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杨龙廷:从渔家子弟到高级检察官
杨龙廷,男,白族,云南大理人。1940年12月生,1967年5月入党,2002年12月退休,退休前为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四级高级检察官。“光荣在党50年”荣誉获得者。
他从小在大理洱海边长大。初中毕业后,他考入昆明地质学校。毕业时,他同时收到了来自黑龙江省地质局的工作通知和空军飞行员和入伍通知。对于年轻的他来说,在祖国的蓝天飞翔比到遥远的黑龙江工作更有吸引力,他毅然从军,立志成为一名解放军空军飞行员。
在国家经济困难的特殊时期,部队要从航校中抽一部分学员学习英语,以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他又毅然服从党的需要,改行学习英语,后来成为一名机要人员。
20多年军旅生涯,他为国防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82年,他从空军部队副政治教导员的工作岗位上,转业到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工作。
20年的检察工作生涯,他在法纪处的工作岗位上,像一枚钉子一样钉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他从头开始学习法律常识,边学习边办案。
在检察官的工作岗位上,他一干又是20年。
他说:他喜欢《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这首军歌。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就得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祖国需要守边疆,打起背包我就走,扛起枪杆就出发。”
他今年已80岁高龄。
他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活着,就得听党话,跟党走。
渔村子弟考入昆明地质学校
大理洱海之东的双廊古镇,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是一座典型的白族渔村古镇。
杨龙廷就出生在双廊古镇的一个普通渔家。
他从小就跟着父母坐在渔船上,看惯了洱海夕阳的醉美,也收获着父母打捞鱼虾的丰收喜悦。
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把他送进了双廊古镇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他在班上的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每天放学后,他会坐上父母的渔船,荡漾在波光粼粼的洱海上。
1956年9月,他考进邓川中学读初中。
邓川中学离他家有十多公里。
他住在学校,每周才回家一次。
他喜欢读书,在学校认真学习,努力完成作业;他更喜欢每周末回家后,泛舟在洱海上,让心情放飞。
1958年初中毕业后,他考入昆明地质学校读书。
从洱海边的双廊小镇到了省城昆明,他成为小镇同龄人的骄傲。
进入地质学校,他一切都感到新鲜。
伴随着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时代脚步,为建设新中国而读书,成为那个年代学生的共同奋斗目标。
他在三年的学习中,啃下了教材里那些有关地质的枯燥术语,他将地质构造、地质分析、地质勘探等课程,每一门课都交上了良好以上的答卷。
1961年7月,他顺利毕业。
学习滑翔
就在昆明地质学校接近毕业之际,空军部队到地质学校招飞行员,杨龙廷符合条件报了名。经体检、政审,他都合格。
他同时拿到了分配到黑龙江省地质局的工作通知和应征入伍的通知书。
他面临着是参加工作还是当兵的选择。
经过反复思考后,他选择了当兵。
能当飞行员飞上祖国的蓝天,保卫祖国的领空安全,这是多少年轻人所羡慕的。
家里父母和兄弟姐妹都支持他当兵。
他入伍到了昆明呈贡机场。
他学了半年的滑翔。
无论是滑翔理论知识学习、模拟飞行器训练学习,还是地面控伞训练以及地面牵引起飞训练,他的成绩都很好。
他顺利过了滑翔关。
他顺利地进入了河北保定航校学习。
1962年,在航校他所在大队举办的一次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演讲比赛中,他以高昂的激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脱稿演讲,获得了第1名。他说,学习毛主席著作,将为人民服务落实到一生的行动当中,是每一个革命战士都应当努力践行的。
他离蓝天飞翔的梦想只差一步。
然而,还没有等飞上蓝天,他就面临着新的选择。
当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美帝国主义对越南的武装侵略升级。上级决定,要从航校学员中,抽一部分学员改行学习英语,以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边战争。
“党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杨龙廷说。#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