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个灶王奶奶史话。
我现在就想吃“乌鱼杂面汤”……
是不是和湖北的柴鱼面差不多呢?
有没有河南朋友说一声。
灶王爷爷本姓张,自幼取名张万昌。
家财万贯多富有,伸手张口娇惯养。
其父为其选贤妻,聘取渔女郭丁香。
郭氏多才又贤孝,善做乌鱼杂面汤。
滋味美好营养高,美食美名传四方。
万昌嫌弃渔家女,休了丁香取海棠。
谁知海棠不着调,好吃懒做臭名扬。
挥霍无度没几年,万贯家财全败光。
破衣烂衫无人样,沿街乞讨去流浪。
这年腊月二十三,乞到一家遇丁香。
丁香认出是万昌,赶做乌鱼杂面汤。
吃罢完毕品滋味,恍然大悟是丁香。
无地自容愧难当,钻进灶膛一命亡。
顺着烟筒上了天,直达天庭惊玉皇。
念其本人有悔意,封他管家为灶王。
丁香寿终百年后,又把灶王奶奶当。
一段灶王始末话,送给大家来分享。
——另外这个钻灶膛的作为太“哈利波特”了。
#白酒芥末不能杀死生食中寄生虫#当然不能。如果浸泡时间久了也许可以,但是就这样沾一下肯定是不够的。只有深度冷冻才能杀死寄生虫。这也是远洋捕鱼常用的保存鱼的方法,捕到之后迅速冷冻,什么寄生虫都杀死了。在店里买的寿司级生鱼,比如三文鱼,过去是在荧光灯下把虫子挑出来。所以经过检疫过的鱼是安全的,自己钓的就不保障了。
5个南方人去北大荒品尝猪血肠,他们去了“关东第一炖”饭馆,酒足饭饱后老板才给他们上猪血肠。接着老板又做了一件事,让他们瞠目结舌。
赵四丫邀南方作家朋友来品尝家乡的杀猪菜,指着暗红色的猪血肠说:“此物营养价值最高,猪血是猪身体中的精华,加上大肠包裹,其味鲜香无比,是关东特色菜。”
以美食家著称的朋友伸出的筷子缩回来:“猪血营养价值高,我认可,但用猪大肠包裹,不用说吃,一联想那大肠包裹的东西,你还敢吃?看一眼也会倒胃口。”
四丫用对比法激他:“猪大肠那个味,刚开始难以接受,但那是心理作用。你们南方的臭豆腐干你咋敢吃?放着鲜豆腐不吃,非得等它变了味才吃。这你咋解释?”
他先摇头,又点头,筷子停桌上不动了。
四丫又因势利导:“尝一口不就行了?”她夹一块猪血肠放到嘴里。他也试着夹一块,放到嘴里细嚼慢咽,刚开始还紧锁眉头,渐渐眉头舒展开了,一整块血肠咽下去。
四丫问:“哪有这么品的?”“不用品了。世上的美食就是怪,闻起来臭,吃起来却香。越品越香,奇香无比!”说着旋风般的轰炸血肠,那吃相用风卷残云形容,一点不过分。
刚进腊月门,南方作家朋友打来电话,还要来北大荒尝猪血肠,还约来三位女“美食家”和一位男性作家。
在作家朋友的眼里,还是女同胞最有“说服力”。只要她们认可的东西,男同胞必定招之即来。
四丫领着作家朋友挨个饭店品尝杀猪菜的味道:新杀的猪肉炖酸菜太酸,猪肉太腻,血肠也是“原生态”味太浓。一句话,没掺和到一起的味道,怎么品也体验不出来。烩过的杀猪菜,酸菜里含有猪肉的味道,更蕴藏着猪大肠那种臭里含香的特殊味儿,让人百吃不厌才行。
四丫领着五位作家朋友,连品了六家“酸菜炖血肠”,终于在“关东第一炖”安营扎寨。她想考考他们是不是真的能品出“猪血肠”的真谛。二是这家“关东第一炖”有来头:是个有百年历史的饭馆。当年张作霖每次下江巡视,必吃关东第一炖的,有老照片为证。
“关东第一炖”名不虚传,作家朋友胃口大开,接连吃了四大碗“酸菜炖血肠”,喝了一件哈尔滨啤酒、两瓶北大荒白酒,才离开饭馆。
时间长了,饭馆老板知道他们这群“美食家”的来历,要免费答谢一次,答谢宴变成啤酒大战。
四丫和“将军肚”老魏来了个“对吹”,不许吃菜,一直喝到第六瓶。六大碗酸菜竟没吃几口,光看他俩“对吹”了。
赵四丫和“将军肚”都瞪起眼珠,一心盼对方在对峙中败下阵……当四丫“吹完”第七瓶啤酒时,“将军肚”认输了。
没想到饭店老板会调他们的胃口,酒足饭饱后才上了压轴菜——溜肥肠。六位“美食家”你瞧我我瞧你,是吃?还是不吃?
