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是陆埠豆酥糖好吃,现在胜陆高架通车了大批慈溪人跑陆埠买,其实以前陆埠也是属于慈溪的//@一笑而过:豆酥糖还是我们余姚陆埠的好吃豆酥糖还是我们陆埠豆酥搪有名
紫梦星空#冬日生活打卡季##致我们曾经逝去的青春# 我家祖籍在浙江宁波,父亲出生在东钱湖畔,母亲出生在宁波鄞县,他们在十几岁时分别来到上海,我出生、生活在上海,东钱湖我只去过一次,宁波去过很多次。 在我童年记忆里,宁波有很多好吃的美食,外婆家总有囤货,三北豆酥糖就是其中一个,它是典型的宁式茶食,也是浙江宁波地方传统名点,老小皆宜。宁波豆酥糖创始于清代,童年时光里总可以在下午外婆家的小椅子上,拿着外婆给的豆酥糖,小心翼翼地打开纸包,一小块放入口中,它口感酥松,很容易溶化,吃起来没有糖渣,也不会粘牙,有一股黄豆香味,最后把纸包里粉末全部倒入口中,一点都不舍得浪费,然后喝一口水,这一刻是美好的享受。
探寻8000年前吃货们的快乐生活,浙江宁波余姚“海鲜饕餮”胜地——井头山遗址,中国最早向海而生的那群野外生存大师们是怎样幸福的存在? #十大考古# #8000年前的海鲜盛宴#
大家一定在脑海里紧急搜索8000年前,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时期呢?
我来告诉大家吧,8000年前这里正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与全新世早中期相吻合,正经历着海岸环境和海平面上升过程。我的脑海中形成的画面是这个遗址四周围绕着碧蓝的大海,对面的郁郁葱葱的小山包在他们1000年后会开启著名的河姆渡遗址的时代(约7000—5000年前 ),也许就是由这里的部分小伙伴搬家过去发展壮大起来的。
接下来说重点啦!这群快乐吃货们的天堂到底都有什么好吃的呢?
通过这次的考古发掘工作,我们了解到这群野外生存大师们是向海而生的,生活在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同时也是浙江和长三角地区首个贝丘遗址 。这群人具有浓厚而鲜明的海洋文化属性,是中国先民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最早例证 。那他们每天必须是“海鲜饕餮”盛宴呀!他们的大小海鲜食谱里有海洋软体动物的贝壳,泥蚶、海螺、牡蛎、缢蛏、文蛤等5大类小海鲜,也有海鱼这类大海鲜,像是海鱼脊椎骨、牙齿、耳石都有发现,表明他们也是捕鱼高手。当然陆上的野味也是必选项目一些猪、狗、圣水牛、水獭等动物也是他们平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怎么样,海陆两鲜,烧烤,水煮,清蒸,红烧(当然啦,红烧就当个笑话吧,那会儿还没有红烧酱油呢[呲牙]) 大家就各自咽口水吧。
另外呢,考古队还发现了很多骨质,石质,木质的各类工具,和陶器等生活器皿。大家也都理解,毕竟在野外生存,制作一些必要的工具和做饭的器皿对于生活的保障和改善还是很有必要的。
像是船桨的发现,背篓的发现,以及渔网工具的发现,那肯定证明了这些野外生存大师们天天赶海,天天出海打渔的。不勤劳工作哪有这么多的美味佳肴,养活自己,养活妻儿老小呢,你说是吧!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我的介绍就到先这里啦,休息,休息一下~~~[害羞]
你喜欢浙江宁波余姚这个参评”2020年十大考古发现“这个项目吗?
