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南浔古镇好吃美食(南浔古镇美食街)

【南浔古镇】 在太湖与钱塘江之间,有一处富庶的平原——杭嘉湖平原,被人们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南浔古镇就坐落在这片土地上,它地处浙江北部湖州市东北角,与江苏省吴江市接壤,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南浔建镇已

【南浔古镇】

在太湖与钱塘江之间,有一处富庶的平原——杭嘉湖平原,被人们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南浔古镇就坐落在这片土地上,它地处浙江北部湖州市东北角,与江苏省吴江市接壤,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南浔建镇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明代万历至清代中叶是南浔古镇经济最繁荣鼎盛的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南浔又是一个巨富之镇,清同治、光绪年间南浔因经营丝业而发家致富的豪富家族达数百十家,其中尤以“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最富有,用动物来做比喻,是对拥有财富多少的形象概括。经济的富庶,带动了文化的繁荣,加上江南地区历来就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因而这里人才辈出,书香不绝。现今南浔还有名为嘉业堂的藏书楼,著名的小莲庄园林与多处中西合璧的大宅院。

古朴的老房子,斑驳的石板路,蜿蜒的小河道,静静的流水声……冬日里去南浔古镇逛逛,当慵懒的阳光洒在寂静的青石板上,每一个拐角,每一个转弯都显得静谧与安逸。

小莲庄

小莲庄位于南浔镇西南万古桥西,为晚清南浔俗称“四象”之首富刘镛所筑的私家花园,又称“刘园”,是南浔五大名园之一。小莲庄由外园、内园及刘氏家庙三部分组成,园林构思精巧,以“园中园”闻名遐迩。外园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刘氏家庙,是小莲庄的主要建筑群,坐北朝南,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正厅和馨德堂等,与园林长廊一墙之隔。

嘉业藏书楼

“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这句民谚是形容南浔在明万历年间曾经出过三个内阁大学士和两个尚书,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过 !" 个进士,有诗句形象描绘了当时南浔古镇的文化教育氛围:“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灵魂,昔日知识分子常常与书为伴。嘉业藏书楼就是一座为读书人营造“灵魂”的安乐窝。嘉业藏书楼位于风景优美的小莲庄旁,占地二十亩。步入朴素的大门,四四方方的藏书楼就坐落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之间。它的主人是刘承干,刘承干继承祖父的遗产,将大量资金用于收购各类珍贵古籍,他个人自幼酷爱读书,他建楼、刻书、藏书对保存与传播中华优秀文明功不可没。藏书楼呈正方形,回廊式两层楼房结构,面阔七间,上下共有库房五十二间,楼下有诗萃楼、宋四史斋,中央厅堂悬挂清末代皇帝宣统题赐的“钦若嘉业”金字牌匾。楼上房间为藏书所用,楼上楼下均有朝向天井的回廊,硕大的天井估计是用来晾晒书籍用的,楼下房间内陈列有大量的雕刻木版,它说明主人不仅仅局限于收藏,还出资聘请雕版工匠雕版印刷。难怪像吴昌硕、王国维、张元济、郑振铎等国学大师都曾来此,据讲鲁迅在当时也有嘉业堂所印的刻本书籍,嘉业藏书楼有“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藏书楼”之称。

南浔史馆

南浔史馆位于南浔西街 79 号,始建于1926年,原为南浔商会旧址,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三进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建筑物。整个南浔史馆分为“辑里丝展厅”、“四象,八牛”图片展、“百名书法名家作品展示厅”和“江南丝竹馆”四部分组成。前进为五开间门厅,二进为会议大厅,三进为中式木结构二层楼房,古朴典雅。整个史馆全景馆综合概括了建镇以来747年中南浔的历史变迁。

张静江故居

张静江故居位于南浔镇东大街108号,系其父张宝善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而建。故居保持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井,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故居显露一种豪华、古朴、幽深的遗风,崇尚一种古朴、自然之美,可谓南浔一绝。2001年张氏建筑群被列入中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间楼

百间楼位于南浔镇东北部,长约 400 米,东起东吊桥,北至栅桩桥,沿河蜿蜒而建,建于明代中叶,相传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他家的奴婢仆从居家而建造的,因两岸傍河建楼百间,又以架长板石桥连接两岸,故称为“百间楼”。百间楼既拥有明代建筑的风格,又具有清代建筑的遗韵,是罕见的江南水乡,同时也是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沿河民居古建筑群。

