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的起源
1. 汉语中的“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文献中,早在《尚书》中就有其出现。出土的《周礼》的经籍《论语》注释以及其它著作中,“曰”被广泛运用。
2. 进入了春秋时期,“曰”用来引出叙述内容就更加普及。有著名儒学家司马迁,晋书、汉书、李贤等人都广泛应用“曰”,用来引出叙述,它们可以看作是“曰”书写方式的先驱。
3. 随着多种文字体系的交流融合,到了汉朝,“曰”的使用也开始普及,其流传开始进行越来越迅速。汉朝晚期出现了许多以抒情叙述为主的散文体作品,“曰”在那些作品中广泛使用。
二、“曰”在汉字中的含义
1. 在汉语中,“曰”是一种“引用句”,它可以表示“有人说”,也可以表示“说得好”。同时,“曰”可以暗示这番所说有对人们解释某事的意义,所以“曰”比较促进表达也比较节省时间。
2. 另外,它也可以表示“召唤”的意思,例如今天有节目播出“曰”,则很可能是召唤大家一起来参与活动,例如剧场演出之类的,表示“活动已经开始了”。
三、“曰”在当今文化中的意义
1. 现代汉语中“曰”的使用范围比较宽。它多被运用在日常口头间,它意味着一种比较随意的叙述方式,以及与其他人的沟通的方式,它有可能是劝说、询问或是安抚别人。
2. 在当代文学语言中,“曰”也可以体现一种主观的态度,例如小说或是戏剧中的对话,以“曰”的方式来叙述,可以表示一种强烈的主观态度,或产生比较强烈的效果。
3. 对于当今民众来说,“曰”也是一种表达自己态度的口头方式,它不仅仅可以意味着在说话,也可以表示抑制自己的语言,尤其在表示一种情感时,“曰”也显示出了抑制语言的一种文化情怀。
1. “曰”的历史
一、“曰”是汉语传统文化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字,在古代就被广泛使用,源远流长。
二、在西汉以前就有使用“曰”这个字,并广泛使用。《淮南子》中就有多处采用了“曰”,可见它在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三、在春秋时期,“曰”被更广泛地采用。《战国策》、《春秋》、《汉书》等经典史籍,都有“曰”的出现。此外,诸葛亮的《三国志》中也大量出现、采用了“曰”。
四、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发展,“曰”也被更广泛采用。如两宋的《北倾新语》和《宋词诗略》中也有大量采用,元朝的《元史》中也有,明朝的《明史》中也有,云渡元朝的《昭明夷史》中又有大量使用,这说明“曰”在中国数千年文化传承中,一直地传承着。
2. “曰”的认识
一、“曰”是一个助词,相当于“说”、“言”、“及”等词。它的意思是“说”,也可以在句子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二、“曰”也有不同的词性,当用作动词时,是谓语,可表示说话或者传达信息的意思,如“曰:吾去矣”(国粹)。当用作副词时,“曰”通常用来说明某人说的内容,如“又其曰”(春秋)。
三、“曰”也可以表示某件事和某个地方,如“夫曰”(诗经),表示“某地”,“谓曰”(汉书),表示“说”,“称曰”(明史),表示“叫做”。
四、此外,“曰”也可以做一种引用的手段,如“曰:‘谁知其然,不亦乐乎’”(诗经),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五、最后,“曰”也常用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可以起到艺术表现的作用。如明清文人雅言所谓“白曰苑”的概念,意即一种用宝贵精致的话语临诸,引人入胜的文艺技艺,这也是“曰”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另一重要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