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先生对老子“无为”的解释错的有多可爱!看到网友引用易中天先生的“解道”名言:“老子的思想,就是一枚硬币。真无为和假无为,是它的两面”“真无为,假无为,都是老子的思想”“啥都不做,啥都做了”……
这样的错误出于普通人也很正常,因为大部分人就是这么理解的,朱熹也是这么认为的,朱熹说:老子言无为,是明里什么也不做,暗里什么都做好了。
现在比较普遍的解释是:无为是手段,无不为是目的。
易中天先生大概接受了朱熹的观点,或者受到朱熹的影响,这样的解释就把老子推向了权谋家的陷阱。而所谓的“无为是手段,无不为是目的”,我就不理解,用“无为”这个手段怎么来实现“无不为”这个目的?
只能说上述这种种解释,不是出于对老子思想的偏见和曲解,就是无视老子思想脉络而人云亦云。

解释老子思想,无须借助老子思想之外的佛学、儒学,因为老子思想一以贯之,自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和论证逻辑。
老子云:无名万物之始,即“无”是定义万物初始状态的,因此“无为”就是在万物初始状态下的作为。
老子在《道德经》中,从各个不同角度对“无”进行了描述: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经文中的安、未兆、脆、微、未、毫末、柔、弱、细、小等等,都是“无”的表现形式,因此,无为就是在事物处在“微弱、细小、毫末、未兆”等状态下及早处理,老子称之为“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
《鹖冠子》《黄帝内经》《韩非子》等都有对“无为”思想的解读或应用。“上医治未病”就是在病刚出现征兆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情加剧,这就是无为思想的实际应用。“扁鹊见蔡桓公”中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结果蔡桓公不听,导致“病在肌肤”“病在肠胃”,终于“在骨髓”,不治而亡。
因此韩非子总结道:“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初始)。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圣人蚤从事焉。”
而“无为”是针对君王的,君王如何实现“无不为”?当然是通过自己的“无为”,辅百姓之自然,还百姓之自主、自由,发挥天下人的创造性,才能达到无不为的“无为”效果。
所以,把老子“无为”理解为“明里不做暗里做”的人,他本身才是权谋家;理解为“无为是手段,无不为是目的”的,他本身就没读懂老子思想。#老子道德经##我要上微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