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头条#宝鸡岐山五丈原,三国演义游,五丈原武侯祠。在县城南17公里渭河南岸倾斜台地,是著名古战场,我国古代忠诚与智慧的化身,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病逝处。《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春“亮率大军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五丈原”许多三国史展室,成为关中地区著名旅游胜地,当地小吃杆面皮,岐山面。交通方便普铁,高铁高速,国道欢乐各地游客。
新年趣谈:客家礼仪、习俗及故事
客家人的礼仪习俗最让人难忘的是其热情好客。
土楼里某家来了客人、亲戚,邻里都会主动上门,围着客人嘘寒问暖,谈笑风生。人们都会“跌低”一等辈份,即按小孩辈份来对亲朋来客高予尊称。
客家孩子平时交往作客也都深谐尊老爱幼之理,围桌一坐,年纪较轻或辈份较低者都会自觉勤快地做好倒茶伺酒等服务,都懂得“酒满敬意,茶满呕气”之仪。
客家地区酒文化悠久醇厚,客家人一般酒量都不错,酒仪酒规传统,酒令贯穿祝福吉言,猜拳每巡一般冠以“全福寿”或“哥俩好”(同龄人或者平辈),酒规讲究手势上不出三下不出二,上出二时不能以“驳壳枪”的手势朝着对方。酒令代表一至九主要有:一声敬您、一定高升,两相好、对个对,三声敬、三连升,四季财、四喜财,五魁首、五子登科,六六顺、六六大顺,七个巧、巧个七,八匹马、八福寿、八仙来,九九长、快来到,满堂红、全来到、满堂福禄,等等。
新郎随新娘回门省亲或是在新婚新亲的新春时节,往往都要搏得一醉方休,令你流连忘返、终生难忘!
客家美食主要以肉禽蔬菜为主,牛肉丸、牛系列、芋仔包、糍粑……
此外,客家人自古就有优生优育的婚配观念和科学的伦理意识,普遍遵循着近邻及同姓不通婚的民俗,从而实现优生优育,达到优智优教。
同时,客家人善于用古事、故事等通俗易懂的民俗来对子子孙孙进行言传身教,在相对闭塞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掘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耕闲余,每当夜幕降临之际,子孙及孩童们大多便会围聚在月光下的土楼庭院中,依偎着老人长者,尽情享用着宗长为其讲授着古事故事大餐,进行天文地理、礼仪风俗、为人处世、逸闻趣事等方面的启蒙教育及其文化薰陶。
永定县抚市镇一年一度的新年闹元宵习俗中,赖姓、黄姓等的古事表演,生生息息,推陈出新。
鸣锣开道,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地动山摇,气派非凡,好生热闹!有龙灯、竹马、高跷、和合仙、春秋架、龙狮舞、荷花舞、采茶灯,翩翩起舞,表演此起彼伏;有状元轿、四进士、三字经、百孝廉、西游记、西厢记、三国志、水浒传、八仙过海,频频穿搜,古事沿街演绎。
既有反映远古时期客家人聚居守猎、劳作奋争、团结奋进那刚强悍武的搏击场面;也有反映求学上进、励精图治、功成名就后欢腾喜悦的动人场景;还有反映老百姓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的喜悦情怀与祈祷祝愿!
