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碗坨子怎么做好吃美食(坨子怎么做才好吃)

兰州“三炮台”的历史 三炮台又称“盖碗茶”,盖碗的来历大约要上溯到东土大唐时期,相传是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因为原来的茶碗没有衬底,崔家大小姐嫌烫手,就把碗粘到碟子上,从而茶碗有了“托”。宋朝

兰州“三炮台”的历史

三炮台又称“盖碗茶”,盖碗的来历大约要上溯到东土大唐时期,相传是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因为原来的茶碗没有衬底,崔家大小姐嫌烫手,就把碗粘到碟子上,从而茶碗有了“托”。宋朝的《演繁露》里是这样记载的:“托盏始于唐,前世无所有也。崔宁女饮茶,病盏热熨指,取碟子……,遂行于世。”这就是盖碗的前身,叫托盏或者托子。崔宁任节度使是在公元770年前后,应该是托盏出现的大概时间,公元875年埋藏到法门寺地宫的那批宝物里,就有一件琉璃托盏,这是最早的能考证出时间的实物了。

作为丝路重镇的金城兰州,自古就是联络四域、襟带万里的交通枢纽,多元的文化在此交融汇聚,饮食自然也包罗万象,从一碗茶中便可窥一二。明清时期盖碗茶传入西北,与当地穆斯林饮茶习俗相结合,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品“三炮台”。

三炮台被兰州人喝出了花样,甘肃临泽小枣、永登苦水的玫瑰花、福建桂圆、新疆葡萄干、云南春尖茶……来自天南海北的土特产组成的“养生套餐”融合成了“三炮台”,煮沸的黄河水则激发了它们各自的香味,冰糖的添加又适时地提升一丝丝甘甜。

各位看官,出门做客要注意啦,喝盖碗茶的正确手法,一手持托,另一手以盖撇去浮茶,而后饮茶汤,整个过程,手不触碗。要知道盖碗又名三才碗,以盖喻天,碗喻人,托喻地,那么天时地利人和,你当然要全部抓在手里,必须的[得意]。

吃完兰州正宗的手抓羊肉,喝一口热气腾腾的盖碗茶,你会发出由衷的感慨,“满福滴很!”

#文化# 晚唐有“南青北白”的说法。“南青”就是越窑青瓷。“越”即越州,是今浙江绍兴的古称。“北白”是邢窑白瓷。“邢”即邢州,就是现在的河北邢台市。

越窑青瓷,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其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夺目。在唐代,越窑所产的青瓷不仅是朝廷贡品,而且深受民间人士追捧。

唐人陆羽在《茶经》上说:“碗,越州上,鼎州次。”碗,越州窑出产的品质最好,鼎州窑稍次。之所以说它好,因为青瓷“类玉”“类冰”,使茶汤呈现诱人的绿色,难怪茶圣不会不喜欢。

邢窑是我国最早的官窑之一,所产的白瓷也深受朝廷显贵喜欢。邢窑最早创烧于北朝晚期,到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后来因为烧制原料匮乏,才没落下去。

邢窑白瓷产品丰富,制作精良,有碗、盘、钵、托子、杯、砚、盒、瓶、壶、罐等日常用品。白瓷不强调花纹,而是突出釉质之美,风格朴素淡雅。其中,细白瓷是邢窑的珍品,胎质细腻,釉色“类银、类雪”,也很受茶圣陆羽的喜欢。

元稹在《饮致用神麹酒三十韵》上云:“七月调神麹,三春酿绿醽。雕镌荆玉盏,烘透内丘瓶。”这里的荆玉似的小杯子、盛酒用的瓷瓶,都是邢窑所产,足见其工艺之高,之美。

【达观说器】新视觉01龙泉青瓷主人杯高端茶杯陶瓷品茗杯龙凤茶盏

太原小井峪宋、明墓第一次发掘记

选自《考古》1963年05期,解希恭

小井峪在太原西郊5公里处,位于西山脚下,南与蒙山相连,北距沙河0.5公里,在汾河西岸的第一台地上。

1956年初,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小井峪村东进行了钻探与发掘工作,历时四个月,发现墓葬490座,第一次择其重点发掘了67座,其中有宋墓49座、明墓12座及时代不明的6座。这些墓葬一般分布较密集,深度均在2米以下,有些墓底已接近地下水面。其中除两座为砖室墓外,其余皆系土洞墓,且洞室大半倒塌。遗物多系陶、瓷器,还有买地券、石像等。这里仅就宋、明两个吋代的墓葬记述于后:

一、宋墓

(—)墓室结构

宋墓共49座,分土洞与砖室两类:

1.土洞墓47座。依结构可分四式:

2.砖室墓2座(墓38、47)。

(二)随葬器物

土洞墓与砖室墓出土的遗物,共计三百余件,多为瓷器,陶器较少。墓内随葬品数量,由I式向IV式以至于砖室墓逐渐增多,最多的约十余件。

1.瓷器130件,占出土物总数的43%,按器形分述如下:

