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喜欢吃肉夹馍,很少人知道肉夹馍为什么不是叫“馍夹肉”呢?明明是馍夹着肉,为什么偏偏叫肉夹馍呢?其实这是一种误传。
肉夹馍的全称是“肉夹于馍中”,这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省略句式,在传播的过程中渐渐被传成了如今“肉夹馍”的叫法。但是我们著名的陕西西安风味小吃,馍香肉酥、肥而不腻,回味无穷的肉夹馍的起源竟然是韩国!
我一直以为是起源于我们陕西西安,还特意去查了资料,根据史书记在,肉夹馍在战国时期被称为寒肉,当时位于秦晋豫三角地带的韩国已经能制作拉直肉了,秦灭韩后,制作肉夹馍的工艺传入长安。
腊汁肉夹馍是陕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由樊凤祥父子俩创于1925年。已有70年历史。于1989年参加商业部“金鼎奖”评选活动,被评为部优产品。
腊汁肉是一种用着锅占制的普什肉,但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 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有明显的特色,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法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
腊汁肉的做法是:选用上等硬肋肉,用盐、姜、葱、苹果、蔻仁、丁香、枇杷、桂皮、冰粮、大香等20多种调料汤煮而成,煮汤者是历代流传下来的陈汤,较少加水,樊记腊汁肉其所以有名,与已有近80年历史的腊汁汤密切相关。腊汁肉是一种用着锅占制的普什肉,但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
据说是从清代小贩毕仁义作坊买的,而毕仁义作坊的陈汤是从他曾祖父那里传接的,当然火工也需特别讲究,地道的腊汁肉色泽红润,酥软香醇,肥肉不腻口,瘦肉满含油,配上热馍夹上吃,美味无穷。 腊汁肉夹馍是陕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 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有明显的特色,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法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
很有幸在去年,我去西安的时候吃过肉夹馍,如今又想念肉夹馍的味道了!前两天买了一些觉得还不错,特意推荐给的大家,可以加热吃,也可以直接吃,天热你也不用担心运输问题,这不我刚收到的快递,很多冰块保鲜,拆开尝了一口,真不错!
45块钱5个,和我们市场价差不多,但绝对正宗[比心]如果你也喜欢吃肉夹馍,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进行购买!
#岳阳头条#@岳阳人,岳阳八大名吃!你知道吗?吃货们看过来啦![灵光一闪][可爱]
对于岳阳这座城市,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其实就是以前学过的一篇古文《岳阳楼记》,其实岳阳除了有岳阳楼之外,美食也是非常的多,如果打算来岳阳旅游的话,看看岳阳楼的美景至于,下面这些美食也都不要错过噢!
1、 岳阳三蒸
这是岳阳所特有的一道特色传统名菜,属于湘菜蒸菜系,三蒸搭配合理,三种口味,牛肉是家常味,丸子是鲜咸味,南瓜是本味。虽然做法很简单,但是创意非常新颖,而且营养价值含量也是非常的高。
2、 石锅菜
一般岳阳人用石锅菜会客,讲求的是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酒会新境界,它源于古时候的石器时代,以石锅为盛器保温时间能够长达半个小时,石锅菜上桌时汤汁沸腾,热气滚滚,鲜香四溢,可以增加就餐的气氛,并且增加顾客的食欲。
3、 火培鱼