三国人物中,最受蜀中历代老百姓喜爱的人物,是燕人张翼德-张飞。
历史上的张飞,不愧为一代名将,蜀汉栋梁,其个性也非常鲜明。但在待人接物上,他最突出的特点却是“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符合普通百姓的一贯心理。
从宋元时期起,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和通俗文艺的发展,三国历史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人们在讲说三国英雄的故事时,往往按照市民自身的历史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改造历史,改塑人物。在“尊刘贬曹”的主导倾向下,张飞成为一个最具知名度的人物。
在今所知见的数十出元杂剧三国戏中,以张飞为主角的就有《莽张飞大闹府院》、《张翼德大破杏林庄》、《张翼德单战吕布》、《张翼德三出小沛》、《摔袁样》、《莽张飞大闹石榴园》等十余出,数量位居前茅。
而在元代刊刻的《三国志平话》中,《张飞见黄巾》、<张飞杀太守》、《张飞鞭督邮》、《张飞独战吕布》、《张飞摔袁襄》、《张飞三出小沛》、《张飞捉吕布》等关目,颇为引人注目,使张飞成为此书前半部中最有活力的人物。
这些以张飞为主角或重要角色的通俗文艺作品,按照市民阶层的意识,将历史人物张飞“勇而暴”的性格特色,改造为“勇而莽”的性格特色。
“莽”意味着鲁莽、粗心,也意味着无城府、少心计。它虽然常常导致误事,却没有那股令人害怕的杀气;它是许多平民百姓也会有的毛病,是可以容忍、可以接受的缺点。此时的“莽张飞”,已经向市民的艺术口味大大地靠拢了一步。
而《三国演义》,更是让张飞的性格丰满起来。“桃园三结义”三兄弟,由于刘备后来成为蜀汉的开国之君,谥“昭烈”,关羽早在北宋时期即已追封为王,元代已习称“关大王”,民间称“关二爷”,在普通民众心目中,他们已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和神祗。因此,尽管刘关张原本都有市井气息,却只有张飞最能使芸芸众生感到亲切。
尽管《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性如烈火,脾气暴躁,不止一次因好酒而误事,最后竟因此而被。但总的说来,他粗犷的气质、豪爽的举止、通俗而痛快的语言都比较适合广大民众的审美心理,因而深受读者喜爱。
比如在四川阆中,张飞曾经任巴西太守7年。在当地,张飞牛肉比“桓侯祠”名气还大。张飞牛肉原本其表面为墨黑色,切开后肉色粉红,肉质纹丝紧密,不干、不燥、不软、不硬;食之咸淡适口,宴席配餐,伴酒佐餐均宜。因其外观特征外黑内红,恰好是对张飞形象的完美诠释(注: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张飞牛肉目前基本绝迹),成为民间喜爱的美食。可以说以人名冠名的牛肉,张飞牛肉名气之大,国内无出其二。
【今年流行回味过去社火表演】过去的日子好么?也不见得,过去只是回忆,有些在乎的人当时还在,有些人现在压力大想回到过去小时候。但是,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了互联网手机,有了更多的美食,有了高铁能快速到达你想去的地方,有了更多更多以前想不到的东西。。如果让你选一直待在一个时段,你不一定选择过去[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如果用一句话证明你老了,你会说什么# 我们80后的这一代都经历过吧!
现在感觉人们物质上变富有了,但精神上却越来越贫乏!随之生活变得无趣,除了上班赚钱操碎了心,其它吃不香,睡不着!不得不重新审视自我,回忆过去的快乐,也证明我们慢慢也老了!欢迎朋友们和我一起回忆!
1.瓦房,天井,落大雨大漏,小雨小漏,汉厕,猪圈,竹片当卫生纸!
2.有人顿顿有肉,有人顿顿掲不开锅;
3.坐三轮车走亲戚,车费5毛!后面是8元线路车,1元公交车;
4.撵路,赶场,吃肉饼,吃牛肉面;
5.父母大多外出打工,跟着婆婆爷爷;
6.读初中,就喜欢穿中山装,原来是像毛爷爷学的;
7.照相,合照,洗照片;
8.大红花,三好学生,撇火药,二流子;
9.电影院看电影,看戏;
10.野炊,转山,逃课;
11.游戏厅,打三国志,拳王,网吧通宵打红警,看电影,玩QQ聊天交友;后面是街头篮球,机甲世界!
12.小吃牛舌头,散子;
13.上寺庙去吃凉粉,凉面;
14.泥巴路上学,摔一身泥,放牛,偷西瓜,摸螃蟹,刨地瓜,摘刺梨子,冬水田摸鱼,最期盼的杀年猪喝疱汤;
15.帮外婆在火车站,卖水果,卖小吃;
16.帮外公麻包谷,听外公故事,吃冰棍,晒席,插秧子,半桶打谷子;
17.一天三顿干饭下苦瓜炒海椒;
18.来客人,割肉,买豆腐;
19.外号,鸭蛋,鹅蛋,山东;
20.生吃麻芋子,最后半天没办法说法,上些哈当!!!