老魏第一个伸筷:“不吃白不吃,白吃谁不吃?”
众人又举起筷子,朝溜肥肠“轮番轰炸”,也就“轰炸”三五次,只能草草收兵。
她们这些“美食家”的吃相,被饭店老板拍了照,理由是要把南方作家朋友的吃相挂在墙上留作“纪念”。客人们都佩服老板的精明之处。虽然是免费宴请,但从广告的角度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临行前,饭店老板说:“难得南方的作家朋友光顾小店。这道溜肥肠不光是小店的压轴菜,还是小店送给贵客的最珍贵礼物,望诸位笑纳。”
老板又拿出六个一米长的钓竿,钓竿上拴着一米长的鱼线,鱼线的末端拴着鱼钩。
“溜肥肠是冬天钓江鱼的最好鱼饵。能不能钓到江鱼,就看诸位的运气。”
“冰天雪地的,还能钓到鱼?”朋友们问。
“钓场早为你们准备好了。”饭店老板一努嘴,让服务员把他们领到换衣间。
十分钟后他们从换衣间走出,一个个穿着白茬的羊皮袄,头上戴着狐狸皮帽子,手上戴着皮手闷子,脚上蹬着鱼皮靰鞡,变成了赫哲人,全是赫哲人冬钓的打扮。
一行六人来到江中的棉帐篷里。里边有二十平方米的样子,屋中央的冰层被凿开一个一米宽、两米长的冰窟窿。江水呈淡绿色。她们分坐两排木凳上。钩上挂好猪大肠,开始垂钓。
不大功夫,三位女同胞分别钓上2、3斤重的狗鱼和黑鱼。两位男同胞也分别钓上2条5斤来重的大嘴鲶鱼。
四丫愣神的当儿,鱼竿颤动起来。她往上一拽,没拽上来,水里露出一个黄色的脸盆大小的鱼头。
“碰到大鲤鱼了!快松手,不然会把你拽进冰窟窿里!”众人大惊失色。
四丫赶忙松手,水里的大鲤鱼带到鱼竿没了踪影。“这条鲤鱼至少也有100斤重!”作家朋友们议论。“100多斤?至少也得500斤!最大的鲤鱼上千斤重!”说到这,服务员下逐客令了:“见好就收吧,千万别钓了,弄不好会出人命!”
她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服务员说:“欢迎你们再来!”作家朋友们摆手:“开春时我们一定再来!”
故事改编自《最香还是猪大肠》,本文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删除,谢谢!
环环想说,
猪血肠是杀猪菜中的点睛之笔,没有猪血肠,杀猪菜就少了真味。你吃过北大荒的猪血肠吗?你冬天凿冰窟钓过鱼吗?
