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看房子了。
我现在住的员工宿舍快要到期了,店里想换个小的,因为现在住的人少,以前三四个,现在只有我一个。
今天看的房子比较满意,窗户是朝南的,采光好,太阳可以照到床上。
我们只是晚上住宿,不是居家,面积小无所谓。越小住的人越少,我 喜欢清静。
劳累了一天,能有个独立空间,真是一种享受。
今天中午搬了住处,由在外租房改为回到公司宿舍住。公司宿舍还是比较喜欢的,朝南有阳台,也是全新宿舍。租的房子还是前妻租的,但是没想到很快就离婚了,现在远离和她所有的东西,希望自己每天想这个事情少一点,慢慢走出这段不堪回首的时间段。但是我想女儿了,又不敢去见女儿,每月见一次,要难过好几天。后面的事情后面再说吧,希望新的环境可以给自己带来新气象。
安徽大学研究生宿舍,干湿分离,24小时热水,朝南阳台,费用1000元/年。
这个住宿条件大家觉得怎么样?
欢迎报考安徽大学!
(图片来自爱抓小偷)
#大学# #大学宿舍# #安徽大学# #研究生#
西安跟团游第四天,延安游第二天,从西安出发到延安,这两天的往返行程总共1140公里。
今天早上6点起床,6点30分吃简单的吃了点早餐,7点准时出发。今天走国道,行程2个小时,到达今天第一站延安市王家坪八路军总司令部住址。
王家坪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隔延河与城相望。1947年3月,国民党占领延安后,这里的部分建筑遭到破坏,1949年按原样进行了修复。这里供参观的有军委礼堂、作战研究室和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王稼祥、叶剑英的旧居等。军委礼堂位于王家坪旧址入口处,是七间高大宽敞、四角翘起的大瓦房,可容纳近千人。礼堂建成于1943年,是军委和总部的工作人员自己动手修建的。当年军委和总部的一些大型会议、晚会等集体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毛泽东会客室在军委礼堂东侧,有两间平房。1947年3月24日,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新四旅的部分同志,谈了保卫延安的问题。毛泽东旧居在毛泽东会客室东面的土坡下,有两孔石窑洞,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和寝室。1946年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曾住在这里。门前有一石桌,是毛泽东送他的长子毛岸英到农村劳动时谈话的地方。朱德旧居位于军委礼堂西侧军委参谋部后院,有3个朝南的石窑洞,右起第一孔是办公室,第二孔是会客室,第三孔是寝室。右侧三孔窑洞曾住过黄华等工作人员。1941年春到1945年8月,朱德住在这里。彭德怀旧居位于参谋部前院,有3孔石窑洞。1947年二三月间,彭德怀住在这里,指挥保卫延安的战斗。彭德怀旧居东侧有一间平房,是军委资料室,另外几间是军委会议室。军委首长经常在此召开会议。叶剑英旧居位于参谋部院后的山腰上,有一栋三间飞檐式平房。1943年叶剑英迁居于此,1947年3月撤出延安。
由于直播基地宿舍整改装修
旁边的公寓又比较贵
就到临平费庄农村找房
房子朝南光线不错
独立卫生间和阳台
厨房在阳台那里
阳台还可以放洗衣机
房租900付一押一
电费1.3元/度
水费4元/吨
视频中同事在砍价
#头条创作挑战赛#
寻找老街32号——重庆的遗憾
“黑沉沉的大楼,耸立在布满密云的夜空里,厚实的窗帘,紧紧遮住灯光,就像一匹狰狞巨大的野兽,蹲伏在暗处,随时可以猛扑出来伤人。如果是在白天,从远处就可以看出:这里,老街三十二号,堂皇的铁门上,横署着两个篆字——慈居。