21.煤油灯,黑白电视机,听广播!
22.家家房屋外墙上,都写着毛主席语录,家家挂毛主席画像!
辛弃疾之五。
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算是这个时期辛弃疾得代表作之一。原文如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楚江”,楚国这一段的长江。“千里清秋”,非常广阔的国土一片秋凉。李白说:“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只有温暖的酒才能克服清秋的凉。“水随天去秋无际”,水、天和秋融为一体。同样的意境可以用王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表达。前两句视野非常大,但意境非常冷,为下句做铺垫。
“遥岑”指远山。王安石曾写过:“雪乾云净见遥岑,南陌芳菲复可寻。换得千颦为一笑,春风吹柳万黄金”。为何看着远山会“献愁供恨”呢?因为江对面是金国占领的国土。“玉簪螺髻”形容远山的山型。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从远山回到身边,赏心楼上,一声声孤雁声中,站立着一个流落到江南的北国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这首词的文眼。“吴钩”,诗人的佩刀。古代诗人爱登高望远,常用的场景是倚栏、凭栏、拍栏。最典型的是李煜的“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亡国之君看到的是失去的江山。南宋诗人蔡戡在欧阳修建造的平山堂写过:“平山堂上略从容,笑拍栏干万事空。因念醉翁行乐地,不知还又几春风”。蔡戡拍栏有羡慕前辈的意思,也有难得行乐的担心。辛弃疾的“栏杆拍遍”无疑是可惜、懊恼到了极点。可是诗人的报国之情没有人能会意。“登临”字面是登高、临水,辛弃疾是报国无门。这首词估计写于辛弃疾任建康通判期间,也有说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从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南归授封后,长期被安排在基层做小文官,他空有报国之志而无用武之地,因而着急得“栏杆拍遍”。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面用了一个典故。张翰,字季鹰,吴国人。三国归晋后,不愿在晋为官,借口思念家乡的鲈鱼、莼菜而归乡。这种行为获得文人的钦佩。苏轼曾写诗“浮世功劳食与眠,季鹰真得水中仙。不须更说知机早,直为鲈鱼也自贤”。这里辛弃疾想表达的是他不会为了美食之物而放弃报国之志。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里又用了一个典故。在《三国志·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中有记载追随刘备的原吕布旧部许汜在与刘备、刘表分析天下人才时说魏国广陵太守陈登能文能武,但是不善待客。刘备指责许汜说,陈登整天在忧国忧民,你却与他谈论买房买地的事情,他没有指责你就算善待了。这里辛弃疾想表达的是他不会为了田地房产之类的财产而放弃报国之志。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笔锋一转。前面两层都是表面辛弃疾自己的报国之志,然而结果是多年的时间在忧愁风雨中流逝了。“流年”,如水流逝的光阴。柳宗元有:“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树犹如此”,这是词中用的第三个典故。讲的是东晋权臣桓温的一个故事。恒温曾率东晋兵士三次北伐,桓温在第二次北伐时,途经金城(今江苏句容),看见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宋代对恒温的评价褒贬仁智各见,辛弃疾用这个典故就是在呼吁北伐。
下阙的第一、第二层表明志向,第三层再次呼吁,最后一层又是一个转折。“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哪位唤人取来红巾翠袖,来擦拭英雄泪。古代英雄擦泪很有仪式感,金代文学家段克己说:“英雄泪,醉揾应须翠袖”。关于“英雄泪”最有名的诗句应该是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来报国的。
在蜀汉大营内,一名被抓壮汉,正吃着美食,品着美酒。只见外面士兵说:“丞相有令,一定要给他好吃好喝,”只听大汉说:“不好”。夜晚,他眼看四下无人,突然骑上一匹快马,像逃命一般,疾驰而走。身旁的将军对诸葛亮说,他已知我军情,怎能放他。诸葛亮摇了摇羽扇说:“他逃不出我的五指山,让他走”。
话说蜀国刚刚经历了夷陵之战,蜀军士气受损,这让刚刚建立的蜀汉王朝面临危机。刘禅继位后,南中发生叛乱,蜀国一半的土地都被雍闿联合其他首领占领了。
诸葛亮一听到这个消息,怎能不痛心疾首,当即准备发兵攻打南中,不料被梓潼令王连拦住了:“丞相此去,恐怕不妥。”
亮曰:“为何?”
