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之行三 Day4乐山
预计中的乐山之行是三四个小时爬乐山看大佛,出来去张公桥吃美食,然后再打包两只甜皮鸭。晚上7点多做高铁回成都。
我们上午十点多到达了乐山大佛游客中心,离正大门还有1.3公里,路上全是好看的花灯,我们慢悠悠的逛着,咔咔照了好多像,走了半个多小时。
还没到正门,就吸了口凉气,好多人,比熊猫基地还多。幸好有工作人员喊着又开了一个入口,我们一路飞奔过去,等了十几分钟就进去了。
山不高,我们依旧悠闲的爬山拍照,等走的大佛佛头的地方,一边是一大片人挤人,而且不带动的。这是排队下栈道看佛足时,广播上说要排4小时的队。对面是一小堆人,原地转着圈看佛头的。那就先去看佛头吧。儿子和老公的意思是佛足就不去看了,四个小时呢。
我趴在栏杆上看看队也不是很长,佛足那人也不是很密密麻麻。我怀疑是景区夸张了,哪里需要四个小时。来看大佛连著名的佛足都不看,那有什么意思。我非要去看看。他们三个觉得挺有道理,决定和我一起。事实证明,人家景区根本没夸张,是我大意了。
队是不长,但是蜿蜒曲折了9次,而且在看不见的地方还有两个排队点。于是,排队4小时,看景10分钟。
我们五点才出景区,找了半天车才坐上公交回到了高铁站。
四个饥肠辘辘的人决定回成都好好吃一顿。去奎星楼街吃饭,然后逛宽窄巷子。
出了高铁,看到了赵鸭子甜皮鸭。太好了,在乐山没吃到,在成都吃也不错。
结果一问卖完了,买了几个鸭掌边啃边走。
奎星楼街小吃依旧排队,随便买了杯柠檬茶,看到饭馆跑过去一问,都是要打烊了。还不到10点呀,说是食材已经吃完了。
后来找了一家小店,老板说就剩几碗肥肠粉了。不知道是不是饿坏了,肥肠粉很美味。后来又来了几波游客,老板说已经没东西了。又觉得自己好庆幸!
谁说现在的高铁没有小吃车了?谁说现在的高铁是密闭空间,不可以吃泡面?吓得我只敢买番茄鸡蛋的泡面,买了泡面还不敢吃。
在西安吃羊肉泡馍 ,要去本地人去的泡馍馆,不是同盛祥,而是同盛斋。
中午一下高铁,弟弟,妹妹已经等着我,直接带我去城内西大街的同盛斋,一路上对西安哪家什么好吃点评的惟妙惟肖,很值得我学习,当然我也都收藏起来,这几天一一去打卡。
错峰吃饭,很顺利找到车位,找到座位,但还是领会了掰馍1小时,吃馍5分钟。饿的是抓耳挠腮的焦急,不是悠闲。
吃羊肉泡馍是有套路的,怎么掰馍又快又好,跟服务员怎么说行话,也趁机学了几招。
西安汽水要喝冰峰,服务就别指望了。好在有美食美景等着我,别的都可以忽略。#节气好食# #新年美食市集#
高铁餐食标配:
肉菜饼、酸奶、水果。
简单方便、健康营养!
吃完午餐,可以继续看会儿书~
虽是一本千奇百怪的化学科普书,但主人公也会提到他那作为医生的母亲做的各种美食,比如烟熏鲑鱼、鲱鱼鱼丸、鱼糕等~
邻座小姑娘也爱看书,前后也有看书的乘客,有戴耳机看视频的,于是这节车厢除了有个中年男一接电话嗓门就过大之外,还是挺安静的,还好,他在合肥下车了……
#美食# #思念是一种饼# #高铁#
短暂的南京之旅就这么结束了,去了该去的地方吃了想吃的小吃,一句话话总结~此行值得,来回四天,一共消费1063元左右,和大家分享下我的各项开支,来回火车(动车非高铁)共消费363元,市区内交通共计95元,住宿120元,饮食消费475元!去南京一定要避开夫子庙的小吃诱惑(个人感觉大部分都不正宗)强烈推荐鸡鸣灌汤包和熏鱼面,肥叔家的灌汤包稍微便宜一些可以尝试,梅花糕满大街都是可以随便一家个人感觉味道都差不多,但是仅仅代表个人观点,江南小镇的糯米汤圆真心不错,老潘家老卤面都很不错值得推荐!南京一再升的鸭血粉丝汤可以的!对了来据说南京一定要吃喜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还挺好的!
估计是饿了,高铁盒饭也觉得挺好吃的,幸好上车前还买了些小番茄,高铁上就太贵了,因为番茄太好吃又解渴,所以已经没有照片了,都在肚子里。如果要坐火车旅行,水果带一些还是很有必要哒#高铁# #旅行美食#
#手机随随拍# #记录我的宏兔年#
旅行的最后一站是顺德,哪也不想去玩了,这些天玩的有些累了,一直在高铁,地铁之中穿行 。到了这里就是吃,这两天我要慢慢地吃,慢慢地品尝人间美味。
俗话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美食的香味,瞬间迎面扑来,在浓浓烟火气中感受生活气息,体会食物带来的幸福感!
#头条创作挑战赛#
#玉林头条# 过年一游,玉林美食分享,贵县好契弟有什么看法说法。[捂脸][捂脸]#贵港头条# #南宁头条#
地名小吃乡情深, 两岸割不断!坐上高铁上台北,永远一家亲!
储殷 数字经济智库副院长最近老储看到台湾省的山西刀削面火了。 以后大家有机会去台湾旅游,看到除了正宗台湾牛肉面,再看到台湾老百姓经营的大碗宽面,奥灶面,阳春面等其他祖国美食,记得不要惊讶。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台式美食让我们大陆的老百姓排起大队去品尝。现在又新发现了让台湾同胞喜闻乐见的大陆美食。过去台湾省的工业文化和食品快餐生产模式,让我们对台式美食总有误解。不只刀削面,我们在大陆时常能看到的台式牛肉面,卤肉饭,三杯鸡,小笼包,甚至油炸臭豆腐,其实都来自于当初那群迁往台湾的大陆人,特别是四川、重庆、广东、福建地区的“眷村”老兵。 说到历史渊源,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最近,网友热议一家位于台湾省高雄市的刀削面,老板娘知道自己在大陆爆火以后非常大气,说大陆的同胞过去吃面可以打折。她还表示,自己老家在山东即墨,是父亲那一辈人才搬去台湾的。 时过境迁,中华美食历经文化交融和历史碰撞,更是历经互联网加持,显示出了勃勃生机。除了那些让我们同仇敌忾,斗志昂扬的集体回忆,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小巷美食,也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身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微不足道如一碗刀削面,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和睦、美满、团圆的期待。
嘻嘻,周末和小伙伴又坐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