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兵败被敌人追赶,到了饶阳才稍微有了喘息的机会,此时一行人又困又乏,继续补充体力。
他们来到附近的驿站,谎称自己是王郎派出的使节,要求驿站中的官吏给他们提供食物。
驿站中的官吏觉得刘秀一行人来历不明,穿着打扮不像使节,于是就敲鼓起哄,说邯郸将军来了。
刘秀听到后吓得脸色惨白,但又想即使现在离开,估计也逃脱不了,不如静观其变。
于是,他站起来后又坐下说,那让将军进来吧。
官吏们这才感到害怕,赶紧给他们准备了饭菜。
一日,饶阳县县大队正在李大娘家休息,一支日寇大队趁夜摸进村来。日寇大队抓住李大娘,拿起石头做出砸人的姿势,威胁李大娘交代八路军的位置。李大娘故意大声喊:“我们屋里没有人,我们屋里没有人。”
在抗战时期,日伪军用砖石垒砌高高的碉堡,妄图阻绝抗日军民间的联系。八路军、新四军则不屈不挠,通过一场场战斗的胜利,得到了老百姓发自真心的支持。老百姓自发团结在亲人子弟兵身边,为八路军、新四军打掩护、传递情报、照顾伤员,成了亲人子弟兵背后的“堡垒”。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下,积极“拥军爱军”的老百姓,被赞誉为“堡垒户”。在河北敌后抗日战场,正是因为千千万万个“堡垒户”的支持,八路军才能在敌后扎下根来。“鱼儿永远离不开水”,八路军有了老百姓的支持,才能“如鱼得水”抗击日寇。
1937年10月,日寇侵占了饶阳,大肆烧杀淫掠,残害无辜的中国百姓。当年11月,饶阳县成立抗日自卫军,抵御日寇的侵略。几年间,饶阳儿女纷纷投身抗日救亡事业,书写了血与泪的史篇。
八路军主力抵达冀中平原后,老百姓自发团结在八路军身边,默默支援八路军,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结合冀中平原的实际状况,发明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等平原游击战法,开创了平原游击战的经典战术。
抗日军民挖地道、埋地雷,各村镇出现了许多抗日“堡垒户”,一户人家就是一座“堡垒”,打破日伪军的残酷封锁。在饶阳县一致合村,李大娘夫妇听说了八路军的抗日主张,从此坚定跟着八路军走,当了抗日“堡垒户”。
一次,几位八路军战士在同日寇的激战中,和大部队失散。李大娘发现了他们,让他们去家里躲藏,战士们却执意归队。李大娘拿出家中仅有的干粮,全部送给战士们,让他们带在路上吃。
没想到几位战士刚走了几里路,就遭到日寇的伏击,全部壮烈牺牲。李大娘心痛不已,和丈夫偷偷收殓战士们的遗体,将遗体秘密安葬了。还有一次,县大队1个小队连续作战几天几夜,执行完任务后,来到一致合村借宿。
李大娘听说了消息,跑着找到村长,让八路军同志住在自己家里。李大娘夫妇把东屋收拾出来,铺上了新被褥,让八路军战士能够好好休息。他们夫妻还拿出家中的玉米面,全部做成食物,让战士们美美地吃了一顿。
夜里,李大娘夫妇不敢合眼,隔一段时间就去门外看看。不知道日寇从哪里得知了消息?一个日寇大队将一致合村团团包围,闯进村子搜查。李大娘夫妇外出查看时,正好碰上了日寇,被日寇抓了起来。
日寇军官一挥手,一个日寇小兵拿起一块石头,做出要砸人的姿势,问:“八路的在哪里?”李大娘为了给八路军报信,不顾危险高喊:“长官,我们屋里没有人,就我们老两口。”县大队战士们听到喊声,立马打开地道口,从地道转移出去。
日寇闯进屋内,一番搜查,也没有找到八路军的踪影。李大娘夫妇被押到村口,其他老百姓也被抓来,遭受了日寇的拷问。1位村民面对日寇的拷问,只说:“长官,我们都是良民,哪敢窝藏八路啊?”