#情感# #我要上微头条# #故事#
“我身后是强大的祖国!”1990年,一面五星红旗在太平洋一处岛屿冉冉升起,升国旗的是一位三年没回家的中国男子。
这位男子名叫吴钟华,是我国的一名外交官,他曾一个人撑起了我国一个大使馆,却过了三年苦行僧般的生活。
这处岛屿,就是基里巴斯,我国从1980年开始与其建立外交关系。
1989年,吴钟华到基里巴斯出差,恰巧发现台湾有些人在当地活动,他敏锐地发现不对劲,便赶紧打听发生了什么事。
果然,吴钟华发现台湾有人提出给与基里巴斯2架飞机,并以此为诱惑煽动基里巴斯和中国断绝外交关系。
吴钟华和基里巴斯相关人员先后进行了8次交谈,阐明其中利害关系,最终帮助基里巴斯抵住诱惑,继续和中国保持外交往来。
在深思熟虑后,吴钟华再次向祖国发出报告,建议在基里巴斯建立中国大使馆,国家很快就批复允许下来并任命吴钟华为外交大使,独自一人前往基里巴斯。
1990年2月24日,吴钟华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抵达基里巴斯。
当时基里巴斯总人口不到7万人,其中有5个岛无人居住,当地居民基本过着以打渔为生的半原始生活。
吴钟华到达基里巴斯,第一件事就是租房对其进行整修,着手安装电话传真、购买小轿车、挂使馆馆牌、制作临时旗杆等各项工作。
2月28日,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基里巴斯国王带着他的夫人,及基里巴斯的高官官员,一起来到这间仅有40平米的中国大使馆,国王惊讶的问:“大使馆里只有你一人吗?”
吴钟华,站得笔直,很自信地回答:“是的,我能胜任!”
基里巴斯国王连连点头赞赏,毕竟一个人,能在短短几天的时间把大使馆建起来,还做得这么好,吴钟华确实不是一般的能干。
在招待会上,吴钟华把从中国带来的罐头和白酒用作招待,大家都觉得味道特别棒,招待会结束后,国王先生还将余数不多的罐头带回去慢慢品尝。
等吴钟华把最后一位客人送走后,连续忙了4日的他累得腿都弯不下去了。
但他还是坚持把中国大使馆成功驻基的大事,用电报发回国家,并发文告知世界。
大使馆顺利建成后不久,吴钟华就接到基里巴斯警察的紧急通知,他们发现了一枚二战时,美国遗留下来的一枚,当时未引爆的炮弹。
为了安全,吴钟华不搬到另外一个小岛上,吴钟华雇佣了周围的村民,他们一起盖了一所崭新的茅草屋,做为新的中国驻基大使馆,从此开始了“鲁滨逊式”的孤岛生活。
岛上的生活是清苦的,因为地质原因,无法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的食物,岛上的居民每日都是靠海吃海,以食生虾生鱼为生。
吴钟华并不适应这样的饮食,岛上没有蔬菜,商船带来的蔬菜极其稀少,他每次都盼望着2个月才来一次的补给船到来,但当地天气炎热,蔬菜也无法长久保存。
为了解决想吃蔬菜的问题,吴钟华在园中移植了可以吃树叶的树,想吃时,就去采几片放进锅里,要不然就是去石头上采集苔藓,将苔藓晒干后,当成蔬菜吃。
在岛上喝水也是一个大问题,虽然小岛四面环水,却是海水,无法饮用,而基里巴斯的气候,长年炎热,有时连续11个月不下雨。
吴钟华就用沙土,做了一个接雨的池子,专门贮存淡水。
这样清苦的日子,吴钟华一过就是三年。有人问他,吃如此多的苦,值得吗?
