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那个时候条件已经不错,八几年开始吃饭已经不是问题,那个时候开始嵊州经济一直还是新昌好//@翁纪明1:浙江东部如嵊州新昌一带没有棒子面,而叫六谷糊(玉米叫六谷,磨成粉和青菜煮成糊状)。没有窝窝头,叫六谷饼,窝窝头象馒头,玉米饼是平的。北方才那么叫。改革开放前浙江和全国差不多,农民缺吃少穿。农村联产承包制后,浙江农民吃饱了饭,大米饭,不再以玉米,蕃薯为主食了。吴小莉回老家新昌县探亲的时候,浙江新昌没那么穷了,农民开始富裕起来。
懒虫说娱2000年,主持人吴小莉和亲哥浙江相认,对方一贫如洗,她帮没帮亲哥
我是浙江新昌的,八十年代农村生活才渐渐好起来,小莉老家比较偏远,再一个家里没个男人,只一个女人上山下田真的很难,上有老下有小,肯定穷。不能以现在的眼光看以前的事,现在农村都很富裕了
新昌本来就是最穷的地方,但是江南江浙沪各地人的祖籍都是新昌人,杭州上海大城市和农村山里人祖籍都是新昌。
浙江的农村好不好?上次拍了位于杭嘉湖平原的嘉兴农村和宇宙第一地级市苏州的农村,今天来到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的一个小山村。
之前网上有很多关于浙江农村的帖子,如果有人发农村成片新颖小别墅的照片,就一定有人会发摇摇欲坠泥墙瓦房的照片。今天我来告诉你,在新昌的小山村里,这两种建筑是鹭港地同时存在的。这可能跟山村里人少地多有关,所以不像嘉兴农村,建了新房必须将老房子拆掉,这里的山村保留了很多老建筑。这些房子基本已经空置了,偶尔还有老人居住。虽然山村的交通没有平原地区的农村方便,但是空气清新,山青水秀,也是相当宜居。
2001年75岁的吴振华悄悄告诉女儿吴小莉,他在大陆浙江新昌县还有一个妻子陈梅娥。希望她利用凤凰卫视中文台的资源去寻亲。
吴振华1926年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长征乡新任村。1945年19岁的吴振华和22岁的同乡女子陈梅娥结婚。
婚后陈梅娥很快就怀上了孩子,妻子怀孕7个月后吴振华外出当兵再也没有回去。半个世纪以来,吴振华就成了背井离乡的诗,乡愁就是那一弯海峡,他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就是那一张窄窄的船票,他在这头,妻子在那头。
吴振华后来随部队到了台湾,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无法回家,无法回去看妻子和从未谋面的儿子。后来他在台中娶了吴秋锦为妻。
台湾的妻子为他生了6个女儿,其中第5个女儿吴小莉是著名媒体人、新闻记者,连朱总理都夸她“小莉新闻说得好”。
吴振华一直把他在大陆娶妻的事深深地埋在心底,怕说出来妻子会伤心。八十年代两岸关系缓和后,他都没有回去寻亲,害怕破坏了现在的家庭。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吴振华步入老年后他思念家乡,想念发妻和儿子的心情愈发强烈,终于在2001年75岁时单独对吴小莉敝开了心扉。
吴小莉是知识分子,是新闻人,她当然能够接受老父亲过往的历史。吴小莉开始去开导母亲和姐姐,让母亲去谅解父亲,去接受父亲的过往;让姐姐和妹妹去接受同父异母的哥哥。
吴小莉利用她的资源找到了新昌县农村里的陈梅娥。
原来吴振华当兵走后,陈梅娥十月怀胎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吴伯定。即便吴振华走后渺无音讯,陈梅娥也没有改嫁,替吴振华赡养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吴伯定养大成人。
1973年时,陈梅娥还替27岁的大龄儿子寻了一门亲事(当时27岁结婚算是晚婚),给他娶了一个农村姑娘叫梁秋娇。后来梁秋娇替陈梅娥生下两个孙子,大孙子吴越峰是盲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吴振华带着妻子吴秋锦和女儿们回到阔别半个世纪的故土寻亲,当见到发妻时感人的场面就不多细说,那就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景象。
吴振华寻到了亲,到晚年时遂了多年的心愿。吴小莉也认下了哥哥吴伯定,后来她在经济上帮助了哥哥和侄子一家人。
团圆!这是多么完美的结局啊!可是我们应该看到一个事实,还有很多到台湾的游子到死都未能和家人谋面,他们没有活到八十年代后。
基于骨肉分离和情感的需要,基于血脉相连、同祖同宗,我们渴望两岸统一,而且一定会统一。#人物# #头条创作挑战赛#