王连道:“现在国力正是衰弱的时候,主公在世时,各诸侯就有反叛之心,国中没有你坐镇怎么能行?况且现在打仗也拿不出军饷。南中这个地方离大本营太远,对于蜀国地位还构不成威胁,丞相应该先稳固根基,再攻打不迟。”
诸葛亮眼看蜀国大半疆土被占,恐有负先帝所托,这才急于一时,贸然出兵。听到王连的劝谏后,打消了出兵的念头,转而稳固蜀国根基,恢复民生、求和谈判、训练士卒。
2年后,诸葛亮带领大队人马攻打南中,3月出发,5月才到南中。
也许有人疑问,为啥偏偏离都城遥远的地方,四处叛乱呢?雍闿等人难道不怕朝廷围剿他们?何况还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坐镇呢。
他们知道朝廷不会轻易来这不毛之地,不但路途遥远,粮草都是问题,而且现在蜀国大败,哪有功夫管他们。就算来了,也是舟车劳顿,没有啥战斗力。
雍闿每天都会派兵四处查探消息,好提前准备,打个措手不及。突然手下来报:“诸葛亮自己带兵攻打南中,马上就到咱们这里了”。
还没等雍闿发话,高定就跳起来,扬言要走,雍闿不准,结果双方内讧起来,雍闿被杀。高定和他的手下只能逃回营寨暂避风头。
诸葛亮从前方得知雍闿被杀,料想对方慌了手脚。到了南中后,头一件事情就是攻打高定,虽然高定勇猛,但谋略还不及雍闿,几个回合下,高定兵败,被砍头,手下士兵也纷纷散去。
诸葛亮开始征讨南中其它城池。其中有个叫孟获的首领,集结了高定残余部下后,继续在城中煽动百姓和蜀军作对。
诸葛亮没多想,按照之前制定的策略,派大将前去消灭孟获。只听前方来报:“丞相,不好,我军两员将领被孟获抓去了”。
原来,孟获是少数民族首领,善战勇猛,在当地百姓中颇有威望,男女老少各个都服他。
诸葛亮在对孟获进行了一次完整的考察后,知道孟获并非存心叛乱,也并非大恶之人,否则怎么会受到这么多人拥戴,一定是受到了雍闿等人的挑唆、蒙蔽才这样的。
在思考良策时,诸葛亮突然想起马谡临走前说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他快速平定了叛乱。
马谡自幼熟读兵书,每次谈论兵法,总是说个不停。因此颇受诸葛亮的欣赏,临行前他对诸葛亮说:”我知道丞相一定会获胜,但我有个小建议,就是攻城为下策,攻心为上策,只有让他们心服口服,才能保证以后不发生判乱。这才是上上之策呀“!