日寇军官气急败坏,一脚把村民踹倒。日寇又开始审问第2位村民,这位村民只说:“从没见过八路。”日寇军官抽出军刀,一刀刺在第2位村民的腹部,将他残忍杀害。即使面对日寇的死亡威胁,村民们全部咬紧牙关,没有吐露一个字的情报。
县大队转移出村后,在村外公路上开枪,日寇才放过了村民们,开始追击饶阳县大队去了。几十年过去了,90多岁的李大娘再次回忆往事,还连连落泪说:“八路军没来之前,我们过得不是人日子,受尽了欺压、毒打。八路军来了,我们才有了活下去的希望,没有八路军,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刘黑闼是隋朝末年的群雄之一,他是个特工之王,为人生性狡诈,酷爱走六博下围棋。
刘黑闼用铁石制作成黑白分明的108颗棋子,总是用背在身上,去找儿时的伙伴窦建德对奕。
刘黑闼家境贫困,缺吃少穿,每次他来下棋,窦建德心知肚明,都送他一些财物。
大业九年初的一个深夜,刘黑闼一个人正独自在茅草屋里喝闷酒,忽然门帘一挑,一个黑衣男子推门进来。
刘黑闼从烛光中看出这是棋友郝孝德,却不知他这么晚来干什么。
郝孝德也不说话,端起刘黑闼喝酒的大碗一饮而尽,这才低声说:“兄弟,这日子咱不能过了,你跟哥干吧!”
刘黑闼一听,明白这是拉他入伙、聚众抢劫。随即同意。他们打劫后,郝孝德和刘黑闼一起去了瓦岗寨投奔了李密。
不久,隋炀帝派大将军王世充攻打瓦岗寨,李密大败逃走。刘黑闼看王世充是个人物就投降了。
王世充一直听说刘黑闼勇猛强悍,就让他当了骑将。
可是不久刘黑闼看王世充干的一些事很肮脏,很看不起他。于是就逃离王世充去投靠了好友窦建德。
这时窦建德在河北势力强大,他与刘黑闼感情深厚,就给了他将军的头衔,并让其组建一支特种部队,由他率领四出偷袭敌方。
刘黑闼善于观察时局变化,常常能获得有价值的情报。
于是窦建德有军事行动计划,就命刘黑闼一个人负责去侦察。
窦建德善于化妆术,他经常打扮成道士或女人的模样,乘隙钻进敌方偷看虚实,常常出乎对方意料之外,获得机密情报。因此人称“神勇将军”。
武德四年七月,窦建德在汜水被秦王李世民击败被俘后杀死。刘黑闼化妆逃跑回到漳南老家躲藏不出。
这时,窦建德的几位将领范愿、董康买、曹湛等坚守拒不投降。李渊就下书让他们投城到长安去。
范愿和众人一起商议说:“王世充献出洛阳投降了,可是他手下的将领杨公卿、单雄信等人都被杀了,我们去长安凶多吉少!久闻刘黑闼做事果断、足智多谋,宽厚而容人。如今要干大事,非这个人不可。”
于是他们来到刘黑闼的家里,说明意图。刘黑闼十分高兴,就把平时结交的一百多弟兄一起召来,摆宴款待众人。
次日,刘黑闼就领率这些人起兵,突袭打下了漳南县城。杀死了贝州刺史戴元详,缴获了他们的全部武器装备和剩下的一千多名士卒。
然后刘黑闼就在家乡招兵买马,他自称为大将军。
淮安王李神通闻听大惊,就派将军秦武通、王行敏先后讨伐他,但都被刘黑闼打败。
刘黑闼取胜后,开始在赵州、魏地召集原窦建德的部将。这些将士们闻讯都纷纷杀掉官吏来投奔他。
这时刘黑闼已经有了一万多人,但为壮大实力,他接着到北边联合怀戎的叛军首领高开道,两人兵合一处,然后挥兵南下,一路攻城拔寨。
此时,刘黑闼的联军气势如虹,大军进发到宗城时已经有几万人。
黎州总管李世责力无法抵挡农民军,只好弃城逃走,但刘黑闼穷追,杀死他五千多步兵,只有李世责力和秦武通二人只身逃走。
于是,刘黑闼又征召王琮任中书令,刘斌任中书侍郎。又派使者联合北方的突厥,与他们一起攻克了相州。
这样刘黑闼仅用半年时间就全部收复了窦建德原有的地盘,声势日益强大。
唐武德五年,刘黑闼在相州,自称为汉东王,他把窦建德时期的文武官员全部官复原职务。并照搬窦建德时的政务制度。
李世民看刘黑闼势力日渐强大,就率军来讨伐他。李世民将队伍驻扎在卫州,刘黑闼多次派兵挑战,都被唐军打败。
刘黑闼抵挡不住就放弃相州,据守洺州 。
这时李世民派人截断了刘黑闼的运粮通道,然后堵住洺水上游,命令守提的士兵,等刘黑闼率军过河时,挖开堤坝。
果然刘黑闼因粮食消耗殆尽,率两万兵出城要过洺水跟唐军大战。刘黑闼来到河边,见河水突然猛涨起来,大军无法过河。
正犹豫间,只听背后唐军喊杀整天,铺天盖地而来,刘黑闼仓促应战,被唐军杀死一万多人,刘黑闼带着一千多人逃往突厥。