“每到看到五星红旗升起那一刻,就感觉一点都不累,因为我很自豪,我的身后有强大的祖国,有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就有中方友谊的存在。”
这,就是吴钟华的答案。
作者:蒙蒙
编辑:洛子画
#人物##故事#
有感于屎尿屁“专业作家”贾浅浅入作协:
假作真来真亦假
浅滩盛产鱼和虾
浅湾泥鳅乌鱼爬
无良只道污黄瓜
魑魅魍魉遭人骂
屎尿屁文当“作家”
正本清源当务急
圣洁之地岂容踏
好文[赞]
小林作家遇贼记霜降,秋集落幕,冬集露脸。城乡结合部老集市,已经超百年历史。大集市上啥嚼果儿都有,买卖是一回事,感受人间烟火滋味是另一回事,尤其是百年老集,过日子的味道浓得让人心痒痒。 每年临近腊月,年集更是热闹,年货成主角。邻居小齐见我一大早奔集市去,摇头说:何必起早去那么远逛大集,挤挤擦擦,网购啥没有啊?我说:网购是买东西,逛集是生活,买卖乃表层,品生活气息才是我之目的。
男子去东北赫哲人住的地方去做客,赫哲人捕了一条50斤的七粒浮子,把大鱼削成薄片,还有一大堆脆骨,用食醋、辣椒面、葱等拌到一起,做成生鱼片。赫哲人的两个孩子看到后,他们的举动让男子懵了。
去赫哲村的路上,没走多远,飘起大雪。开始还能看清路面和树木,渐渐模糊成一片,什么都看不清楚了。雪越下越大,车子穿行在夜幕里。
第二天总算放晴,客车在山路上又颠簸了小半天,才在小渔村下车。这就是小黄此行的目的地——街津口。
村子不大,也就是几十户人家。住的都是茅草屋,家家门前都矗立着苞米楼子。赫哲人不种地,那是装干鱼的鱼楼。
这里是黑龙江下游,远远望去,一条白色长龙自天而降,在寒风中蜿蜒盘旋,直奔村子北面——一座数百米高的悬崖绝壁而来。
现在是冬天,如果是夏季,黑龙江怒吼的浪花,一定会被巨崖撞得粉身碎骨。再仔细看,江水在悬崖旁来个九十度大转弯,奔向后山。
小黄找到赫哲朋友的家。他俩是前几年在省作协一次笔会上相识的。他家屋子面积很大,屋中央有个废旧汽油桶改成的火炉,里面架着整段的木柴,喷着红红的火舌,燃烧得正旺。
离火炉不远,朝南窗的地方有铺大炕,炕的东头是取暖的土炉子,里面也燃着木柴,烈焰滚滚,噼噼啪啪作响。屋子很暖和,两个孩子正在睡觉。
朋友非常好客。趁媳妇做饭的时候,从外面拎回一条冻得邦邦的大鱼,足有五十斤。小黄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鱼,就好奇地问:“这是什么鱼?”“这是七粒浮子。”“这就是黑龙江的特产七粒浮子?”
记得上中学时,生物课老师讲过,这种鱼和鳇鱼一样,都是黑龙江特产,学名叫施氏鲟。尖嘴、小眼睛、无鳞片、通身黄灰色,是国家级珍品,从黑龙江上游至俄罗斯境内阿穆河口均有分布。
正在小黄浮想联翩的时候,赫哲朋友拿出一把用狍子角做的漂亮鱼刀来,嗖嗖嗖,几下鱼皮就被他剥了下来,转眼间就把大鱼削成了半透明的薄片,还有一大堆脆骨,然后用食醋、辣椒面、葱、蒜、芥末、黄酱拌到一起,便做成了赫哲人最爱吃的生鱼片。剩下的鱼骨头和内脏交给媳妇,炖了半锅汤。
下酒菜挺丰盛,也挺诱人。菜是一盆生鱼片,一盆清蒸马哈鱼,一盘炒鱼毛,一盘油炸小干鱼,半盘七粒浮子脆骨,一大盘七粒浮子汤。赫哲好酒,喝酒礼节和蒙古人差不多。
他们也是先敬天敬地,然后才能喝。不过也有些差别:蒙古人用手指蘸酒弹向空中和大地。赫哲朋友酒量惊人,他俩没喝多长时间二斤老白干就下肚了。
这桌菜,除了生鱼片和鱼脆骨外,其余的都和汉族菜差不多。虽然吃生鱼小黄是第一次,开始的时候不敢伸筷子,怕那腥味儿。
但是他在酒的刺激下,也跟着大口地吃起来,而且越吃越觉得爽口,放不下筷子了。一大盘子生鱼片,竟被他俩吃个净光。特别是那盘七粒浮子脆骨,更是爽口,嚼起来嘎嘣嘎嘣响,别有滋味。
