蛏汤,南通如东家常菜,用本港蛏干泡发煨汤,鲜得眉毛掉下来。不过出了如东几乎就没有了,堪称如东人的“家乡味道”之首。#南通家乡味道#
#如何用一句方言形容你家乡# 我俫如东依江傍海,冲击平原土地肥厚主产小麦、水稻,尤以优质稻米为最受喜爱(虽然在全国名气不够响亮,但也只是时间问题),洋口海鲜美名扬天下鱼虾蟹贝,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尤以受乾隆帝称誉“天下第一鲜”的文蛤为最(旅游景点的“海上迪斯科”即是游人集运动和美食为一体的有趣活动)。如东普通农家几乎都自酿米酒(曾被称为“长寿方案
”的美食很受外地朋友称道。如东也是全国有名的长寿之乡,是很适合养老的地方……不得之提的是:我俫如东人多以积德行善为荣,民风淳朴。我以我有这样的家乡为荣!
徐公子爱吃鸡蛋,尤爱徐鸿飞家的鸡蛋。因为老徐家鸡蛋,好吃,新鲜。淘鲜达下单,半小时可以送到家。徐家的鸡蛋为什么这么好吃呢?
且听徐公子到来。
1999年,徐鸿飞拿着100元独闯上海滩。可是命运却给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他在一周内花光了100元,工作也没找到。幸好遇到了同学,他才吃上来上海的第一顿饱饭。
吃饱饭,他继续找工作。
第一份工作就是从事跟鸡蛋息息相关的行业,到后来进入国营企业做销售,企业倒闭之后再自己创业。
用徐鸿飞自己的话来说,来上海的17年里,他一直在和鸡蛋打交道。同时,徐鸿飞也坚定地认为,国内农产品行业虽然传统,但一定有其生存之道。
2008年,徐鸿飞创办的鸿轩农业通过政府招商引资,回到他的老家如东县丰利镇。
2011年,企业接受第一轮资本投资;2013年,公司跟国内海尔集团旗下海尔产业金融接触,第二年接受债券投资;2015年,在进行第一轮股权投资的同时,吸引到上市公司味千拉面进行第二轮股权投资。
2008年之前,他从事的一直都是传统的鸡蛋批发销售工作,从中赚取一定的利润差。
然而,做了近10年鸡蛋贸易的徐鸿飞认识到,未来的农产品市场,仅仅依靠批发贸易很难走出一片天地。
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品牌战略至关重要,从那时起,徐鸿飞立志把自己的蛋品企业打造成为品牌型企业。
2016年,老徐砸了几百万请大师打造品牌。
大师调研后给出如下方案:
1,品牌命名。
别人家的鸡蛋就叫鸡蛋,而老徐家的鸡蛋叫“小鲜蛋”,为防止被抄袭,前面还加上徐鸿飞,合起来就是,徐鸿飞小鲜蛋。
从今以后,面对投资者,老徐的鸡蛋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徐鸿飞小鲜蛋”,提到小鲜蛋就能想起徐鸿飞,提起徐鸿飞就能想起小鲜蛋。
2,定标志。
标志的本质是要降低传播成本。所以徐鸿飞鸡蛋的标志,就是徐鸿飞!
这个老实憨厚人就是“小鲜蛋”,徐鸿飞小鲜蛋,为自己代言,为新鲜、安全、美味代言。
3,包装设计。
每一个产品包装就是一个海报。
围绕“新鲜”构建新鲜的产品科学。
4,引传播。
花重金请李晨代言鸡蛋。提高品牌知名度。
5,建渠道。目前合作了几千家大超市。如大润发、永辉等。
6,自建物流。全国人民都能吃到新鲜鸡蛋。
#蒸蒸日上好日子 55层蒸笼 蒸出浓浓年味#
过年要蒸馒头蒸糕,路边的早餐店蒸笼这节都是热气腾腾的,在南通市的如东,有家馒头店的蒸笼就赚足了眼球,这个蒸笼有五十几层,差不多两层楼高!
