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下雪了,2021年第一场雪,恰逢立冬,朋友小聚,室内温暖如春,架上火锅,涮起鲅鱼圈快递来的海鲜,包括螃蟹、海螺、皮皮虾等,真是大饱口福,其乐融融!
鲅鱼圈位于辽宁营口海边,这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海鲜不失为天下一绝!
还记得第一次吃火锅是什么时候吗?人生有太多的第一次,有的让人终身难忘,有的却是过眼云烟,但能够让人记忆深刻的除了感觉就是味道!
无意间翻看老照片,这张照片很是扎眼(图二),第一感觉这不是我的照片,仔细看确实是我家老房子,而且有我,照片中的小朋友竟然是我家邻居,这年我也就是七八岁的样子,忽然闪过的童年时光中,有美好、有苦涩,有快乐、有失落……太多太多,但是记忆深刻的还是老味道!
说起老味道就不得不说火锅,源于我国,历史久远,我吃过的火锅就有好多种:我们东北最常见的有乌拉满族火锅,现在流行的川渝火锅、经久不衰的老北京涮羊肉……,还有海鲜火锅、王府护心锅、东北铁锅炖、潮汕鲜牛火锅……,也有旅游吃过的内蒙古火锅、西藏石锅鸡等,太多太多……

我的记忆里第一次吃火锅应该是十岁左右,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并不富裕,但是生活刚刚有些起色,每到寒假,坐在老房子里的炕上,看那百看不厌的《西游记》,过年的时候,父亲就会去仓房把冻好的羊肉翻出来,用刨子把肉刨成薄片,那时候我家有个电炉子,烧的通红放在包了浆的炕桌上,水开下羊肉片,大白菜,冻豆腐,蘸料只有豆腐乳,没有芝麻酱,有的时候用香油代替,韭菜花根本就没听说过,铝制双耳锅,滚开的水,羊肉片很薄,一涮就熟了,马上关火,就为了省些电字,炕上很热,电炉子烤着红红的脸蛋,心里暖暖的!
那个味道真的难寻,这是我的童年味道,父亲估计会有记忆,但是不一定有我的这样难忘,因为那个年代他们都在忙着奋斗,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记得有一次父母在家请客,客人自带的铜锅子,父亲用松树鸣点碳,松树鸣我觉得应该是带松树油的小木条,燃烧起来是非常香的,那个味道真是难以忘记,小时候小孩子是不能上桌的,包括我的母亲也很少上桌,我们就这样饿着肚子等他们吃完再去吃,等着等着就睡着了……

岳父喜欢喝点小酒,我的酒量不如他,所以我一去他家就爱带着我那心爱的小铜锅,因为连汤带水热热乎乎的特别下酒,岳母最爱吃火锅了,省去很多做饭的劳碌,多些跟闺女聊家常的环节,自然开心。
清明时节雨纷纷,想起了姥爷(图八),他生前跟我说:解放前在地主家见到过铜锅子,看人家吃馋得慌,可是自己从未吃过,自从我买了铜锅子之后,基本上每次去都会给他带肉,带虾,他都高兴的不得了。
现在我们都生活好了,吃火锅不但不是难事,反而易如反掌,跟朋友们热闹热闹吃火锅,天冷吃火锅,图省事吃火锅,总之有太多的理由,但是那曾经的味道却只能回味!还有那难忘的往事……
幸福与金钱无关,与快乐相连!愿我们都能够妻儿老小皆如意,多陪家人吃火锅,吃出那儿时味道……@曾经是瘦子的胖子
图一:在鲅鱼圈吃海鲜自助火锅

图二:我家老房子,三间瓦房带一个仓房,守在火车道旁,我的童年就在这度过
图三:好朋友过生日吃火锅,儿子还小
图四:表弟当时是北漂,我和老姨家老弟去北京时表弟请客吃涮羊肉,在什刹海的胡同里,公厕离那100多米,每人一桶扎啤
图五:跟老姨家老弟去上海,大舅家表弟请客吃的重庆火锅
图六:一家五口自驾游阿尔山,吃的内蒙古火锅
图七:也是在阿尔山,超大铜火锅
图八:姥姥和姥爷(姥爷活到96岁)
图九:媳妇的好闺蜜们在我家
图十:在家吃酸菜锅
图十一:东北铁锅炖大鹅
图十二:请客吃铜锅涮肉羊
图十三:儿子的最爱~潮汕鲜牛锅
图十四:乌拉满族火锅
图十五:自驾游到内蒙古海拉尔吃得超满足
图十六:老丈人来串门
图十七:陪伴70岁父母自驾游西藏~林芝石锅鸡

图十八:请媳妇闺蜜吃护心锅
还有去成都,跟网友大哥吃火锅的视频可以去我主页翻看
12
平凡又充实的一天。上午去做了淋巴排毒,下午和爸爸去市场,准备好食材吃火锅。明天姥爷姥姥回鲅鱼圈。晚上学习2小时。
今天天气真好,总是想在外面多待一会儿,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凡人琐事,忙忙碌碌,总是不能有大块的时间专心学习。也是自己意志力不坚定,总是不能坚持[月亮]
要继续向榜样学习啊[烟花]
再过几个小时就要启程了,先是乘高铁到大连北站转乘地铁,上周水子机场。来一次短途空中旅行。明天晚上在青岛辽源路新业广场,喝一碗琴岛馄饨。小住几日,拜访一下沈从文故居,再接着来一程相对远一点的空中旅行,得跨越四个省,到达最南端的西双版纳景洪市。
我预计在景洪市住到开春,因为我们这些在鲅鱼圈度夏的这几家人有一个约定,五一前必须回来。几个老头还因此举手发誓,说谁要是晚回来晚了,谁就是王x犊子。有谁甘心情愿挨骂呢?景洪再美丽,我也得抢在五一前回来,咱不能当王x犊子。