正当他俩要吃完的时候,来了一个人,开门就问:“听说来了个作家朋友,在哪儿呢?”小黄循声望去,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赫哲朋友介绍说:“这是我弟弟。”
“听说你来了,我去了趟后山,弄了条活狗鱼。”小黄注意到,他的另一只手还拎了一条冻得邦邦的鱼。赫哲朋友让媳妇把冻鱼拿走,然后添了碗筷。他脱鞋上炕,端起酒就喝。
赫哲朋友把刚拿来的鱼削成大片,拌好后添加到空盘子里。朋友的弟弟说话是大嗓门,把两个孩子惊醒了。稍大一点的孩子见有好吃的,一轱辘爬来,光着屁股爬上桌,抓起生鱼就往嘴里送。
他媳妇连忙把孩子抱走。孩子一只手往嘴里送生鱼片,另一只手抓了一大把鱼脆骨,才不情愿地离开桌子。睡在悠车里的那个小的,见到哥哥吃到生鱼了,嚷着也要吃。
他帮媳妇给孩子穿上衣服,找个大海碗,拨了一碗生鱼片让孩子吃。两个孩子一阵狼吞虎咽,转眼就见碗底儿了,喊着还要。
赫哲朋友往碗里拨生鱼片。小黄怕孩子生鱼吃多了拉肚子,就让他给孩子拨熟食。赫哲朋友笑着说:“这俩玩意不吃熟的就爱吃生鱼。”小黄不禁一阵感慨,看来在饮食上民族差距太大了!汉族人都很少吃生鱼,赫哲族刚刚懂事的孩子竟然把生鱼当饭吃,不可思议。
孩子渴了,用赫哲话喊着要水喝。赫哲朋友从外屋土井里打了桶凉水,舀上一瓢进屋就给孩子喝。两个孩子捧着水瓢轮流喝,几口就把一瓢水喝完了。
赫哲朋友见小黄看孩子发愣,笑着对他说:“放,我们赫哲人都是吃生鱼喝凉水长大的,从来不得病。”
孩子有了生鱼就什么都不顾了,他们三人继续喝酒。赫哲朋友的弟弟喝高兴了,即兴给小黄唱起民歌。
见弟弟唱完了,赫哲朋友也放开喉咙,唱起新编的赫哲民歌:“干一杯,再干一杯,难得今朝相会。愿把那东流的江水,酿成那飘香的美酒,请你喝个够。”
歌声伴美酒,生鱼热炕头。小黄被感动了,也醉了。
故事改编自《初品冻鱼片》,本文和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环环想说,
入乡随俗,小黄也吃起了生鱼,两个孩子更是大快朵颐。你吃过生鱼片吗?我觉得生鱼片还是少吃,有寄生虫。
#我要上微头条# #情感# #我要上头条#
#中外文学之比较# 郭沫若是1906年十五岁差不多时候,遇到吴尚之。
在郭文豹同学的眼里,那是个很美好的少年:“我立在高坡上看望他们。那时有一位很驯静白皙的少年从那草地走上坡来。他穿的是青洋缎的马褂,葱白竹布的长衫,我一眼看见他就好像接近了一个很清净的存在一样。他比如就像一个水晶石,隐隐含着有一段冷意,但这是很有含蓄的一种冷意。”
但是这个时候两个人只是友谊以上,恋人未满。直到1908年遇到汪少年。“有一位姓汪的少年,他的面貌很端丽,一班的人都是如蝇逐膻的向他献媚……向他诱惑。”
郭沫若细致交代了:“他特别和我要起好来。我们差不多每天每天都不能不见面了。他家里开的是绸缎铺,也是在玉堂街上。他只有一位母亲;所以他的行动便流于放荡。每天午后他在铺店门口等我,我只要一下课便请假出去会他。我在这儿才感着真正的初恋了,但是对于男性的初恋。他在前本来有一位很钟爱他的人,但他把他疏远了;他倾向到我来也到了一刻不能相离的光景。”(《郭沫若自传》第一卷,少年时代)
川端康成是1917年遇到室友小笠原。那时候他差不多十七八岁。《伊豆的舞女》写到少年的体温就嘎然而止:“船舱的灯光熄灭了。船上载运的生鱼和潮水的气味越来越浓。在黑暗中,少年的体温暖着我,我听任泪水向下流。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
不过五十岁的时候川端康成做了一点交代:“因为它是我在人生中第一次遇到的爱情,所以就可以把它称作是我的初恋。”
