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作坊小镇
告别了春风送暖和夏日骄阳,乘着秋光,走进被诗人和行者时常歌颂的留住农耕文化的地方,悬在头顶的一张张五颜六色的油纸伞,一串串红灯笼,小镇的角角落落都充满着陕南文化的风情,随意走走看看,原始手工艺品是小镇的一大特色。
中坝作坊小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园,即中坝七十二作坊,由小吃街、作坊街等四条街组成。其中,位于作坊街的第一家“阮小二油坊”人气最高。西安市一个班的50多名学生涌进来,将十几平方米的作坊填得满满当当。
油坊设有榨油床、撞杆、石磨、炒锅等榨油各环节使用的器具。墙上挂着榨油工艺流程:风车除尘、炒锅煸香、稻草蒸煮、上槽碾末、包饼进榨、木槌冲压、沉淀沥油等环节。如果想有更详细的了解,店内一小块木牌上有二维码,扫后可以观看视频。
油坊的一个角落是炉灶,用来炒油菜籽的。石荣成是这家油坊的员工,确切地说是陕西巴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员工。他介绍说,油菜籽要用柴火炒制。另一墙边,有一石磨,用来磨煸过的油菜籽。墙边堆着两摞一人高的油渣饼,直径大约40厘米左右,每个大约五六厘米厚,边缘毛毛糙糙的,极其坚硬,和锯开的树段相仿。
古法榨油木榨器具由油鼓、千斤、锲子等10大主件,板尖、油撞、牛角支等24个附件组成,辅以蒸籽锅、石磨、榨刀等32件配件。考虑到观光旅游的需求,油坊采取全透明化作业,游客可完整地领略古法榨油整个流程。
生于1966年的石荣成,小时候经常去油坊玩,慢慢也就学会了榨油的手艺。之前,石荣成在一个旅游景点做安保员,一个月工资1500多块。2017年,中坝小镇运营后,他到阮小二油坊工作,工资翻了一番。
有一次,石荣成给游客介绍古法榨油时即兴表演了一段劳动号子,被游客录下来发到了朋友圈,不仅获赞很多,还有人通过视频连线订购了十几瓶菜籽油。此后,他就不仅一个人吆喝,还常常邀请游客和他一起体验榨油——领头喊号子大家一起用力推撞杆。
石荣成对记者介绍说,榨油是有季节性的,等周边油菜籽收后才进入常规生产,一年也就千把斤的产量。真正到生产性榨油时是要雇人的,完全用人力去撞击重达几吨重的木榨,是一件重体力活,不像游客体验戏耍那样轻松。
解放前,石泉有一阮姓榨油大户,其产的菜籽油、小磨香油远销安康、武汉、西安,家喻户晓,故中坝小镇的油坊被命名为“阮小二油坊”。
石泉是陕南茶的重要产地,《茶经》对石泉茶也有记载,石泉又是纵横学派鼻祖鬼谷子修炼授徒之地,中坝作坊街上便出现了一家鬼谷老碗茶,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品茶,还可以到茶园采茶,用鬼谷老碗茶铺的手工炒茶机炒制。能泡一壶自己亲手做出来的茶,那绝对不是一般的体验。
今年“五一”假期,中坝作坊小镇还举行了一项活动——游客参与手工制茶体验,并由茶师加以品评,虽然奖品只是茶叶、瓜子等小物品,但大大激发了游人参与的兴致。
陕北来的杨先生带着孩子采茶,在师傅的指导下制茶,他说,“这让孩子更懂得茶文化。”
布艺坊也是颇受研学者青睐的地方。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它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绞”,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后也不会有相同的。做出的产品具有惟一性,极具个性化。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
李宗阳是布艺坊创建者,此前一直在宝鸡创业,中坝作坊小镇运营后他返乡发展,研究和继承扎染工艺,并自编教程为研学教育做出了典范。
在鲁班发明出石磨前,人们吃的无论是米粉还是麦粉,都是把米、麦放在石臼里,用粗石棍来捣,不仅费力,捣出来的粉有粗有细,而且一次也只能捣很少。鲁班发明了一种叫“硙”的磨粉工具,汉代后才叫做磨。这种工具是用两块有一定厚度的圆柱形的石头制成磨扇。下扇中间装有一个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后,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绕轴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一个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上扇有磨眼,磨面的时候,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过箩筛去麸皮等就得到面粉。
作坊街上的西门豆腐坊,出产正宗秦巴山农家石磨豆腐。每天早晨六点,古永凤和她的搭档便开始忙活,她将木盆泡着的黄豆一点点加进石磨,搭档用手推磨,豆汁随即从石磨下慢慢流出。经过除渣、取汁、加水、煮透、盛出加碱、搅拌起花等程序后,将豆花舀入纱布,滤水,放入模具,待豆腐成型。
古永凤有二十多年做豆腐的经历。早先,她在后柳镇卖石磨豆腐。中坝作坊小镇建成后,她成了西门豆腐坊的员工。很多游人吃了这里的豆腐,常说的一句话是“品尝到小时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