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制蒜香纸包鱼;
蒜香酱配方;
蒜粒1200克,糟辣椒300克,蒜蓉辣椒酱200克,二荆条泡椒200克(粉碎),泡姜末100克,大蒜粉20克,十三香6克,蒸鱼豉油500克,鸡粉100克,鸡精100克,柴门清肠粉80克,猪肥膘250克(切丁),红油500克,
锅内加入肥膘丁小火熬制成油炸渣,加入红油烧至四成热,加入蒜粒,糟辣椒,泡姜末熬制水份快干时,加入蒜蓉辣椒酱,二荆条泡椒熬制出香味(辣椒微微发白),加入鸡粉,鸡精,大蒜粉,柴门清肠粉,蒸鱼豉油拌匀倒入盆内即可,
制作过程;
草鱼一条(900克,宰杀清洗干净,改花刀),老豆腐200克(切厚片),土豆片200克,洋葱丝50克,蒜苗粒10克,姜丝10克,大葱粒30克,花雕酒10克,廖糟汁10克,胡椒粉2克,盐5克,蒜香酱250克,大豆油80克,
将老豆腐,土豆飞水连同洋葱丝放入油纸内
将加工好的草鱼,加入姜丝,大葱粒,花雕酒,醪糟汁,胡椒粉,盐抹匀腌制二十分钟,
将腌制好的草鱼清理干净,把蒜香酱均匀的抹在鱼上面(里外抹均匀),用油纸包起来,
烤盘预热加入大豆油,把裹好的鱼放在上面中火烤制十分钟(中途晃动几下),
烤好后打开油纸,撒上蒜苗粒即可,
柴门无犬吠屋内无啥图麻雀戏枇杷好好美食它
梅雪飞霜上联:柴门无犬吠;下联:麻雀戏枇杷;* *《空村》石径幽深翠影斜葱茏碧树隐农家半掩柴门无犬吠…………………………?惊闻麻雀戏枇杷(斜:拼音xia)*上联:一树枇杷迷小鸟;*上联:石径幽深斜翠影。诚请师友随兴落笔,留墨添香。
#情满端午#【故乡的米粽,体味童年的味道】
说来惭愧!参与“情满端午”的话题讨论即将结束,这才发现忘记了“粽子”的存在,这种“灯下黑”实在是有点尴尬,草率了!
端午节的粽子看似平常,就如同家家户户的每一年的“年夜饭”,被寻常百姓津津乐道。然而仔细品味,大江南北,各地有各地的特色。
作为一个富有纪念意义,有季节特色的美食,无论如何,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习惯,大概是它的共性。如同一个标签,看到有表及里的制作手法,以及品尝其中滋味,立刻便有了地域文化差异。
我的家乡,地处陕南一个山清水秀的县城,我对于家乡米粽的记忆,还完全停留在童年时期。与其说那是舌尖上的粽子,倒不如说是儿时端午节欢乐的记忆。
陕南人包粽子,离不开当地土生土长的槲叶(图四)马莲草(图三)和羽叶(芦苇叶·图二),煮过的槲叶备用(图一)。
槲叶是指槲树的叶子,其形大如荷叶,为多年生灌木,木不成材易弯曲,且生长缓慢;羽叶是指芦苇叶,主要是缠绕在槲叶外整型,大米不易露出,还有就是为粽子增香;马莲草有韧性,从中间劈开,用于捆绑粽子。这三样植物采摘回来后都需要水煮,反复搓洗干净方可使用。
上个世纪70~80年代,那个物资匮乏的小县城,这些东西虽为平常之物,但每年的端午节却也待价而估。那个年代家里负担重,即便是很便宜也觉得掏钱买实在是不划算。
然而,要想吃上粽子除了糯米、面豆和红枣这些主要食材可以去粮店购买,辅料买不到怎么办?那时没有如今的超市,更没有网上购物所谓不怕买不到,只怕你想不到物品。
不用花钱,还得吃上粽子,这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那就得“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为了满足自己的味蕾,安慰自己的馋虫,只能和年纪大有经验的人一起去野外摘。
80年代的老家县城,只记得那时的天总是很蓝,正宗的“故乡蓝”,作为孩子总觉得日子过得很慢,总想着长大了挣很多钱,就不必任何事情都得自己干。
那时的老家县城,周边还有很多芦苇荡,绕过小城边的洛河里,还常常能见到娃娃鱼和黄鳝,南山脚下荷叶亭亭玉立,周边还有成片的稻田,一到周日和暑假这里便是孩子们的生态乐园。
想想那时的家长很放心,家里的老大带着弟弟妹妹四处游荡,就不怕“狼外婆”和“灰太狼”,孩子们很惬意,大人们似乎都很忙。
所以说“打槲叶,采羽叶,割马莲”,别说是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是行家里手,就是县城长大的也一点都不陌生。等到这些辅助材料准备停当,包粽子就是大人们的事了!