欢迎大家留言支持中国考古,谢谢大家[作揖]
#图文创作打卡挑战活动#
余姚生完孩子两天后,婆婆伺候她坐月子,却打包剩菜给她吃。余姚生气地赶走了婆婆,丈夫责怪她不懂事。余姚看着面前的剩菜说道:“妈,这些剩菜是从哪里来的?”但婆婆头也不抬地逗小孙女说:“昨天和朋友吃饭,没吃完就打包回去了。”
余姚忍不住说:“妈,我生完孩子的第二天,你能让我吃这个吗?”婆婆说:“这有什么不好?我觉得很好。”余姚看了一眼说:“这鱼只有头,这红烧肉只有脂肪,这虾看起来不新鲜。我可以吃。孩子喝了我的奶拉肚子怎么办?”
婆婆看着不屑一顾,说:“热一下就行了。我以前坐月子的时候,连这个都没得吃。”余姚直接打电话给丈夫说:“你妈妈把这些剩菜带回来,我吃不下。请快点回来做饭。”丈夫尴尬地说:“我在上班,怎么回去?她没做别的吗?”婆婆看着她,抓起她的手机挂了,扔在床上,看着余姚,一脸厌恶。
然后婆婆说:“我还没说不喜欢你给我生孙女,你就开始挑剔我给你做的菜?还敢跟我儿子告状,挑拨我们母子关系,还有你这样的媳妇?当年我生了儿子,一天后我就起床自己照顾自己了。你都生完两天了,又不是剖腹产。我不侍候了,你自己看着办。”婆婆直接走了,余姚看着女儿。孩子不仅没奶吃,这时候还发烧痛哭。这时她的丈夫再次打电话过来,余姚冲她大喊:“我现在要离婚。我不想和你再过下去了。”当她丈夫回到家时,余姚的眼睛都肿了。他烦躁地看着余姚说:“我妈没说你两句话你闹什么。不想吃就不吃。以后我给你做就行了。”余姚朝丈夫扔了一个枕头,说:“你回来做都什么时候了,你看看时间。快点吧,我早上喝了粥,我能饿着,孩子能饿吗?当初我说请个保姆,谁说为了省钱,谁说伺候我坐月子,看她给我带了什么,这些饭能吃吗?"
她的丈夫说:“我妈妈也是一片好心。”余姚说:“她的好心就是让我吃这些?我生了一个孙女,第二天,让我吃剩菜。”丈夫刚打电话问母亲,母亲也说妻子矫情,丈夫却夹在中间。当年,他的母亲就是不喜欢余姚家是农村的,是他坚持要和余姚结婚,两人才得以顺利结婚。他们也没有和公婆住在一起,婆媳之间联系也很少。余姚的丈夫是想利用这次坐月子的机会,让他们好好相处,缓和关系。此外,这也是她母亲的命令,不要花钱请保姆。现在他只能对余姚说:“她是我妈妈,你不能忍让一下吗?既然你生她的气,谁来伺候你?”余姚没想到她丈夫会说这样的话,所以她说:“好吧,她不必侍候我。而且她最好不要有有求于我那一天。”后来她一时找不到保姆,就给她妈妈打了电话。她妈妈放下家里的工作,匆匆赶来了。当她母亲来时,看到女儿受苦,她安慰她。坐月子后,她匆匆回家。
婆婆直到孩子100天的时候才出现,给了她一个1000元的红包。她在余姚家呆了半个小时,然后又离开了,和几个姐妹出去旅游去了。后来孩子大了,余姚也没希望婆婆能照顾孩子。她和丈夫要上班,只好把孩子送回母亲家,但直到孩子上幼儿园,她才接回孩子。然而,婆婆这些年过得很潇洒她自己有退休金。因此,她经常到处旅行。后来,余姚丈夫的姐姐生了孩子,大姑子身体不好。家里没有人能照顾大姑子。没办法。余姚的婆婆只能去照顾。和她刚开始的待遇相比,婆婆对女儿很好。因为大姑子奶水不好,只能喂奶粉。半夜婆婆给外孙子冲奶粉不小心摔了一跤,导致腿骨折。当她的婆婆住院时