如果把特务机关的分布比作一只黑色的蜘蛛网,那么,在这座楼房指挥下的各地特务站、组、台、点,正像密布的蛛丝似的,交织成巨大的恐怖之网,每一根看不见的蛛丝,通向一个秘密的所在。这座阴森的楼房,就是那无数根蛛丝的交点,也是织成毒网的那只巨大的毒蜘蛛的阴暗巢穴。”
《红岩》第6章开头这段描写有两个小错误:民国重庆老街34号是一座砖木结构二楼一底的建筑,老式木门,山墙上横署两个隶书“慈居”。这个地点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它的公开名称是国民党的西南长官公署第二处,实际上是伪国防部保密局在西南的领导机关。历史上也是当年众多重庆地下党党员被关押、受到刑讯、展开大无畏对敌斗争的地方,包括很多后来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志士,如《红岩》人物的历史原型许建业、江竹筠等等,也是重要的重庆“红岩”红色革命遗址。
其位置在今天解放西路66号,这一带最早是清政府设在重庆的最高军事机关重庆镇署驻地,辛亥起义后,改名重庆镇守使。1912年4月1日,重庆蜀军政府与成都大汉四川军政府合并为“中华民国四川军政府”后,重庆蜀军政府撤销,重庆改设蜀军镇抚府。1912年6月重庆镇抚府撤销。
1934年国民政府来渝,在原地设立委员长行营。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军事委员会设于原委员长行营。抗战胜利后,改称委员长行辕,1947年改为重庆绥靖公署,不久又改为西南长官公署。
绥靖公署时期占地范围扩大,从后山脚下跨上了上半城,并在上面开了一座后门,向东出中正路(今新华路)南段磁器街口。从上半城直到下半城主干道,东侧半坡抵三圣殿、雷公嘴、凯旋路,复旦中学,西侧抵大巷子和花街子,正对金紫门。
重庆解放后,原行营所在地进驻的是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和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1954年6月,西南大区撤销,《新华日报》停刊,《重庆日报》迁入。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撤销,改为凯旋路中学(今复旦中学)。很多老建筑划为日报社宿舍之用。
据这里的老居民回忆,当时除了新建成的报社大楼外,主要有8栋较大的行营老建筑,称为:从零到七宿舍——
当时被称作“零宿舍”的楼不大,在解放西路临街边,马路对面为油辣铺、周家小面店、卖水站。该楼大约4四层高,楼道非常狭窄。
“一宿舍”紧邻礼堂东侧,为一栋传统的三层青砖、坡屋顶小别墅,室内楼梯、二楼地面均为上好木质结构,可以说是行营中品质最好的建筑。这个别墅曾经是在行营办公的蒋介石休息、会见中外重要宾客的地方。
在礼堂背后是呈“L”型办公等建筑群,在“一宿舍”北向坎上是一排不大的平房——“二宿舍”,临近坐东朝西的二层楼高的“三宿舍”,还紧连着的坐北朝南的“四、五宿舍”(通过楼道间梯坎,把这“三、四、五宿舍”较大建筑连通),其中“五宿舍”为最高,共有三层和20多个房间,房间空高达3.8米,解放前是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张群的办公楼。
在“四宿舍”背后坎上是“六宿舍”,这是一栋黄色二层小洋楼,原为张群寓所。旁边还有一排平房。与其隔路相邻的一栋二层黑色楼,为“七宿舍”,据说是军警办公及关押犯人地方。在四、五宿舍之间有一条上山小道,从礼堂走上200多米便可到达一栋青砖小楼,为行营后门的警卫楼,外出便是十八梯大巷子,沿石阶上100余米就到达较场口。
七宿舍就是当年的老街34号!
