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异地借考常态化 为未就业大学生减负】
近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增幅较大,2023年全国考研人数达到474万。研究生考试组织工作比高考要复杂得多,除了全国统考科目外,还有大量自命题科目,并且有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按照国家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初试组考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参加考试,其他考生应该选择工作所在地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参加考试。这种初试组考方式就出现了考生需要跨省市参加考试的情况。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每年硕士研究生考试疫情防控压力很大,我作为主考官,体会很深,最困难的就是跨省市流动考生的疫情防控问题。为了实现国家“应考尽考、一个也不能少”的考研目标,教育部、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各主考单位等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实现了三年疫情期间平安考研的目标,非常不容易。
2021年考研期间,西安爆发严重疫情,临时组织异地或异校借考出现了一些混乱,因为调整过于仓促,外省市高校还要匆匆忙忙往西安送密级很高的考卷,也容易出现安全风险。针对这种情况,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我提出疫情期间异地借考,考生不跨省市流动。2022年12月下旬考研期间,全国正是大规模疫情爆发期,跨省市考试风险极大,在此情况下,教育部及时果断作出了异地借考的安排,平安实现了历史上最难的一次研考。
经过调研发现,跨省市考研群体主要是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因为未就业大学生的户口很多保留在原就读高校。由于大学生入学时迁户口是自愿性质的,通常只有农村或二线三线城市的学生才会把户口迁移到更好的城市。这个群体通常没有固定收入,且家庭往往比较贫寒,更想通过考研改变命运。跨省市参加初试和复试两次考试,会大大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包括交通费和住宿费。
目前,国家抗疫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疫情期间很多好的做法常态化保留了下来。比如线上开会、授课和看病,全国两会大大压缩会期和弹性封闭管理等等。对此,建议疫情期间研究生异地借考模式常态化实施下去。理由如下:
1)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减轻跨省市考生的负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关注大学生就业,免除了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2022年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前面说过,跨省市考生多是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且来自较贫困的农村或二三线城市家庭。研究生初试异地借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可以减轻他们的负担。
2)各地考试院有承担异地借考的义务
借考地点通常是未就业大学生的家乡,这些考生也是本地的人才,各地考试院有义务为他们提供借考服务。异地借考也是一种省市间互利互惠的教育合作方式,教育部作为国家最高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大力推动。
3)各地考试院具备承担异地借考的能力
2023年全国研究生考生474万,借考人数达81万,占比17%。各地考试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顺利完成了教育部下达的异地借考组织工作,没有出现问题,经受了压力测试,证明他们有能力完成任务。#代表委员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