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0年前,曾国国君乙去世,临下葬前几个妙龄婢女,掰开他的嘴巴将黄豆般大小的21件东西全部倒了进去……
1977年九月底,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城郊擂鼓墩驻军,原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雷达修理所扩建营房。
这天像往常一样,20几位村民手拿锄头,一边说笑一边挖土,突然一个村民在距离地面二三米的地方,发现了20几件青铜器,因为土质较松,再加上他挖的十分小心所以青铜器们出土时基本上完好无损。
这些青铜器有的像罐子,上面有盖;有的像香炉,带三只脚;有的是长方形样子,带四只脚;还有的如灯座形状,带有箭头。大的几公斤重,小的只有几十克重。
下班后,这位村民小心翼翼地找来棉布将青铜器全部包裹起来准备带回家,由于青铜器数量过大所以又重又沉,他背得很艰难,远远的就引起了包工头的注意。
“停下,把包打开让我检查一下。”包工头叫停了村民,充分行使着自己的权利。
村民并没有说明青铜器的来源,只是默默打开棉布,将里面的东西全部露了出来,包工头见不是部队里的东西,就没有多在意,随便看了几眼就走了。
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尽管他将青铜器全部搬到了自己家,好生放了起来,可每天依旧有不少人跑来他家看个稀奇。
就这样村民实在是难以忍受乡邻们的折磨,思来想去就将东西全部交给了部队。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爱好考古的副所长解德敏根据村民上来的青铜器,和大面积的异常土层,意识到底下可能藏有古墓。
可惜,在当时这件事情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重视,施工仍在继续。
直到来年开春二月份的时候,陆续有人们挖出了大量两米多长、一米多宽的长方形青石板。
考古专家判断这有可能是大型的古墓群,这下面肯定有一个地位不一般的大人物,而旁边放着的小棺木则有可能是作为陪葬的婢女。
同年五月,按照显露椁盖板、取吊椁盖板及浮在水面的器物、排积水清淤泥、清椁室取文物、取棺拆椁回填墓坑五个程序,各项工作正在稳步进行中。
最终考古学家还是这座古墓神秘的面纱摘了下来。
虽然墓主人是一个相貌平平,身高只有1.63米的42岁左右的男人,可他的墓穴中堪比皇帝陵墓,其面积足有220平方米,不仅有21个妙龄少女陪葬者和“神兽”保护,还有大量精美的青铜器,乐器,兵器,车马器,以及金器,玉器和漆木竹器和竹简等15404件文物,其中有8件被定为国宝级。
这种种迹象,都侧面表明了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高贵,可见其不是简单人物,考古专家不停地翻阅文献材料,根据出土的文物上面的文字说明,最终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
原来墓主人是曾侯乙,战国时期南方曾国的国君。据说他也是个传奇的人物,不仅精通乐器和音律,还是个擅长车战的军事家,其兴趣爱好也十分广泛,不但收藏稀有文物,还喜欢吃各种美食。
这一点也可以从考古学家在他口中上发现的物件中得以窥见。
这物件并不是一个两个,而是由6个玉牛,4个玉羊,3个玉猪,2个玉狗,3个玉鸭,3个玉鱼等21件黄豆般大小玉制小动物构成,全部拥挤的放在曾侯乙的口中。
那为什么曾侯乙的嘴巴中会放这么多东西,这在我们看来完全是一种“酷刑”啊,难道真的是因为贪吃吗?实则不然。
原来将玉器放入口中的行为,称作是玉琀,而将玉器塞到口、鼻、耳、肛门与生殖器中则称为玉塞。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专家解释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是来自儒家“比德于玉”的思想,《礼记·玉藻》有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从先秦到汉代,天子、王侯等贵族由先前佩玉发展到死后直接以玉衣作为葬服。
第二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迷信玉器能保护尸体不朽,所谓“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
汉武帝时学黄老之术的杨王孙对春秋之际盛行的“不朽论”加以发挥,并放言:“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
有了王侯将相的大肆吹捧,导致后来有很多人上当受骗,不惜痛下血本,劳命伤财的大量打造由玉制成的玉衣,玉食。
专家分析曾侯乙也受到了不小影响,死后吩咐手下将玉器塞入口中,一方面是保护尸体永垂不朽,另一方面也有“六畜丰盛”,在阴间继续享用美食之意。
@白栀说 不得不说,有钱又地位就是好,不仅生前活得潇洒,就连死后也能如此有排场。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讨论留言!#十大考古# #考古# #历史#
相约“云”间 炫我风采
——曾都五眼桥小学开展线上庆六一活动