如何包粽子?
看似简单,其实是个熟练活儿。记忆中母亲包得最快,外婆包的花样最多。那个年代,但凡上了点年纪的大妈大婶都精于此道,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前一天,整个小院洋溢着的除了浓郁的粽香,还有相互帮忙,各家各户互赠礼物,那一派祥和的节日氛围。
家乡的粽子并不是南方那种三角形、锥形的,而是长方形,有的单独一个,有的两个缠在一起,表示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图五·家乡的槲叶米粽)。
@兵法天下 如是说
家乡的粽子,如同淳朴温良的故乡人——憨厚简单。所以多是白米或糯米、配赤豆或者云豆、大枣,食用时撒白糖或蜂蜜即可,这样更能品尝出它的原汁原味,自然的清香。
这种味觉的记忆刻骨铭心,它不像南方的粽子花样繁多,配有火腿、咸鸭蛋黄、五花肉等那么丰富多彩。这也许缘于华夏大地的地大物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
离开故乡多年之后,我常年游走于全国各地,才明白端午节的粽子还有咸口味和带肉的那种;还有就是粽子并非只有特定的端午节才能吃到,江浙一带人的早餐可以天天吃,如同北方人早餐的豆浆、油条、包子、稀饭、豆腐脑、糊辣汤一样。
说句实话,我从小对粽子不是太感兴趣,主要因为剥粽子太麻烦,吃完手上和嘴巴上似乎抹了一层胶水,这大概是很多男人的通病,同意的请举手!
每一种事物也只有赋予了一种情怀,才能一脉相传,每一种食物只有在最美好的时光里,才能让人刻骨铭心。端午节的粽子也只不过是一个载体,由此而引发的种种记忆,一生中最值得珍惜。
@兵法天下 有诗曰
《金缕曲•童年记忆》
过雨乡村屋,翠含烟、柴门犬守,石阶苔绿。
遥记儿时池塘戏,涉水游鱼乐趣。
母来唤、晚归小筑。
夜静挑灯针线补,到黎明、一唱雄鸡旭。
晨露透,延幽谷。
而今常梦重修竹,感泉恩、行道一诚,诵经千福。
琼树开花香浓意,碧水流觞酒熟。
出茧蝶、冲星火浴。
晚扣归舟舷系月,醉瑶台、倾听摇篮曲。
自在度,众山沃。
#情感美文# #情满端午# #生活随感#
#生活琐事#
本该是放寒假的日子,今天接到通知,又去中心校参加教育教学课改培训会。
下午一点左右,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厨房上炊烟袅袅,厨房内蒸汽四溢。走进厨房一看,原来婆婆烀了一盆蹄冻、一盆辣豆子,还做了一盆酵子。
我说:“妈,这些美食,我不是说等我放假才做吗?你怎么做了?”
“你有空吗?你看哪一天你闲过?当老师真辛苦!你吃饭吗?快尝尝我烀的辣豆子!”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
都说婆媳难处,我和老公结婚二十余载一直和公婆生活在一起,我们从未闹过矛盾,有人问我秘诀是什么?
你把婆婆当妈待,婆婆帮你当女儿待[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罗江有个赏梨花的地方叫春花秋月,梨花一枝春带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罗江
有着一种绝不可错过
如画般的花海美景——梨花花海
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这个赏梨花的地方叫春花秋月
“春花秋月”以田园诗风、桃李香径、柴门芳滨、花间草堂、竹里人家为背景,以山水田园诗的人文意趣为源流,借大井铺“明清古驿文化”、大井(古井传说)、女儿坟(罗江四大名墓)等乡土历史文化题材,营造自然清新、闲逸静美的体验空间和现代原生态农耕文化,感受醉月迷花、回归田园的生活方式。
错过今朝就是一年....