想要余姚去伺候她,余姚生气了,说:“我说过她哪天最好不要有求于我。”丈夫尴尬地说:“我妈说外面的菜不好吃,她吃不下。正如医生所说,需要吃骨头才会愈合得快。你中午和晚上都有时间。你能给她送两顿饭吗?”余姚冷冷地看着丈夫说:“谁爱伺候谁去,她过去对我就是这么说的,我现在就还给她。”她老公说:“你还记仇。她是我妈,我们要孝顺她。”余姚说:“那是你妈妈。你要孝顺她,我管不了。如果你非要找我麻烦,我们就离婚吧。”她老公只能发火,去医院给她妈找了看护。婆婆说:“我躺在床上好几天了,儿媳妇什么时候来看过我。娶这么个儿媳妇有什么用?”余姚的丈夫说:“我不能因为她不伺候你就离婚吧。”婆婆看着儿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90后情感说 :婆婆在余姚坐月子对余姚太狠了。因为她答应在分娩之后照顾余姚,所以她就该好好照顾。可是她拿着剩菜让余姚吃。余姚当然很生气,她的丈夫也不站在她这边。余姚说了几句话,婆婆就离开了。可见婆婆并不是真的想伺候她坐月子。据估计,她不喜欢余姚生女孩。
后来,余姚的婆婆受伤了,没人照顾她,这时候她想起了儿媳余姚,但余姚怎么能忘记婆婆在月子期间不照顾她呢,即使几年过去了,余姚也没有忘记产后的那些事。
所以女人坐月子的时候,如果婆婆同意照顾,就要好好照顾她。如果她不打算好好照顾她,不妨一开始就拒绝这样做,以免被人说对儿媳妇不好。#情感# #婚姻# #我要上头条# #微头条日签#
【旅行见闻】今天一直在路上,高铁抵达杭州东的时候,看到一个老太太拖着大而笨重的箱子,听口音,是河南人。
老太太问乘务员,余姚北到了没。
乘务员小伙说:这列车余姚北不停,你得在宁波站下车再买票返回去。
老太太问了好久,怎么买,在哪买……
最后让孙女用手机操作买票,但是用手机买多30块钱,老太太急眼了,“怎么多这么多?30块钱能买很多东西了,这不是浪费钱吗?”
老太太舍不得,决定在宁波站下车再去售票处买。
我拿起手机,看了看列车时刻表,从宁波到余姚的车,多着呢!其实也不用下车再去售票处买,得绕多大一圈啊……
我一时没忍住,跟她说,等会下车你们不用出站,直接去对面坐反方向的车,上车再补票。
女儿问我为什么管这么多,我说,老人家拖着大箱子小箱子多不容易,就提醒她方便一点的方法啊!
宁波站的检验真是做得细致啊,一共要过三道关卡,不是检查健康码,就是行程码,工作人员也不呼弄,非常认真。
我妹妹惊呆了,她说,在我们老家,工作人员没这么细致。
一路坐了俩小时的大巴,才终于抵达这个小镇。
这里荒凉偏僻,村庄弥漫着海水的咸腥。
但是质朴的村落让人格外亲切。
我订的是民宿,房间很干净,就像回乡下亲戚家小住几天的感觉,付了300给民宿阿姨让她给我们做了顿当地的特色菜。
由于不会吃螃蟹,老板悉心教我们如何剥,哪个能吃哪里不能吃,清甜的蟹肉果真很好吃啊……[泪奔]
我做了几天攻略,第一天基本跟想象一致。傍晚海水一浪又一浪,细沙包裹着脚,孩子们追着浪花,尖叫着狂奔,天哪,没有看过海的人,看到这浪潮汹涌,真的会情不自禁尖叫啊……[泪奔][泪奔][泪奔][泪奔]
妙,不知道被多少枪顶上去的//@好吃嘴0yJO:顶上去的吧//@A辣妹无敌:咋上去的?