武德二年,李渊又派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讨伐在突厥的刘黑闼。双方在馆陶展开激战,刘黑闼大败,又带领残兵向北逃跑。
这时,李元吉率一千精骑兵在后穷追不舍,在永济渠追上了刘黑闼。
刘黑闼与唐军一阵猛烈冲杀,就在这时,李建成的骑将刘弘基率大队唐军赶来,刘黑闼只得再败逃。
由于唐军穷追猛打,刘黑闼得不到休息,士卒疲劳无力,纷纷逃生。等到饶阳时,跟着他的士兵只剩下一百多人。刘黑闼和这些兵士饥肠辘辘,饿得发昏。
于是就派人去城中通知饶阳刺史诸葛德威送些食物过来。
饶州刺史诸葛德威是刘黑闼任命的,所以他亲自出城大礼迎接,请他进城休息。
刘黑闼不同意,只命诸葛德威送食物来。但诸葛德威假装恭敬,哭着坚持邀请他入城。
刘黑闼虽有些犹豫,但实在是乏力,只好进城。就在刘黑闼骑着马才走进城门时,突然城门内埋伏的武士一跃而上,将刘黑闼从马上拽下来。
此时刘黑闼全身没有一点力气,只能束手就擒。诸葛德威命人将他捆绑起来送给李建成。
刘黑闼大骂不止,最后连骂人的力气都没了,如一滩烂泥一般。李建成命人将他斩首,将他的脑袋挂到城楼上。
文人写吃 狄青
文人与美食自古相互成就。杜甫、苏东坡、陆游甚至更早的商代文人宰相伊尹,包括孔子,都是美食家。中国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色”之所以被排在首位,与文人的审美介入密不可分。
说到文人与吃的关系,张翰显然跑不掉。《晋书》卷九十二《文苑列传·张翰》中记载:晋张季鹰(张翰)辟齐王东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张翰回乡其实是为避祸,但的确也为解“莼鲈之思”,早在他辞官前,他便写有《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思乡恋乡,美食是重要一环。当年梁实秋从美国回北京,放下行李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赶去位于前门外煤市街的致美斋饭庄,吃了肚仁、肚领、百叶三种爆肚儿。鲁迅在北京生活十四年,他下过的馆子有名的就有65家之多。鲁迅既有官差又兼教职,应酬繁多,有时一天三次换着样儿下馆子,俨然把北京吃成了第二故乡。梁实秋后来的大量文字都写到过吃,而《雅舍谈吃》将爆肚儿的来龙去脉更是写得颇为详尽。鲁迅也爱写吃,却非刻意,更不铺排,很少见鲁迅写他在北京上海吃到的那些“大菜”。但无论《孔乙己》里的茴香豆,还是《在酒楼上》的“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或是《阿Q正传》里讲阿Q瞧不上城里人煎的鱼,因城里人煎鱼只配切细了的葱丝,而未庄煎的大头鱼放的是半寸长的葱叶……鲁迅写吃都非常节制,却又都很有味道,简单的吃食往往令读者心向往之。
老舍写小说,吃是他的“秘密武器”。比如《骆驼祥子》。小说从一开始讲祥子攒了三年钱买了新车,然后将买车的这一天定为自己的生日,决定在最好的饭摊吃顿饭,吃啥呢?当然是热烧饼夹爆羊肉。后来祥子被抓壮丁逃了出来,又特意去吃了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调料齐全,且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香的使祥子要闭住气;他自己又下手加了两勺辣椒油,一碗下去,汗已湿透裤腰,他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那感觉简直犹如重生。
和虎妞结婚,虎妞给他做肉丸子熬白菜、虎皮冻还有下饭的酱萝卜,但祥子却“吃着不香,吃不出汗来”。
而到最后,祥子堕落了,他决定“活在当下”,用仅有的钱吃大饼卷酱肉。其实不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许多与吃有关的描写实则都与人物及时局变化密不可分。老舍爱吃,也爱请客,上世纪50年代初,老舍最爱干的一件事是编排菜单,从凉菜到热菜反复斟酌,感觉比他写小说里的吃还要认真。