晨曦微露碧荷开,六一和风润俊才。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节日氛围,丰富队员居家学习生活,让队员们度过一个欢乐、愉快的六一儿童节,日前,曾都区北郊五眼桥小学通过线上形式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儿童节庆祝活动。
“疫”样六一,“童”样精彩。自活动开展以来,该校广大队员热情高涨,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学校就收集到各类作品三百余件。队员们通过书画、歌舞、手语短视频、器乐演奏、手工制作等形式,充分展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倡导了高雅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情致敬“最美逆行者”,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队员。
由于疫情的特殊原因,该校一年一度的“校园之春”艺术节不能像往年一样举行,但“六一”的快乐不会变,节日的祝福不会少。今年“六一”,该校创新活动形式,让师生相约来一场别样的线上欢聚,“大朋友”给队员们献上美好的“云祝福”。
为确保线上庆六一活动有序推进,该校拟订了周密详实、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鼓励队员们用童稚的歌声唱响未来,用蹁跹舞的姿炫出风采,用七彩的画笔装扮世界,用强健的体魄迎接时代,尽情展现各自的魅力风采。
活动中,该校队员们用动听的音乐,以手势舞的形式抒发着自己的感恩之情。少儿舞,拉丁舞,民族舞,现代舞……优美的舞蹈舞出绚丽多彩的纯真童年时光。吹拉弹奏中,在悠扬的器乐声里队员们放飞梦想,展翅翱翔。亲自共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聆听诗文书韵演绎不朽诗篇。居家战“疫”,亲子运动,居家锻炼;劳逸结合,事半功倍,自制美食,其乐融融,队员们的日常居家学习生活别样精彩,朝气蓬勃。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队员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蛋壳、纸壳、彩纸等材料,积极展开各种小制作。
一个舞蹈,一首诗歌,一段琴音,一幅作品……孩子们自创自演,自娱自乐,或是独自出场,或是与家人联袂上演,一招一式都是乐趣,一颦一笑都是精彩,留下的是满满的快乐和幸福。
此次线上庆六一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离不开队员们的积极参与,得益于辅导员老师们的精心组织,更重要的是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配合与称赞。“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艰难的日子终将逝去,相信不久之后,师生们就会再次相聚在美丽的校园,一起读书,一起欢笑,一起成长。(通讯员江波、苏明 编辑十月桂香)
相约莫愁村 邂逅香水河——五眼桥小学工会组织开展教职工远足活动
通讯员江波、苏明报道:温暖冬日,快乐远足。为丰富广大教职工业余生活,积极开展徒步健身运动,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凝聚力,日前,曾都区北郊五眼桥小学工会组织全体教职工分批前往钟祥莫愁村和南漳香水河开展冬日健身远足活动。
钟祥是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自然风景优美的长寿帝王之乡,来到这里可以深度体验地道的乡土民俗、浪漫的荆楚民艺,感受这帝王之乡独有的风貌。12月4日,在导游的带领下,老师们首先来到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明显陵,游览龙形神道、一陵双冢等独特的皇陵景观,领略全国最大单体帝陵的雄浑和威严。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相传楚国歌舞艺术家莫愁女在此湖边出生和成长,也因此得名“莫愁湖”。湖水清澈透明波光粼粼,红木栈桥曲折延绵风光旖旎,老师们在河边自由徜徉,涤荡心灵。在古色古香的莫愁村,特色风味小吃、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作坊,青石板街道以及雕龙画凤的门窗……古朴典雅,纯朴自然。老师们纷纷留影,或活泼可爱,或高贵典雅,或俏皮豁达,在这美丽的小镇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冬日清晨奔南漳,一路欢笑歌声扬。飞瀑红叶惹人醉,香水河畔尽徜徉。12月5日,老师们来到素有“楚北小九寨”之称的南漳香水河,徒步行走间放松自我、愉悦身心。香水河景区河谷落岩而生,这里绿潭悬瀑路随溪走,陡壁如削石峰突兀,喀斯特溶洞穴遍布,真可谓“一瀑一重天,一步一处景”。老师们勇攀陡峭的山崖,投身于明山丽水之间,欣赏着奇异美景,呼吸着清新空气,品茗小憩听溪流,山水之间留倩影。
今年的冬季远足活动,让广大教职工放松了心情、陶冶了情操,沟通了感情,感受了鹭港、健康、美好的生活,必将鼓舞和调动大家的工作热情、生活热情,增强了大家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