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听奶奶讲故事,现在回忆起来,几乎所有的故事都跟越剧有关,或许奶奶也是从越剧的前身,沿门说唱的人那里听到的,我奶奶说,在嵊州山村一个羊棚丘的地方,一位放羊娃救了一位皇子,后来他回京城继承皇位时,问放羊娃有什么心愿,他说我要做县官老爷,出门可以坐桥子,我还要我后代子孙都做官,乌纱帽一顶又一顶,百顶、千顶,世代做下去⋯结果呢,皇帝金口圣旨封一个七品芝麻官给放羊娃当然没有问题。但一顶又一顶,百顶、千顶乌纱帽最后也顺理成章做到了,那就是嵊州出了越剧,乌纱帽在戏台上出现,子孙后代一直做下来直到现在。对于我个人的影响,这个故事告诉我,做人不可贪心,要量力而行,否则会适得其反。对于嵊州的越剧而言,起源当然有其社会生产的土壤⋯ 越剧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落地唱书",是嵊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因其不在台上而在农家门口、堂前卖唱,故名"落地唱书。"前后经历50多年,由曲艺演变成戏曲。 "落地唱书"的发展可分"田头歌唱"、"沿门唱书"、"走台书"三个阶段。
一、田头歌唱:清咸丰元年(1851)前后,嵊县剡北乡马塘村农民金其炳,集牧歌小调、宣卷佛曲和四工合调之长,自编"天也平、地也平,为人在世心不平;天也空、地也空,穷人劳碌一场空"等词句,在田间地头即兴歌唱,作为自我娱乐形式出现,受到欢迎。许多农民以金其炳为师,边劳动边学唱。后来又各自编词配曲,广为流传,出畈劳动或归家路上随意歌唱,抒发情感。此为"田头歌唱"阶段。
二、沿门唱书:清同治初,县内遭灾,禾稼歉收,赋税繁重,民不聊生,沿街求乞者甚众。马塘村金其炳迫于生计,仿照新春时"扫地佬送元宝"的形式,沿门挨户去唱"新年新春喜洋洋,五谷丰登粮满仓"等吉利话,以求施给年糕、粽子等物。人多仿效,"沿门唱书"由此得名。以后传至金芝堂等人又把民间故事编成书目演唱,如《懒惰嫂》、《卖婆记》、《养媳妇归娘家》等,进而发展为两人合档,坐于堂前演唱。许多穷苦农民农忙务农,农闲唱书以弥补生计。 三、走台书:清同治五1866)前后,唱书流行到新昌、东阳,光绪元年(1875)后,发展到临安、湖州等地,金芝堂去余杭一带农村,既补鞋又唱书。他从传书、宝卷中的故事改编《双珠凤》、《珠蟒袍》等长篇书目,丰富唱书内容。光绪初年,唱书艺人开始进入茶楼,站到台上或坐于桌旁,手执"三跳板"(一种伴奏乐器兼作表演道具),时立时坐,且唱且做,表演骑马、坐桥、穿针引线、上下楼梯等动作,时称"走台书"。唱者以不同嗓音分别演唱男女老幼角色,并有配档和对话伴唱,比"沿门唱书"完善,为"落地唱书"演变成戏曲奠定了基础。从此,嵊县不少农民弃农习艺,专业演唱。 小歌班是越剧早期的名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嵊县的几名唱书艺人在外县演出,农忙回乡后,乡亲们包下他们农活,请在本乡上演。为此唱书艺人李世泉、高炳火、钱景松等于农历三月初三在桃源乡东王村香火堂前搭台化妆演出《十件头》、《倪凤扇茶》、《双金凤》等对子小戏,次夜演出大戏《赖婚记》获得成功。之后请出师傅作掌班人正式组班于嵊县各地演出,越剧雏形基本形成,1906年成为越剧诞生年。当时化妆简陋,以竹布衣衫为戏服,用鹅蛋粉、报红纸擦脸涂唇代花粉胭脂,人称"清水打扮"。仅有鳖鼓、尺板伴奏,无丝弦锣鼓相配。所唱曲调与山歌小调无异,与绍兴大班相比,是称不上戏的"小歌",故称"小歌班"。因其鼓板伴奏,观众又称"的笃班",当时百余付小歌班皆是男子演出,故又称男班。后来又有女小歌班出现,在家乡艺人的努力下把小歌班打进上海滩,在"大世界"演出,嵊州属绍兴,小歌班演出的多为反映婚姻家庭伦理的文戏,与当时绍兴大班在沪演出的武功戏相比,风格文静温婉,故称"绍兴文戏",而绍兴乃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故地,人们又将之称为"越剧"。现在越剧从剡溪两岸的山乡小戏,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一大地方戏曲剧种,形成表演细腻、唱腔优美的特色,赢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上世纪末,越剧开始走向世界。日本、菲律宾、美国等国相继成立越剧研究组织,派专家到嵊州考察。越剧之花经过一百多年的发芽生长已越开越妍。
我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嵊州,看到越剧是出于劳动人民和劳动中,是家乡的父老乡亲迫于生计生存,为了改变现状,为了美好的生活,想了千方百计,走了千里百里,经历千辛万苦,才有了越剧,有了家乡的巨变。今天的我需要先辈的"基因",去努力,为诗和远方!