汪曾祺写吃也是把好手。在《迟开的玫瑰或胡闹》里,他写吃肘子写得简直出神入化:“吃肉,尤其是肘子,冰糖肘子、红焖肘子、东坡肘子、锅烧肘子、四川菜的豆瓣肘子,是肘子就行。至不济,上海菜的小白蹄也凑合了。年轻的时候,晋阳饭庄的扒肘子个有小二斤,九寸盘,他用一只筷子由当中一豁,分成两半,端起盘子来,呼噜呼噜,几口就‘喝’了一半;把盘子掉个边,呼噜呼噜,那一半也下去了。” 汪曾祺不止爱吃,也爱做。有一回他在北京蒲黄榆家附近菜市场排队买牛肉,前面是个中年妇女,轮到她买牛肉的时候,她问卖牛肉的人牛肉怎么做,老汪不解她既是买牛肉为何却不会做。就将其请到一边,讲了一通牛肉的做法,从清炖、红烧、咖喱牛肉,直到粤菜里的蚝油炒牛肉,四川的水煮牛肉、干煸牛肉丝等,惹得路人都驻足旁听。
那年在北京开全国青创会,竟与余华同组。说起《许三观卖血记》,我说最喜欢他写许三观躺在炕上给睡不着的孩子们讲吃的那一段。余华说,那是他的真实经历。余华少时跟镇上一帮小孩儿疯玩,谁家吃了芦笋烧肉,谁家烧了蹄髈,其他几个孩子就围拢过去问。那孩子便一五一十地讲他家里的做法和尝到的味道,每每都令听的孩子们频咽口水。
看孙犁先生写《吃菜根》:“今年冬季,饶阳李君,送了我一包油菜甜疙瘩,用山西卫君所赠棒子面煮之,真是余味无穷。这两种食品,用传统方法种植,都没有使用化肥,味道纯正,实是难得的。”读罢,如嗅到新棒子面的香气,嘴里仿佛还有甜疙瘩的鲜香。说实话,解馋不一定得是山珍海味,有时就是微妙复杂的味觉与视觉触觉的叠加碰撞,唤起的却是我们对某一过往抑或无数过往的美好记忆,就像唤起普鲁斯特回忆的那块“小玛德琳点心”。
冯异是刘秀手下一员大将,有一次,冯异领兵打了胜仗,手下将领都得到封赏,他却什么也没有,皇上连提都没提。几天后,皇上派人送来一个盒子,冯异打开一看,大吃一惊,明白了原因。
冯异不仅骁勇善战,而且对刘秀忠心耿耿,做人非常正直。当年刘秀转战河北,有一次行军在饶阳德伦河一带,弹尽粮绝,饥寒交迫,是冯异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食物给了刘秀,才使刘秀最后摆脱了困境。
后来,将领们每次聚在一起互相吹捧时,冯异总是远远地坐在大树下,因此,人们都称他“大树将军”。
冯异长期转战于河北、关中一带,深得民心,他牢牢地守住了西北地区,在朝中很有威望。这自然引发了一些小人的嫉妒,他们开始造谣生事。
一个名叫宋嵩的使臣先后四次上书,说冯异控制关中,专杀贪官污吏,威信极高,深得万民敬仰,当地百姓都称他为“咸阳王”,而且他已经有要反叛的迹象。
刘秀看到这些奏章,虽然心里也有点担心,可西北地区只有冯异最合适,非他莫属,只能暂时维持现状。
有一次,冯异领兵征讨外虏,经过几天几夜的苦战,终于降服了敌人。得胜回朝后,刘秀对参与战斗的大小将领都进行了加官进爵,封赏田地,唯独对冯异却没有任何封赏,而且连提都没提。
满朝文武百官都感觉奇怪,对此议论纷纷。刘秀没有理睬大臣们的议论,几天后就下令冯异率部仍回西北驻守。
回去的路上冯异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不知道皇上这是什么意思,他心里反复在想:如果皇上不相信我,觉得我的兵权太重,那我就很危险了!可是却又派我回西北驻守,说明还是相信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冯异刚回到西北大营,刘秀派出的使者紧跟着也到了,使者交给冯异一个盒子,大家看到后都很迷惑,不知道里面装了什么贵重的东西,要侍者千里迢迢特意送来。
冯异打开一看,里面全是信件,再一翻看内容,他额头的汗珠立刻冒了出来。
这些信件全是冯异在率兵出征期间,朝廷内几个大臣写给刘秀的奏章,都是说冯异拥兵自重,控制关中,乱杀权重,日后必定造反。
冯异越看越害怕,不停地擦汗,不一会儿浑身都湿透了。一直到他冷静下来的时候,他才想到,皇上没有听信这些人的话,不但没杀我,还把这些信件交给我,继续让我领兵,看来还是信任我的,还有什么比皇上的信任更高的赏赐呢?