他在故事里给小笠原换了个文学名字清野。
“我在这次爱情中获得了温暖、纯净和拯救。清野甚至让我想到他不是这个尘世间的少年。”“从那以后到我的五十岁为止,我不曾再和这样纯情的爱相遇。”
川端康成主要还是在文学艺术圈生活,编杂志、写小说,当教授,下棋,写写报道。写剧本拍电影。也参加过时事政治的活动,发表联名请愿书,反对核武器等等,但都是文艺生涯里的作家良知,并不是职业革命运动家。
郭沫若成为文坛和学术界的领导,是超级大咖。担任众多高级职务。文学是他表达理想的载体,参与社会的武器。可以说,郭沫若直接身在其中。
作为两国文坛大佬,他们两个人也有打过交道。郭沫若的儿子郭博在日本读书时,正是川端康成在关怀照顾。那时候国共内战冲突,中日关系也复杂,二战结束不久。
为此,郭沫若后来访问日本时,向川端康成行大礼致谢。
在郭沫若笔下,只是记述一段少年恋爱往事。而在川端康成笔下,那段少年之恋却是他文学情结的根本。念念不忘,曲水缓流。
川端康成的细腻哀婉,跟郭沫若的冲动张扬,年少读书时的浪荡相比较,恰好也是他们的人生轨迹。
郭沫若个性主动,川端康成个性暧昧被动。郭沫若回忆里,是冶游和要好,打牌喝酒耍朋友,充满甜蜜惊喜——【模糊地睡熟了。有人吻着我,把甜蜜的凉汁渡入我的口中。我睁开眼睛一看就是汪君。我真是喜出望外了。“我晓得你不能回学堂,一定是在客栈里睡。几家客栈我都沿街打听了来,在这儿才找着你。我想你一定口渴,在街上买了几节红甘蔗来。”说着他又笑融融地咬了一口来渡在我的口里。】
川端康成则是扑簌扑簌掉眼泪,总是柔弱得像个少女。郭沫若一生里婚恋经历很丰富。川端康成则主要守着妻子松林秀子度过。
川端的第一个有婚约的女子瘦弱纤细秀美,结果果断拒绝了他。松林秀子则强壮得很,完全换了个风格。
作家的文学,就是自己的不同侧面经过了加工的写照。文字里的人物,多半就是生活里的角色映射,有鲜明的角色特征。
你们知道作家在创作的时候,最离不开的东西是什么吗?
巴尔扎克,他离不开咖啡,每天要喝50杯才行。有的时候如果等不及制作,他甚至还要生嚼咖啡豆。
鲁迅呢,小时候有一个怪癖,就是嚼辣椒,说这样可以驱寒,看书的时候就能更精神一点。有一次,学校发了一枚精致奖章奖励他,成绩优异,他却卖掉,换了书,还有几串辣椒。
贾平凹写作的时候,不能没有安静的环境,书房的门窗必须紧闭,别人不能够进出,而且呢,他从来不接电话,仿佛从人间消失了一样。
村上春树创作的时候啊,经常需要通过长跑来解压,为此他还成了长跑健将,参加过马拉松比赛。当然,它还有另外一个被人熟知的称号啊,叫做诺奖陪跑王。
其实呢,每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习惯。
作为一个读书博主,我呢,经历过要在飞机上剪片子,或者在便利店里面写脚本,深夜还会被团队叫醒,参加过紧急的选题会,笔记本电脑就像我最合适的搭档,见证着我一路的成长。你们有哪些离不开的习惯或者物品吗?评论区告诉我。
#能否发一首您的原创七律#
我只写古风,发一首古风吧:
七月二十日中原大雨
(古风)千江月
大雨吞竹树,击棚瓮马声。云厚深无底,闪电带鞭行。远岑忽明灭,石磨锉雷霆。衢楼倏成岸,湖壑刹抹平。天河一仄泻,万车如飘叶。当街卷童叟,地铁生鱼鳖。
轩辕聚族地,天公何无情?吾念心头起,纵身跃九重。欲持倚天剑,叱咤驱雨龙。
南海"查帕卡",东海"起烟花",长驱一万里,中原涡低压。伏牛山脉抬洋气,太行纵列阻飞马。更借浤溟太平洋,趁势祭起"拉尼娜"。万顷海水运浮涛,逼抵泌瀄风神摇。排空冲拥似山倒,黑旌墨帜斜且飘。水旋形嵯峨,其势欲摧关,斗牛摇霣坠,滈邈成宏观。观此心惊悸,敛羽作下潜。下瞰望中州,浤奔水汗漫。万村已淼淼,浑茫无边际。势氛已淈迫,城乡皆滂濞……
