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吃卷卷
山西省临汾市一带正月二十有吃卷卷的习俗。也叫填仓。就是用白面化成较稀的面糊,在鏊子(一种平底带手抓两耳的铁器,现在大都用专用电饼铛)涂一点油,然后把稀糊倒在上面均匀滩来,成一张薄皮。然后把准备好的菜卷到里面。菜一般的有长豆芽,粉条,海带,莲菜,肉等形成一道美食。在二十的晚上,把卷卷盛到一个盘子里,上面再盖上一张没包菜的面皮,烧上香,供奉上财童子,女娲娘娘等天神。最后再把上面的面皮,让家里的小孩揪成小块,用力向上拋,边拋边喊“天高吃馍,柳叶和汤(tuo),大瓮满着,小瓮攒着。”水缸里,窗台角,门墩等一些角落放上,用红萝卜底子中间挖个坑,放上食用油,棉线搓成的灯念,点着的油灯。寓示着大缸小瓮粮满仓。企盼风调雨顺,生活美好顺风顺雨。洪洞一带还有,让邻居互相“偷卷卷”的习俗。
山西的几种特色面食:扒拉子、焅垒、揪片、掐疙瘩
晋语区比较特殊,保留了大量的古语古词,再加上十里不同音、还有用白字,这些面食在山西的叫法并不统一,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老家怎么发音、写出来是个啥。[大笑][泪奔][呲牙]
1、扒拉子:有发音和写拨烂子、布兰子、疙蛋…
常见的用土豆丝、萝卜丝或蔬菜丝、叶,撒上面粉(白面、莜面、玉米面),用筷子左右往复拌,均匀裹上一层面——这个动作叫扒拉。然后蒸熟,可以沾浇头吃或炒着吃。
2、焅垒:晋北常见、包括晋察冀,这个各地发音接近,写法千奇百怪。
在大铁锅里用熟的碎土豆块和面粉拌制(各地不一样,山西北方多用莜面、其他地方多用麦粉,北方的多拌成蚕豆块儿、其它地方多拌成高粱米大小,大概是因为莜面本身是熟的吧)。
“垒”指的是把拌好的东西“垒”成一圈儿,锅底要留空。
“焅”是一种烹调方式,指在锅底留少许水,迅速大火上气、改微火,然后焖几分钟至锅干结微黄锅巴,然后淋植物油、细葱花、用铲子反复翻动。这种食物叫“焅垒”。
因地方方言和写白字:块垒、傀儡…都是它
3、揪片儿:叫法更多,山西各地都做这种面食,有时候你得看了实物才知道说的是揪片子。总的来说,爱吃刀削面的地方揪片子就不太流行,相对刀削面,这揪片子不顶饥。
和面宜软不宜硬,醒好,擀薄,切大致的宽条,然后直接揪进锅里。
还有种“水揪片”面更软,和炸油条的面那样软,直接把面放水盆里揪,不然就黏手上了。
这类面食吃法多样,大致上分炝锅或各种浇头(地域特征明显)。
4、掐疙瘩:主要是洪洞、介休这个区域家庭常吃
手持面团直接掐进锅里,面硬不强调醒发。
吃法可以炝锅、浇头、炒。
请仔细去看看掐、揪这两个动词的含义,这代表了晋语区保留的大量的古动词,现在书写上已经不多见了,但你合并到有限的几个动词里往往就词不达意了:
掐是用食指中指指甲切、拽下一块来。
揪是用食指中指指头头节肚儿捏住连折带拽。有些地方把揪片儿叫“撅片子”。
要讨论山西面食就要看看人家具体怎么操作的,还要懂当地土话与普通话的不同发音用哪个词,不然容易闹笑话。
比如这个“掐”,在掐疙瘩的地方比如洪洞一带读“切qie”音。
假如每分钟死亡人数超过105,那么世界上总共有八场大的灾难超过这个数字,其中有些是人为的。
第八 长崎核弹
死亡人数:六万-八万
持续时间:0.5分-1分
平均每秒死亡人数:1.556
第七 广岛核弹
死亡人数:九万-十二万
持续时间:0.5分-1分
平均每秒死亡人数:2.333
虽然死亡人数低于我们其他条目,但是死亡率也是极高的。广岛也是仅有的两次使用核武器的次数之一。
第六 洪洞1303年地震
死亡人数:二十万
持续时间:20秒(推算出的大概)
平均每秒死亡人数:10000
1303年洪洞发生的8级地震。 这里曾经是蒙古帝国大城市。这座城市被地震摧毁,令人难以置信。
第五 阿颇勒1138年地震
死亡人数:二十三万
持续时间:20秒
平均每秒死亡人数:11500
它曾经是叙利亚最大的城市,在1138年10月被完全摧毁的8.5量级,根据历史记录,地震造成约23万人死亡。
第四 1976年唐山大地震
死亡人数:二十四万两千人
持续时间:20秒
平均每秒死亡人数:12100
唐山地震的震中位于唐山附近,唐山是当时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1976年7月28日,这座城市和周边地区发生了8级地震。
第三 海原地震
死亡人数:二十七万三千四百
持续时间:20秒
平均每秒死亡人数:13670
民国时期的海原县震级8.5,1920年12月的地震。造成了大约273400万人死亡。
第二 安提拉526年地震
死亡人数:二十五万-三十万