去罗江春花秋月赏梨花不仅免费而且还有当地美食“红烧鹅”也十分地道,从成都出发导航大井村春花秋月即可!#走吧自驾去旅行# #德阳头条# #春暖花开好时节#
[红脸]最开始的时候,日本也是一个食肉的国家,但是因为自然灾害与佛教的原因,从飞鸟时代开始,日本就已经有了禁肉的行为。
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在公元675年,日本天皇发布了第一个正式的“肉食禁令”,该禁令的大体意思为:
每年的农忙季节(即四月初至九月),所有人禁止食用牛、马、狗、猴、鸡五种动物的肉,除此之外的时间,允许大众食用禁令以外的肉食。
而之所以上述的这五种食物不允许食用,一是为了保护动物的自然繁衍,二是因为这五种多是人类可以利用的动物。
但是这道禁令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这导致后面有数位日本天皇不断在此基础上,颁布诏令,让日本民众停止食肉。
但是他们所颁布的条令并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采取了一定的强硬手段。
到了奈良时代,除了不允许百姓食肉之外,还不允许百姓杀生,甚至还颁布了一系列的动物保护法。
但此时的日本贵族对于肉食的追求根本无法断绝,他们特别将一些肉食制成药补的食材,以治病为由,过一过嘴瘾,即使被发现,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到了平安年代,日本的禁肉行为却是愈演愈烈,原本还偶尔过一过嘴瘾的日本贵族。
此时对肉类食品深恶痛绝,直接以食用肉类为耻辱,这也导致当时有很多贵族,因为身体虚弱患上了肺结核、低血糖、佝偻病等疾病,甚至有很多贵族英年早逝。
日本贵族的想法之所以在两个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佛教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日本的古代,由佛教发展而成的禅宗极度盛行,僧侣、禅师们的社会地位非常高,除此之外,日本的统治者想要更好地掌控大权,便将这种宗教的力量通过各种政治纠纷,潜移默化的植入到大众的心中。
这时候的佛教之人不仅可以自由出入天皇与幕府的大门,他们的所言所行都会影响着日本的政治与军事。
日本的士兵们,一边拿着武器残忍拼杀,一边又期盼着自己可以得到佛祖的庇护,他们的口袋中时时装有神殿求来的神符,希望他们的灵魂可以升天。
在佛教不杀生的思想影响之下,平安时代的日本到了全国禁肉时期,每天只吃蔬菜谷类充饥。
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巴蜀之地却在不断研究着各种美食。
[舔屏]日本的飞鸟时代至平安时代的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隋末唐初,并一直到了宋朝后期,而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巴蜀的民众却是爱肉如命。
在《隋书》之中,曾记载了一段关于巴蜀人的饮食习惯,里面写道: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里面的一句“食必兼肉”,便道出了巴蜀人对肉类的热爱。
而到了唐宋时期,巴蜀地区的主食种类越来越丰富,而在众多的种类之中,小麦与稻米最受巴蜀百姓的欢迎,但是他们并不是简单的把小麦与稻米简单的蒸熟当做米饭,而是利用两种原材制成了几种具有特色的主食。
例如冷淘面、金羹玉饭、插肉面、生熟烧饭与青精干腿饭等等。
其中,冷淘面与现在的冷面非常的相似,但是要比现在的冷面更加丰富,它会制成各种不一样的汤汁,再配上诸多的小菜与鱼肉,非常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金羹玉饭的主要原料就是稻米,有一种做法是将稻米与鸭肉相结合,相当于现在的鸭肉饭;另一种主要将鯮鱼加入到稻米熬成的羹汤中,相当于加入鱼肉的米汤。
而这两种吃法,都体现了,巴蜀地区的人民对于饮食的热爱。
而除了上述的主食之外,巴蜀人对于肉类的饮食也极度地注重,因为巴蜀地区物产丰富,各种肉食都极为丰富,例如鱼肉、羊肉、猪肉与鸡肉等等都是巴蜀人的餐桌常见的美食,而在烹饪的手法上,巴蜀人也已经有了现代烹饪的雏形。