重庆解放后的1949年12月5日,重庆市军管会公安部政治保卫处进驻34号慈居,接管国民党的特务、情报系统,并担负起反特及保卫的工作。
1964年在重庆拍摄《烈火中永生》电影时,保存还很完好。据重庆文史作家何蜀回忆:
“我当时正在重庆城里读初中,我们那所民办中学的大门旁边,下十来步石梯,有一低于学校大门前路面的小院落(院落前还有继续往下延伸的石级通往坡下的凯旋路中学),那是我们学校的教师宿舍,那个老旧院落的大门上方,还有用水泥、瓷片铸成的“慈居”两个大字,那院落,就是小说《红岩》上写的‘老街32号’——国民党西南长官公署二处处长,也就是保密局西南特区区长徐鹏飞(历史人物原型徐远举)的办公处。”
今天,解放西路与凯旋路交叉口的行营旧址(包括复旦中学校史馆、巴渝文化博物馆)得以保留。而更多老建筑所在的重庆日报家属院内,仅存1991年原址重建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礼堂一栋,毛主席重庆谈判时曾三次莅临。
可惜的是其他八栋“宿舍”20年前在建设高层住宅楼时已全部拆毁……
厦门岛外土著进城了,一、岛内房子是我的刚需,(一)工作原因:岛内工作五年有余。第一年公司还有集体宿舍可以休憩,但极其简陋,六人间上下铺小阳台,仅有衣柜和带洗手台、马桶但无法洗浴的卫生间,夜晚整栋小楼空荡荡,安全而寂寥。第二年开始每天回家,每趟都是公交车+BRT+公交车,人多没座站一路也是真累,耗时也要近一个半小时,通勤时间着实长。
加之加班晚了、下班同事约吃饭,都很麻烦。记得有次同事结婚,岛内8:8开始,仪式、游戏再搞搞,快9点了才正式开席。而出岛BRT9:10就是最后一趟了,要赶车我都没吃什么就走了,心疼我的份子钱,20年疫情后开始开车,厦门大桥在修进岛依旧很堵,上班同样要早起还经常迟到气死个人,开车更需要全神贯注不能打瞌睡。下雨天的晚上,我的高度近视看路也有难度,回家还要到处找停车位。21年9月厦门疫情,我出差回来回不去岛外,只能暂住岛内堂姐家好一段时间。年末换了新老板,新官上任喊我们吃饭喝酒。代驾回岛外非常贵,只能代驾回公司再打车去朋友家借宿。简而言之身心俱疲。
(三)房型
全明两房可三房,户型方正主卧南。全明通风、采光都比较能得到保障,特别是洗手间有窗,梅雨天异味才好消散(现在的家里主卫无窗,臭味会顺着下水管道往上涌,新买房不想再遭受)。两房至少可以满足父母同住,即使结婚生子也能暂时和孩子一起住。三房当然更好,可满足三代人同住,使用年限会大大拉长。户型方正也是重要考虑的,通透很关键,再者奇形怪状对空间的使用难度会很大,容易浪费面积(那就是浪费钱啊)。
朝南最主要是光照保障,个人超级怕冷,主卧朝北的话冬天会冻死(厦门的冬天冷得令人窒息),阳台朝南也是最佳,但只要不朝北就能有日照。朝东是白天日照时间长,朝西的话容易西晒夏天会很热(整天开空调是可以那不是费钱嘛),但是如果靠近海边可以看到夕阳和海,西晒不至于太夸张的话也可以接受(看夕阳和海幸福感不要太满啊)。全朝南的户型通透性就不够,南北通透还是最优选,客厅、卧室多朝南,厨房、餐厅、洗手间朝北,基本就是梦中情房了。
三、兜兜转转是我的缘分
(一)看房历程
2019年7、8月开始了看房之旅。完全没有头绪没有经验,简单请教了小老板(买房资深人士)对区域的推荐,也没有太咨询其他同事朋友(这里有后悔),和好朋友冬粉儿(后来大多都一直一起看)在某个周末进岛,通过某看房APP找了个看起来靠谱的中介,去了店里开始看房。因为对中介、对看房完全陌生,加之我和冬粉儿都是女生,怕有危险,让冬粉儿带上工作证(人民警察证)以防万一。明确了必须要满足的几个点后,第一次就暴走了上万步,看了五六套,从年代久远的楼看到比较新的楼,震惊于“就这样的房子还卖这么贵”,以及都没有十全十美很满意的,可以说第一次长了见识有了概念也受到了直观的打击。