诸葛亮把两员大将救回后,告诉部下,和孟获打仗,不能伤他一分一毫,假装不是对手,处处退让。孟获打了几场胜仗,就心高气傲说:“我以为蜀军多么厉害,诸葛亮也不过如此。”
天亮后又去叫阵,这次准备直捣黄龙,活捉诸葛亮。孟获点齐兵马前去攻打,没成想对方来真的,不但损兵折将,自己还被抓了。
被抓后,孟获以为自己命不久矣,没想到诸葛亮吩咐下人,给他好吃好喝,让他行动自如,更不怕他趁机刺探军情。
孟获走出帐外,看到蜀军纪律严明,排列得整整齐齐的。诸葛亮走过来问他:“此君何如?” 意思是我的士兵队伍整齐吧,你服不服。孟获说:“这算什么,打仗也不是看谁排列整齐,再说我也不知道虚实,何况胜败那兵家常事。”
诸葛亮一听,这是孟获不服,就找个理由,故意把他放回去了。就这样抓抓放放,前后一共七次。第七次,诸葛亮仍说:“孟获,我再放你回去,咱们再战。”
孟获心想:前前后后折腾了这么多次,不但没有逃脱,自己的家底也越大越少了,还丢了面子。就算再来一次,也是同样的结果。
于是趁机服软,对诸葛亮说:“丞相仁义,我心服口服,一定不会再作乱了。”
诸葛亮大喜,事情终于解决了,本想派兵驻扎,但转念一想:“刚刚恢复正常,不如以夷制夷”,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岂不两全。
诸葛亮回朝后,南中再也没发生过叛乱。
这就是七擒孟获的故事,虽然三国志上并未记载这样的故事,但孟获确有其人,发生的故事也很类似,只不过后来把这顶高帽戴在了诸葛亮的头上。
七擒孟获显露了诸葛亮的聪明智慧,同时也告诉我们以暴制暴只能解决一时争端,想长治久安,重要的是俘获民心。遇到问题,想的是解决方法,考虑周全,而非蛮干。
如果你是诸葛亮,会怎么解决孟获之乱呢?是智取还是制暴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大胆想法。
关注@ 咖啡故事 ,每天带你读历史故事,领略古人智慧,不断提升我们的认知。
西安,又名长安,第一次闻其名时,是我读小学时玩游戏三国志,那时只朦胧地知晓,长安易守难攻,人口密集,土地肥沃,商业繁华,在东汉末年是一座让人诸侯想争夺的城市。直到如今我才清楚,西安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周武王的都城丰镐,唐朝定都长安,到西北的圣地。我终于踏上了十三朝帝都的旅程。重庆坐上绿皮的老火车,99元历经9个小时达到了我魂系梦牵的古都。再订一个90元的在钟楼旁边的酒店。坐公交车驶向地铁站,再分别换乘了4、1、2号线,轻松一睹钟鼓楼的灯火辉煌。钟楼与鼓楼建于明朝朱元璋时期,这一条街道再晚也熙来攘往,尽管并不是周末也有着空前盛世场面。而鼓楼侧边穿梭的回民街,是全国著名的美食街,贯穿整条街有着被浓厚的市井气息笼罩,两旁都遍布各种小吃的摊铺,并用各种装饰及灯光吸引顾客往左转是西市街,相比更窄,更人潮汹涌,累了可以洗个脚,吃点车厘子,唱首歌,玩玩木偶,这就是,西安的夜生活。睡起吃完油泼面,早上再吃碗小炒泡馍,深深地感受当地特色的味道。初识西安第一夜,心里就已经汹涌澎拜,让我好好感受一下这灿烂之古都吧。
公元212,东汉谋臣荀彧年已50岁。他已经为曹操的霸业贡献了21年才智,此时正跟随曹操东征孙权,因病留在寿春。夜里,他忽然收到曹操送来的一盒淮南小吃。
荀彧打开一看,顿时脸色大变,原来盒子里竟空无一物。第二日随从推门发现,荀彧已然服毒身亡。
对于荀彧之死,史书《三国志》仅以“以忧薨”3个字模糊带过。那么荀彧的死因到底为何?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一切都要从1年前说起,当时曹操于渭水击败了马超、韩遂,平定了关中,他觉得凭这一大功足够令他进国公、加九锡。
然此时的曹操只是丞相身份,而国公和丞相却有本质不同。丞相虽说是百官之首,但和皇帝也不过是君臣关系,和其他朝臣也只是上下级的关系。
但是进位国公后,曹操就有了自己可以管辖的小国,相当于国中之国,并且曹操以为辅佐自己打天下的荀彧一定会支持自己篡汉自立,结果却热脸碰了个冷屁股。
荀彧正色道:“曹公此举万万不可,当初您兴义兵,目的不正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定社稷吗?君子当秉承忠贞,谦恭退让,您不能这么搞啊!”
