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伙”怼粉丝,爱谁谁啊!
你还在支持她吗?你还在点赞她吗?你还在买她货吗?
这个“小芳”今非昔比了,已经不在农村常山卖胡柚、卖面条、卖山茶油了!
她靠老公癌症卖惨把钱赚够了,开始游山玩水找男粉丝,搭伙组团忽悠了。
对于粉丝的批评和质疑,来者不拒,见一个怼一个,说不过就拉黑。
你还在支持她吗?
91岁浙大退休教师10多年时间捡10余吨废品,救助7名贫困学生上学,今年他又刚捐了7万,老人的故事让人感动。
老人名叫王坤森,1931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家里的条件并不好,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坤森深知学习的重要性。
王坤森从小学习成绩就名列前茅,再加上他对军事特别感兴趣,长大后考入一所军校,后来进入部队成为了部队军官。
1978年,王坤森退伍转业到了浙江医科大学,他在学校里给学生们上国防教育课,很多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就是他给上的。
当时学校里有很多学生家庭条件不好,为了上大学家里欠了不少钱,王坤森了解后,每个月都会在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资助学生们,给他们买一些生活用品,送一些有价值的书。
1991年,王坤森在报纸上看到一张“我要上学”的照片,那篇文章对他有很大触动,那双渴望求知的眼睛让王坤森想起了自己的遭遇。
之后,他把自己的大部分工资都拿出来去资助困难学生,那些贫困生的衣服、鞋子都是王坤森自费买来的,反观他自己,身上打了多处补丁,鞋底已经磨平了,就是不舍得给自己买件新的。
1993年,王坤森退休,退休金足以让他过得非常富足,但王坤森家里仍然还是破破旧旧的,原来,他把自己的退休金都拿出来帮助了生活困难的学生,只给自己留一点生活费,饿了就下点面条吃。
2012年,家里的积蓄都花完了,但还有那么多学生上不起学,王坤森决定,出门拾荒。
从那以后,一副手套,一辆三轮车就成了王坤森的“好朋友”,奇怪的是,他深夜才出门拾荒,有人问为啥,他说:“白天拾废品的人大多是生活所迫,他们比我更需要。”
每天晚上,人们都进入了梦乡,王坤森就要出门了,每条道路上的垃圾桶成了王坤森的目标,易拉罐、矿泉水瓶、木纸板,只要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上三轮车,每天要忙碌到凌晨两三点才回家。
有一回,他在电视上看到常山一名女孩徐玲玲在为大学学费发愁,马上通过媒体联系到了她,四年时间,王坤森资助徐玲玲学费和生活费共计18000多元,帮助她顺利完成学业。
后来,附近的人得知了王坤森拾荒助学的事迹,有很多好心人纷纷捐款,王坤森就用本子把这些资金一一记录下来:“目前有两百多人的赞助了,共3000多元,我要把这些钱如数交到贫困学生的手中。”
有很多被王坤森资助的孩子们毕业后把自己穿学士服的照片寄给了他,看着这些照片,王坤森眼含热泪:“孩子们都出息了,以后一定要为社会多做贡献!”
王坤森不只是帮助了贫困学生解决上学的问题,2018年,他拿出2万元捐给了西湖大学,用来资助专家研究罕见病,这些钱是自己的孩子在过年时孝敬他的:“我老了,花不着这么多钱,还是把这些钱用在更有意义的对方比较好。”
最近几年,王坤森的身体大不如前,每天的辛苦让王坤森累弯了腰,还时常感到腰酸背痛,有人问他这样做值吗?王坤森笑着说:“我累点不要紧,看到孩子们能安心的学习,我就啥都忘了。”
10多年来,王坤森通过拾荒,资助了7位孩子上大学,其他那些被帮助的孩子多到数不过来。
2020年,浙江大学成立了“王坤森助学基金会”,前不久,老人再次捐赠7万元到基金会,学校会用每年的理财基金帮助贫困学生。
今年王坤森已经91岁高龄了,在谈到关于以后的打算时,他说:“只要我还走得动路,我就会继续干下去!”
王坤森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大爱无疆,他那佝偻的身体流淌着助人为乐的热血,为王坤森高尚的情操点赞!
编辑:凡友
今天早上起床后,我先喝一杯温开水,排空小便后坐到了书桌前,平心静气等了几分钟,用电子血压计测了血压,测的是右手,左手还会更低点。高压,心率控制的还可以,低压再低点就好了。
从去年十月发现血压偏高以来,我坚持吃药已经快一年了。
这一年时间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坚持服用降压药,冬季每早一粒,夏季隔一天服半粒,每天早晚量二次血压,随时监控血压变化。
二饮食清淡,少食油腻重口食物,不吃肥肉和油炸食品。早点吃面条和米线时,不放酱油,减少食盐的摄入量。早饭和午饭正常吃,不减量,晚上不吃主食,只吃蔬菜和水果,还有自己做的粗粮馒头。
三每星期至少在跑步机上慢跑或快步走半小时三到五次,每晚睡前做卷腹运动二百次以上,不超过11点上床睡觉。
自律的生活还是很有效的,我182公分,以前86公斤重,现在只有70公斤左右。
我是70后,肩上挑的是家庭的重担,是社会的责任。上有老要孝,下有小要教。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变得不再轻狂,社会的变化,让我们有时候力不从心。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从容应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雨艰难,挫折和困难。
时间过得真快,小姨妹家老二已满月了。满月一般都要请满月客。吃满月酒在我们当地又称为“送祝米”。
以前娘家人“送祝米”是送一个提篮,提篮底部撒上一层米作垫层,上面放100个鸡蛋,几把面条,几块红糖。还有小宝宝整套衣服,帽子,鞋子,背小宝宝的布围兜,以及婴儿推车,学步车,玩具等等。我儿子满月时就收到两个布围兜,又叫“背兜子”,红红的颜色,上面绣着“乖宝宝”,“长命百岁”,
“一生平安”等字样,寓意着喜庆和祝福。只是现在记不得放在哪里了,仔细找应该还能找到。
随着时代的发展,岁月的变迁,这种“送祝米”的方式也慢慢发生了改变,现在更多的是送现金和发微信红包了,送鸡蛋送物品的习俗只有一些偏僻的农村,山里面还存在。
小姨妹婆家在三岔河镇三岔子村,光听名字就知道不是一个好找的地方。道路蜿蜒曲折,地形复杂,居民住房建在路的一边,另一边始终环绕着一条长长的沟渠,水沟旁边种了许多柿子树,金灿灿的柿子上已挂满了枝头。狭窄的地方仅够两辆轿车会车,走着走着,前方看不到路了,转过弯又是幽静小道一条,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典型的田园水乡风光,路况不熟的人晚上开车是很容易迷路的。
总算到达目的地,小姨夫家早已备好了饭菜,就等我们这群城里的客人到场了。菜都是家常菜,方便,实惠。农家人质朴,热情,每样菜都盛一大碗,吃完又加。唯一不好的一点是,这里是水乡,苍蝇太多了,房间横梁上落了一大片,黑压压的,赶都赶不走,一不注意就会落到饭菜上,有点影响胃口。不过在农村办红白喜事,这种情形是很常见的,看惯了就习以为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