升值君郑州平安街社区那个书记翻车,其实我更倾向于认为,她在念稿。我注意到视频的细节,当她开始提到女儿成人礼的时候,有一个明显的声音变化,忽然就开始用假声,就好像从小我们朗读课文那种语气。她在视频里,也多次眼神飘忽,根据我直播和做视频的经验,那就是看稿去了,我在刚玩视频的时候,也是这个毛病。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个稿子她根本就不熟悉,这个事件,可能就是想借这个小事接接地气,结果想露脸把屁股露出来了。她女儿过生日,志愿者还要迎合她点赞,还要转发朋友圈,这到底是官威还是接地气?老百姓心里自有评判。
河南南阳:昨晚同学打电话让去聚会,刚坐一会我起身离开了,这不是我的圈子。
我还在西峡送货,听见手机响了,一看是在浙江余姚上班的同学小飞打来,电话中知道原来他回南阳了,同学小飞在上学时和我一个宿舍,又是上下铺,所以关系非常的要好。
我当时在南阳上学属于外地学生,他是唐河县桐河的,离南阳不算远,经常回家带些好吃的给我,我们也算是好兄弟,他回南阳自然喊我一起聚聚,我说,好的,一个半小时回南阳。
就这样,今天不跑业务了,赶紧回南阳,在路上回想了好多上学时的时光,毕竟我俩又一年没见了,俩人约定了在河南某个饭店,到了南阳已经晚上七点多了,中间给我打了俩电话了。
去卫生间时赶紧把手洗洗,卖了一天胶了,手指上全是胶,因为我和别人不一样,我不仅卖胶,还要教客户如何鉴别胶的好害,怎么洗也洗不掉,洗了半天只能这样了。
想着就我俩,他也不会嫌我脏,我知道他抽烟,车上有烟给客户抽的,我又专门跑烟酒店买了一盒好烟带身上,就这样我赶去和小飞见面,到了饭店门口给他打电话,问他在哪!
他说,就等你了,在666房间快点上来,我一路小跑上去,到了666房间正准备开门,门一下开了,小飞出来了,我赶紧从口袋掏出准备好的烟,他说,就等你了才来,一看我拿的好烟。
开起玩笑了,哎哟,小子混的不错了,不吸烟的人带个好烟,我说,我知道你吸啊!走,进去,今晚喝不好,谁也别想走,一进门看见还有别人,我上前稍稍弯腰递烟,基本礼仪,才发现自己手上全是黑胶。
当时很尴尬,但也没办法,真的没几天洗不掉的,给他朋友递烟时人家看一眼,直接说不吸,三个都是说不吸,小飞说,都别装,你三谁不会,小飞说,我老同学,上学最好的同学。
小飞给我安排了座位,让我坐他旁边,小飞说,这都是我朋友,这位是吴哥,在上海卖医疗器械,张哥在上汽工程师,这是我发小在南阳某工程队项目经理,我一听一个比一个混的好。
小飞说,来不多说了,先整一个,在碰杯时,我手上全是黑胶,就小飞和我碰一下,其他三个和小飞碰在一起,当时觉得太丢人了,手都不敢伸出去,正在这时,那个吴哥掏出软支好烟。
没想到一个个弯腰接住,到我这,直接过去,给了小飞递上,看到这,心里很不舒服,小飞发小起身倒酒,直接跑吴总,张工身边一一倒酒,又给小飞倒上,给自己又倒上,我酒杯空着,让我难堪啊!