持续时间:20秒
平均每秒死亡人数:13750(平均)
土耳其安塔基亚古城安提阿,公元526年,这场地震迅速吞没了整个城市人口。大火迅速蔓延,摧毁了所有幸存的建筑。
第一 陕西1556地震
死亡人数:八十三万
持续时间:20秒
平均每秒死亡人数:41500
通常被称为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这次事件导致了大量的死亡人数。地震持续时间的平均估计值约为 20秒。 据估计,陕西大约有 8.25级
绝对干货,全河北仅此一篇!藁城区董家庄(北)的来历,又为什么没有姓董的呢?(故事有点长,情耐心看完)
藁城区董家庄(北)是怎么来的?村子这么大没有一家姓董的,这是为什么呢?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话说元末明初的时候,河北、河南、山东等华北平原一带连年战乱,人口大量流失,耕地荒废,一片萧条。明朝成立后,明朝政府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决定从山西移民到那一带。据说移民了几十次,在山西洪桐县一座庙旁成立迁徙司,所有迁徙的人都从这里登记出发。移民们托儿带女,背井离乡一路向东走去。
一家董姓员外家也列入的迁徙行列,董老员外为人厚道,德高望重,可惜膝下无子,老夫妻俩只有一个女儿,视为掌上明珠。董老员外对自己的家仆都很和蔼,深受家仆们的爱戴。出发前,老员外眼含热泪对仆人们说:“我家要搬迁了,给你们每人几两银子做为盘缠路费,你们也各自回家吧!省的跟我一块儿受累!”张全、刘忠、王强、赵四这几个仆人一听也都哭了,纷纷说,“我们哪还有家呀!父母都死的早,您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啊!我们都追随老员外,照顾老员外一家”。只有一个仆人要照顾生病的老母,留了下来。
张全他们四个都跟着老员外一起搬迁。套上两辆马车,一辆拉人,一辆拉东西,就这样恋恋不舍的上路了。离家很远了,他们回头再看一眼自己的家乡,只看到寺院里那棵高大的槐树,树尖上一个老鸹窝在风中摇晃,这一画面永远定格在他们的脑海里。
一路上餐风露宿,风雨兼程,是历尽磨难。渴了,找点水喝,饿了,仆人们埋锅造饭,天黑了,运气好,找个小旅馆,运气不好,随便找个地方睡一会儿,天亮继续赶路。董老员外上了年纪,那受得了这般折腾,行走二十多天就病了。
这一天,来到一片小树林(董家庄村现在的地方),老员外病情加重,不能再走了,四个仆人搭上帐篷,暂时住了下来。不过没几天,老员外重病不治便去世了。办完丧事,张全跟刘忠、王强、赵四说,咱们也别走了,董老员外对咱们恩重如山,就住下来一边给老员外守坟,一边照顾老妇人和小姐,大家都同意。
他们开了几块荒地,以保障生活上的自给自足。接下来的日子里,陆续有搬迁的人路过这里,张全他们深受老员外影响,都为人厚道,对路过的人提供饮水食物,不愿长涂奔波的也住了下来,张全等人都给他们很好的照顾。
一晃几年过去了,小姐在众人的撮合下嫁给了张全,不久老夫人下世了,刘忠、王强、赵四相继也都成了家。陆陆续续定居下来有杜姓、崔姓、岳姓等人,发展成为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了,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儿的都爱找张全商量,张全也尽力帮助别人。
在张全的倡议下,决定为小村庄提个名字,张全他们都受董老员外一家的恩惠,为报答董老员外,决定提名“董家庄”。每到清明节,张全他们总忘不了到董家坟给董老员外烧纸祭祀。
十几年过去了,张全没事儿的时候总爱跟孩子们讲那过去事情,说我们的老家在山西洪桐,那里有棵大槐树,大槐树上有个老鸹窝!
董家庄,现在已发展成为一个七千余人的大村庄了,岁月沧桑,年代久远,董家坟已不知在什么地方了!董员外虽断了香火,可董老员外处事为人的高尚品德在董家庄传承了一代又一代!2021年初的疫情,让董家庄人空前团结,村委会成员俯首为民,兢兢业业;志愿者不辞劳苦,无私奉献;全体村民密贴配合,共克时艰,终于打赢了疫情防控战。疫情后,董家庄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新时期的到来!
1565年,一女子被五花大绑,扔在河边。族长扔下一把刀,大喝道,“动手!”李时珍一把拦住, “后退3步,先让她洗个澡!”
李时珍不但悬壶济世,还爱打抱不平。
那日,李时珍采药归来,突然听见村口的河边,一个女子放声大哭,“妈呀,我冤枉啊!”
