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的“豆捞”可追溯到很早的历史,被认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古代到现在,“豆捞”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被人们视为极具文化价值的活动。
2、“豆捞”的故事源于汉代,由当时的司马迁所记载。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中提到“豆捞”的运动,说明它当时非常流行。
3、据说,周代以前,每逢春节,就有人在家里撒豆子玩耍,就是“豆捞”的典型玩法。据信,古代的游戏被看作是投射思想自由的一种形式,可以有助于令步调更灵活、更富有趣味。
4、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提到:“豆捞可以祛风散热,回气养血,食用可以补益五脏。”也就是说,当时人们认为撒豆子有很多益处。
5、明朝起,“豆捞”更为流行,甚至成为一种官方的游戏。当时,朝廷下令必须按照“豆捞”的规矩举行春节庆祝活动。从此,“豆捞”成为中国文化传统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可以说,“豆捞”素来以其独具一格的精致美感享誉中外。在这种活动中,只要把豆子放在地上,就可以将文字绘制得更加精细,美观大方。
7、20世纪末,“豆捞”再度流行,一度被视为泛文化活动,许多创新的形式如贴画、围裙、围脖、手拉袋等被许多企业应用,以拉近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8、现代“豆捞”在增强情感分享的同时,也具有娱乐、互动的功效,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渠道。它也经常被用作公司的新产品推广活动, 并以“豆捞”的形式展示品牌新产品。
9、今天,“豆捞”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大型节日、活动以及企业广告活动中,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元素,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群关注,它在代代传承中将继续存在。
一、豆捞:发源于四川并风靡全国
中国传统食物中,豆捞拥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在当地开始制备和食用豆捞,大量当地人将豆捞作为家常菜,久而久之豆捞便成为当地人心中最珍爱的雅痞小菜,受到多层次人群的欢迎,因此随着山越大海越深,豆捞も便传遍整个国家。
二、豆捞的材料、制作过程
1. 豆捞的主料为红小豆,其他材料如葱段、芹菜段、鸡蛋、香菇片等可以根据家庭喜好选择。
2. 首先将红小豆进行浸泡,浸泡好后将水倒掉,将豆子用锅中加少许油,炒一会儿即可。
3. 接下来,将上锅的豆子加入其他食材,加入淀粉和水,烧至变稠即可,焖的时候尽量不要加太多水,要不容易煮稀。
4. 把豆捞放入盘中装饰,再撒点香菜粉,就可以上桌了。
三、豆捞的营养价值
1. 豆捞富含淀粉和B族维生素,能够补肝益肾,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
2. 红小豆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有助于改善皮肤状态,避免皮肤老化;
3. 豆捞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能帮助控制血糖升降,对患有糖尿病患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4. 红小豆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有利于免疫系统的增强,有助于缓解体力疲乏和手脚冰凉的症状;
5. 豆捞中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肠道蠕动、减少消化不良的发生,令消化系统更为健康。
四、豆捞的小贴士
1. 首先选择新鲜的,外观红润的红小豆,以确保豆捞的质量;
2. 烹调时要注意豆捞的湿度,煮熟的豆捞应有稠糊的口感,但不可煮稀;
3. 要适量放一些淀粉,使豆捞口感更加细腻更具特色;
4. 可以在豆捞中加入各种蔬菜、香料、香菇片,让豆捞更有营养、更美味;
5. 最后,豆捞不仅可以作为主菜,也适合用作拌面、饺子之中,可以有效提高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