鸣呼!暴雨劫中原,轩辕有熊地,赤松在何处,职责司风雨。莫效懒政官,浑噩贪腐吏。
注释
岑:小山。
刹:极短的时间。
涡低压:低气压涡旋。
柏帕卡:台风名。
烟花:台风名。
阻奔马:从东海来的云气,形如奔马。
拉尼娜:别名,反厄尔尼诺。是太平洋一种自然现象,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冲向太平洋西部,积累成台风和热带风暴。
泌瀄:水波冲击貌。
黑旌墨帜:如黑色的旗帜。
滈邈:远高流长貌。
牛斗:牛斗宫,天宫。
霣:降落。
浤奔水汗漫:洪水貌。
滂濞:大水貌。
有熊地:黄帝氏族始居住的地方,在郑州新郑一带。
赤松:赤松子。相传为黄帝时期司风雨的大臣、雨师,后成为神仙。
河北杨继红著名作家评析
这是一首来自亲身体验的“大雨”,从中提炼出来的现实与浪漫结合的闪烁着灵光和异彩的佳作。作品首先给读者展现的,不同于大部分诗歌给予的那种平面静止的画面,而是呈现给读者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一幕幕画卷,多角度急促变幻,有声有色,令人屏息揪心,读者不觉中已经置身其中,情景交融,由此获得极高的艺术效果。这不但得益于作者对雨中景物的精确搴撷,例如,眼睛看到的“竹树”、“闪电”、“石磨”、“衢楼”、“湖壑”、“万车”等;耳朵听到的“瓮马声”、“带鞭行”、“锉雷霆”等;同时得益于作者对于动词的精准运用。第一段70多字,使用动词多达10多个,例如:“吞”、“击”、“带”、“锉”、“泻”、“卷”等。第二段“吾念心头起,纵身跃九重。欲持倚天剑,叱咤驱雨龙。”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继承了我国诗人传统美德的英武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精神振奋。诗人把“中原大雨”的成因写出,
放在宇宙的视角下描写,南海台风“查帕卡”北来的水气被伏牛山抬升,东海台风“烟花”"奔马”被太行山所阻、太平洋“拉尼娜”甩尾,使中原形成“涡低压”,极大的扩展了诗境!意像宏阔丰饶。诗人上天下瞰,所見:中州浤奔汗漫,万村淼淼,势氛淈迫,城填滂濞……最后笔指司风雨神赤松子,别有深意。
此诗堪为史诗,汉赋气质。
拙作诗评摘要
山东赵德发主席:
赓续“诗史”传统,记录中原暴雨[强][强][强]
中原李秋海社长:
电波你好!
用你娴熟的古风诗歌表现这次千年不遇的暴雨和水灾,实为很有意义。用文学作品表现这次事件,想必不会少见。但以你这种内涵丰富、气势磅礴的古诗风格表现的,恐不会多。贺!赞叹你的责任意识。[强]
濮阳安建国主席:
壮怀激烈,指点天地的万丈豪情里尽显悲天悯人的诗人柔肠。
河南华艳冰部长:
谢赐新作。读此赋,犹观郑州雨势之滂沱,雨劫之惨烈!读此赋,深感郑君胸有大家,心系苍生之情怀!
河南张建霞作家:
大雨如注,千年不遇,中原大地似银河倾泻,有雨龙在上空呼风唤雨,肆意妄为,施展淫威。诗人想化身巨人,矗立云端,宝刀出鞘,怒斩恶龙,还中原大地一片平安。本诗我认为奇在丰富的想象力,屠龙止雨,有气势。[强][强][强]
浙江郑仕彪诗人:
好篇古风,意气风发,豪情万丈!令我拍案叫绝!
江苏杨平主编:
汉赋风骨,太白意像,史诗传统!
海南张浩文主席:
有太白《蜀道难》之气势!拳拳之心,跃然纸上[碰拳]
杨景龙教授:
诗史精神之核心有二,一是实录功能,二是批判功能。吾兄《中原大雨赋》可谓兼之矣,所以难能![碰拳][玫瑰][咖啡][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