我们还说,不能赶在槐树花谢了再回来,我们还约定,在槐树花含苞待放的时候,等它一绽放就登高采摘,几家在一起包一顿槐树花饺子,喝着绥化小烧,细细端详,这次分别,谁又添了白发,问一句谁的血糖又高了多少?萍姐脸上纵纹多了还是少了。
我这几天先后往西双版纳投送物资,总重量达100斤余。大前天邻居二哥开车帮我拉了9箱子,二哥说:“你这是搬家啊?”9箱子物资拉到极兔快递站,邮费花了400多元,去之前,我每个箱子都做了精准过秤,我发现,快递站的度量衡跟我们的不一样,我的比如是10斤,快递站的秤就是12斤。看到他们忙碌的样子,嗨,多两斤就多两斤吧。
网友诸君要问,你不就是过去猫冬吗?干嘛邮过去那么多东西?我这个人喜欢做饭,我大致说说我都邮寄的什么?
马勺两个,温度炸锅一个,蒸锅一个,电磁炉一个,电火锅一个,鲅鱼圈厨房剩的各种调料若干,洗米器,电饭锅。各种模具,有磨萝卜泥的,做荷包蛋的,压柠檬汁的。这些是做吃的用的工具,以下是食材:黑龙江木耳,牙克石干蘑菇,五常大米,二十斤安达农家小米。五斤日餐调料包括日本酱油。还有一部分被褥。这么多东西,把二哥乐够呛,逢人便说:“你猜猜老严往西双版纳邮过去多少东西?”成为他这几天遛弯的谈资了。对了,冷冻在冰箱里的十斤哈尔滨秋林里道斯红肠是第二天邮过去的,打算给会跳舞的傣族姑娘吃(笑)。

我这动作有点像大军南下,又迎合了那句“兵马未动草料先行”的古语,又让我想起了我的前辈四野军歌:
“林司令员, 命令往下传, 红旗一展大军冲向前, 人民解放军像猛虎下了山. 为人民立功咱们比比看, 嗨,谁顽强,谁勇敢, 谁英雄来谁好汉, 人民的勇士们个个争向前……。”
但是,我不是去打仗,是去猫冬。
人,尤其是穷人,活着就是折腾 ,有钱人吃现成的,下大馆子,想吃啥让人家给做啥。咱知道自己半斤八两,别说是大馆子,就是小馆子也经常去不起。但是,咱自己会做,想吃寿喜锅就做一锅,吃炸鸡块炸一盘,再喝几瓶啤酒。要想吃腻点的就来一大块五花三层煮上,再蒸上,沾蒜泥造,我姥爷管吃叫造。小时候过年,我娘就给做这道菜。
喝半斤白的,望着窗户外,夜空中那牙月亮,一边吃,一边喝,回忆我娘活着的时候……。

现在是凌晨二点半,屋子里是13.5℃,前天晚上17栋的忘年交80后的大侄子杨明的话,还在耳边回响:“大爷啊,现在出行危险啊,别走了 ,飞机票损失我给你,暖气我给你开。”多么温暖的话啊!但是,大爷我不能那么做。
放心吧,我用小瓶装了二两白酒,上高铁前喝一两,到了周水子机场安检前喝一两,不是说这病毒怕酒精吗?大爷带的是60℃小烧,咱的强项是能喝。
我小时候,要是父母说这次出远门带着我,我就激动得睡不着觉,因为大人们出门远门经常带着的不是我,是我的弟弟。我弟弟小时候长一头黄色卷发,院子里都说我弟弟像老毛子小孩。
长大以后激动的毛病改了不少,有一年,我暑假探家从家往回走,从哈尔滨坐到天津的火车,到了天津出了火车站,打个出租再上塘沽码头,坐船回东洋 ,船叫燕京轮。走完了海关,通过了边检,离开船还有差不多一个小时时间,我就找了一个僻静的躺椅,结果睡着了。我是被工作人员喊醒的,记得喊我的是一个漂亮的中年妇女,她说;“船都要开了,你把这当你自己家了吧?”她帮我把大双肩包往我后背上一上说:“我的妈呀,你包里是啥啊?怎么这么沉?”我回头说:“是一个蒸锅。”
“蒸什么啊?“我一边小跑一般回头说:“蒸馒头。”我看到她笑着说:“你可真行。”笑得那么甜,那么美,在我心里留了那么久。
转过年又一个暑假,我又坐船回到了塘沽码头,在海关检验的地方又遇到她,她一下子认出了我说:“你不就是那个背着蒸锅去日本蒸馒头的吗?”一晃30多年过去了,那个漂亮的中年妇女今天应该也是不漂亮的老太太了,但是,我能给她证明,她的青春好漂亮!
好了,不写了早上八点半的高铁,让我再睡一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