岳阳是鱼米之乡,火焙鱼是由生长于山河溪水塘圳中的肉质细嫩丰厚的小鱼,用文火焙制而成。食用时既可油炸亦可煮汤。油炸后加上姜蒜辣椒,则香脆鲜美;煮汤时佐以生姜、辣椒外再加点酸酝浸菜,则口味更佳。
4、 洞庭银鱼
洞庭银鱼又称面条鱼,形状呈元条状,长约6.6厘米,通体透明,洁白如银,无鳞无刺,一般将鲜银鱼取熟猪油煎炒或以瘦肉、鸡蛋烹汤,是味道鲜美的佳肴。此外,晒干后,做汤或煎炒也各具千秋。岳阳筵席上的"银鱼三鲜",味道鲜美,脍炙人口。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时,亦曾品尝过。
5、 醋水豆腐
醋水豆腐的制作方法非常特别,所制出的豆腐润滑、细腻、富有弹性,加以配料,味道特别,酸中有辣,口味独到,吃货一到它就忍不住口水想吃。这醋水并不是直接在水里面添加醋制成,而是在磨水豆腐时压榨出来的醋水,然后再在制作醋水豆腐的过程中加入这种神奇的醋水,其过程没有添加任何添加剂,这就是所谓的绿色食品。
6、 酱干
平江酱干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传统小吃,又名长寿酱干,采用长寿街传统卤制与烘烤食品工艺相结合手法,烧制出具有方寸大小、铜钱厚薄、乌黑油亮、芳香四溢的豆腐干,取名"多珍酱干"。每十片用棉线一匝,谓之一筒。味道醇美,耐嚼爽口,在民国年间就成了平江的一大特产。
7、 虾饼
虾饼是湖南岳阳风味小吃,是用洞庭湖一带出产的鲜虾拌以面粉糊炸制成的,具有味鲜香嫩、焦脆可口的特点。
8、 古村腊肉
在岳阳,古村的腊肉也是很有名的一个美食,经过风干、熏制之后的五花肉不管怎么做都能依旧保存有香浓的味道,拿来炒菜的话是再好不过了,最常吃的便是用辣椒炒腊肉,口感劲道,香味十足。
书中所选的古文,远的离我们两三千年,近的也离我们一两百年,不仅有时代上的隔阂,还有语言上的障碍,且不说你们这些孩子,就是我们这些大人读起来也很困难。古代的散文名篇,就像包着硬壳的美食,大家都知道里面是佳肴,就是不知道如何来吃它。
请给我一个馍,馍在陕西是古老的饮食,以方言形式保存下来的古汉语。至今仍能保留代表性的美味,释放巨大生存力,它和馍的简单形式感有很大关系。前几年去陕西,那里的风土民情和美食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苏轼结婚当天晚上,写下了一首洞房诗,不曾想成了千古绝唱
苏轼在金榜题名之前,就已经娶了妻子,甚至有“洞房花烛夜”的乐事。为此,在结婚当晚,苏轼即兴写下一首洞房诗,广为人们传颂,但若说诗的内容,没有一个人看完不脸红心跳的。
苏轼洞房作诗
究竟是什么样的诗歌让人看完会老脸一热,并且还获得了极高的传颂度?这样的疑惑不免激起人们的猎奇心理。爱好美食的人心中可能住着一个苏东坡,爱好文学的心里应该住着一个苏轼。
苏轼作为我们文学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19岁便尝到了洞房花烛夜的快乐时刻。作为一个诗人,洞房花烛夜这么重要的时刻,当然需要吟诗一首;以此纪念自己此刻激动的心理活动,和初为人夫的喜悦之情。
诗名曰《南乡子·集句》:“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相识,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年少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工夫。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双”。
这首诗可是非常的厉害,因为这并不是老苏自己原创的,而是苏轼借用前人的一些诗句。然后,他把每一句都排列组合起来,却十分符合诗词和韵律。
这首诗到底是什么意思?看不懂古文的没关系,用白话文给大家解读一下。大概的意思就是苏轼说:自己的妻子肤白貌美大长腿,而且能歌善舞。
如果大家对苏轼妻子的舞姿比较好奇的话,可以想象一下网红在镜头前是怎样跳舞的,大概想象一下,适可而止就行了。所以苏轼自己对妻子的美色非常上头。而这首诗的重点是最后两句话:“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