于是,冯异连忙上书自表忠心,刘秀回书说道:“将军和我之间,从公义上讲是君臣,从私人关系上讲如父子兄弟,我还会对你猜忌吗?你又何必担心呢?”
冯异看到回信后,感慨不已,他比之前更加小心,更加卖力了。
这就是刘秀的高明之处,他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既表示自己对冯异深信不疑,同时又暗示朝廷早有准备,既是拉拢也是震慑,可谓一箭双雕。
《素书》上说:危莫危于任疑。
意思是:最危险的事情莫过于任用人才的时候却存有疑心。
古人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个人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必须要上下合作才可以做更大的事,这就必须有人干活,有人指挥。
作为管理者,要做到“用人不疑”,就要以不怀疑的态度或表现去对待下属,不要自己总是疑神疑鬼,隔三差五地去验证手下的忠心,这样做的后果,必定会影响下属的工作热情,还可能使本来忠心的人变得不再忠心。
所以,用人不疑,简单来说,就是做到时刻抱有一份警惕之心,给自己留好能先发制人的退路,如此足矣!
你觉得是不是这个道理?
我的命是他救的,我活着他却牺牲;
他的妈就是我的妈,我要为妈妈养老送终!
李永犬,河北省饶阳县人。1987年,李永犬随部参加对越作战暨两山轮战,主要担负前送弹药、食品、药品、信件等物资,后运伤员、烈士等军工任务。
1987年,从石家庄陆军学院毕业的王曙光赴老山战区担任了原北京军区235团4连见习排长,坚守那拉142高地(李海欣高地),当年11月4日,王曙光不幸触雷双下肢炸断。
王曙光受伤后,李永犬、陈瑞明等军工战友与时间赛跑,及时把王曙光送下阵地救治,王曙光尽管丢掉了双脚和一个手指,但是生命保住了。
1987年11月9日下午2时,李永犬刚刚将食物送到坚守在猫耳洞中的陈瑞明等人手中,在离开猫耳洞200多米的地方,不幸被敌人发现,一发直瞄火炮突然击中了李永犬,炮弹“轰隆”一声爆炸了,李永犬倒在了血泊中,献出了不到18岁的年轻生命。
王曙光后来在医院得知抢救他的李永犬
战友在他受伤5天后牺牲,几度悲伤。“我的生命已经不仅仅属于我,而是属于所有牺牲的烈士。永犬,你为国牺牲,你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我要代你尽孝”!
30年后的2016年5月30日,已经成长为部队大校的王曙光几经周折找到了李永犬烈士的家人,见到了李永犬烈士时年90岁的母亲。
这之后,每逢年节,王曙光都要来看望李永犬烈士的妈妈,表示要为妈妈养老送终,他“妈妈”、“妈妈”的叫得很甜,妈妈经常是笑得合不拢嘴,逢人就说:“战场上我失去了一个儿子,现在我还有一个兵儿子”!