就过一段时间马上就到中秋了,许多爱好喝茶的茶友都会准备一些茶叶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收到一个江苏的大哥给我发的消息,他说他要准备一些明前小芽头的龙井茶送人,他特意强调了不光光是芽头要小而且茶叶的豆香一定要足。
送人的茶礼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小陈放下碗筷就去冰柜里帮这位大家找适合他的龙井茶了。我在自己的大冰柜里找出来5款芽头饱满的小芽茶,将它们的香气、口感和芽头仔细对比了一下,最终这款明前头采的土茶龙井得到了我心目中的目标。
这款明前土茶龙井是3月29号做的,我们新昌回山的高山群体种土茶龙井开采的时间比较晚,今年是3月25号刚刚开采的,所以这个茶叶芽头嫩度很不错,泡开都是小芽头,泡开以后豆香也挺足,入口以后茶汤甘醇爽口。所以这款茶叶不光是外观好看,而且香气口感也非常的好。这位江苏茶友看到我给他看的茶叶后感觉非常的满意。如果大家喜欢的可以尝尝看,175元/250克,喜欢的可以在下面选择,下午筛出来有半斤茶片送给大家选择一斤茶叶(除了165个的口粮茶)的茶友,两斤以上送大家一份自己做的笋干,我们农村人就是简单淳朴,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做的
22年前吴小莉和亲哥浙江相认,对方一贫如洗,她有没有帮助哥哥
“爸,我还多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一个妈妈,我会把他们当一家人,一直好好的。”吴小莉对年迈的父亲说过的一句话。不仅接纳父亲当年留下的旧情,还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善待他们,着实让人动容!
吴小莉,主持过的《小莉看世界》和《时事直通车》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凭借《香港回归世纪报道-60小时播不停》的栏目一炮走红,从新闻记者走到副台长。吴小莉第一时间听到父亲的孽缘后,她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如今和同父异母的哥哥关系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为了见亲哥哥,吴小莉费尽千辛万苦从香港来到浙江。
原本以为哥哥过得不错,可没想到当吴小莉见到他那一刻,直接愣住了。
哥哥穿着一身很旧的皮衣,衣服上还隐隐沾着灰尘,裤子也有点泛黄,鞋子还是那种薄底的布鞋。看起来很心酸。
看着这一幕,吴小莉的眼里瞬间涌起泪花。
他没有想到哥哥的生活竟然会这么贫寒。
吴小莉出生之前,她的父亲吴振华一直在浙江省新昌县新任村生活。
当时他们家条件很差,一直靠务农为生。
吴振华,1926年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长征乡新任村,这里风光秀丽,文化底蕴丰厚,是一个英才辈出的地方。
吴振华小时家境贫穷,再加上当时身处的环境很不好,可谓是民不聊生,吴振华没念几天书就辍学回家务农了。
尽管如此,吴振华却是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年轻人,他不想一辈子都窝在农村,一直想着要出去闯荡,靠着双手打拼出一番事业。
1945年,19岁的吴振华,也正是在这一年,在媒人的介绍下,吴振华与大3岁的邻村女子陈梅娥喜结良缘。虽说两人在婚前从未谋面,可在新婚之夜,他们却一见钟情,感情迅速升温,更是庆幸彼此找到了一生的挚爱。
只是让人没想到,吴振华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有志向的他,可不想一辈子老守田园吴振华和妻子陈梅娥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恰巧同村中有一个从部队回乡省亲的人,他欲带几个年轻后生当保镖。
在万般无奈的思绪中,陈梅娥答应了丈夫去当兵,在分别的那一刻,夫妻俩抱头痛哭,陈梅娥说:振华,你放心走吧,家里的事情你不用惦念,出门在外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我盼你早日平安归来!
