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7月,在安徽省萧县黄庙村的一个日军据点里,6个农民提着篮子,谄媚地对日本哨兵说:“皇军辛苦了,喝好酒好菜的米Xi!”鬼兵警惕地用刺刀挑起布条,食物下面露出一把驳壳枪。
蓄谋已久的行动面临失败。游击队能安全逃脱吗?
1938年4月,日军为了保护陇海铁路的安全,新建了许多据点。这些据点外面有城墙,里面有炮塔,驻守的鬼子兵不多,大概二三十人。
抗战爆发后,日军迅速南下,占领安徽萧县。依托据点,日军烧杀抢掠周边村镇,数万百姓苦不堪言。
萧县抗日游击队(后改编为苏鲁抗日义勇军第十七旅)大队长李涤平心情消极,准备“虎口拔牙”,摧毁这个据点,激发萧县军民的抗日热情。
游击队虽然有几百人,但可用的武器并不多。所以,要想拔掉日军据点,只能智取它,不能强攻它。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抗战初期,日军战斗力强,往往一个旅就能打败中国军队的一个正规师。
虽然据点里只有20个鬼子兵,但是如果依靠工事防御,就算有一个营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攻破。
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李涤平一边派人对日军据点进行全面侦察,一边向上级寻求武器援助。
听了上级李涤平的汇报,坚决支持他的计划。他不仅借给游击队5支驳壳枪,还让袁永赞伪装成“良民”与游击队合作。(经常给日军据点送物资)
袁永赞是李政在村子附近的据点。日本人占领萧县后,他成了日本人的“狗腿”。他积极组织村民为日军修建碉堡,还按照日军的要求收运粮食。
但很少有人知道,袁永赞的真实身份是我党的情报员。表面上他假装和日军打交道,实际上是保护村民,传递有用的信息。
据袁永赞报告,据点里的日军经常胁迫当地村民送粮食和蔬菜,对手无寸铁的百姓也不提防。
李平和大家一起计划利用日军的这个漏洞,让游击队变相进入据点,摸清里面的防守布置。
“深入虎穴”的任务,需要侦查员冷静灵活。于是,李小平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有丰富井下工作经验的中队长李庆林。(老地下党员)
一天早晨,袁永赞和李庆林提着两筐米、菜、酒、肉,走在回寨的路上。
在据点门口,袁永赞热情地招呼日本哨兵。子兵见老熟人又“抬举”他们,便开门让他们进了山寨。
厚厚的围墙周围还有一圈铁丝网,据点中央矗立着一座2层楼高的水泥炮塔。炮塔顶部有探照灯,炮塔上的射击孔密布,看起来防御非常严密。
炮塔后面是日军兵营。进入厨房后,张清霖和做饭的苦工聊了聊,得到了极其重要的信息:
据点里驻扎着25名幽灵战士,炮塔上有一挺轻机枪和一挺重机枪。最近几天,日军养成了午睡的习惯。除了门口一个值班的哨兵,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措施。
根据上述信息,李涤平立即制定了一套“变相进入,速战速决”的战术:
1.选择五个技术好,身体壮的玩家装扮成村民。接近日军岗哨后,会找机会悄悄让他们噤声。
2.安排5名枪法好的队员在日军据点附近割草,战斗开始后立即冲进据点寻求支援。
3.李涤平带领其他队员在前往黄庙村据点和黄口火车站的路上,阻击可能支援的日军。
第二天早上,士兵们出发前,李涤平给第一组队员发了5支驳壳枪,然后他带着一百多人和几十支枪冲到准备好的阵地上伏击他们。
当袁永赞带着5名队员来到据点时,魔鬼哨兵发现了不对劲。为什么这次送餐的都是年轻力壮的?这就引出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幽灵战士突然用刺刀挑起了盖布。游击队员王清荷突然从怀里掏出一把尖刀,用手捂住哨兵的嘴,用刀抹他的脖子。
两组游击队员顺利进入据点大院,果然鬼子们都在午睡。按照计划,王庆带两个人控制炮塔,袁永赞带着剩下的队员迅速悄悄摸向魔鬼兵营。
结对负责封锁一个房间,准备好了就踹门。大部分的幽灵战士都是在睡觉的时候被杀死在床上的。
因为小鬼子队长住在最里面的房间,被枪声惊醒,马上开枪还击,但最后被游击队开枪打死。
只有三个幽灵士兵沿着铁路线逃跑了,因为他们正在附近的河边洗澡。听到枪声后,他们吓得不敢穿衣服。
不到10分钟,20多名鬼子兵被消灭,但游击队无一伤亡。由于战斗结束得太快,离这个据点最近的日军还没有得到消息,李涤平已经带着士兵清空了据点的武器和物资。
“几个土八路10分钟就拉出一个据点,消灭了我们23个人,真丢人!”战后,一个日本军官看着据点里日军遗弃的尸体,又羞又怒地说。
这一仗是我游击队攻打日军据点的典范,被延安首长嘉奖。
遭受损失的日本兵找不到游击队,想报复当地百姓,但百姓在游击队的帮助下提前搬出。日军虽然不甘心,但也无可奈何。#我要上 头条#
李涤平骁勇善战,带领游击队屡战屡胜,后升任独立大队政委。解放后任吉林省委书记,2007年因病去世,享年98岁。