例如在制作虾羹时,他们也会先将鲜虾的头、尾、足等硬壳去掉,将里面鲜嫩的虾肉用刀切成薄片,然后依次加入鸡蛋、豆油、酒、瓜子仁、豆粉等调料调匀,以保证虾肉的品质不受到损害。
随后将刚才去掉的虾的头尾足等部位用清水煮至滚烫,去渣备用,然后将猪油与少量的蒜末炒熟,将虾肉与备用汤汁倒入其中,水至滚动即可取出,不可太熟,以免破坏虾肉的美味。
通过虾羹的制法,我们可以看出,巴蜀人对于美食的讲究工艺以及食不厌精的态度。
而除了现在市面上常见到的一些食材,巴蜀人还会吃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食物,例如熊肪、鸠脍、雪蛆、浮蚁等等。
可见,就在日本全民禁肉的时间里,中国巴蜀地区的人民对饮食非常地讲究,不仅烹饪的手法越来越娴熟,还在不断研究新的美食。
一个时间之下,两个地区的饮食竟然有如此大的差距,这既是地理环境的差别,也是思想与文化上的差异。
[微风]由于长期的禁肉习惯,导致日本人的营养普遍跟不上,平均身高越发矮小。
直至明治时期,西方人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日本派出大量人员去西方各国学习,看到外国人普遍身材高大,追根溯源才发现,这是他们的饮食出了问题。
因此日本官方规定,小学生们必须保证一天一斤奶的饮食,而极度厌恶肉食的天皇也一反常态,开始带领民众吃肉,这才让日本的饮食发生了质的改变,让现在的日本料理中,可以随处看见肉的踪迹。
参考资料
《日本书纪》 《隋书》
这两年做了几个污染环境罪的案子。
当事人都是很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要不是为了给家里搞钱,也不会身陷监牢。但他们老婆对自家男人的态度却令人玩味。
其中一个案子是大案,男主起码大几千万的身家,进去快两年了,判决还没出来,只得在看守所苦熬。
太太和公子在外面积极接手公司业务,买房置业,美食华服,请律师却只肯付最低价。男主几次提出要家人去走走关系,太太也没认真花心思去搞。
开庭前还久不久问一下案子,开完庭就再也不打扰我了。这大半年了还没下判决,家属也不问。
最令人称奇的是,公子在老妈面前对老爸的称呼居然是“你老公”。
另一个是小案,男主是出力做活路的底层,误触法网。案情不严重,从进去到出来半年而已。
男人进去了,女人不但一肩撑起整个家,还抠出钱来为男人请律师。费用虽然给得不多,但态度极客气。时常联系律师问案情,律师让整点啥材料马上去弄,让过来办公室签字啥的马上就来。
律师每次去会见,女人都殷殷切切让捎进去好些话,家里这个事怎样了,那个事要怎样,你放心,你保重,你多吃点。
两个案子做下来,十分感慨。金玉满堂,人心冰凉。陋巷柴门,夫妻情深。
唐贞元九年冬天,申屠澄独身去汾县做县尉。在真符县东的山林遇到暴风雪,在一家农舍避雪,遇到一位美貌女子,申屠澄娶其为妻,谁知道此女竟是虎女。
申屠澄在山林里骑马前行,狂风暴雪肆虐,身下坐骑驻蹄哀鸣,不敢前行。茫然四顾,申屠澄发现前方白雪皑皑的森林里,一间茅屋吐着阵阵炊烟。
申屠澄喜出望外,牵马涉雪前去扣门。一老头打开屋门,茅屋内狭小紧隘,屋内生着火盆,火盆旁坐着一个老妇人和一个美貌少女。
老头热情好客,红光满面嗓音宏亮,把申屠澄让到火盆边。老妇去内屋取来腊鸡腊肉,在火盆上架起吊锅,与少女做饭招待申屠澄。
申屠澄与老头饮酒讲古,谈笑欢洽。老头虽在山林之内,见解颇为不俗。申屠澄与老头谈论之余,偷眼看那持勺坐于炉前的少女,觉得她肌肤如雪,面若芙蓉,虽是粗布衣裳,但比起长安城里的名姬,清秀脱俗卓然出尘。
申屠澄一时无法自已,心动难耐。老头却是千杯不醉,一边饮酒一边笑眯眯地看着这个决心做登徒子的小子。
申屠澄鼓足勇气对老头说:“雪夜寒冷,也请尊夫人和小姐一起来喝酒吧。”老头笑而不答,老妇人牵着少女裙子,给她倒上酒。
少女几杯酒喝下,香腮飞起嫣红,将袖子卷起,手腕镯子叮当作响,与申屠澄行令猜枚。申屠澄哪里是这父女对手,黄酒杀喉,一双色眼在少女身上乱转,拉着老头的手,说自己尚未娶妻,要他把少女许给他,嘴里就岳父泰山老丈人地乱叫起来。
老头喝得烂醉,胡乱地应答着,不久就垂下头来,酒杯也丟在地上。老妇搀扶着进内屋睡下。
火盆旁,申屠澄与少女暧昧的围炉饮酒。申屠澄醉意朦胧说道:“你读过书吗?我诵一句诗文,看你可能对上:厌厌夜饮,不醉无归。”少女嗤嗤笑道:“读书人就是一股子酸气,现在外面雪落如麻,你能归哪里?”
