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响螺的简介
“响螺”又名“响球”,古称“钟螺”,是陶瓷艺术中由螺壳经过改造制作而成的一种音乐演奏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音域。
二、传统的“响螺”乐器
“响螺”乐器历史悠久,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的“响螺”乐器基本上是由食品硬壳加上弹性材料拼凑而成,故而乐器极其简单,但也十分柔软,以便能够把来自螺壳的旋律传递出来。
三、改良后的“响螺”乐器
到了宋代,“响螺”乐器得到了改良,称为“改螺”,是第一次使用陶瓷艺术来改良乐器。这就是陶瓷古响,在改良后更加清脆,比传统的“响螺”乐器更有强烈的节奏感。后经斁瓷制发达,乐器技术提高,改良古响,普遍用紫砂制了有特色的“响螺”乐器,被称为“紫砂响螺”或“磁响”。
四、新型“响螺”乐器
随着科技的发展,“响螺”乐器也展现出新的外形、新的声音,如木质响螺、金属响螺、电响螺等,它们的音色各有不同,可以演奏出更加多样的乐曲。
五、现代的“响螺”乐器
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乐器也不断改进、拓展,更多的人也能驾驭“响螺”发出美妙的音乐,让这种传统乐器在现代文化中展示出自己的精采和独特。
响螺,又称声螺,是一种传统民间乐器。它的外形就像一只粉红的海螺,两端用竹布片、木片和金属片进行拼装,中间则通过布拉来增加重量,其周围有银竹和豆珠编制而成,形状像环状而可开合。
一、响螺的历史
1. 响螺最早见于古代。据记载,为了庆贺胜利,古人就利用螺壳和竹子做成乐器,并于击鼓吹螺颂扬盛世的宏图。
2. 古代的“响螺”有多种形式。晋时,司马迁谓之“螺洁”,《世说新语》中也有“螺钗”的记载。
3. 唐朝的响螺已经开始兴盛,皇室的仪仗队就有吹奏它的人,在宫中体验最纯正的传统民间乐音。
4. 中国清末,高丽将军和蒙古八旗马队带着响螺到达北京,吸引了无数人前往观赏。
二、响螺的制作
1. 响螺制作复杂,需要考究工艺和材质。底座部分由竹子制成,上面再装一圈金属片,再环上一圈竹片,中间再用缎布一把螺壳铺上,再用银质缤织物和豆珠编织而成。
2. 木片上有一个圆孔,里面装上一把银簧,在击打响螺时,就会发出嗡嗡的声音。两端的螺壳要以青铜正章钉穿,在击打的时候会跌跌撞撞的发出叮当的响声。
3. 响螺的作用不仅在于配乐,更是传递歌曲的抒情节奏,因此,响螺的考究程度取决于演出的效果。
三、响螺的演奏
1. 由于古时唐诗歌赋里面经常出现“拨乐” 那么响螺也是唐朝很重要的传统乐器,古人用它演奏民间歌曲,其中有“翘首拨乐”,“摆手拨乐”等拨乐,是当时表演的非常流行的节奏。
2. 响螺是一种传统民族乐器,它的演奏技巧很特殊,音色铿锵有力,音乐中明显的旋律特点。古人用它演过各种曲调,有“乱三弄”、“相和”、“变调”,尤其是采用四部体式联奏中“行行改”等方式,更具有传统民间音乐的特殊风格。
3. 响螺的演出场合,一般是在民间节庆、宗教仪式、宴会表演里,经常伴随着吹箫、吹螺和芦笙一起来演奏,可以加强整体乐音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