后来每隔一两个周末就看房,一看看半天(真的累啊),这个片区看完了,转战另一个片区,来来回回也把三四个区域的房子都看得差不多遍了。感觉不错的都很贵,价格OK的又这这那那的不太好,预算不得不一步步提升。有过一次觉得房子不错打算去看第二趟谈谈价格的,没曾想很快就卖掉了。可能也是缘分不够!2020-2021年疫情期间,都是线上看房为主,价格居然没什么大变化,对厦门的房价来说真的……2021年下半年经同事介绍认识了她闺蜜的妈妈也是中介,就换成跟阿姨一起看房。阿姨相对更实在,有时候我在线上看到的感兴趣的房子也会主动问阿姨有没有房源可以去看。
(二)买房过程
尽管家里也买过房,但都是一手的,二手房经验为0。阿姨是小中介,不那么规范,跟房东谈也是很糊,开始说房东是“她”,讨价还价了几次才知道是房东全权委托的人,消息都是不断转手沟通很不通畅。阿姨一直催促面谈,但父母又觉得面谈得到了一个差不多了的状态再见面,来来回回又在价格上拉锯,我们以自己近乎没有的基础跟阿姨说了一个心理价位A。后来觉得通过阿姨中转实在凌乱,父母才直接跟阿姨到房东公司面谈,结果也没见到房东本人,依旧是这个代理人。
好在代理人思路还是清晰的,因为清楚房东是要置换的等着钱凑首付,也帮忙做了房东的工作,又谈了一点点价格下来,基本就是A了。这一谈反而让我们懵了,这就同意了?!是不是给的A还是高,不然怎么那么快就可以??再来母亲同事女儿买房的中介(一个相对大点的中介公司),知道了这套房子好几个人在谈,目前最低是A,但必须高首付,那可不就是我们!于是凭着场外信息,加上我们首付应该真的是能给的最高的了,硬生生又砍了一些钱。但是砍下的是实实在在的钱,换的是“递件”就要全部首付款。真是场心理战和信任战啊!!
在沧州老城区,曾有两处为淮军乐字营将领修建的公祠,一座是梅公祠,一座是丁公祠。
民国《沧县志》载:“梅公祠在西关外河沿(今运河东岸新华桥东北的小公园一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为驻沧淮军乐字营统领、贵州提督梅东益建。”
梅东益,字如筠,安徽怀远县兰桥乡梅郢村人。同治元年以武生投效淮军,随李鸿章部转战南北,“积功洊擢副将加总兵衔,赏著勇巴图鲁名号,署山海路游击,声誉翕然。”
梅东益戎马生涯四十年,戡定祸乱,造福民众,作战机智勇敢,身先士卒,逢战必争当先遣队、敢死队,战功卓著,受到光绪皇帝、李鸿章的青睐和重用。梅东益后来官至贵州提督,地位显赫。
自光绪初巡防南皮县冯家口时起,梅东益统率淮军乐字营驻扎沧州近30年。在沧期间,他戡乱匪患,清剿义和团,维护了沧州的社会治安。他曾立义塾、施医药、重修名刹水月寺、扶立缮饬沧州铁狮子等。1903年冬,梅东益病逝于山东潍县,享年69岁。沧州人请立专祠以祭祀,“直隶总督袁世凯闻于朝,准在沧建立专祠,以彰忠进。”1908年,由梅东益哲嗣梅树声出资,沧县本地官方督办监造。
梅公祠位于西关外河沿,是砖木结构的四合院。气宇轩昂,标准很高。坐北面南,门楼高大,石阶整饬。院内是一排高大的中式平房,正殿两旁是配殿。正殿廊柱抱厦,起脊挂瓦,磨砖对缝。殿内有梅东益的画像及楹联、题诗等,院内有立于1908年10月的敕建诰授建威将军、贵州提督军门、巴图鲁梅公祠碑。
碑文述说了梅东益投军以来,特别是驻军沧州的功绩。另外,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一月,沧州、青县、南皮、盐山、庆云、交河、献县、宁津、吴桥、东光等十余州县的乡绅民众曾给“总统淮军乐字马步全军、贵州提督军门、著勇巴图鲁梅公东益”恭立一块“戡乱碑”。碑文记录了梅东益剿灭土匪,修造道路,施舍医药,救济灾民,关注民生的功德。
梅公祠除用作梅氏守祠之外,祠堂还曾作红十字会会址、日本人宣抚班驻地。
大概1950年左右,梅公祠内设沧县人民医院,祠堂门楼被拆,改建成沿街一层的楼座。沿街一面是一排窄高的苏式窗户,里面是带走廊的门诊部,后面大殿改成病房和医用房屋。后来,医院搬迁,梅公祠旧址改成医院的家属宿舍区。为拓宽新华路和扩建新华桥,于1990年5月前拆除。