远远看过去,55层蒸笼冒着热气,浓浓的年味向四周飘散开。在蒸笼边从下往上看,就像是在看一根擎天柱。经营户朱师傅说,55层的蒸笼还不是他 做过最高的。
馒头经营户 朱宝泉:
再做高一点的话, 把上面的棚子去掉 ,也可以, 我做过最高的是65层。
算下来这么高的蒸笼,差不多两层楼高,估计八米多点。朱师傅说,蒸笼做得高,寓意日子蒸蒸日上,很吉利。
二十多年前,他把蒸笼的数量从五层, 十层开始一点一点加高,慢慢就到了四十,五十层。原来烧煤就能蒸熟馒头,现在要烧天然气才行了。在没有装升降机之前,朱师傅搭了个平台,爬梯 子上平台拿最上面的蒸笼,前两年装了升降机,方便多了。
从过去烧煤到现在烧天然气,从过去爬梯子到现在用升降机,蒸馒头的设备在变,朱师傅做馒头的理念没有变,亲自用本地的酵水和面发酵,才能保持 自家馒头的口味。
附近居民 肖大姐:
他做的是,我们这里土法做的老酵馒头,挺好吃的,比较香。
朱师傅说,做馒头不能想做什么馅儿就做什么馅儿,以前喜欢吃甜馒头的人多,就多做些豆沙的,这两年喜欢吃咸馒头的人多,就多做些萝卜丝,青菜 馅儿的。这高高的蒸笼叫一串笼,里面有七千两百个馒头,很快就能卖完。
馒头经营户 朱宝泉:
是我父亲传我的手艺 一般现在 一天蒸五六串笼
最近正是蒸馒头的时候,到了腊月十五,朱师傅每天要蒸十串笼才够,朱师傅希望,用高高的蒸笼蒸出来的馒头,能给大家带去新年的祝福。
关于海带你可能不知道的三个知识:
1、味精是从海带中提炼的;
2、海带并非植物;
3、动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1908年,日本东京大学的化学家池田菊苗,有一天在享受妻子为自己准备的黄瓜汤时,感觉味道比往常要鲜美一些,询问后才知道妻子往汤里加了海带。出于化学家对于味道的敏感,池田菊苗觉察到能让黄瓜汤变得更加鲜美的海带,必有其特殊之处。
池田菊苗把家中剩余的海带全都回了学校的实验室里,他要找出海带中藏着的鲜美物质分离出来。池田教授把海带中可以提取出的物质分别分离了出来,然后一一品尝。半年之后的一天,当他把一点白色晶体轻轻放进嘴里时,强烈的味道让他知道自己找到了这种“鲜味”。
池田用日语中的“鲜美”这个词给这种味道命了名,这种白色的,能让食物变得鲜美的物质,则被命名为味素,其化学名称叫作谷氨酸钠,我们更加熟悉的一个名字叫作味精。从此以后,人类已知的味道从酸、甜、苦、咸四种增加到了五种。
紧接着,对商业信号也十分敏感的池田菊苗,对谷氨酸钠申请了专利,并在味精被投入消费市场后大赚了一笔。时至今日,味精和它的衍生品鸡精几乎占领了所有的家庭的厨房,这都多亏了池田教授和海带对人们的贡献。
这里需要强调一句:鸡精和味精都是十分安全的食品添加剂,甚至国家都没有规定添加剂量的限制,凡是有关味精有害的各种传言都是没有根据的谣言,只要你喜欢,可以放心大胆地食用味精和鸡精。
池田教授的研究让东京大学生物系那些专门研究海藻的学者们坐不住了,海带明明是生物学家的研究范畴,竟然让隔壁的化学家抢了个头功。极为生物系的学者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海带上,看看还能不能有其他新发现。
经过几年的研究后,生物学专业的学者并没有取得什么突破性的新发现,不过在海带养殖技术方面的研究让海带的产量大大增加,满足了大规模生产味精的需求。1930年,味精市场的需求依然在持续增长,但是日本沿海可以利用的海带养殖场并不多,东京大学生物系的青年学者大摫洋四郎决定去中国的大连调研一下,看看那里的环境是否适合海带的生长。
没错,当时正处于战乱时期的中国,沿海地区并没有海带养殖场,甚至连野生海带的记录资料都很少,以至于大摫洋四郎前往大连调研时的态度都是“试试看”。不过幸运的是,大摫洋四郎竟然在大连海域发现了一种叫作利尻海带的品种,这是在日本海域分布最广的一种海带。
带着调研结果,大摫洋四郎向日本方面申请到了养殖基金,在中国沿海进行人工培育海带的研究和实践。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海带养殖场的规模很快就反超了日本,海带也成为了当时东北乃至全中国很多地区最常见的蔬菜之一。而且因为海带的普及,当时国内很多地区都存在的甲状腺肿大(缺碘造成的),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2005年,关于海带又闹出了一个大事件:它被植物圈给除名了,也就是说海带并非植物!