定胜糕:定胜糕是南浔的名点小吃。色呈淡红,松软清香,入口甜糯,具有春季养生,术后调理的功效,被当地市民用于建房、乔迁、祝贺以及馈赠亲友的祝贺礼品,过年时更是南浔人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

熏豆茶: 熏豆茶是一道以熏豆为主料,加上其他辅料一起冲泡而成的茶点。茶汤绿中呈黄,茶味清香可口,除了提神、开胃还能补充温饱,南浔人将它作为招待亲友及婚礼宴席的首选饮品。

臭豆腐:俗话说“臭南浔,辣乌镇”,就是因为南浔人爱吃臭豆腐。南浔臭豆腐不仅可以油煎而且还能清炖,两种口味各具特色,经口细嚼,回味悠长,久吃不厌,用南浔人的话来说,这是“纯正的南浔风味”。

出门旅游还是多拍点照片好啊!

和小侄女分享旅游照,一张张的划过,记忆慢慢的就起来了。

在苏州吃了很多美食。

在南浔看到了不虚此行的天空。

在长滩岛挖沙。

在敦煌骑骆驼。

在青海湖吹大风,出发的时候还好好的,返程的时候全是雪,白茫茫一片。

我那美好的记忆,开始攻击我。

#头条新人交流小组##云游风物之旅#

赵本山接待来沈阳出差的马云,请他到最好的酒店吃饭,点了3000多元的茅台,还有价值8.8万元的特色菜。

其实,马云和赵本山是同学,两人曾在香港学习CEO课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赵本山是好客的人,很多明星好友来东北,他都会热情招待。

有一次,林志玲来东北演出,赵本山就请她来自家做客,给她准备了一个特制火腿,一刀下去就要上万。

席间,林志玲好奇地问赵本山:我来东北演出并没有告诉你,你怎么知道的?

赵本山笑着说:你来了,满大街都是你的海报,想不知道都难啊。

其实,赵本山就是个细心而热心的人,朋友来了,只要他知道了,绝对会请对方吃饭,叙叙旧。

而这个火腿,也是非常珍贵的食材,李连杰也曾拿它来招待过鲁豫。

鲁豫当时并不知道这道菜的名贵,反而问他:这个火腿有啥独特之处?

李连杰告诉她:这个火腿储存了10年多了,就像红酒一样,时间越长,越名贵。

这个招待用的火腿,是用猪肉花费10年时间制作的,一根火腿就要10万多美元。

说到中国的美食,真的数不胜数,天南海北,各个菜系都有不同的口味。

而在综艺节目《水晶晶南浔 水晶晶女孩》中,我们可以看到南浔古镇的那些让人垂涎三尺的美味,比如双交面、千张包、浔蹄等等,实在是美食的天堂。

最重要的是,这些美食好吃不贵,普通人也能享受得到,是接地气的美食。

你们喜欢吃南浔的那些美食呢?

#春日茶话会#

#水晶晶南浔水晶晶女孩#

为什么这个古今第一吃货,把白酒视为“酒中之光棍”?

万里桥西野老居,五株杨柳宰官庐。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这种“绿衣捧砚、红袖添香”的惬意生活,自古以来就是读书郎梦寐以求的理想。

300年前,就有一位这样的读书郎,实现了这样的理想。

他,就是袁枚。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随园主人,杭州钱塘人。清朝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这是官方正经的评价;民间更接地气的评价是:清代第一号风流才子、高端吃货、鬼故事作家。

袁枚,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也就是1716年,逝于1798年,当时已经是嘉庆帝。82年的人生中,袁枚基本上生活在清代康乾盛世时代,而且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当时富得流油的江南之地,可谓“盛世人瑞”。

袁枚是个天生的才子。他曾写了一首诗,夸赞自己:

子才子,颀而长。

梦束笔万枝,桴浮过大江,从此文思日汪洋。

十二举茂才,二十试明光,廿三登乡荐,廿四贡玉堂。

尔时意气凌八表,海水未许人窥量。

自期必管乐,致主必尧汤。

12岁就中秀才,20岁就被举荐到乾隆皇帝面前,与当朝最有名的文坛宿儒对诗比文。袁枚之才,非一般的牛!这位牛人,甚至还刻了一枚章“十二举茂才”来漏能。

如此才情,引来羡慕者众。袁枚广收弟子,传文讲诗,其中女弟子就不下40人。本文开头的诗,就是袁枚79岁生日时,他的得意女弟子席佩兰献的祝寿诗。

袁枚之才,最得意的不在诗文,而在美食。他的传世代表作,有两部,一部是神怪题材笔记小说《子不语》;另一部就是被称为“吃货大全”的《随园食单》。自古写鬼故事的不少,所以《子不语》不甚有名。而写吃的书太少了,所以《随园食单》很有名。