灯31件。灯身小口,唇外折,宽沿,有的口沿突起,有的唇倾下。下作高圏足。有黑白两种釉色,均素面,大小不等(图版陆,1、2、6)。

炉1件。墓7出土,绿釉,下有三足(图版陆,10)。

盒34件。圆形,有盖,底作浅圈足,有白、黑、土黄三种釉色,均素面(图版陆,7、8)。

罐23件。一种作宽腹,有盖或无盖(图版陆,3)。另一种为笔筒式,口沿外有两道划纹(图版陆,11)。两种均有矮圈足。釉有黑、白、豆绿等色。

杯13件。一种盅状,另一种在小杯下附托子(图版陆,4)。墓46出土的杯,口沿施一圏黑釉,里底黑釉绘梅花(图版陆,5)。

碗11件。九座墓中各出一件,唯墓38(砖墓)出土两件。釉有黑、白两色,碗中饰印纹(图版柒,5;图一二)。墓11出土的一件,釉色乳白,口呈莲花瓣状,胎极薄(图版陆,9)。

枕5件。中有椭圆形者三件,其中一件绿釉,枕面刻牡丹花(图版柒,2);另两件作白釉,刻莲花(图版柒,1、6.图一三)。又有长方形者一件,白釉,枕面光亮,四周有草叶印纹(图版柒,4)。

瓶9件。作花瓶状,体极小,多成双出土。

2.陶器89件,占出土物总数的30%,均系细泥灰陶,素面无纹。

(三)小结

这次发掘的49座小型墓葬中,仅墓8出土有"买地券”,纪年为北宋仁宗天圣十年(公元1032年)。但从这批墓葬的形制及遗物来分析,均应属宋代,其特点如下:

1.砖砌平面六边形仿木构建筑的单室墓,是宋代最常见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中原地区尤为多见。其墓室的砌法和仿木构部分与山西几年来发掘的北宋墓葬都很相同。

2.土洞墓占发掘中的绝大多数,由圆形拱顶到斜曲、梯形、长方形的洞室,遗物与砖墓亦相同。

3.这里发现13座火葬墓,埋葬的形式有三种:(1)火化后盛入陶罐,有四座(2)火化后装入木棺,有三座.(3)火化后直接置于墓底,有六座。

另外还有六座(其中有一座已包括在火葬形式内),与火葬墓有密切的关系,即埋葬着九个粗砂石质的刻像,其组合关系如下表:

瓷枕上均无题字,但其造型与缠枝牡丹、莲花等花纹都具北宋时期的风格。

二、明墓

(一)墓室结构

12座明墓,均系土洞墓室,坐北向南,从墓道测其方向为3—10°。墓道作长方形竪穴(7座)与台阶(5座)两种形式,均北宽南窄,长1.2—4、宽。.7米左右。墓室在墓道北壁下端,作东西横洞室,洞顶均已倒塌,视其残状似为拱顶,东西长1.6—2.3、南北宽0.5—1.6米。只于墓16发现腐朽的棺木痕迹,呈前宽后窄状,其余11座墓皆不用棺,将死尸直接置于墓底,个别的只于墓底铺一列能放一、两付骨架的砖。葬式均仰卧伸直,有两墓(墓18、20)为夫妇合葬,五座墓(墓6、16、15、21、33)为单身葬,一座墓(墓23)葬五具骨架,中间一具男性,最完整,当系原葬,其余四具分别置于男者两侧,而骨架凌乱,下肢骨重叠在一起,可能是迁来的(图一四)。其余四墓骨架已朽,情况不详。

(二) 随葬器物

瓷罐15件。多数出于人头旁侧,墓6、13、15、18、20各出二件,墓21、23、24、33、34各出一件。圆形,直口,小圈足,腹两侧附耳,可系绳(图版伍,9)。质地较宋瓷粗糙,釉有黑、豆绿、酱色等色。器高15厘米左右。

货币16枚。出于墓33、34。有唐之乱元重宝、北宋乏大观通宝、金之正隆元宝,明代的有朱元璋为吴王时所铸的大中通宝,又有洪武通宝等。

(三) 小结:

这12座墓均无纪年可考,与宋墓比较,有明显的区别。

1.墓室呈东西横堂,作拱顶,墓道成长条,北宽南窄,和一般明代砖砌墓葬形式基本一致。

2.随葬器物很少,瓷罐的形式已趋向简单、粗糙,和近代人们使用的罐也基本相似。

3.货币中除少数唐、宋时期的外,出土有明代的大中逋宝和洪武通宝。

基于上述情况,这12个墓的时间当属明代初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433351/
1
上一篇豫众不童:张译新剧又遇卖鱼的
下一篇 苜蓿的做法土豆做好吃美食(苜蓿怎样做菜)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