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味道
这本书是由十几位美食记者及主编合力完成的,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年度美食特别版。因此这本书作者很多,是一年以来介绍美食的文章荟萃,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食书,更像是一本杂志的汇编版,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倾力推荐。
我在这个时候推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这本书把中国美食文化分为了主食,肉食和素食三类,并且非常大篇幅的讨论美食与中国年味的关系,这就是当下最应景的话题。
同样讲美食,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杂,因为是多个美食特辑汇编而成,因此每一个特辑都有主题,例如主食介绍南北差异,北方的面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南方的米又如何成为了湖南的米粉等等,它兼具了宏观和微观两种描述。你能看到湖南米粉的历史发展脉络,这本来在描述美食时就是一种宏观视角,可是放到主食类目里,它又是一种微观视角。这种视角间的频繁切换,会给读者非常强的节奏感。因此,这本书很好读,完全没压力,因为一波接一波的节奏带着。
其次是讨论了美食与中国年的关系,所谓年味其实就是两件事:一家人齐齐整整在一起,然后吃着当地的美食。这两个条件凑一起就是年味,这里的美食不是指大厨制作,酒店出品,而是具有传统的家乡味道。作者把全国各地按照片区划分,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美食介绍了一遍。最后把过年的意义定位在了,围绕美食的是亲人们的久别重逢,这种味道与人情的结合,值得珍藏和回味。
这本书我最推荐的就是对于年与美食关系的讨论,它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味道,你如果想把年味聊得更加有深度,这本书的内容是精华所在。书中介绍的各地美食都是传统代表性很强的,其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其实就一句话:把美食加上历史和文化,就是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
应个景,也应该读读,你说是吧?
#读书# #书评# #我要上头条#
#呼和浩特美食记录#本地人绝对不会主动告诉你的老字号!靠猪蹄火了30来年,一天能卖上百斤!全呼市绝对找不出比他家更绝的红烧猪蹄!
从西龙王庙村里的小推车到后来的铁皮小棚子,再如今坐落在三联化工小区那头的二层小楼,开了30老年的继堂红烧猪手在呼市人心中的地位可绝对不是说说而已。
就拿19年来说,本来修路影响店里买卖,老板娘都想退休不干了。结果广大吃货一听就坐不住了,想关门?先问问老顾客答不答应!不就是没有路么,我们可以安翅膀!
不光不让人家歇业就算了,还不告诉想吃的外地人,生怕自己少吃一口。
不为别的,就因为这个火了30年的猪蹄,实在太绝!
让猪蹄好吃的方法千千万,但是个人认为最考验功底的,还要数乳白浓郁的清炖猪蹄(四川蹄花汤)和浓油赤酱的红烧猪蹄两种,而咱们呼市人吃得最多的,就是红烧猪蹄。不光逢年过节自己家要炖上一大锅,平时也爱买上几个回家喝小酒。所以能凭猪蹄在呼市做出点儿名堂的,没点儿本事还真不行。
继堂家的红烧猪蹄,没有故弄玄虚的高深秘方也没有花里胡哨的复杂步骤。猪蹄到了老板娘的手里,就是被仔仔细细洗干净、加上各种寻常的调料和30年如一日的耐心,给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刚出锅的红烧猪蹄泛着油亮的光,肉香挡都挡不住,直往人鼻子里钻,根本控制不住口水的快速分泌,勾得人只想抱住一个狠狠的啃上一大口才解气。
一个猪蹄最少也7、8两,炖得红亮油润、酥软不烂,筷子一下就能拨开,咸甜酱香口味的油汁晶莹流淌在猪蹄表面。冷吃热吃完全是两种享受。
热的猪蹄,是我奶奶的最爱。猪皮十分软糯,牙齿轻轻一碰就能破开,里面的胶质柔软粘糯,像小编这种嗓子眼粗大的壮汉,直接吸溜就能下肚,还丝毫不腻;瘦肉软嫩,纤维明显但是不塞牙,红烧浓郁的咸香过后是肉质本身的丝丝鲜甜,令人回味无穷。
小编更喜欢吃冷的,每次打包回家,追剧的时候来上一个,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冷的猪蹄胶质都凝固了,吃起来不会粘嘴,反而因为胶原蛋白太丰满,吃起来有点儿QQ糖的感觉,duangduang的很Q弹,里面的瘦肉也更为紧实,嚼一嚼嘴里还有肉汁。
除了猪蹄,他家还有莜面、烩菜、鱼香肉丝这些呼市人爱吃的老菜,过年的时候还有年货大礼包,从一日三餐到逢年过节给你安排得完完全全的,也由此可见,呼市人到底有多热爱他家的手艺。
从去年开始,小编也陆陆续续为大家介绍了不少老店。有人说你咋了总说老店,是不是收钱了?小编想说,老店是一座城市日新月异的见证者,你不可能回到20年前,也不可能找到和20年前一样的人或者物,甚至我们自己都在遗忘这20年间的种种,但只有舌尖,只有味道,还保持着最初的那份纯真。
一座城市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它的五光十色,而是在时代变迁下仍能保留的那份纯朴情怀。
老店能几十年如一日的传承下来,就说明它是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的。老店的味道也许不比现在的网红店,但是对于老呼市人来说,在老店吃的不仅仅是一顿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人对过往记忆不舍的追寻。
你吃过继堂红烧猪蹄吗?有什么记忆吗?
(部分配图来自@王松筠老师 )
#呼和浩特头条##美食#
疫情三年以来,今年的春节格外令人期待~你回家了吗?#除夕#
当不确定性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三联中读 又确定地陪伴大家走过一年。谢谢屏幕前你的选择与坚持,这一年让我们在你的心灵里大兴土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