作为一个好吃、懂吃、会吃的资深吃货,袁枚用自己四十年的美食实践,写成了美食界的“圣经”——《随园食单》。其中的“本味为上”、“五味调和”等理论,至今还被餐饮业奉为行业标准;书中记载的菜肴糕点,现在还频频出现在淮扬菜、上海菜中,可见其影响之大。

袁枚自述,平生所好,好诗、好文、好味、好友、好游、好葺屋,尤以好味为甚。

因为好吃,袁枚在时,就有一些文人雅士封他为“食圣”;现代网络上则封袁枚为“古今吃货盟主”。

因为好吃,袁枚在南京建了座园子,起名“随园”。园中鲜果菜蔬,品种多样;鱼类家禽,应有尽有;美酒佳酿,富藏园中,简直就是一个吃货大本营。

因为好吃,袁枚与当世名厨王小余成了莫逆之交。王小余甚至拒绝了重金聘请,一生陪着袁枚,直到终老随园。

因为好吃,袁枚竟获得了一个“特权”:他云游四方,遇到在别人家吃了好吃的,就派自己的厨子前去拜师学艺。古往今来,这种破坏厨师行业行规而受到欢迎的待遇,恐怕只有袁枚一人能享受了。

可惜的是,这个古今第一吃货,貌似对酒不太感冒。

在《随园食单》一书中,袁枚记述了十种酒,他根据自己的判断,排了序。从第一名到第十名,依次是:金坛子酒、德州卢酒、四川郫筒酒、绍兴酒、湖州南浔酒、常州兰陵酒、溧阳乌饭酒、苏州陈三白酒、金华酒、山西汾酒。

关于山西汾酒,袁枚有一段十分有趣的话:“余常称绍兴酒为名士,烧酒为光棍。既吃烧酒,以狠为佳。汾酒乃烧酒之至狠者。余谓烧酒者,人中之光棍,县中之酷吏也。打擂台,非光棍不可;除盗贼,非酷吏不可;驱风寒、消积滞,非烧酒不可。”

袁枚把绍兴酒比作名士,把烧酒称作光棍,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比喻,更代表了当时的消费潮流。

中国自古喝黄酒、米酒居多。元朝,出现蒸馏酒。清朝,蒸馏酒开始规模化出现。尤其是袁枚生活的乾隆年间,朝廷大力治理黄河。

治理黄河修堤除了沙石土,还需要添加大量秸秆,由此带来了高粱种植面积的大量增加。

高粱作为食物口感差,被看做是杂粮中的杂粮。而酿酒是消化这种杂粮的最有效方法,由此导致清朝中期,烧酒得到大力发展。尤其是广泛种植高粱的山西汾阳等北方地区,高粱遍野,烧坊遍地。山西汾酒,开始名声大显。

黄酒,虽然清朝时还是上层社会的主流酒,但原材料是大米,价格高、产量低,也只有袁枚这样的上层人士才能经常饮用。而以山西汾酒为代表的烧酒,用的是高粱,价格低,产量大,而且比黄酒更利于长期储存,就像袁枚记载的那样:“烧酒若藏至十年,则酒色变绿,上口转甜,亦犹光棍变为良民,便无火气,殊可交也。”所以,清代烧酒在中下层广大民众中得到广泛普及。

黄酒乃名士,白酒是光棍。这是以袁枚为代表的清代上流阶层的普遍看法。这不仅是吃货的口味问题,也是阶层的身份问题。

历史大轮回,口味轮流转。

这位清代才子、古今第一吃货,恐怕不会想到300年后,来自贵州大山深处、用高粱酿出来的茅台酒,会取代黄酒,成为权贵阶层追捧的对象。

也许,袁枚,这位吃货盟主穿越到现代,会在他的《随园食单》中这样写道:“余常称茅台酒为名士,黄酒为光棍。”

#袁枚# #吃货# #清代# #诗词# #白酒# #黄酒# #酒文化# #清朝那些事# #吃在中国# #酒# #品酒#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464462/
1
上一篇你我爱看剧:2023跨年晚会
下一篇 安庆太湖和望江美食哪个好吃(安庆太湖小吃一条街)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