小飞说,咋了不让我弟喝了,我马上说,我不能多喝,明天还得送货,小飞说,酒不好是不是,我说,咱兄弟能说这话,那倒上,才第二杯酒就这样喝,我给小飞说,我去趟卫生间。
我快速起身离去,小飞别怪兄弟不辞而别,是我不配这圈子,你的圈子兄弟容不进去,等再有空兄弟亲自摆桌请你好好聚聚,其实回来后想了想,我也让小飞难堪了,我究竟要不要容进这圈子,该不该偷偷一走了之……
#上海头条#太和街位于杨树浦路461弄,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太和街早在同治二年即1863年就有小商贩肩挑担子在此设摊叫卖。到了清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建立太和街商场,也就是后来我们几乎天天买菜的太和菜场。
太和街是老式弄堂房子,大门是左右对开,大门上面门板是可以卸下来的,由于当时没有洗衣机,可以把换下来被子床单放在门板上涂上肥皂后用板刷洗。学生放学回家也可以在凳子放上门板,中间用两快砖上放竹竿当乒乓球台用。晚上把们板插在门上关上门后,在里面用门杠顶上大门,后门则是有门锁,晚上回来的人则走后门。每个门牌号门口有专门晾衣服的架子,如果要洗被子床单会和邻居打声招呼,因为晾晒的地方实在有限。
进了大门口就是客堂间,客堂间基本上都是用来做公用厨房,偶尔也有几家是用来住的,公用厨房就搬到灶披间了,客堂间后面是厢房,厢房的上面有的人家另外搭了一层楼,叫二层阁,大约高一米三四十厘米的高度吧。二层阁楼梯旁边是亭子间,亭子间下面是灶披间。二层阁上面是后楼,后楼前面前楼,也是一栋楼里最好的房子,在前后楼上面的则是三层阁。估计不是上海人都要被绕晕了。所以上海的传统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才能演绎出那么的多动人故事。太和街老式弄堂房子的楼梯都是木质的,从二楼往三层阁的楼梯是活动楼梯。
由于房客众多,也就形成了上海人的特有的称呼。比如住在前楼的夫妻比我们的父母小,我们就叫男的“前楼爷叔”、“前楼阿姨”;住在后楼的叫“后楼娘舅”;住在亭子间的比我们父母年纪大,就叫“亭子间老伯伯”、“亭子间阿姆”,住在灶披间的叫“灶披间阿娘”,和我们差不多一班就直接叫名字。
由于当时一般家庭都是孩子多,经济条件不是太好,所以男女孩子玩的都是不花钱娱乐。男孩子玩的有飞香烟牌子、刮四角片、打弹子、斗鸡、滚铁圈,打乒乓球等。女孩子玩的游戏有跳橡皮筋、抓麻将牌、跳房子、老鹰捉小鸡等。当然,男孩子还有一项好玩的就是组队和隔壁弄堂的男孩子打架。有输有赢,不过也都是点到为止。太和街还有连接两边弄堂房子的过街楼,楼下是小孩子玩耍的好地方
太和街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没有卫生条件的,早上最热闹就是倒马桶,那“哗哗哗”的声音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当时上海人的早餐以泡饭居多,除了酱菜之外,有些家庭会去买油条蘸酱油当菜吃,买油条时为了方便,通常都是自己从家里带筷子买好油条后把油条穿起来拿回家。由于当时没有煤气,家家户户都是烧煤球炉,早餐泡饭就去老虎灶买开水来泡饭,好像是一分钱一热水瓶。也有点煤油炉烧泡饭的
太和街的大弄堂口还有一家专门卖油盐酱醋都杂货店,店面不大,但家常需要的东西很多,记得当时买油盐酱醋都是零拷的,红酱油(也就是老抽)每斤0.27元,白酱油(也就是生抽)0.24元,由于当时都是我去买的,所以记得特别清楚。