这两句话的意思显而易见,主背描述背部的形态,欢娱就是很快乐地和喜欢的人做一些快乐的事情。“豁得平生俊气无”,是对新婚夫妻床围之事的感受,和自己获得“欢娱”体验。
不得不说,苏轼真的是一个跌入温柔乡之后狂放不羁的文人雅客。历史上那么多诗人大家,能够那么细致地描绘出洞房花烛夜的场景,可真是不多,苏轼算是其中一个。
美丽聪慧的贤妻
这般优美的诗句,灵感全来源于妻子王弗,王弗出身名门,精通琴棋书画。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大家闺秀从来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当年,她嫁给苏轼的时候还是碧玉年华的年纪。
王弗刚跟苏轼在一起时,就骗他说自己对于琴棋书画女红样样不通,直到结婚后,王弗才一点一点地展现出自己的才华。而且夫妻二人情笃意深,每当苏轼在一旁写诗的时候,他的妻子都会站在他的身后,为他做研磨递茶。
苏轼当时还没有在意,只觉得是自己的妻子特别喜欢黏着自己,尽管妻子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一个人的才华和刻在骨子里的素养是无法掩饰的。
这在王弗的日常举动中可以体现出来,王弗偶尔会稍微地提醒一下苏轼,正所谓易于点醒梦中人,也让苏轼的创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爆发。
因此,苏轼愈发觉得妻子是一个宝藏女孩儿,正所谓爱不能一下给得太满,一点一点地给让苏轼感到很上头。平时苏轼写字的时候,妻子就陪在他身边,两个人十分默契,对于很多事情不需言明,就已经明白了对方内心的想法。
另外,王弗的贤惠远远不止于此。苏轼是一个直率随性的人,过于耿直、不懂迂回的性格,在官场上相当吃亏。
但是妻子王弗的性格与她恰恰相反,待人接物稳重随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丈夫的性格上的缺点。
再加上,她出身官宦之家,深谙官场之道。于是,每当苏轼惠客的时候,妻子就在偏厅静静旁听,思考客人的言外之意,待苏轼跟客人聊完之后,妻子就出来指点他。
她教他如何巧妙地处理好各个方面的问题,以及怎样平衡好几边同僚或朋友的关系,家中有这样一个贤内助在旁协助,苏轼顿感轻松许多。
在复杂多变的朝局中,正因为有贤妻在背后做苏轼的“女中诸葛”,苏轼原本布满荆棘的官途显得畅通许多。可是命运总是弄人,如此贤妻,却没能久久地陪在苏轼身边。
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夫妻伉俪情深、举案齐眉,可是,再多的深情也改变不了命运的安排,他们终究没能一起白头,走到最后,妻子王弗在跟他结婚十年后便生重病去世了。
正如苏轼写的另一首诗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他在多年以后做梦梦到了自己的妻子,思念之情无处诉说;
于是,苏轼赋诗一首,表达他对亡妻的思念和深厚的感情。这不仅让我想起自己之前说的一句话,唯有多愁善感,才能才华横溢。
苏轼表面上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曾经说过“上能陪玉皇大帝,下能陪卑田院乞儿”的话,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态度。
无论干什么都抱着一颗赤子之心,但是在他这样的性格之下,却隐藏着多愁善感和浓浓的深情。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从苏轼流传下来的这些诗句中,感受到苏轼写字时的感受。
从诗中,也能够看到他对自己妻子的你侬我侬还有千古深情。当你看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句话的时候,你心中想的是谁?你跟那个人还有联系吗?她/他过得还好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知道为什么明明是馍夹肉,却要叫肉夹馍吗?