在过去,我们一直用二分法来对生命进行分类,不是动物就是植物,会动的就是动物,不会动的就是植物,我想正在阅读此文的大部分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后来我们又发现,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于是就开始使用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和会不会动这两点来区分动植物。
海带既不会动,又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显然是一种植物。但是最近这几十年,我们有了基于DNA测序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亲缘分支分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合理的生物学分类,必须要包含一个共同祖先下的全部后代才行,没有包含全部后代,或者没有包含共同的祖先,都不算合理的生物学分类。
按照新的分类方法,生物学家们发现海带就是典型的被分错类的物种,海带虽然既不能动,又有能力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它们与陆地上的其他绿色植物的亲缘关系非常远,也就是说海带与绿色植物不是亲戚关系,它们不是植物。
那么海带究竟算什么呢?
事实上,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并非从诞生开始就拥有的,而是在35亿年前诞生的蓝细菌通过体内共生演化出来的。体内共生的大致意思是指一个基因从一个生物体身上跑出来,进入到另外一个生物体内,而这个基因不但没有被排斥或者清除,反而被接纳了。
蓝细菌是一种拥有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这是一种连细胞核都没有的简单生命,各种原核生物在演化过程中,基因会互相融合,蓝细菌就演化成了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但是这个叶绿体依旧是单独的生物,这就是内共生假说。
简单来说就是蓝细菌被另外一种单细胞生物吞吃,最后变成了叶绿体。海带里也有叶绿体,但是它们获得叶绿体的方式完全不同,它们并没有直接吞吃蓝细菌,而是吞吃了那个与蓝细菌已经实现了共生的生物,这种现象被称为二次内共生。海带所在的分类叫SAR超群,包括了不等鞭毛类、囊泡虫类和有孔虫类三大类,所以海带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
其实按照这个逻辑,地球上还有三层共生的生物——绿叶海蛞蝓(图四),它们不仅看起来像是一片绿色的叶子,还真的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也就是说动物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红色百年话江苏# 南通如东县的栟茶古镇已经有1400多年历史,这里还是老电影《51号兵站》的原型发生地。自2020年8月以来,古镇以“城镇更新、镇民共建”为主题,通过改善镇民居住环境、传承千年历史文化、打造综合治理典范、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等,对古街及文物保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修建,并结合当地温泉文化、运河文化、孝文化、盐文化、美食文化等元素,再现昔日神韵,吸引众多当地居民及游客前往游览。#美好旅行地#
错峰出游!
今天,老同事们受邀赶赴南通如东县栟茶古镇游玩,组织者借了一辆大巴,十几个人,车厢内热火朝天,一路开心说笑。老天爷似乎也比较开恩,尽管最高温度仍有30度,但海风微吹,倒也不感觉太热。
栟茶古镇今天尽管已无国庆期间的摩肩接踵,但仍是人来人往。在古镇,大家观街景、玩美拍、品小吃、尝海鲜,度过了美好的一天。
1977年7月,南通市如东县北郊刑场外人山人海。曾经人人羡慕,豪爽大气的“风云”人物汤兰英被执行了死刑。
看到样貌秀丽的女死刑犯露出憔悴的神情,周围的群众却在大骂指责:“不要脸的女人!真是死有余辜!”
“四万五千块钱!我不吃不喝干80年才能挣到啊!”
“听说,她是被情夫给检举的!”
“你们不知道吧,她一个人养了七个呢!”
