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在朝鲜战场,蒋诚一人歼敌400多名,立下赫赫战功,复员回家后,却因有关部门写错一字,苦干33年临时工!
1928年,蒋诚出生在合川县隆兴乡一个贫寒的农家,21岁那年,他毅然参军入伍,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并很快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机枪手。
1951年3月21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时任机炮连副班长的蒋诚跟随志愿军第12军,正式入朝作战。
在朝鲜战场上,蒋诚冲锋陷阵,毫不畏惧,其中最惊心动魄的,就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的生死考验。
1952年10月14日,企图夺取上甘岭的美军,向扼守要塞的537.7高地发起了疯狂的炮袭。
顿时,铺天盖地的炮弹倾泻下来,我军防御阵地上的地表工事全被夷为平地。
而扼守高地的我军战士们,不仅伤亡惨重,而且断水断粮,一度陷入绝境之中。
在这危急时刻,蒋诚的部队抵达上甘岭,投入到血战之中。
他利用重机枪占据有利位置,娴熟而冷静地将一颗颗愤怒的子弹射向敌人,一举歼敌400多人,还干掉了美军的一架重机枪。
激烈的战斗中,美军的战机有恃无恐地低空盘旋,投弹轰炸。当敌机俯冲下来时,蒋诚瞄准机头猛射;战机飞过后,他就追着机尾射击。
凭借精湛的技术,蒋诚很快就击中了战机的油箱和发动机。只听见“轰”的一声,那架敌机冒着黑烟坠入山沟中。
就在蒋诚不断射击之时,一发炮弹飞到他的旁边,轰然爆炸,一块弹片划过,一下子将他的肚子划开了一道大口子,肠子竟和着鲜血流了出来。
杀红了眼的蒋诚,一把将肠子塞了进去,怒目圆瞪,朝敌人继续射击。
战友立即夺过他手里的枪,将他拖到后方抢救,这才保住了性命。
在上甘岭战斗中,战功赫赫的蒋诚荣立一等功,志愿军司令部将一封立功喜报寄给了蒋诚的父亲。
1954年,蒋诚随部队回国,之后前往浙江驻扎,其间又因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
1955年2月10日,蒋诚服从国家需求,选择复员回家。
荣立一等功的英雄,光荣返乡,理应受到人民的欢呼,得到政府安排的工作和各种生活补贴。
可是,蒋诚是抗美援朝一等功臣的身份却无人知晓,他也不曾向除了亲人以外的其他人透露。
从此以后,蒋诚变成了一名极为普通的农民。
1964年,为了发展经济,蒋诚的家乡开始推行蚕桑养殖。因为蒋诚的养蚕技术过硬,有人便提议聘请他为蚕桑站技术员。
知道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后,蒋诚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成为了一名编外临时工。
当技术员的日子里,蒋诚起早贪黑地到各个村子实地指导,每天都要走十几里山路,将他的技术手把手传授给村民。
最忙的时候,一连好几天都不回家,而临时工的工资却低得可怜,挣得钱还不够全家糊口。
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家里都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妻子只好用蒋诚的旧衣服改了给孩子们穿。
孩子们长大后结婚,家里贫穷的连几桌像样的酒席也没置办。
生活如此贫寒,蒋诚却毫无怨言,也从未向上级反应过自己的困难,还将自己的军功章藏了起来。
蒋诚的弟弟实在看不下去了,多次劝说蒋诚跟政府把情况说明,改善一下家里的境况。
但蒋诚总是摇头:“不要给国家添麻烦,我能活着回来,就是万幸,那些牺牲的同志才是最应该照顾的。”
这样平凡而清苦的临时工,蒋诚一干就是33年。
1988年,合川县准备将县里的一些突出人物写进县志。工作人员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了一张一等功的喜报,而喜报的后面却写着:由八区退回,查无此人。
工作人员立即意识到这份一等功喜报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因为喜报没有送达,使得一名一等功臣没有得到他应有的待遇。
于是,工作人员便开始四处探访,最后得知,因为有关部门将”隆兴乡”错写成“兴隆乡”,导致这份喜报无法送达。
最终,在一番努力之后,工作人员终于找到了隐藏30多年的蒋诚。
消息一经传开,整个合川县为之震惊,大家才得知这位普普通通、任劳任怨的临时工,原来是一位荣立一等功的战斗英雄。
很快,合川县政府为蒋诚恢复了一等功,给予带编制的正式工身份,享受职工待遇。
得知他的境遇后,大家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您从战场回来,这么苦,为什么不向组织反应?
蒋诚总是严肃地回答:“党员不能给组织找麻烦!”
如今,90岁的蒋诚安享晚年,平静而淡定,只有腹部的伤疤还记忆着那场惨烈的战争。
英雄无言,初心不改。一等功臣蒋诚深藏功名,无怨无悔,用无言的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铭记!
资料来源:当代党员:《传奇老兵蒋诚:英雄无言 初心不改》
作者:秋月
编辑:剩草
#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