目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肉夹馍,是古汉语“肉夹于馍”的简称。但这么叫又很麻烦,就直接叫肉夹馍了。而且馍夹肉在西安的方言听起来像“没夹肉”,没有肉那可不行。所以肉夹馍这称呼,也就越来越流行了。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在西安,“夹馍”是一类食物的统称,如:菜夹馍、腊牛肉夹馍、土豆丝夹馍、凉皮夹馍 …… 所以,因为肉夹馍是一道主食,所以“夹馍”才是中心词,自然放在后面。#美食# #如何做肉夹馍# #吃在西安#
询问南方的朋友们,菱角怎么做好吃。为什么菱角有一股臭味,做成菜这臭味也去不掉,另外菱角的壳也很难剥开,把我的大拇指指甲都剥掉了一块,买了5元钱,做了一盘菜,一家人只有我吃了两口,就倒掉了,实在浪费。
因为小女儿学到一篇小古文《北人食菱》,她才想要看看菱角,才买一堆,没想到不好吃,估计是我们不会做,本意是买一个看看。
附注:《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新年美食市集##天南地北大拜年#
“什么,苏轼儿子结婚买不起房子?装的吧!”京城的老百姓听说了,议论纷纷。认为他当了这么多年的官,肯定攒下了不少的家业。不可能连一套房子都买不起。事实是,苏轼真的买不起。
古文有一句话叫做“洛阳纸贵”,放在当时的京城也是适用的。天子脚下,房价也是不便宜,估计和现在北上广有的一比。
而苏轼虽然被一再委以重任,但是也是一贬再贬,收到的俸禄也是十分有限。而苏轼,还是一个大善人,一心为百姓着想,务实为民。老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两袖清风,只拿俸禄的苏轼,确实买不起帝都的房子。
据《清波别志》记载,苏轼在杭州的时候,曾拿出50两金子,在城中开办一所公立医院,聘请多位高僧名医为百姓治疗,三年治愈上千人。后来苏轼的一位朋友给他送来了黄金5两,白银150两,也被他以朋友的名义捐赠给了公立医院。
生活顺遂的时候助人为乐并不难见,难能可贵的是在人生逆境之中,还能乐善好施。苏轼被贬的时候生活困顿,仍然自掏腰包给百姓修桥,没有银子就捐赠了御赐的犀带。银子还不够,就动员弟媳妇把当年入宫得到的赏赐,黄金千两捐赠出来。
就凭着苏轼如此败家的行为,能买得起帝都的房子就奇怪了。好在后来,苏轼的一位朋友借了一处房子给他,这才把儿子的终身大事给办了。
在个人生活上,苏轼倒是随意得很,除了比较喜欢吃美食以外,其他的地方简直抠到了极点。甚至还写诗来夸耀自己的节俭“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乐天派的苏轼生性豁达大度,乐善好施。即使仕途不顺,也能一笑了之。
苏轼乐观豁达的心性,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顺境不惰、逆境不馁、一心制境,万事可成。#苏轼# #唐诗宋词# #苏东坡#
作为福建人,第一次听到肉夹馍的时候非常好奇,肉里面夹着什么馍?这肉得有多大啊?后来才发现被这名字给骗了。所谓的肉夹馍,原来是两片馍里夹着肉。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叫馍夹肉,而叫肉夹馍呢?了解后才知道,这里面竟然也有说法。
作为陕西的特色美食,肉夹馍在2016年就入选了陕西省第5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肉夹馍”的叫法,其实是我们中国古汉语的省略句式,翻译过来就是“肉夹于馍中”。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为大部分陕西人性子比较急,直爽,不太喜欢文绉绉的表达,于是,就把“于”字省略了,久而久之,就叫成了“肉夹馍”。
另一种说法是,“馍夹肉”用方言说出来很像“没夹肉”,听起来不太好听,于是就被改成“肉夹馍”,不得不说,这么一改,确实有料多了。
所以,“肉夹馍”这个叫法并非病句,也不是美食界的“标题党”,而是带着浓浓地方色彩和一代又一代陕西人情感寄托的生活印记。特别是远在异乡的陕西人,一个名字可能就足以勾起舌尖上的记忆,勾魂,勾心。
不过,不管叫“肉夹馍”还是“馍夹肉”,我还是比较喜欢掏里面的肉吃,吸走两侧溢出的肉汁。网上有段描述就挺应景的:
“经常见食客吃肉夹馍时,竖持而食,淋漓满手,实在可惜喷香的肉汁。”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喜欢吃馍还是喜欢吃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