1942年的一天,八路军的交通员刘顺通慌里慌张地跑向县委驻地,在经过一条小河时,他一个不留神掉进了冰窟窿里,眼看双脚越陷越深,刘顺通着急地大声呼叫,然而却无人答应。情急之下,刘顺通拿出手枪朝天连开数枪,巧的是县委驻地刚好有人开完晚会回去,在路过河边时听见了枪声,他们赶忙前去查看情况,这才救起了刘顺通。
刘顺通被救上来后,向县委说起了事情的经过:在前一天晚上,一伙日伪军200余人趁夜袭击了河北饶阳县的大曹庄。日伪军在村子里搜查了整整四天,他们掘地三尺也没有找到八路军挖的洞口。
敌人不停地审问大曹庄村民,然而没有人承认这里有八路军,找不到蛛丝马迹的日伪军,依然不愿撤退。他们决定留在村子里,等着道洞中的八路军最后无法忍耐,到时候他们就不得不出来,最后被捉住。
这时候日伪军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大曹庄的地道里,竟然真的有七名八路军。
当时,敌人突然的袭击,这七个人都被困在了地道里。日伪军虽然一时找不到入口,就索性守株待兔,呆在周围。但由于敌人就在附近,村民们怕被暴露,所以不敢去隧道里给他们食物。七个人拿着一张六斤的饼子和一罐冷水,已经艰难挣扎了四天了。
这七人之间,就有饶阳县长何峰和交通员刘顺通,当时刘顺通和大家商量,自己先偷摸着跑出去,悄悄甩掉敌人,再找县委救人。
得到何县长的同意后,刘顺通腰间插了一把手枪,趁敌人吃晚饭,偷偷爬出山洞,摸黑出了出村子。在经过一条小河时,刘顺通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好在被人发现救起。
之后,县委书记做为内应,告知敌人八路军的正规军打进来了。害怕八路军的日伪军随后迅速撤离了大曹庄,最终,贺县长等七人获救。
向勇敢的交通员致敬!刘顺通作为一名交通员,常年奔波,一年要穿坏八双鞋,他到底走了多少路,没人知道,但他的光辉事迹却值得我们铭记,值得我们赞誉!
被翻唱多遍的《小桥姑娘》,原作者是海伦,近期他的又一首新歌《游山恋》,被一名小学生唱火了,原本是沧桑的歌声,被古风演绎出来又是另一种感觉。
这名小学生名字叫刘泽举,生活在河北衡水市饶阳县的大官亭镇,在中 心小学上学,他是班里的音乐课代表。新来的音乐老师张艺在上课时,问谁会唱歌?刘泽举很自信地站起来,给大家演唱了这首《游山恋》。
张艺老师一听,就被这个声音震撼到了,随手拍了一段就发到网上,想跟大家一起分享。没想到自己的无心之举,竟然让刘泽举一下子火了。
但是音乐老师知道,想走好音乐这条道路,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基本功,不能图一时的技巧。所以张艺利用课外时间帮助刘泽举补习乐理知识,还挑了一些古风的歌曲让刘泽举学习。
刘泽举也没有因为一次爆红,而迷失自己的初心,仍然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在不落下文化课的基础上,还学起了二胡,并且时刻注意保护嗓子,不吃辛辣食物,多喝热水。
学习张艺老师推荐的曲子也格外认真,练习里面的歌词,并且在用腹部发力练声。
我们要感谢张艺老师的慧眼识珠,在平凡的小学里,发现了一个有天使嗓音的童音男孩。
张艺老师用自身的经验,不求回报得来培养刘泽举,还是希望这个,有特点的小男孩以后能实现自己的音乐梦。#央视点赞的戏腔男孩走红背后#
(224)公元352年4月,前燕大将慕容恪南征冉魏,冉闵在兵力明显少于慕容恪的情况下,采取来回长达200余里的大范围机动,最后选择在魏昌的廉台(今河北定州息冢镇廉台村)与慕容恪的鲜卑骑兵决战。
廉台之战,十六国时期的一场经典战役,也是决定冉魏前途的生死之战。
最初,冉闵抓住鲜卑骑兵的弱点,以精锐士卒携带长柄武器的方式,引诱鲜卑骑兵进入树林、河流地带展开厮杀,结果十战十胜,严重挫败鲜卑骑兵的锐气。
随后慕容恪反击,利用冉闵军在平原战斗力不如鲜卑骑兵的特点,将冉闵军引至预先设伏的平原地带,在中军以铁甲连环马+箭术精良的骑兵列于阵前以抵御冉闵军长柄武器的冲击,再以左右两翼合围包抄的方式,将冉闵大军团团围住。
尽管身陷重围,冉闵仍旧凭借爆表的战斗力奋力杀出重围,向东逃去,可惜在跑了20多里之后,坐下“朱龙”宝马因体力不支暴毙。冉闵被俘。
此战,冉闵全军覆没,被斩首7千余级。(由此推断冉闵总兵力应在万人左右)
尚书仆射刘群(刘琨之子)死于乱军之中,儿子冉操突围后逃往鲁口(今河北衡水饶阳县境内)。
冉闵被押往蓟城。
蓟城内,慕容儁严厉质问冉闵:“你不过一个下等奴仆,怎么也敢妄自称帝?”
