第巷内;北宋宰相留正连续三朝为相,三朝巷因他而名...人文的底蕴就在那里似乎也从来没有远离。
“如果每座城市都是一本书的话,那么大多数城市是词典,泉州则是一本辞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从来都不在博物馆里,而在寻常生活的一呼一吸中。它的古老并不流于形式和物件,而是一种至今犹存的气质。”——齐晓瑾《元气泉州》
城市有两大功能,一个是政治安全需要用围墙做城,一个是经济需要交换物品买卖为市。春秋战国起开始中国就开始修长城了,齐秦燕赵魏楚韩七雄争霸,现在北京那方位的燕国是七雄里最弱小的,于是就最早修起了长城,燕国想靠修长城保命的想法是不靠谱的,但修长城的想法却被七国都学去了。大伙都开始修,各自修墙快十万里呢。原来吧,修修墙主要防止他国入侵,没想到和七雄并起的北方出现了老牛逼的匈奴和东胡,老是有一搭没一搭的窜入抢东西抢女人然后还杀人放把火走人,很烦很讨厌,而且严重干扰了中原七雄争霸的时间表。于是靠近北边的燕秦赵就重点把修长城的位置定在了靠北的那一边重点防范北方匈奴和胡人的骚扰。最后秦始皇大统天下加固了部分重要的万里,这就是所谓的万里长城咯,秦后各个朝代都有修缮过长城,但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城基本是明代修建和修缮的,主修人是戚继光。戚继光好牛啊,原来还真不知道他修长城的,他的特别杰作是伟光正的八达岭哦。大学时期,我当了回好汉上了回八达岭,上了后发现好汉其实就是腿不能软。
过了20年了,今天我又上了回长城,不过这个长城不在北京在临海,也是古台州的府城临海,号称江南万米长城,不过没到万米接近6千米吧。这个长城始建于晋,现存的主要是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候修的。修得有心得后才去北京修八达岭的哦。戚继光的光辉战斗史,主要在山东福建浙江沿海打过倭寇,其实那时候的倭寇只有少部分鬼子,大部分都是中国人的海盗。后被征召到京城去打北边的鞑靼了。临海的长城,起步的时候就是198台阶,有点角度哦走上去往下看腿有点毛,但我绝不能软。全程徒步上上下下,长城在山沿河,串着城门,敌台,城隍庙,瓮城,隋朝千年古樟,至真妙道,就着清风和丝丝意淫的历史的味道,3小时可以走完。江南骨子里就是秀气,长城也不例外透着婉约绵情的碧玉,比不上北方长城的秃顶绝城的霸道。临海的长城值得一爬!
临海真的是古城,千年台州府所在地。新的台州市搬走了,让他们去建立新时代吧走了好。临海于是可以安安静静的还是做他的古城了。好惊喜,临海的古城保护的很好,老百姓也都乐于生活在其中。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破败不是古城文化,欺骗不是中国历史。插播几句口号虽然现实都应该去掉那个不字。古城都有古城门,和泉州的城门好像哦。临海有个寺庙是龙兴寺,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前在此修行过,日本和尚应该好好感谢鉴真大师啊,因为为了去日本他渡了六次,不是船翻了就是风刮错方向,还有为了挽留不成报假警拦人的。总之最后他成功到了日本创立日本佛教律宗。还有把做豆腐的方法带到了日本,所以日本人才开始有豆腐吃了。龙兴寺最有特色的是那个很古老的千佛塔,还有我看了想笑的钟神。这里没有鼓楼没有钟楼,只有个高大上的钟神。我到寺庙的时候已经快下午5点了,有个和尚开始关庙门了,这时候只听到钟声响起,又婉约又有力,我明白了难怪不建钟楼而在山上建钟神,每座山都有一个绳命。临海的重点是龙心寺旁开始起步的紫阳古街。紫阳街和西门街交叉成为一个十字,每隔百米就有一个有名字的坊墙,不是用来纪念功名和贞洁的,听说是用来防火的。方一仁药店里的蜡像,是我看到最像真的。有个断头石像上有个梦叫来宾梦,活生生吓死了中国梦。特别有幸的是,跟着一个小MV制作组欣赏了非物遗临海词调。一群老人们一直在捍卫着传承了500多年几近遗失的文化,二胡琵琶洞箫竹笛三弦檀板碰钟开场,乐轻柔婉转,优美动听。原来以为后面檀板碰钟打节奏的是借来打酱油的,后面开始进入唱腔的时候,打节奏的成为第一排的主角了。华丽丽的台州腔,声腔悦耳爽心,抑扬并蓄。漫步在街,散心在角,静心在里,随意中我今天成为了临海人。
临海的饮食太面了,基本上就是南方的北方,各种面条。我一日三餐几乎面面,姜汁面,临海面皮,麦虾面。麦虾面可不是面里有虾哦,而是锅上抹面有刀或者筷子切割,落汤中象蜷起来的虾。吃了两种小吃一个叫麦油脂,其实就是包着米粉的大春卷。还有一个蛋清羊尾,炸的香甜,也是因为状如羊尾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