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杰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名臣,虽然如今名声不显,但史家对他评价很高,“仕而后学”、“兼资文武”。为官期间政绩卓越,能尽心尽力为百姓办事,在民间口碑不坏,有“李青天”之称。在担任四川总督时,将廓尔喀人(尼泊尔的一个部落)赶出国土,对稳定西藏,保证国土完整起到重要作用。李世杰生于贵州黔西,自幼聪颖,喜欢舞枪弄棒,就是不爱读书,因此科举之途有限,止于秀才功名。好在他家境富裕,花钱捐了个九品小官,被分发到常熟當巡檢(鄉鎮治安官)。初入仕途的李世杰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善于迎來送往,經常受到上級官員的表彰。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在常熟境內由陸路登船,李世杰當時負責看管通往船上的跳板。當時正值暴雨過后,道路濕滑,乾隆登船時失足滑倒,隨侍的李世杰趕緊上前扶起。事發突然,地方大員都大驚失色,立即將李世杰綁起來,向乾隆請命處罰。
乾隆還是有點風度的,微笑著解圍說:“想不到地方小官中也有如此忠愛朕的!”不久,因祸得福的李世杰被擢升為泰州知州,由九品躍至六品,連升六級。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七月,正值清廷第二次用兵大、小金川的高峰期。李世杰以四川按察使(四川省的第三把手,主管刑名)職位兼管清兵南路軍的糧餉,軍需后勤部设在打箭爐(今康定)。當時從成都運糧餉至打箭爐行程近千里,往返需要大半個月時間,沿途道路險阻,而且多處荒無人煙,個中艱難險阻可想而知。李世杰審時度勢,不僅拉攏川西地方土司安排藏民運送糧餉,還鼓勵商人從川中采購糧食及生活用品到打箭爐銷售,這些措施間接緩解了從成都運糧餉的困難。然而,李世杰在后方的努力并沒能給前线部隊帶來好運。乾隆三十八年的六月初,进攻小金川的南路軍統帥溫福在木果木戰死。溫福是乾隆年間的名將,曾跟隨定邊將軍兆惠遠征過回疆,也曾主持過南征緬甸事務,素以勇敢善戰出名。但在這次用兵小金川的過程中,其表現讓人大跌眼鏡。
先是剛愎自負,聽不進部下將領的建議,造成將帥間離心離德;后又采取防御姿勢,在小金川外围的木果木設置大营,又將麾下兩萬多兵力派到各處堡壘固守,造成了兵力分散。由于清軍防守松懈,金川的敵軍突然反扑,四面包围了木果木。混亂中溫福中枪而死,隨他一起阵亡的高級将领有一百多人,士兵三千多人。清軍木果木大营被攻破的時候,李世杰正押送三十萬白銀及大批糧草至登春溝糧臺,在木果木南邊約三十公里左右。沿途敗退的清軍告訴李世杰,統帥溫福已經戰死,金川的敵軍正乘势南下。李世杰聞訊大驚,命令糧丁護好糧餉,隨即找個開闊地向北方察看。只見敌軍漫山遍野的蜂拥而來,距登春溝只隔一個山頭。李世杰暗忖周围既無援軍,即使收拢敗退的清軍估計也抵挡不住,于是急忙下令說:“事情緊急,如果丟棄糧餉逃跑,相當于資敵,事后會受到懲處。但糧草既然带不走,就全部燒掉;至于饷銀全部分給大家,能拿多少拿多少,一切后果都由我來承担!” 說完當即下令點火,將登春溝糧臺燒掉,饷銀則任由糧丁和敗軍取走。
待三十萬銀兩全部取完后,李世杰方才向南撤退。同時派人飛騎送信給驻扎在打箭爐的官員,要求他們招待好從木果木逃回的兵丁役夫,將這些人隨身攜帶的銀兩全部繳還國庫,又另外奉送每人五兩銀子做路費,表現的頗有人情味。事后盤點,除了被燒得糧草損失外,饷銀幾乎一分不少,李世杰因此被賞孔雀翎。李世杰晚年官至兵部尚書,時人認為他和李衛是開清以來能力最為出色的捐官。他告病還鄉的時候,乾隆問他有何要求,他為家鄉的讀書人說了些公道話。他說,貴州出色的讀書人不少,但距離京城遙遠,而且地方貧窮。每逢科舉考試,很多舉子都湊不出路費,因此優秀人才被埋沒,于國于民都是損失。乾隆聽后非常感動,特意降旨說:“以后進京趕考的貴州舉人,皆用火牌(緊急公文)護送!”這個特殊的待遇一直被執行到科舉制度廢除。據說,李世杰至今仍是黔西籍官職最高的人。他曾在家鄉獅山麓下捐資修建了“文峰書院”,書院附近建了座七層寶塔,后人稱為“九獅鬧蓮”,并認為黔西的風水龍脈已被它鎮壓,所以黔西很難再出比李世杰更大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