这话说得义正言辞,但对曹操来说,不啻于大冷天吃冰棍——凉透了心!而且曹操自然明白,荀彧已经看破他想要篡汉的野心,不希望他迈出这不忠不义的一步。
曹操“心不能平”,渐渐的不再信任他,不再像当初那样放心将他放在汉献帝身旁“居中持重”,甚至怀疑他会和汉献帝勾结,惹出什么是非来,不如带在自己军中。
很快荀彧的尚书令一职就被华歆接任,他也随之被调离汉献帝身边,转而以侍中和光禄大夫的身份,参赞丞相府军事,随同曹操出征。
须知,此时的荀彧已经在许都待了17年了,而且年近五旬,根本不适合出征在外,何况曹操身边早已谋士如云,根本不需要荀彧再为他出谋划策。
起初曹操的用意是自己在外打仗,留荀彧在许都监督汉献帝的一举一动。如今荀彧一心向着汉室,曹操不得不防,而且荀家的另一位大才子、荀彧的堂兄荀悦也一直陪在汉献帝身旁,陪他读书论政。
曹操拥戴汉献帝的25年,许都城内反曹的势力此起彼伏,汉献帝与曹操的博弈一直没有停息。荀家兄弟与汉献帝走得越来越近,自然就与曹操越来越远。
荀彧是个矛盾的人。一方面,他希望借助曹操的霸业,实现自己“王佐之才”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汉臣的身份眷恋至深,一厢情愿地认为曹操的霸业与忠君可以兼得。
荀家的家风历来都是以保全自身与家族为上,绝不跟强权硬杠,绝不做愚忠之臣,他的长辈们,面对当政宦官、权臣董卓都能够虚与委蛇,圆滑应对。
但是,曹操晋位魏公的行为触动了荀彧的心理底线,使得他必须将矛盾公开化,终使这一对楷模般的君臣搭档分道扬镳,以至于让曹操包藏祸心。
荀彧死后,曹操具体有什么表示?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汉献帝却哀痛不已。从此再也没有人能阻挡曹操登上魏公的脚步,曾经那个口口声声要匡扶汉室、忠君体国的曹操,终于不用再伪饰自己的野心。
然而,荀彧之死,终究还是对曹操有所触动,在有生之年,他有无数机会可以踏出那最后一步——登基称帝,但曹操终究没有这么做……
至于曹操为何要送荀彧一个空盒子?寓意到底如何呢?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小麦的本土化为什么长达数千年之久?
距今5200年小麦就已传入中国,为什么直到汉唐才开始大规模的种植?目前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一、气候因素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作物同理。小麦起源地西亚的气候是地中海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多雨,所以小麦是在冬季播种,春季发芽抽穗,夏季成熟收获,小麦生长最需要雨水季节是冬末春初,地中海气候冬春多雨的特点为小麦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雨水,待收获的夏季,气候炎热干燥,有利于小麦的收获。
中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所以农作物多为春种秋收,与西亚小麦的生长特点正好相反,所以小麦传入后首先是气候条件不适应,小麦大概率是随着东西贸易的人群进入,即使这些西亚商贩知道小麦如何种植,气候和技术的制约很难保证在小麦抽穗灌浆时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供给,所以也很难好的收成,农民的种植的积极性自然也不高,制约了小麦在中国的扩散和传播,直到人们逐渐摸索出适合本地气候特点的小麦种植方法。
而古文献的记载也反映了这个过程,小麦有冬、春下种,分别称为“宿麦”和“旋”麦。冬麦种于“仲秋之月”, 因经岁乃熟故云宿麦。《汜胜之书》“春冻解…种旋麦”,有旋踵之速故曰旋麦。
