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16日电 (健康频道 刘旭辉)我国存在过度输液的现象,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是医药领域专业人士关心的话题。随着卫计委、食药监总局等多部门对抗菌药物的管理不断增强,过度输液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过度输液依然痼疾难除。医学专家分析认为,医疗体制不够健全、大众缺乏医疗常识等,是导致过度输液的重要原因。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患者加强对医生的信任,是减少不必要输液的有效途径。
“输液病”普遍存在 儿科是“重灾区”
孩子发烧打瓶点滴,老人咳嗽打瓶点滴,胃疼、闹肚子挂瓶水……输液的现象十分普遍,观察各大医院的输液室,经常是人满为患。
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联组会议上,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表示,前一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平均到13亿人口中,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一年里挂了8个吊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平均水平。
时隔四年,大众不再像以前那么迷信“打吊针”,但是依然有不少人把输液当作“终极”治疗方法:不管什么病,如果吃药效果不明显,那输液肯定能治好。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剑宁告诉中新网健康频道:“医药不分家的医疗体制,导致民众的观念长期受到误导,以致大部分人患上了‘输液病’,认为输液病好得快,医生不给输液,就是故意为难我、不重视我。一方面人们无休止地输液,另一方面却对输液的风险知之甚少。”
过度输液的现象在儿科尤为常见,清华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华信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朱建宏告诉中新网健康频道:“很多家长对输液存在认识误区,一种是认为输液是‘高级’的治疗方法,什么病都治;一种认为输得越多好得越快,主动要求医生给孩子输。”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过度输液的存在,很多孩子已经产生了耐药性,生病之后不容易好,就算家长明知道输液多了不好,可是看着病怏怏的孩子,还是希望医生开吊针,让孩子快一点好起来。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恶性的循环。
朱建宏认为,过度输液,和医患双方都有关系。“一方面,医生水平参差不齐,某些严格来说不需要输液的疾病,医生由于认识的局限,较终给患者开了吊针;另一方面,患者和家属的医疗常识有限,长期以来,没有合理认识输液的作用和危害,在基层医疗机构,患者主动要求输液经常能够得到满足。”
过度输液危害大 易造成不良反应和医源性感染
临床中,只有具备特定的指症,医生才会考虑输液,否则就违背了合理用药的原则。那么,哪些病可以输液、哪些病不必输液呢?
日前,安徽省卫计委公布了“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明确指出一些外科、妇科炎症以及小儿的疾病,可以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输液。清单一公布,立刻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热传、分享,有业内人士认为,清单经机构发布,提高了大众对合理输液的关注度,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有专家认为,是否需要输液,需要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进展阶段和病人体质具体分析,仅仅列举疾病过于僵化,或许会陷入“一刀切”的误区。
作为长期从事儿科工作的朱建宏来说,她认为儿科疾病复杂、多样,清单提到的疾病较少,还有很大的补充空间。“孩子之中传染病较多,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等一般不需要输液,但是病的重而且出现了并发症,就需要考虑输液。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普通气管炎、肺感染性腹泻、癫痫、心律失常等,多以口服为主,重度肺炎、扁桃体化脓、重度脱水,则需要考虑输液。”
同时,朱建宏提醒家长:“哪些疾病需要输液不是一概而论,比如肺炎建议输液,但是有的孩子得肺炎之后家长护理得好,是轻型的,这样使用雾化加口服,就能有很好的效果。重度脱水需要输液,轻度脱水可以口服治疗,特别严重的则需要住院。”
外科也是使用抗生素较为广泛的科室,张剑宁介绍,对于休克、大量失血、严重感染、消化系统疾病无法经胃肠道给药或进食、需要胃肠外营养、围手术期、电解质紊乱需要纠正电解质的患者,医生多考虑输液。
过度输液的危害不容忽视,首先是与其它给药途径相比,更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据浙江在线9月11日讯,2014上半年,温州市检测到5例可疑的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其中3例是由于使用抗感染药物注射液后,突发急性过敏反应致死。而自2010年以来,该市先后发生20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其中10例属于滥用或不必要的输液致死。
张剑宁向中新网健康频道介绍:“输液的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发生率,比口服的要高得多,如输液反应、胃肠道反应、空气栓塞、晕针、静脉炎、液体外渗等,有些可以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威胁生命。”
其次,输液提高了医源性感染的几率,如输液器、针和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有可能引起针眼处红肿、化脓,严重的还能引起全身感染如菌血症、败血症等;输液较易通过血液、血液的代用品而传播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病毒以及艾滋病等,是一次性输液器尚未完全普及的地区,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另外,不合理的输液增加了病人的抗药性,也可能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张剑宁说:“过度输液耗时又费钱,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是对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合理输液:患者要对医生多一些信任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某医院儿科大夫告诉中新网健康频道,有的家长带着孩子看病,医生还没来得及查体,就被要求输液,自己反复解释,却招来了家长的吵嚷和投诉。这样的情况发生得多了,医生为了避免冲突,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就给孩子输液了。这位大夫介绍,这种现象在临床中并非个案。由此可见,促进合理输液,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
从医生的角度来说,较重要的,是掌握合理用药原则。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如果必须输液,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其次注意输液的速度,特别是老年人、婴幼儿、心肾功能不全者的输液速度,出入量的观察,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及时调整药物的种类和输液量。
朱建宏认为,医生除了提高“硬件”水平以外,还要增强“软实力”,即沟通的能力。“孩子咳嗽明明不需要输液,做雾化就能好,但是家长很心急、要求输液,我们详细地介绍雾化的好处和使用方法,家长一般都能理解,下次也能接受这种治疗方法了。”
#p#分页标题#e#不过,当下医患关系的敏感性,导致很多医生面对患者的不合理要求时,为了息事宁人不得不放弃原则。对此,张剑宁表示,患者要对医生多一些信任,一方面,要把自己的病情毫无保留地反映给医生,另一方面,要有高度的医嘱依从性,有疑问及时沟通,减少不必要的误解。(中新网健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