申屠澄催道:“快点,轮到你了,你也说一句话来,不然就喝酒。”少女想了一会儿,脸红红的讲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了,心神摇荡。他知道,这句话是诗经里取出来的,接下句是“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她嘴里犟犟,心中已是喜欢。
申屠澄打趣道:“哪里有什么风雨,分明是风雪满天啊!”女孩道:“那你是风雪夜归人了。”申屠澄戏谑道:“我刚才柴门闻犬吠,不知是哪个小狗在叫呢。”
女孩又气又急,娇俏的模样映照在火光中,如晚霞映面,娇美无比。申屠澄情不自禁伸手将她揽入怀里,强亲她的樱唇,一双手如游鱼般伸入女孩怀中。
第二天早上起来,风停雪霁,新姑爷申屠澄告别茅屋的岳父母,带着满脸娇羞的女孩上路,往汾县赴任。
县尉不过是一个芝麻小官,也没多少俸禄。但是,依靠妻子的贤良节俭,申屠澄在任上过了几年舒心的日子。并且有了一双子女,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申屠澄为妻子写诗一首:一官惭梅福,三年愧孟光。此情何所喻,川上有鸳鸯。妻子却不理他,她忙得团团转,哪还有当年雪夜茅屋和诗谈笑的闲情啊!
不久,安禄山造反,申屠澄决定弃官归隐。一匹驿马一辆破车,停在昔日雪夜饮酒谈笑的茅屋门前。
申屠澄发现岳父母已不知去向,妻子带儿女下车,走进她当年的闺房,墙上挂着一张斑驳的虎皮。
申屠澄看到妻子站在虎皮下,眼里慢慢滚下热泪。当年风姿绰约的少女已经成为儿女成对的少妇,风韵更加妩媚诱人。
“当年你送我的诗,我终于和好了,我念给你听:琴瑟情虽重,山林志自深。常忧时节变,辜负百年心。”妻子手抚虎皮,慢慢念道。
申屠澄听完并不满意:“夫人诗里满是山林气啊,我们一家人当然是一直要在这乱世里守在一起的,怕什么时节生变啊!”
他这么埋怨妻子,却惊奇的发现妻子将虎皮取下,抚去尘埃,将它披在身上。那虎皮舒卷起来,紧紧地将她裹在了中间。
妻子含着泪光说道:“十年前,相公你风雪夜来到茅屋其实就是这个老虎窝,我和父母不过是幻化成人形的老虎,本来要将你当做雪夜的美食。谁让我情孽萌生,让父母放过了你,与你结为夫妻,随你去了人世。
在人世间十年,我常常听到山林的招唤,当风吹来山野的气息,我浑身血液涌动。我终究是只老虎,以后无法再做你妻子和孩子的母亲。
现在回到这里,过去的虎皮尚在,你与孩子就原谅我吧,山林才是我的家。”
孩子们挤在申屠澄的怀里,惊恐地看着变成老虎的妈妈,由后窗像闪电一般跳出去,消失在山野之中。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如果在聊斋里,这只母老虎当然是会留在人间,偶尔在闺中发发雌威。在唐传奇里,她却受山林召唤,拥抱秋日的山林。
唐传奇有股子难得的野气,而聊斋里更多的是奇气,是被儒家和佛教中和过的,奇中有正,正中生奇,不像这样决绝。
聂绀弩讲聊斋里对女性矛盾的看法,其实就是这个意思。记得还是唐传奇里,侠女以结婚为掩护,得以报仇,然后离开丈夫,竟将自己的孩子杀死,以免日后牵挂。聊斋里的侠女固然是回到江湖 却将父子留在官宦之家。
再往前看《山海经》里的西王母,人面兽身,倒是有更多的野气,比较起来,这个故事里的美丽虎女,读过《诗经》,会做五言绝句,实属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