在那炮火纷飞的年代,吴振华在部队开始两年,每两个月有一次书信来往,后来就断了联系,陈梅娥在家苦苦等待,最终是等来,王震华牺牲的消息,原来在1948年跟随部队去了台湾后,无时无刻不挂念远在新昌老家的妻儿,他常常站在高山上泪眼相望。时光流逝,这让吴振华想要回新昌的梦想也一点点破灭。
后来,孤苦的吴振华与温柔美丽的台湾姑娘吴锦秋喜结良缘,生下了6个美丽的女儿,其中就有吴小莉。
生活虽然艰难,上学后的吴小莉,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爱好广泛的她,还是学校文艺队的骨干,经常主持学校的文艺汇演,深得老师同学的喜爱。
在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顺利完成他理想的大学
2001年,吴小莉成为凤凰卫视资讯台的副台长,立下一个理想:将咨询台办成中国的CNN,有大事发生时我存在,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我!
就在吴小莉事业迈入巅峰时,她也从父亲口中得知了还有一个哥哥的真相,在和母亲吴锦秋结婚之前,吴振华在家乡浙江新昌还有一个家,有一个同父异母的亲哥哥。
因为时代的改变,这也让两岸能够通往来信,而吴振华也从同乡的口中,了解到陈梅娥仍活着,更是为了自己守身如玉40年,如今儿子已经长大承认,结婚得子。
这个消息让吴振华倍感震惊和不安,当时的吴振华,已经63岁了,多年的沧桑仍止不住老人滚滚而下的泪水。吴振华立即含泪修书一封寄给妻子陈梅娥,告诉她自己在台湾一切都好。
吴小丽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在网络媒体从各方面渠道找到了父亲的亲人,见到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吴伯定,,哥哥不接受妹妹的帮助,要自己努力过上幸福生活,哥哥家开始生活比较普通,随着时代的变迁,年代的改革,社会的发展,哥哥家也过得风生水起
在吴伯定看来,能有一个著名主持人的亲妹妹,就已经很让他开心和激动了,至于生活,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安心。
看来,吴伯定并不想要用亲情去捆绑妹妹吴小莉。不过,吴小莉也多次邀请哥哥一家人来香港游玩,她带着哥哥一家人在香港游玩,吃着美食,十分开心。在此网友们怎么看?小编原创#娱乐#
现在没有创新了新鲜经过头啦//@简单爱48166086:现在的农村视频根本没什么看头,不是抓鱼就是做菜,同样的事 翻来覆去的做。
微风细雨抚平燥动的心自从头条出了个“欢子”靠拍视频年赚50万元以上后……
大家都认为我们大浙江是很富有的,富人很多很多,不会存在贫穷的山区。
真这么认为你就想错了,到现在2021年了,在咱们浙江还存在着上世纪80/90年代的生活场景。
昨天晚上我就去了我们新昌的一个茶场,用我自己的手机记录下浙江富裕背后的沧桑[作揖]
这是一家有将近50年左右的茶场,里面有一位70来岁的老伯坚守在此。
据老伯介绍,这是他经营了30年的茶场,这里的前身是一座国营茶场,现在变成了老伯的私人茶场,同时每天管理者30多位采摘工的茶农生活。
这里的条件非常的差,很多生活场景停留在了上世纪80/90年代的生活。
我记得小时才会用到蒸饭的饭盒,农村条件差的厨房还是泥土地面,一烧饭里面积满了水,也只有条件很差的洗头才会端出一盆水在洗,图中的洗头的女孩只有17岁,浙江天台人,读书的年纪也出来打工了,我们一行几人她见到外人就特别的兴奋,问东问西,带我看这看那…
这就是最真实的农村场景,只是这个场景在小鱼的印象中是90年代,自己还小的时候。
没有想到过了30年了还有这样的场景,经济发达的浙江背后还有这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