丁公祠,位于今小南门百货公司往北几十米处,南有包公祠,包南丁北,紧密相邻,间隔不到5米。是这纪念奉祀淮军乐字营统领、记名提督丁德昌修建的。
丁德昌也是安徽人,为淮军乐字营统领,因镇压太平军和捻军,有大战功,朝廷授于一个记名提督(记名提督就是给一品提督衔,但因在没有实际空缺,只能先记下名字,等有了空缺再补上。据说,因清末剿太平军捻军功劳大授予记名提督的有好几百之多)。
丁德昌虽然一介武将,但有强烈的文化情结,在沧州做过不少好事。光绪二年丁德昌重修包公祠,此后,“每岁四月八日,为贸易会专用场,商贾云集,农器交易甚多,为春人之最盛者”。现在捷地景区内立有同治年间宪示碑一面,碑文上主要内容是关于当时官方对于运河及捷地减河两河的管理和保护条例。
宪示碑立于清治十一年,由时任钦加布政使遇缺河间兵备西林巴图鲁丁所立。清光绪二年丁德昌在重修包公祠将此碑横刻祠规八条嵌于壁间。一九九九年春,南运河务处会同市文物保护处将宪示碑首立处修亭保护。这种形式的碑该现存极少。
丁公祠是高台阶、高门楼,四合院式的高大古建。坐北朝南,北面是一座青砖青瓦的大殿,明三暗六,内部设有隔断。檐下有卷云抱厦,四根木柱支撑,门多扇,雕刻着花纹图案。东西厢房各三间。南边中间门楼高出,有两扇大门。东西两边是两个耳房。大殿东边角落有两间土房,大殿内的香案上面供有牌位。
如今,丁公祠已经看不到一丝当年的痕迹。今天,在丁公祠的旧址上,已建起了现代化的住宅楼,人们在享受着幸福的生活。
24小时,48小时,72小时,96小时,封校第四天,开始心态平和了,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享受当下的慢生活。
封校的生活是纯粹的,小小的校园就是我们的全部世界,师生同吃同住,齐心协力备战高考,真正的心无旁骛,真正的一心一意。
看着太阳从东边山头升起,又看着它坠落在西边的高楼里;一回头,月亮又挂在了山上的树林中。看着朝霞变成晚霞,白云从南边飘到北边,鸟儿追着云朵,一会儿朝南,一会儿又朝北。
烈焰一样的木棉花从树顶跌落,绸缎一般的黄花风铃木花朵铺在地上,五颜六色的杜鹃从花坛中伸出头来,不经意间一低头,就会看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正在朝你微笑。
芒果树的花也凋零了,不久就可以长出小小的果实,然后一点点长大。记得以往的六月份,高考结束后就开始打芒果了。我们找一个长长的竹竿,用铁丝把一只袋子绑在竹竿上,摘芒果的时候,把芒果套在袋子里,用力一拉,芒果就落在袋子里了。这些芒果个头比较大,而且通体嫩黄色,光泽亮丽,不过核比较大,味道微甜偏酸涩。但对于一名湖北人来说,即新奇又好玩,味道也算是别有一番滋味。
热闹的校园,突然寂静,匆匆的脚步也慢了下来。早上不用忙着起床匆忙奔赴学校,更不用为了小孩上学而焦头烂额,晚上也不用急着接娃回家,洗衣做饭,收拾家务。校园封闭,一切从简,住在宿舍,吃着食堂,从容不迫。
晚饭前,打打球,跑跑步,锻炼一下身体;晚饭后,散散步,去教室看看学生,看书备课。
这样日子,如果不是疫情,到是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愿疫情早日结束,再细细回味这慢慢的生活!
你们大连冷啊,瓦房店更冷,靠东北,夜里能冻死个人。
今天去瓦房店看娃,我是带“任务”去的。婆婆给娃寄来了一床13斤重的棉被,说是托老公他表姨(八竿子打不着,结果17年都没见过的亲戚),在新疆买当地人自己种的当年新棉花做的棉被。
我婆婆作为一个南方人,她认为大连在东北,冬天冷,瓦房店又在大连的东北方向,就更冷了,冬天都能冻死[捂脸][捂脸]。我说学校有给统一配发被褥,但婆婆却认为那个是“黑心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