冉闵针锋相对:“你们这些形如禽兽的夷狄都想着篡位谋逆,我堂堂中土英雄,为何不能称帝?”
慕容儁大怒,当即命人打了冉闵300鞭,随后押往旧都龙城。
慕容儁随后命慕容评攻打邺城。
冉闵一死,树倒猢狲散。大将刘宁带着3千胡兵逃奔晋阳,常山太守苏亥逃往新兴(今山西忻州)。
邺城则早已是人间地狱。
“邺中饥,人相食,季龙时宫人被食略尽”。早年石虎为充实宫殿大肆从民间征调的宫女早已沦为食物,而且已经快被吃完了。
太子冉智及辅政大臣蒋干等为数不多的大臣仍坚守邺城。另外,冉智手里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东西—传国玉玺。
史书没有交待这块玉玺的来历,很可能是原西晋所有,后经前赵和后赵,最后到了冉闵手里。
冉智因为年幼,一应大事皆由蒋干定夺。蒋干一边命邺城守军闭门不出,一边派侍中缪嵩、詹事刘猗带着降表南下归顺建康,乞求东晋出兵。
东晋大将谢尚正在江北活动,蒋干又派人向谢尚求救,谢尚便让在仓桓(今河南开封境内)与前秦作战的濮阳太守戴施前去了解情况。
戴施拦住了南下的缪嵩和刘猗,声称可以去救援邺城,但要拿到玉玺。刘猗于是让缪嵩又返回邺城告知蒋干,蒋干搞不清谢尚到底会不会派兵,一时犹豫不决。
戴施见一直没回复,于是就带了100多士兵进入邺城,对蒋干说:“现在外面兵荒马乱,燕军马上就要打过来,你们去送玉玺太不安全。不如先把玉玺给我,我这就派人去建康告诉陛下,陛下知道玉玺在我手里定会派援军带着粮食来救你们”。
此时能救邺城的只有东晋,蒋干于是只好把玉玺交给戴施。戴施拿到玉玺后,便让部下以外出押运粮草为名,暗中把玉玺送回了建康。
玉玺就这样被骗到了东晋手里。如果真是西晋那块,也算物归原主了。
至于救兵和粮草当然不可能有了。
慕容评兵围邺城,蒋干集中冉魏所有士卒一共5千人出城迎战,做最后一博,可惜全军覆没,蒋干逃回邺城。
随后,长水校尉马愿、龙骧将军田香打开城门投降慕容评。
邺城沦陷,冉魏灭亡。
戴施和蒋干用绳索翻过城墙,奔仓桓而去。
太子冉智、董皇后,连同太尉申钟、司空条攸、中书监聂熊,司隶校尉籍罴、中书令李垣等全部成了俘虏,被送往蓟城。尚书令王简、左仆射张乾、右仆射郎肃等自杀。
邺城被围之时,冉闵也到了龙城(今辽宁朝阳)。
随后冉闵被慕容儁下令斩于龙城的遏陉山,时年仅30岁左右。遏陉山,有人说是朝阳市内的马山,不确定。
冉闵被杀后,遏陉山方圆七里草木皆枯,随后龙城接连发生旱灾和蝗灾,连续五个多月滴雨未下。到了352年12月,慕容儁认识到这是因为杀了冉闵惹怒了上苍,于是派使者在冉闵被杀的地方举行祭祀,追谥冉闵为“武悼天王”。
第二天龙城天降大雪。
1990年在河南偃师城关镇出土了一座北魏时期的墓,墓主人叫染华,是北魏射声校尉、镇远将军,死于公元524年。墓志中有一段文字“高祖闵,赵武帝初,封西华王……赵祚既微,遂升帝位,号曰魏天王”。可见染华就是冉闵的后代,只是姓由冉改为“染”,应是为了避难。
慕容儁有没有为冉闵建墓,无人知晓。冉闵旧属后来在冉闵祖籍河南安阳内黄县修建了一座衣冠冢,后遭破坏。
2012年冉闵后裔通过集资,在内黄县高堤乡冉村修建了一座冉闵纪念园。
关注本号,感受两晋烽烟,品味乱世风云,历史的精彩就在这里。内容完全尊重史实,写作不易,非常需要您的关注、点赞或留言,感谢您对原创的支持!(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