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抄手的意义
抄手也称手抄本,是指手把书画的印刷本,即人们自己用手把某种书画以文字和图画的形式写成一本小册子,叫做抄手,其中常会有名篇名段、优秀故事、早期中国罗曼史等文字作品、画册及应用小书,是中国文人学士珍藏的珍宝。
二、抄手的历史
抄手起源于宋代,宋代文人非常重视手抄本,用自己字迹或彩色笔绘画,形式上很有艺术性,所以成为宋代文人重视的一种收藏手抄本。
宋、金、嘉靖、康熙乃至清朝,若极珍藏的抄手,被文人称为“四宝”之一。抄手也在炎黄世界里得到发展,它被赋予了很高的文人价值,于是手抄本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收藏文化。
三、抄手的分类
抄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书法、图画及记事文字为主的史学、诗词、文艺学和抄写古籍;另一类是以经典文献及世界历史做成的纪念抄手。
四、抄手的功能
1、抄手能够传承知识:抄手具有传承知识的最主要功能,它加深了文化启蒙的功能。文史作品的抄录,体现出对知识的重视。
2、抄手美化生活:抄手不仅具有传承知识的功能,而且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可见的艺术形式。良好文风,以及艺术美化生活,充满中式禅意。
三、抄手的价值
抄手是中国文人藏书古籍的珍贵文物,抄手研究意义深远,不仅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形式,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它在传承文化、发掘研究古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财产,具有无价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一、定义
“抄手”是指按照客户要求截取图书、报纸、期刊或其他打印物中的部分材料,手工切割成指定大小的小片段,并手绑成小册子的过程。
二、历史
“抄手”的由来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芬兰、瑞典和挪威部分地区,报社会做一些类似“抄手”的行为,报社将新闻稿或其它文章切割成大小不一的片段,绑成小册子形式,用以分发给不便购买报纸、期刊的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当时发布报纸的方式,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都沿用着,成为当时的信息传播的传统手段。
三、原理
“抄手”最基本的原理是用手动切纸、绑纸的方式,将原稿中的部分信息(如:新闻、专栏、诗文、读书笔记等)截取出来,切割成指定大小的小片段,再利用绑针等工具妥善手绑成小册子,以满足客户不方便携带很多报纸和期刊,但又想知道当天新闻内容的要求。
四、特点
“抄手”过程属于小批量定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节省信息来源: “抄手”最大的作用是帮你节省信息来源,你只需要简单而直接地将准备好的信息截取出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手绑小册:只把要读的材料拿出来,把不想看的切掉,再把需要填写的部分加上就可以了。
2.操作方便:抄手的操作方法也很容易理解,只需截取相应材料,把小片段绑定起来,把小册子装订起来即可,不需要太多耗费工夫。
3.效率高:“抄手”的效率要比列印纸质材料高数倍,准备材料速度与列印相比也大大加快。
五、发展
“抄手”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曾经被广泛使用,许多国家的报社等出版物采用“抄手”来迅速分发新闻稿等,但在21世纪,由于电子媒体的大规模普及,“抄手”已经逐渐式微甚至失传。
抄手最初的操作方法仍保留着,但现在,由于科技的进步,已发展出许多能迅速完成抄手工作的设备和软件,为现代化出版物提供了简便快捷的信息分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