……
汤兰英是何许人?巨额财产哪来的?为何被情夫背叛呢?让我们从这个女人的身世说起:
1945年,汤兰英出生在如东县马塘镇,父亲是个木工,家庭环境并不富裕。汤兰英虽不漂亮,但属于耐看类型的,因为性格活泼、为人热情,所以很有男人缘。
16岁时,汤兰英瞒着家人,与马塘建筑站的干部孙某有了私情。虽然没有修成正果,但凭借她的付出,孙某把她安排在站里当了会计。
一个贫寒之家出来的小姑娘,才刚满16岁,就整天与大量钱财接触,难免动了歪心眼。于是,她借工作之机,把手伸向了公款。
第一次,她不敢贪多,只拿了100元,可这也是普通工人3个月的工资。不知是没经验,还是胆战心惊露出了破绽,很快就被人发现了。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加上在建筑站里传出了不少的风言风语,马某不敢再让汤兰英呆在站里。就找人托关系把小情人送到了镇里的蔬菜大队继续干老本行。
在蔬菜大队里,汤兰英苦学财经技能,安心干了几年。可时间长了,她手又痒了,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她这次变本加厉拿了500元,这已经是队长一年的工资数了。
非常不幸的是,这次又被查了出来。可汤兰英后面有人,平常人缘也不错,领导选择不报案,又放了她一马。(500元钱已退还)
1965年,20岁的汤兰英被安排到了马塘信用社,从出纳做起。本来她想“重新做人”,可老天又给了她机会。
汤兰英刚工作不久,就赶上信用社大裁员,因为某些不可描述的原因,她成了马塘信用社会计部门唯一留用的工作人员。
汤兰英既是出纳,也是会计,她掌控整个财务职权,想要从公家“拿钱”,几乎毫不费力。
随着年纪的增长,汤兰英越来越喜欢打扮自己,也越来越喜欢享受生活。买衣服、鞋子、收音机、自行车……这些都需要钱,而汤兰英的工资相对来说非常的微薄,根本负担不起这些消费。于是,她把手又伸到了不该伸的地方。
进入信用社工作不久,周围的人突然感觉到汤兰英身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了解内情的人开始羡慕起她的工作。
六七十年代的国人,一年四季大多穿两种颜色的衣服,男的“黑蓝”,女的“白灰”。如果有姑娘能穿着艳丽的衣服,那身份一定不一般。
汤兰英这样的衣服多到衣柜放不下,稍旧一些的衣服全都送了人。为了配合时髦的衣服,她还买了大量不同款式的皮鞋,一个月去做三次头发,总之,她去上班的穿着,比之大城市里的女模特还洋气。
虚荣心得到满足的汤兰英渐渐对美食有了兴趣,当时普通人一个月吃不上一次肉,而汤兰英家里鸡鸭鱼肉、瓜果蔬菜,成筐成箱的往家里搬。
为了让饭菜更可口一些,汤兰英还专门请了一个县里退休的大厨在家里做饭,奢侈到了什么程度呢?这个做饭的老师傅每天回家不得不嚼几根萝卜条解腻!
十年时间,汤兰英家可谓大变样,家里老房翻了新,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家里每个人一块名牌手表,衣服鞋子就更不用说了。
有人会问,那时人傻吗?这么明显的变化,还看不出问题吗?那是因为她后面的“保护伞”遍及了各职能部门。
工作期间,汤兰英以来家里请客喝酒为名结交了县镇大批的基层干部,其中县级机关干部33人,区、公社干部35人,各国营、集体企业负责人40多人,这些人最终都成了“汤家”的座上宾,保护伞。
其中有7人或是官大权重,或是年轻英俊都被汤兰英发展成为了“亲密爱人”,按照她的说法,这不是不要脸,而是追求真正的爱情。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有些了解内情的人编了一首打油诗嘲讽道:“龙井茶叶天水泡,猫儿胡子嘴上翘,吃喝玩乐真逍遥,最后奉陪睡一觉。”汤兰英家里常年累月干部不断,俨然成了镇子里的“干部招待所”了。
由于有着密密麻麻地关系网和保护伞,汤兰英舒舒服服、平平安安地潇洒了近10年,不过最终还是被一个了解她的情夫给举报了。
原因呢,是这个人胆子太小。在了解了情人贪污的数额后,吓傻了!经过深思熟虑,他怕以后会被连累,所以出头举报了曾经山盟海誓,并拿钱给他花销的“爱人”。
因为检举的数额特别巨大,此案被层层上报,最终惊动了省级领导,批示下来:情节特别恶劣,为警示领导干部,应从重从严处理。
1977年7月15日,经法院公审,汤兰英最终被定罪:“死刑,立即执行!”
随即她被押赴刑场,等待她的是一颗冰冷的子弹。贪欲害人,要学会管控自己。大好年华,铤而走险,真的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