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年,逛西安——在西安也能吃上武功旗花面】在许多人的认知里,旗花面肯定是面长得像旗帜,就是菱形的那种,也叫片片面,我在吃过武功旗花面之前也一直是这么认为的,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
旗花面是武功、杨陵一带流行的一种面食,面是韭叶面,最早的时候鸡蛋皮(就是摊的像纸一样薄的鸡蛋饼)、大葱白、海带等都切成旗帜状,因此称“旗花面”,现在大葱都不切旗帜样了,海带也是用丝的,只有鸡蛋皮还这么切。当地人一般叫“汤(tǎng)汤(táng)面”、“臊子面”,过年过节、招待女婿、接待贵宾、结婚、娃满月百天、老人过世等都会吃这种面,和扶风一口香有点像但不一样。
旗花面以醋出头,汤一般是鸡汤,臊子以黄花、海带丝、鸡肉丝、大葱等炒制而成,另外再加单独的大肉臊子。漂菜为鸡蛋皮、生葱花,另一种衍生品叫“辣子面”,漂菜把葱花换成了韭菜碎,再倒上现泼的油泼辣子。在农村,吃面的时候还配有糖蒜。
这种面在咸阳许多地方都流行,很早的时候由于条件限制,吃过的汤要回锅,所以有些地方特别是乾县一带叫“酣水面”。随着条件的不断改善,吃面的时候要固定一个碗吃,吃完了再用筷子从其他碗里夹到自己的碗里。一般情况吃到最后一碗才喝汤的,说明已经吃饱了,当然现在也没有这么多讲究了。
关于旗花面民间也有传说,相传明孝宗的正宫娘娘得了茶饭不思的怪病,连太医也找不出原因。当时宫中有一位农家出身的厨师,知道娘娘平日多食山珍海味,便做了上面这种面,娘娘吃后食欲大增,于是明孝宗赐名“旗花面”,并列为宫廷御膳。明弘治年间,有位来自陕西武功的状元康海喜欢吃面,让自己的厨师向御膳房学习做旗花面的方法,被罢官后就带着厨师回到老家,旗花面就这样在当地传开了,一直到现在。
西安虽然也是面食之都,但武功旗花面并不多,在我的记忆里北郊有一家经常在网上售卖,大寨路好像有一家,电子城的武功旗花面吃过一次,高新小李旗花面吃的次数比较多。因为喜欢吃,每次路过武功普集镇的时候都会在县政府旁边吃,路过杨凌神果路的时候就去小李旗花面庄,小李旗花面庄和西安的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