太和街靠杨树浦路的旁是一家国营理发店,紧挨着的太和饮食店,供应各种炒菜和汤等。有时家里有客人来就去买炒菜。旁边靠菜场的就是那卖大饼油条的。太和菜场不算太大,但附近也只有一家菜场,所以生意还是很好的,菜场入口处有有专门刮鱼鳞的,入口处不远是买酱菜的,记得当时有一种辣萝卜条很好吃的,每斤0.22元,家里经常买来吃。菜场的工作人员一般都会备一把剪刀,因为当时很多东西都是凭票供应,什么肉票鱼票豆制品票等,一般四口之家算小户,五口以上算大户。菜场靠杨树浦路地方有个长期卖葱姜的老太,8路有轨电车在大连路站停靠时,下班的工人有时就会顺路买菜回家。太和街是前后相通的弄堂,前面是杨树浦路,后面出来走过一条小弄堂就是平凉路,旁边就是平一小学,也就是我读小学的地方。
杨树浦路太和街,现在早已不复存在,曾经居住在那里多年的居民也因动迁各奔东西,但往日那熟悉的生活场景和邻里之间浓厚的情怀,至今仍深藏在脑海中,成为抹不去的美好回忆。
今天我正在上班,突然我接到阿伟的微信聊天,阿伟哭哭啼啼的告诉我,大爸爸大妈妈没有了,我听了愣住了,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才知道我姑父姑妈发生了车祸,他们正在医院抢救,生还的可能性很小。
我父亲只有二兄妹,爸妈生了我两兄弟,由于两兄弟间隔时间比较短,所以我弟弟有父母养着,而我就叫有奶奶和姑妈抚养,从小我姑妈就对我如同她亲生的儿子,每次去玩都不忘带上我,记得有一次隔壁的村发生了火灾,我姑妈背着我往外去看火灾,不小心摔了一跤,我被磨破了皮哇哇大叫,至今记忆犹新。
后来姑妈出嫁了,我姑父是一个军人,他在部队里是一个军官,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他很帅,又很能干。
姑妈有一个儿子,但她对我如同己出,小时候我很喜欢到姑妈家去玩,他们家总有许多我从未见过的好东西,后来我上了大学,放假时回老家没有直达的汽车,我姑妈住在公交车站附近的小镇上 ,所以我每次回家不直接回老家,而是先住在我姑妈家里,等他家里休息好了再回老家,姑妈每次都会给我准备好吃的东西,每次都让我乐不思蜀,记得有一年放暑假,姑妈特地拿出来给我的冰杨梅,她说你放暑假杨梅季节过了,这是特地为你冰着的,还有一次我姑妈为了补我身子,特地给我炖了冬虫夏草炖老鸭,当时我吃了许多冬虫夏草还不知道这是啥玩意?现在想想这要多少钱啊?
姑妈不仅关心我的身体,还关心我的前途,记得刚毕业那会儿,因为家里没路头找不到工作,姑妈姑父利用他们的关系到处为我找工作,后来经过他们的努力,我终于到了余姚市档案局工作,记得刚结婚那会,单位分房子需要37000元,这在当时是笔巨款,家里没钱,我只好去跟姑妈借,姑妈二话没话为我解决了三分之一的房款,当时要是没有姑妈帮忙这婚恐是结不成了,姑妈不仅对我好,对我的妻子也很好,她总是为我们的事业成功而高兴,而我们事业受到挫折,她也从来不会看不起我们。我妻子因为国企改革,工作没有着落,姑妈姑父又动起了脑筋,为我的妻子想办法找工作。现在我妻子已经退休了,还在企业继续留用,我再过6年也要退休了,我姑妈近来胃部动过手术,姑父也得过脑中风,但他们两人相亲相爱,身子调理得不错,但他们安享晚年也不忘关心我,因为我儿子到了适婚的年龄,他们四处托人帮我儿子找对象,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宁波的一家医院,找到了一位脾气性格都不错的姑娘,我们很高兴,姑父姑妈作为媒人他们也特别高兴,我们打算在今年10月份举行婚礼。前几天我们亲家邀请我们到他们家的杨梅山摘杨梅,他送我好几箱白杨梅,我们拿了一筐给姑父姑妈送去,姑父姑妈很高兴,姑父气色很好,脸色红润,他们两人身体不错,我真替他们高兴,临走时姑妈还拿出两只大红包,大的一个是她送给我儿子的婚礼礼金,小的一个是我表弟的礼金,我说我的请帖还没发,你怎么先送我了?姑妈笑着说早点送省得以后记卦,现在想起来好象命运蒙胧中自有安排,姑妈不是母亲胜似母亲,她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我和妻子都曾想姑妈年纪大了以后要好好照顾她,让她颐养天年,谁知这一别竟成了我与姑父姑妈之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