二、饮食习惯的差异
小麦传入之前,中国人的主粮是黍粟和水稻,习惯的食用方式是整粒蒸煮,今天我们依旧是这样的加工食用方法,因此也被称为粒食传统区,即使人们开始逐渐掌握了小麦的生长习性和种植技术,小麦的产量有了保证,古人开始还是会按照习惯的方式蒸煮麦粒,这种食物古人称之为“麦饭”,其口感可想而知。因此在很多古代文献的记载中小麦是一种劣等粮食,最著名的莫过于颜师古的《急就篇》说:“麦饭豆羹,皆野人农夫之食耳。”整粒难以下咽,那就想办法碾碎食用,这种被碾碎的小麦古文献中称为“麦屑”,有点像今天北方人们早餐很喜欢喝的“玉米碴子”,但麦屑的口感比起玉米碴子差远了,直到人们可能实在没有可吃的食物时,才会食用麦屑,《三国志·袁术传》有如下记载:袁术被击败后,“士众绝粮,问厨下,尚有麦屑三十斛”。大意是士兵都已经断粮,军营中剩下了就是没人喜欢吃的麦屑。
三、消化吸收的适应
麦饭、麦屑之所以不受欢迎,一个是因为口感不好,但如果已经没有粮食可以食用的时候,即使口感再不好也得吃,起码不至于饿肚子,这时候人们面临的第二问题就是消化吸收的问题,因为麦性寒凉,无论是麦饭或麦屑人们食用后,不易消化,常常会出现腹泻的现象,腹泻的结果的很有可能是脱水,人的体感不仅是不适而且非常虚弱、疲倦乏力,而小麦易于被消化吸收是石转磨和发酵技术出现之后的事了,《齐民要术》中记录的魏晋南北朝面食发酵方法有有酸浆发酵法、酒发酵法等,就是先把酸浆、酒等放到易于发酵的米汤之中,发酵后用来发面,用发面加工的食物不仅口感香甜,而且无论是蒸、烤都非常易于人体吸收,更不会出现因为难以消化而引发的腹泻。
四、加工方式的不同
小麦起源地西亚对于小麦的主要方式就是用陶器“烤”和“烧”,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烘培,制作是食品就是面包,但这种制作方法没有随着小麦一起传入中国。
小麦无论是麦饭,还是麦屑不仅口感不好,而且难以消化吸收,这是影响小麦扩散的重要原因之一,直到可以把小麦加工成面粉的工具出现,这个工具就是旋转石磨,它被农史学家视为谷物加工史上的一次飞跃,也是人类由粒食向面食过渡的重要标志。转石磨是何时出现的呢?小麦何时开始大规模种植?日本学者西嶋定生根据碾碨业发展水平判断中国大规模种植小麦始于唐代,这个观点自六十年代出现后,在相当长的时间是学界的共识,直到考古发现大量的战国秦汉转磨及实物模型,实证了中国大规模种植小麦的时间要远远早于西嶋定生判断的唐代。这其中最有力的实证是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出土的由畜力牵引的大型石磨,畜力牵引说明至迟在西汉人们加工小麦的方式就已经不再是依靠人力手推磨,而是开始用畜力牵引的大型石磨进行规模化的加工,规模化的加工意味着规模化的生产,也反应了西汉时小麦的种植已经有相当规模,江苏尹湾汉墓出土的有关宿麦种植的简牍资料再次提供了实证,该资料显示言及东海郡“□种宿麦十万七千三百〔八〕十□顷多前九百廿顷八十二亩”,面积呈逐年渐增之势。农史学家据东海郡人口统计推算,人均种植宿麦5亩多,每户近28亩,宿麦的种植面积似已跃居五谷之首。也是因为旋转石磨的出现,小麦可以被加工成面粉,聪明勤劳的先民由此开始制作发明种类繁多的各类面食,以“饼”的出现为标志,炊饼(即现在所说的馒头)、烙饼、汤饼(即现在所所说的面条)各种以面粉为原料的美食渐次出现,随着面食在人们饮食比例中的占比不断增加,也改变了中国原有的作物结构排序,麦类作物在五谷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配图来自网络)
#中国农业史# #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