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话形容头条给你的感受# 头条成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每天起床先看头条。在每日头条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学剪辑,学做美食等,还有每天能看到很多新闻,总之,头条内容丰富,每日必看。
#如何用一句话来形容头条# 头条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头条就是新华字典,有问题就找头条,可以说头条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遇到问题找到头条一切迎刃而解。看到头条学到的知识五花八门,春节年夜饭每次一二十个菜当玩,学到大厨的各种美食,头条对我来说爱不释手,还有国内国外新闻足不出户…
今日菜系:锅包肉,桂花酒。记得高二第一次和几个同学去饭店吃饭,才知道世界上有一道菜叫~锅包肉,简直太好吃了,无法用语言形容,是美食界的天花板。今天自己做,一切感受涌上心头。
春和景明的天
今天天气用“春和景明”形容最为恰当,春光透明,气流清软。
在路边的摊点,是两个着民族服装的外地人,边烤边卖的是馕。十年前,我去新疆出差时,在大街上第一次见馕,那是每个新疆家庭最常见的主食,就如我们鲁中地区的馒头。各式各样的馕,大的如盆大,小的如中间压薄四周鼓起的圆馒头,从大到小、由低到高叠放起来,很有艺术感,象数列的巨阵,拿在手里表面是焦硬的,掰开硬壳下却是软软、香香的。那次新疆之行,在一个同事一次买了50个馕的氛围下,我也带回来10个。那一次之后,便对馕有了好感。
馕是实实在在土里生土里长土里熟的食品。馕坑是垒土为穴,用土盐和泥为内层,烧成倒盆形,上有圆口,下有通风洞。烧柴最好用果树枯枝,炭无杂味,烤出的馕最香。和面要用面粉、水,烤油馕则和入牛奶、酥油。揉面要狠要细要匀,面团要揉到有弹性、不硬不软不沾手。然后擀开撒上芝麻,用鸡毛扎成的把子扎上花纹,贴入馕坑,烤至金黄即可。当馕烤熟时,香气四溢,酥脆可口。
近年来诸多的美食节目中,馕的镜头引人食欲,特别是白的馕胚在火的作用上,鼓起包、包又变黄,一只新出炉的馕滚烫而完美,是麦面与火的结合,大地与阳光的飘香,它使我们懂得感恩,领会质朴与简单的要义。资料上说,在新疆,每天要卖出250万个馕。(让我算算,一天250万个,新疆人一年得吃掉912500000个馕,一个馕直径0.3m,加起来可绕地球8圈了。)
我在本地开始买馕的时间是在五六年前,也是路边摊,那个摊主是夫妻俩,还有他们10岁多的女儿,我还问过她如何上学、如何在这儿生活。之后,因为住址的搬迁没有再见到那一家。
今天卖馕的是两个青年人,我买时,一个高挑、白净、马尾辫的姑娘也来,问摊主:你们哪儿的?答:喀什的。又说,我伊梨的,前天来,你们没在这儿,买5个。流利的手法装好馕,姑娘接过馕走了。一个是清晰的普通话,一个是民族语言口音中夹杂、断续的汉语,往历史上看,如同唐代和尚在西域边疆见到东土来人的亲切。
在问了表面洒芝麻和瓜子的区别后,买了3个芝麻的。我最得意的吃法是边走边吃,特别是今天如此美好的阳光。用手掰时,能感觉到炉火的余温,刚出炉的,咬在口中,是软的,咬碎时,有面粉的香、淡淡的奶香,能感觉到表面开裂时的脆响。等放到家中两三天后,用手掰时是全硬的,咬起来,那是一种紧实感,感受麦香的时间会更绵长,那是另外一种体验。
路边的小公园人也多起来,里边的树很多,我常看的是两棵树,用文学家的语言来讲,一棵是树,另一棵也是树。
#如何用一句方言形容你家乡#说到吃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