一个老妇人抱着她,欲哭无泪,“儿啊,族长限你今日自尽,为娘也救不了你!”
李时珍上前一问,这才得知,近几个月来,女子总是头昏、吐口水,饭量大增,人却一天天瘦下来!
更反常的是,女子的肚子,竟一天比一天大。
母亲吓坏了,忙请了个郎中,哪料,那郎中破口大骂,“《本草》上根本没这个病,她肚子大是因为不争气,做了见不得人的事!”
恰好父亲喝多了酒,一听这话,对女儿又打又骂,还捅到了族长那里。
没想到,族长勃然大怒,“丢人的东西,立刻去死!”
父亲酒醒,后悔不已,可族长的话,谁敢忤逆?
母女哭作一团,围观的村民,顿时炸成了一锅粥,有人骂她不规矩,还有人为她喊冤。
李时珍十分疑惑,忙上前观察。只见女子眼球突出,脉象紊乱,与《本草》上的症状,都不相符。
他又询问女子爱吃什么,女子哭着说,“香炒食物,只是,每次吃完后,都感觉鼻孔和喉咙里,有虫子在爬。”
李时珍一听,又闭住眼睛,重新切脉。正当他要开口时,一个威严的老人走过来,“啪”地扔下一把刀,冷喝道,“别折腾了,动手!”
女子惊恐尖叫,“先生救命!”
李时珍噌地站起,一把拦住,“别着急,请退后3步,让她先洗个澡。”
众人一头雾水,女子更是拼命摇头,“众目睽睽,怎么洗?”
李时珍笑而不语,请女子的母亲,熬一罐鸡汤端来,放在一张条凳下,顿时,香味四溢。
随后,他让女子撩起长裙,坐在凳子上,用被单紧紧围住四周,使鸡汤味不能散出。
原来,他是让女子“熏蒸”,并非真的洗澡。
不一会儿,女子就惊叫,“母亲,我怕,有东西钻出来了!”
一炷香后,撤掉被单,女子的脚下,竟密密麻麻爬满了小蚂蟥。女子的腹部,也小了一圈。
随后,李时珍将鸡汤端起,让女子喝下,并用泥巴,混合一些药末,让女子服下。
第二天一早,女子竟恢复如初,精神抖擞。母亲十分纳闷,特意登门请教。
李时珍解释说,女子来了月事后,将贴身衣物晾在屋檐下,小虫子爬进去,不幸感染。
徒弟庞宪一边录入《本草》,一边兴奋地问,“师傅用药神了,可还有什么奇方怪药?”
李时珍哈哈大笑,讲起一桩陈年旧事。
当时,富顺王的小世子,爱上了一个美人,为此茶饭不思,得了相思病!
按理说,凭世子的权势,什么女人得不到,可偏偏他爱慕的人,是玉堂春苏三——书里编造的美女。
因为得不到,他整日精神恍惚,胡言乱语,老王爷愁得头发都白了。
一日,楚王带着李时珍,登门拜访,恰好看到世子胡闹,扬言找不到苏三,就一头撞死。
富顺王羞愤不已,竟要一刀劈了他,李时珍连忙拦住,“王爷别急,我有办法。”
第二日,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婆,自称受李时珍所托,来拜访世子。王爷一听,立即放行。
老婆婆却提出个要求,“把王妃最好的衣服首饰,全部拿出来。”
王妃一脸嫌弃,王爷却救子心切,连骗带哄,将王妃的胭脂钗环全搬了出来。
只见老婆婆左挑挑、右选选,将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丫鬟们见了,都鄙夷地说,“一把年纪了,也不嫌丢人!”
老婆婆却充耳不闻,走进世子的卧房,一屁股坐在床沿,拉着世子泣不成声,“殿下对苏三一片真情,我如何吃罪得起?今日唯有以身相报,与殿下长相厮守!”
世子大惊失色,“你是哪里来的?苏三在哪?”
老婆婆含泪说,“听闻殿下一片痴情,我特地从山西洪洞县,一路奔波到此,只为与殿下结为百年之好。”
世子气急了,他的苏三,分明是曼妙少女,怎么会是白发老妇人?
老婆婆却理直气壮,冯梦龙50年前写的书,她就20多岁,如今已78岁,哪里不对?
世子仰天长叹,苏三梦醒!不久,身体也恢复如初。
庞宪听得惊心动魄,李时珍却顾不得感慨,重修《本草》,不能停!
师徒二人散尽家产,九死一生,尝百草、集偏方,整整27年,终于完成了巨著《本草纲目》!
万历八年,李时珍拄着拐,含泪道,“愿乞一言,以托不朽。”
太仓王世贞震惊不已,提笔写下: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
如今,我国著名学者张文杰,经过多年整理,将其译成白话文,编著彩色图解《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六本古代医学著作。
书中有1892种药,包含了上万种药方,以及食物相生与相克的法则,无论是女性想滋阴美容,还是男性想治肾虚亏,在这本书中都能找到办法。
喜欢的朋友,点击“看一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